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有的人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2
有的人教学目的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人都有生和死。
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
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举例说明)《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二、通读课文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臧朽2。
作家简介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3、解题‘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
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
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六课文分析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25、《有的人》课文同步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基础知识(30)1、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俯.()践.踏()憎.恶()装饰.()2、默写(11分)①表现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诗句是这是化用鲁迅《自嘲》中“,”的诗句。
①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的诗句:,。
③最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④表达对烈士敬仰、纪念的诗句是,。
3、《有的人》通过对比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理?(5分)语言表达4、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应该怎样做人?你还能举出像鲁迅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吗?(10分)课内同步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5、这两节诗选自,是诗人为纪念鲁迅逝世周年而写的,诗的副标题是。
(8分)6、“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的含义是()(6分)A、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B、任劳任怨地工作。
C、心甘情愿地给人民做牛做马。
D、一心一意地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7、“不朽”上的引号的作用是()(6分)A、表示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着重强调D、表示反语否定8、这两节诗运用的修辞方法有()(6分)A、排比对偶对比B、对比反复比喻C、反复比喻拟人D、排比对比拟人课外扩展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老师的粉笔红的、白的、蓝的……它不是石子,却能使滚滚波涛在我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却能让我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啊,它是什么?是老师的粉笔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9.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诗。
(5分)10.诗中能表达诗歌中心是哪一句?(5分)11.理解下列两个短语的含义。
(10分)A.奥妙的寰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诗中连用的三个“它不是”“它不会”“它没有”,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分)13、老师伴你走过一生,请你也为你的老师写一首诗,赞美你的老师。
25个细节看清你身边的人1、条件反射喜欢去关门,拉窗帘,尤其在说一些私密的话的时候的人,以前曾经有偷窥别人的经历。
2、喜欢吹牛,对各种事情都赋予极大的夸大的人,通常给人的感觉是很狂妄,但是这些人心里是最自卑的,其实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缓解掩盖自卑。
3、喜欢照相照镜子的人有爱美的天性,更注重仪表,更感性,通常外表上都很不错。
4、一味客气,即使是很好的朋友也是这样的人,通常给别人以不真实的感觉,请珍惜他们,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受过很严重的挫折。
5、通常最色的男生不是经常讲荤段子的,而往往是平时十分正经,对色情的事情强烈愤慨的人。
6、有的人跟别人讲话的时候总是下意识的用手把嘴或者其他地方遮盖住,这是个很重要的行为,表示他很没有安全感,家庭中可能有父母离异或者其他的童年生活的影响,这种人一般很难从心里接受一个人,或者信任一个人。
7、折磨别人的人最恐惧的是,别人用自己折磨别人的方式折磨自己,其实当一个人以一种方式折磨别人的话,那么他心里其实是最恐惧的。
8、越寂寞的人越喜欢逛黑夜,不信你可以试试。
9、越是在生活中表示对爱情不屑的人对爱情越忠贞,喜欢耍狠斗硬的人其实对爱情最渴望,对伴侣也会更好。
10、平时里总是很开心的人,在这里指的是开心的有点超常的人,通常都有心事。
11、边说边笑:这种人与你交谈时你会觉得非常轻松愉快。
他们大都性格开朗,对生活要求从不苛刻,很注意“知足常乐”,富有人情味。
感情专一,对友情、亲情特别珍惜。
人缘较好,喜爱平静的生活。
12、掰手指节:这种人习惯于把自己的手指掰得咯嗒咯嗒地响。
他们通常精力旺盛,非常健谈,喜欢钻“牛角尖”。
对事业、工作环境比较挑剔,如果是他喜欢干的事,他会不计任何代价而踏实努力地去干。
13、腿脚抖动:这类人总是喜欢用脚或脚尖使整个腿部抖动;最明显的表现是自私,很少考虑别人,凡事从利己出发,对别人很吝啬,对自己却很知足。
但是很善于思考,能经常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14、拍打头部:这个动作是表示懊悔和自我谴责。
运用对比,凸显精神——赏析《有的人》中的对比手法《有的人》这篇文章,通过对鲁迅和与他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阐述了人生哲理。
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作手法。
作者通过对比,歌颂了鲁迅伟大的精神,非常符合斗争现实。
★生死观的对比【精彩在线】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含英咀华】诗的开始以两种生死观作对比,其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含义各不一样。
前一个“活”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指“生命结束”。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虽生犹死;而一生甘愿作人民的牛马的人,虽死犹生。
在对比中两种生死观高下立判。
★对人民态度的对比【精彩在线】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含英咀华】各节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妄想“流芳百世”;残害人民。
诗句生动再现了某些人的丑恶嘴脸。
各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那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在对比中,人物的崇高精神跃然纸上。
★人民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精彩在线】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各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像鲁迅一样的人的称颂。
在对比中体现人民的爱憎。
拓展阅读一纪念鲁迅先生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么重,我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
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
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
