第六讲古典诗词的章法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49
诗词学习:诗词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诗词的起即发端;承即承上启下;转即意转;合即结尾。
)元代杨载《诗发家数》云:写绝句的方法,要委婉、曲折、回环、删繁就简、句绝而意不绝。
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起承两句写起来困难,起句平直为好,承句从容承接。
第三句是关键,如能婉转变化,那么第四句就如同顺水推舟了。
律诗也一样,首联为起、颌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
古风、长律篇幅较长。
一般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大段。
每段都有起承转合。
词虽然是长短句。
但章法同样。
如果两片小令词,上片起、承。
下片写转、合。
换头也就是过片处犹为重要。
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冯延己的《归自瑶。
何处笛》,上片的何处笛?深夜梦回情脉脉。
是起句。
竹风檐雨寒窗滴。
是承句。
下片的离人数岁无消息。
是过片、是转句。
今白头、不眠特地重相忆。
是合句。
一:起笔。
起笔很重要,关系到全篇的入题。
关系到能否引人入胜,引起共鸣。
从切入主题的角度分明起、暗起、和反起几种。
1:明起。
即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给人直截了当的感觉。
如孟浩然《春晓》中春眠不觉晓。
很明白、直接的切入主题。
2:暗起。
即笔不切意切题。
起笔虽直入本题,但字面上不表现出来。
只是暗寓题意。
如:刘禹锡《玄都关桃花》起句:紫陌红尘拂面来暗写桃花美丽而富有吸引力。
看花的人川流不息。
刘翰《立秋》起句:乳鸦啼散玉屏空。
用鸦暗寓秋凉季节的冷清和萧瑟。
3:反起。
先从题意的反面写起,然后再转正题。
如朱淑真《落花》起句。
不写落花的条件和场景,却写连理枝头花正开。
承句才写落花的原因。
明起、暗起、和反起。
常常采用的:一是平铺直叙、轻飘淡然的或明白如话的平起手法。
如金昌绪《春怨》中的打起黄莺儿。
王建《新嫁娘词》中的三日入厨下。
二是突然,出人意料的突起手法。
如李白:白发三千丈;岳飞:怒发冲冠。
三是发人深省。
耐人寻味的设问手法。
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崔颢的君家在何处?等等。
或明白,或暗寓,或反向切入主题,为作品发端。
古诗的章法结构【一句一景】所谓“一句一绝”,即每句写一个景。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照应】首尾遥相呼应,可以增强全诗的完整性。
前后照应,可以使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密。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前呼“未有期”,后应“却话”,结构严谨。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下阕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与上阕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相呼应,点出这首词写的是一天的事,从清晨秋风飒飒写到傍晚细雨淅沥,这种秋风秋雨的渲染,更突出了一个“愁”字。
【起承转合】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飞”字,振人心魄。
承句“散入春风满洛城”从容而舒缓,张弛有度,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实体形象。
“此夜曲中闻折柳”陡然一转,“折柳”点染出一种场景。
“何人不起故园情”深情的发问关合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起承二句写眼前景,转合二句写故园情。
前后以“折柳”连接,“折柳”自然就成了全诗的关键。
【波折】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忽闻”为一波折,使歌声以及送行人之姿犹如耳目之前;“不及”为另一波折,使人透过形象潭水千尺去体味诗人与歌者之间的情谊。
情感曲线有起有伏,将诗人的若明若暗、瞬息万变的情感形象展现出来,而为人们所激赏。
【不对称性】古典诗歌中,特别是唐代绝句,一般是在第三句转出新意,整首诗可以均衡地分成前后两层意思。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有感而发。
这是一般结构的常规格式。
但诗人们有时也要突破这种常规,将一句诗构成的画面和另外三句诗构成的截然相反的画面组结在一起,利用这种篇幅分合的一与多的悬殊表达出作者别样的情感。
这样,不仅能使主题更加突出,还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歌的章法结构所谓“章法”,就是篇章结构的方法,就是谋篇布局的技巧。
诗没有章法,要么就像一张没有层次感的照片或画作,看上去干瘪苍白;而有了章法,就像欣赏一幅高明的画作或摄影作品,尺幅千里,意在画外;就像进入苏州园林,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就像口含橄榄,品味丰富,余韵悠长;就像观赏杂技魔术节目,起伏跌宕,精彩纷陈……绝句的章法。
绝句,无论是五绝、七绝,还是古绝、今(近)绝,其章法无非是“起——承——转——结(合)”。
起,就是起头、开篇;承,就是承接开头的意思加以延伸、展开;转,就是转折,拓展新意;结(或合),就是收束全篇,画龙点睛。
