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中国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30年代文学发展的特点
30年代文学是指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左翼革命文学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随着世界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加剧和中国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左翼革命文学开始在中国兴起,成为了文学发展的主流。
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对于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学社团和刊物的涌现:30年代是中国文学社团和刊物大量涌现的时期,这些文学社团和刊物在思想、艺术上都有着自己的主张和追求,成为了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发展:在3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小说和诗歌,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4. 文学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3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不同地区的作家开始表现出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特色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 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民性:在3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民性得到了很大的强调。
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他们的作品也更加贴近人民的心声。
总的来说,30年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
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一、填空题1.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成立于上海。
3.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4、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
5.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有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
6、1930年到1931年,由潘公展等国民党党员组成了“民族主义文学”,其代表作有《国门之战》、《黄人之血》。
二、名词解释1、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2.普罗文学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不幸与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蒋光慈。
洪灵菲。
郑伯奇。
华汉,咆哮了的土地3、“两个口号”论争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界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4、京派京派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5、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6、民族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三、简答题1.左联成立后进行过哪几次思想论争?一是1928-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
新月派的“人性论”观念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
二是1930-1931年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
鲁迅等人揭露了他们的“庞大派文学”的实质。
三是1931-1933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30年代文学创作的特点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学创作面临巨大考验的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频繁出现。
在这种背景下,文学创作必须承担起批判社会问题、宣传人民利益和建设新中国的责任。
30年代文学的特点包括独立性的探索、社会现实的关注、审美观念的多元化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
首先,30年代文学创作具有独立性的探索特点。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文学创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约束,但一些作家并不甘于成为政治工具。
他们以独立自主的创作态度,探索自己的艺术追求,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
例如,巴金的《家》、郭沫若的《沂蒙山》等作品中,表现出作家对于人性、家庭、民族命运的探索,独立思考的精神使得他们的作品与众不同。
其次,30年代文学注重关注社会现实。
面对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情况,作家们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直面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例如,郭沫若的《青春之歌》、董桥的《旅程》等作品中,他们通过描写农村的贫困、城市的阶级矛盾等社会现象,发出对社会不公平的呼声,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
第三,30年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多元化。
在这个时期,作家们积极接触和借鉴西方现代文学的成果,同时也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他们不仅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追溯与反思,也积极与西方文学进行对话和交流。
例如,胡风的《堂吉诃德》、冰心的《女人三十》等作品中,体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于不同文学传统的借鉴,使得30年代文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
最后,30年代文学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在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作家们试图找到一种平衡点,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注入现代思想和审美观念。
例如,闻一多的《故乡》、林语堂的《古体诗》等作品中,他们以现代语言表达传统情感,以解构的方式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表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怀念之情。
总而言之,30年代文学的特点是独立自主的探索、关注社会现实、多元化的审美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一、30年代文学特征——尽管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但仍获得繁荣:中国文学发展到20年代后期,已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转型。
文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1928年,以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发生“突变”,率先举起“革命文学”的旗帜为标志,以“文学革命”为主旨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了。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以“革命文学”为标志的第二个十年。
也即文学史上的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是中国的社会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一个年代,其风云动荡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前一个十年。