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从先生那里得到启发的。
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骚(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
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
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
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
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
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
我第一次看见他,并不感觉到拘束,他的眼光,他的微笑都叫我放心。
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
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
”先生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
先生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
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
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决不妥协。
有些人同他接近,后来又离开了他;一些“朋友”或“学生”,变成了他的仇敌。
但是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1.文中鲁迅先生的形象可以用鲁迅的哪句诗来概括?这和《有的人》中的哪句诗吻合?2.本文歌颂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精神?表现了巴金对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感情?拓展阅读二下面的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棕色的眼睛之中,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脯,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
有些人25岁“死了”,只是到了75岁才“埋葬”寂静的夜晚,抱着手机、刷着朋友圈,无意中被这句话给“戳中”了。
随即拨通友人的电话,询问这句话的意思(只因自身学的俄语,所以请教朋友)——“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当我真正晓得这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我却傻了眼、蒙了圈。
这不正是说的我们这代人吗——刷手机,逛淘宝,看电影,打扑克,聚聚会。
天天就这样混日子般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如花的年纪却做着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可以做的事情,真的失去了逐梦的激情、动力与纯真。
当我们在老去的时候才后悔这一生碌碌无为,可是想想现在我们却选择行尸走肉般生存。
20岁那年买得起10岁买不起的玩具,可是没了当初那般期待感;30岁那年有勇气去追20岁不敢追的女孩,可是女孩早已为人妇。
人生就是如此,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再也不会做了。
有些梦,现在不追,以后再也追不上了。
正直青春美好年华,选择最充实无悔的道路,持之以恒走下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改变生活,打破常规,开始我们想要的生活。
1、明确自身定位重拾信心与勇气,我们还年轻,这是最大的资本。
但只有充分明确自身定位,寻找好目标与方向,我们才会抵达胜利彼岸。
2、吾日三省吾身每天睡觉前对自身今天的工作、生活表现进行总结与反思,才能获得更大的自我突破。
3、充分利用时间时间滴滴答答走着,我们却不幸沦陷为“低头族”,也正是这一举动让我们花费了太多时间,消耗了太多精力。
告别手机,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严格→痛苦→承受→承担责任→执行力→被认可→自立自信→正能量→持续→一件又一件有结果的事情→承担责任→改变命运对自我严格才是对自己的大爱,爱自己、爱生活、爱工作,是时候和不假思索的生活方式说不了,去努力缔造一个简单充实的青春岁月。
25、有的人基础训练一、基础知识及训练1.填空:①本课的副标题是________,用副标题的作用是________②本课中最能体现鲁迅精神的诗句有________③对比、反复是这首诗突出的写作特点。
第一小节突出了两种对立的人,用____ ____与________对比,词语反复如:________;句子反复如:________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用两个短语恰当表示“刻”“烂”在诗中的意思。
刻:________,烂:________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下面三句诗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①(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③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 A.对比、反复;比喻;拟人B.对比、夸张;引用;夸张C.对比、反复;引用;比喻D.对比、排比;引用;比喻4.对下列诗句停顿/重音、括号内感情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 A.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嘲讽)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赞颂)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热情赞颂)D.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崇敬、赞扬)5.第四节中“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因为这种人特别自私,为自己的利益而活着,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B.因为这种人侵害别人的利益,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C.因为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侈,欺压剥削别人,侵害别人利益,别人就不能好好活着。
D.因为他是人民的敌人,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6.诗第三节中“不朽”的引号在句里起什么作用[ ] A.表示假设和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和引用C.表示反语和否定D.表示着重和强调参考答案基础训练1.①“——纪念鲁迅有感”,补充写作的内容和原因。
太 原 市 第 四 实 验 中 学课 时(课 题)教 学 设 计 首 页第 页(总 页)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课题课型 第几 课时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方法 阅读法教具学具多媒体 使用教材的构想设计意图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课时(课题)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目标:1、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刻内涵;2、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建议:《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
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
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
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
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预习指导:1、阅读巴金的作品:《忆鲁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2、熟读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二、导读1、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明确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三、导学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有感情朗读。