绝句的章法中,一般是四句各司其职,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结”.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唐/李商隐《贾生》)首句交代事由:汉文帝寻求贬逐在外的贤臣;次句接着说贾谊就是“逐臣”中才华横溢无与伦比者(自然被召入京);——但诗意在此却发生了“转折"——“可怜”(就是可惜可叹的意思)、“虚”,文帝对他再好也是“虚”的空的!为什么?——“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问治国安民之策,却热衷于鬼神之道,这样的“领导”之下,贾谊纵有满腹经纶,纵有治国雄才,也是无法施展的了!怎不叫人扼腕长叹哟!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起——深秋季节沿着一条长长的山间石道上山(点题“山行”);承—-行进间看到深山之中云里人家隐隐约约,美景摇曳;转—-诗人并没有继续向山中走,而是“停车”止步了,为什么呢?哦,原来是深秋的枫林吸引了诗人;结——经霜后的枫叶真美呀,满山遍野红艳艳的,胜过初春的红花呢!(升华到哲理的层次:谁说秋天就一定意味着凄凉呢?)试想,如果第三句不是笔锋腾挪,转出新意,而是沿着前两句的意思,继续写如何攀山,如何探访山里人家,就容易流于平淡. 绝句的转折跌宕,一般都是在第三句。
【诗词微塾】格律诗写作之章法【诗词微塾】格律诗写作之章法格律诗写作之章法起句法比兴法。
即以传统的景或物比兴起句统领全篇。
如贺知章《咏柳》之“碧玉妆成一树高”;李峤《送李邕》之“落日荒郊外,风景正凄凄。
”对偶法。
即以对偶句开头起句,再从其他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述。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王维《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托景法。
先借景物造成与主题相关的氛围,逐步引出题旨来。
绝句如张继《枫桥夜泊》之“月落乌啼霜满天”;律诗如杜甫《登高》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抒情法。
即先以抒发作者个人感情起句,再引景入胜。
绝句如李商隐《登乐游原》之“向晚意不适”;律诗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缘事法。
即先借一件与题旨有关的事情引起下文,可借眼前事,也可借史实或传说起句。
如李白《赠汪伦》之“李白乘舟将欲行”句;崔颢《黄鹤楼》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议论法。
即先发表议论,后追述作者志向和抱负。
绝句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之“生当作人杰”;律诗如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之“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忆史法。
以追述古迹或史迹起句,再引出下文。
绝句如章碣《焚书坑》之“竹帛烟销帝业虚”;律诗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之“王浚(繁体)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追忆法。
即以追忆作者过去曾经经历的事起句,再引出自己的感慨。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之“去年今日此门中”;王播《题惠明寺》之“三十年前此院游”。
设问法。
如崔颢《长干曲》“君家何处住?”是设问语;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是自问自答;李贺《南园十三首(之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是不问自答;刘克庄《戊辰即事》“诗人安得有青衫?”是反问(或叫反诘)。
承句法点题法:如王昌龄《西宫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承句“春恨”把西宫“怨”字点出来了,恨由怨生也。
诗词中绝句的章法和布局介绍诗词中绝句的章法和布局介绍1一、起承转合法当我们表述的题材蕴含事物的发展顺序、情感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时,一般采用起承转合法。
这种布局的要求是:起要扣题,承要自然,转要新巧,合要点睛。
二、并列法当我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就可以利用并列法。
使用并列法,一般采用对仗或基本对仗的形式,以示工整、优美。
三、承接并列合用法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承接法,后两句用并列法,或前两句用并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
一般来说,承接法适用于时间上有先后或逻辑上有因果的表述。
四、起承承合法有些绝句在承接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地发挥,也可以不转,仍然继续承接。
五、对比法六、先景(事)后情(议)法这种布局适合于咏物抒情或记事抒情,而抒情,又常常以一种议论的形式发出。
这一类的绝句相对容易写,但不可滥制,如果没有高超的见解、新颖的观点、警策的议论,少写。
七、先情(议)后景(事)法这种布局就像我们通常写的议论文,先提出观点,然后用事实论证。
八、末句综合法有些绝句前三句或写景或叙事,最后一句点出中心思想,阐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九、末句寓情于景法还有些绝句,通常先两句或写景或叙事,第三句写出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第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以景做结。
十、倒叙法倒叙法的最终目的是要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
一般来说,绝句的重点在末两句。
如果事件有先后顺序,而作者又要突出发生在先的事件,因此就用倒叙的手段,把后发生的写在先,先发生的写在后。
诗词中绝句的章法和布局介绍2绝句的精彩之处,更多的体现在整体的构思上。
起承转合之间,短短的四句话,要交代完整作者的写作内容、目的、意义。