(注意爱憎情感的表达)4、讨论以下问题: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点拨:“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着。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点拨:“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诗句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诗中为何要给我们刻画另一类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这首诗是从哪几方面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7、分组朗读(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8、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点拨: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四、小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速朽。
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并自制录音带,条件允许的话,尽可能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臧克家的诗是酝于抒情之中的诗的哲学,是哲学的诗。
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
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观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结论。
《有的人》是响遍祖国大地的名著力作。
这首诗把人生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诗文又是那么潇潇洒洒,句句都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
二、导读1、学生自由诵读,形成整体印象。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朗诵的节奏和爱憎情感。
3、同桌互读,要求学生对同桌的朗读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导学1、请同学注意这首诗的副标题,从诗中找到与其相照应的语句,并联系鲁迅的创作说明根据。
1)“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题辞》)小结:朱自清对臧克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知道节省文字,运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说明。
”在《有的人》中这一特色有相当的显示。
2、《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
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中,阐发了某种人生哲理。
诗歌中的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点拨:诗歌的对比着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两种人迥然不同的表现,另一个是人民对这两种人截然相反的态度。
3、自由诵读,读出诗歌的感情。
4、阅读诗歌领会作者的用意是十分重要的,但这并不是我们学习诗歌的全部。
阅读诗歌,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对作品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读,并从中找出你比较喜欢的语句,最好能说一说你欣赏它的理由。
(学生默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拨)1)问题预想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点拨: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
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
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
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
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
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问题预想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点拨:诗句生动再现了某些人的丑恶嘴脸,在噪与静的对比中使人物的精神跃然纸上。
3)问题预想3:“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点拨:诗句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有的人”的险恶而可笑的用心,极具讽刺意味。
4)问题预想4:“后三节”点拨:“后三节”诗酣畅淋漓,在对比中体现人民的爱憎,这也是对人生价值最客观的评价,阅读这些诗句无异于一次灵魂的净化。
小结:臧克家对他的诗歌的风格,作了十分精炼、准确的概括,即“严谨质朴,凝炼含蓄,沉郁顿挫。
”对这个诗风的形成,克家十分珍视闻一多的影响,他说:“他(闻一多)的《死水》中的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和‘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的极富感染力的诗篇是学习的榜样。
”“在他(闻一多)的指导下,我学习着怎样想象,怎样造句,怎样去安放一个字。
我不甘心于艺术上的平庸”,臧克家在诗歌创作中常常为了一个字的推敲,一个人踱尽一个黄昏。
5、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及语言。
四、导练阅读臧克家的诗《三代》,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
1942年简析:臧克家的抒情短诗向来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这首作于抗战期间的小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全诗由三个排比句组成,共有二十一个字,没有任何的修饰与形容。
然而,诗人紧紧扣住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一个无情的事实:今天“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到了明天,就改“在土里流汗”了,而那时,“爸爸”也早已年劳力衰,榨尽了身上的血汗,又将“在土里葬埋”了。
诗人感慨无限而又深藏不露,下笔简洁质朴而又内涵深厚。
五、小结阅读臧克家的诗,往往被它的质朴、深刻、真诚,以及火一样的激情所打动。
正如有人在文章中所写到的那样:“您的为人和您的诗一样,像清澈见底的涓涓流水那样清纯,像春天和煦的阳光那样明快,像林中美丽候鸟那样爽朗,像一团火那样灼热、那样别有风韵,像一幅古朴的油画那样质朴、真诚。
”五、臧克家经典作品推荐:《老马》、《罪恶的黑手》第三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人新课时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的体裁是怎样的?明确: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诗。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齐读诗歌。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
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
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
试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
“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
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朽”(xǐu) 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