因为体裁小,不可能写的那么详细,但也必须交代明白,这就需要很深的驾御语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构思。
绝句必须在精妙构思的基础之上,给人留下足够的回味。
想写的内容当然是需要写出来的,但要在很短的文字上精心设计安排,取材、剪裁颇费脑筋。
古典诗歌鉴赏律诗(绝句)的章法结构律诗(绝句)的章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首联(句)开篇、尾联(句)整合、联内相承、联间递转。
示例: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起:开端、开头,往往就题的本意说起。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承:相承,即承接上联(句)进一步说明题意。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转:转折、递转,指表述内容的引申或变化。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合:收合,不但要承上联(句),还要统摄全篇。
㈠写景抒情类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起:创设情境,点明题意。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承:特写镜头,突出首联创设的情境。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转:由景物转到人物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合:在前三联作充分铺垫的基础上,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巩固训练: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承: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合: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起: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承: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转: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合:小试牛刀: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⑴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是如何抒发的?⑵作者登楼见到了怎样的景?㈡托物言志类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起:境中之物,点明题意。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承:特写镜头,突出特点。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转:转写他物,突出特点。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合:流露倾向,抒发情感。
巩固训练:严郑公宅同咏竹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起: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承: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转: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合:竹李贺入水文光动,插空绿影春。
起: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而句法,是构成诗句的一些规则。
我们先来说一下句法。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诗句构成的一般结构。
就五言诗来说,基本句式的构成是,二下三句式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种句形是五言诗句的常用句型。
所以说,这种句型是五言诗的基本句型。
夕阳--无限好,仅仅--近黄昏。
离离--原上草,一岁-- 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都是采用的这种句式。
除此之外几种一般句式。
如,二一二句式,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二二一句式: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几种句式,都是五言诗的常用句式。
七言诗的基本句式是四下三也就是,前四后三。
如:少小离家--- 老大回,乡音无改--- 鬓毛衰。
雨前初见--- 花间蕊,雨后全无--- 叶底花。
句子的结构是,前四后三。
这种四下三的句型,是七言诗的基本句型。
在七言诗的句子中用的十分普遍。
除此之外,和五言诗一样,也有很多一般句型。
如,四一二句式年年喜见-- 山-- 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这些都是七言诗常用的句型。
此外,也有很多特殊的句式,但在古人的诗词中应用的并不十分普遍。
如;五言诗的,三下二,一二二句型。
七言诗的一三三,二下五,五下二,等等句型。
在古人的诗词中用的比较少见。
以上是就句式来说诗词的基本句法。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在诗词的句子中,有一个字,是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字,这就是,眼中国人讲究,画龙点睛,所以这个眼字,就是这么来的。
眼活,全句活,眼不开,全句无味。
所以呢,这个字在诗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方,灵山()静水在括弧中填入不同的字,就会使整句意思不同。
所以说,这个字,在整句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我们来具体的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
这两句中的,咽,和冷字,就是这两句的眼。
眼做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着整句的效果。
所以,古人又把眼,称之为炼字。
千锤百炼的意思。
因为这个眼字,直接影响着整句的效果。
所以,在斟酌这个字的时候,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顶]唐诗五律章法归纳
一、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又称“五律”,是一种诗歌形式,包含五句排列整齐,每句由
五个字组成的绝句,古人把它视为格式最严格的诗句。
它专门像落笔
画成锤形,把前后之间的锤形诗传承体现了清明时节的情感融入语言中,使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展现一种古朴淳雅的节奏。
二、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乃古代诗文的重要体裁,其字数七个字,句数五句,而前后
句的句尾配合形成一种韵律模式,故又称全句末尾韵(全仄韵)构成,以逗号或句号为终止符结束。
此体裁文末要求精炼,具有句号抒情,
实现一句千言,可以最大限度展示诗人的见解,体现疏落有致的情趣。
三、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乃唐宋时期诗歌创作的新式,由五言绝句发展而来,它是将
不同句式排列成规则的形式,也叫表律诗,其特点是整齐划一。
五言
律诗以节奏和韵律为主,由五句组成,上句四字,两句六字,下语各
七字。
体裁上以抒发情感和表达观点为主,贴近自然,体现古代哲学
思想,可用来表达唐代的隐忍、孤芳自赏之情以及写景、写物之意。
【诗词微塾】章法(中)诗词微塾章法(中)通体拗句法拗句之诗不论平仄,较谐平仄者为难。
前已指示此法,并举七律一首为例;而五绝则句短字少,更不能轻易著笔,且亦须有曲折、有寄托,方为合法。
唐诗五绝中通体用拗句者数见不鲜,惟刘长卿《弹琴》一首余味深长,真令人百读不厌。
兹录于下,以备学诗者之一格。
【弹琴*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上诗第一句就题面暗起,第二句拍到琴调,第三句承上句作转,第四句明点弹字,而言外有“世无知音”之叹,全诗之主意在此。
通体仄韵法五绝诗用仄韵,较之押平韵者尤觉清劲古朴,故唐人多喜用之。
兹录柳宗元《江雪》一首于下,真五绝中之杰作也。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上诗第一、二两句暗点题意,第三句写江边之景,第四句方点出“江雪”二字,所用“绝”、“灭”等字何等有力!通体写情法写情之诗宜曲折、宜圆到,不可徒饰外观,而真意全未达出。
盖写情难于写景,非善于言情者,必不足以达之。
今特选录唐诗中通体写情之诗一首,学者可奉为金科玉律也。
【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上诗第一联以鸥来引客;而第二联一句纵、一句擒,是正写客至也;第三联写款客之情;第四联想到邻翁作陪,情外有情,的是写情圣手。
通体写景法写景之诗,贵有层次、有结束,否则架床叠屋,徒见其铺排而索然无味耳。
初学作诗者每易蹈此弊病。
兹特就《唐诗三百首》中选录通体写景之诗一首,俾学者有所取资焉。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岑参】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杖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上诗全在“早朝”二字写景。
首联一句写出门,一句写到城,早朝之意已现;第二联一句写近殿未朝时,一句写到殿已朝时;第三联写早朝早退之景,层次何等井然;末联才拍到和诗本意,以此结束,饶有趣味。
诗词的章法焦作诗词曲联学会是经焦作市文联批准,隶属于焦作作家协会的群团组织。
其会员队伍庞大,诗技素质高,是焦作诗词界中的精英。
自2013年成立以来,创作数万首诗词曲联,其公众号《诗词家风采》以登载个人或团体作品为主,不定期刊出。
其会刊《焦作诗词家》每月一期,以同题作品为主深受读者青睐。
欢迎广大诗词爱好者惠稿。
诗词的章法佚名我们写诗不是做文字游戏,不是搬弄声调玩游戏,我们写诗主要的目的,是写意!常言说的一句经典台词是“诗言志”,这里的“志”是什么?是情、是意、是感觉、是想象、是我们心中的各种活动,诗的主要功能是写它。
所以,写诗须先立意,知道我们要写的是什么,我们的每个字都要围绕着这个“意”去写,那么我们就不会只顾忙于码字而不知所云了。
说情绪,说感觉,说意,怎么说?这些都是非常抽象的玩意儿,我们要把它表现出来,而且还要表现的好,表现的精彩,还要用近体诗的形式来表现,怎么做?这就得好好策划一下,设计一下,安排一下,这叫什么?这叫“谋篇”——以后我们常用的术语哦。
实施这个意的具体过程,我们就叫它谋篇布局。
经常听我讲座和点评的人都知道,我总是强调谋篇啊谋篇啊。
谋篇有那么重要吗?是的,对于具体的写作方法来说,谋篇,无疑是第一重要的问题。
所谓谋篇,其实就是研究如何搭建我们诗的构架,诗是一个整体,是个系统,它是需要有结构要求的。
写诗就如同去盖一个房子,房子不需要结构吗?不需要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吗?当然需要。
写诗,更需要!诗的结构还有个学术名称,就叫“章法”。
说一个人办事办的好,我们会夸他做事有条不紊,精到老练。
说一个人不会办事,我们就会说他办事没章没法的,就知道胡来。
写诗,也就是这个道理。
不按章法来写,那就是胡来。
不善谋篇的人,不论他的格律知识玩的多么熟练,在诗学上,都难以登堂入室。
我们在这里,就是要把这个“谋篇”重视起来。
以后我们写诗、读诗、点评诗,都要先注意谋篇这个环节。
诗以谋篇为第一要务,其他的,都是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