从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恶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持续不断,文学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创作,都涌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如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丁玲、李劫人等长篇小说大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张天翼、柔石、叶紫、沙汀、艾芜等文学新人;在诗歌方面,出现了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艾青也崭露头角;在戏剧方面,出现了将话剧民族化、本土化的戏剧大师曹禺;在散文方面,出现了林语堂与他的幽默闲适小品,何其芳、李广田等新秀;在流派社团方面,出现了“京派小说”、“海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左翼小说”以及“现代派诗歌” 、“中国诗歌会”等。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在斗争与论争中,一步步走向了它的成熟期和丰收期,获得了巨大的繁荣。
如果我们将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作一下比较的话,可以说,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是思想启蒙的文学,个性解放的文学,人的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是现实斗争的文学,反压迫反剥削的文学,民族解放的文学,阶级的文学。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主题集中而单纯,第二个十年则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现象,既有革命的左翼文学,又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回顾30年代的中国文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绚烂的一笔。
在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方面,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是3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作家团体。
因为直至1936年“左联”解散,期间6年的时间里,他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他们“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他们讨论大众语和文字阿拉丁化”;他们还引入“社会主义现实”的口号。
以左联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思潮风靡中国。
他们与“新月派”争论文学的阶级性,与“京派作家”争论文学是否应与时代政治保持距离?“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相互对峙又相互渗透,使30年代的文学创作形成不同的文学景观,又存在某些共同趋向,形成了一种时代文学的特征。
小说方面,左联和左翼小说家有着较大的影响。
其中,茅盾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家。
它的社会剖析小说“从典型环境来介绍并塑造典型人物”使他的作品极具成就。
《蚀》三部曲、《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等等都将人物特有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剖析了社会现实的黑暗。
蒋光慈是“左联”准备时期小说的代表人物。
柔石的《二月》表现出对中国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
善写女性并始终保持女性立场的丁玲也有很大的文学贡献,她的《在黑暗》《自杀日记》及为她带来更大名气的《沙菲女士的日记》无疑都是经典之作。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转向农村题材的又一作品,也依旧带着丁玲的特色。
张天翼是“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华威先生》《包氏父子》等一批小说是他讽刺艺术的形成。
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成绩不可小视。
萧红又是一位创造力丰富的女性奇才。
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带有强烈的情感,描述在东北这一片白山黑水沃土中人民仍旧挣扎在命运的枷锁中。
还有很多优秀的左翼小说家如沙汀、吴组湘、叶紫、艾芜,端木蕻良等也都在30年代左翼阵营中贡献了优秀的文学作品。
“京派”小说中的代表人物首推沈从文。
他用他的小说散文建造出一个“湘西世界”,他是“京派”最高成就的体现者,他将他的美学观带到他的作品里,写出人性、写出湘西的风土人情及湘西儿女的情感历程。
《边城》、《三三》《长河》《龙朱》,无不刻画出宁静安逸的水乡生活和善良、正直、质朴的人们。
《八骏图》《贵生》《顾问官》也大胆地揭示了人的丑恶与虚伪。
叶圣陶的《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王统照的《山雨》展现出京派作家坚持自己的“人生派”立场和现实主义风格。
而废名的小说《莫须有先生传》突出了“京派”作家除了显现乡村文学和统一审美感情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萧乾是个后起之秀,他的《蚕》《梦之谷》和以童年视角写下的《篱下》都包含健朗,充满生气及热烈的感伤。
海派小说家又被誉为新感觉派。
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被人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海派重要人物施蛰存的短篇《上元灯》《将军底头》《石秀》和具有心理分析特色的《魔道》等都是30年代海派作家“轻文学”“都市”的力献。
30年代形成了一个中国现代新诗歌的时代,相当于左翼诗歌团体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以其中殷夫和蒲风相当有代表性。
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及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相互竞争的局面。
作为中国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在同一时期也成就了他的散文建树。
那种带有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和犀利,“反常规”的杂文,无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30年代的散文中,包含有闲适、自在的幽默小品文(林语堂),也有《山水游记》《钓台的春昼》等真切灵活的文字(郁达夫),还有独特现实艺术散文的《画梦录》(何其芳)。
在戏曲方面,30年代出现了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位大师级剧作家:曹禺。
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在群众心中扎根也使中国话剧走向成熟。
同时,夏衍也是一位优秀剧作家,他的《赛金花》曾轰动一时,《上海屋檐下》则展现了夏衍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健吾也是这一时期具有影响力的作家。
他不同于曹禺和夏衍,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多幕剧《这不过是春天》是其代表作。
此外,《梁允达》《以身作则》《一个女人和一条狗》等戏剧作品表现出李健吾从现实中取材但分析人物行动,对戏剧艺术的探索精神。
在这三十年的现代文学中,我独独青睐诗歌,而在现代诗歌的创作中,我又偏偏喜爱30
年代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后期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陈梦家、方玮德以及“汉园三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都是纯诗的倡导者与力行者,其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卞之琳的《断章》称得上现代白话诗中的传世之作。
后期新月派诗人不拘泥与现实,他们有怀疑,也有坚持。
在内心世界中探索,又不荒求。
他们在大革命失败的黑暗里苦苦挣扎,用自己的诗歌为革命服务。
他们坚持着自己的诗歌理念,不论形式,格律变了,却仍然写着天底下最纯的诗。
就拿《再别康桥》来说,同样是别离的思绪,但徐志摩却写的那样超脱,“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似乎将那一抹离别藏在指间带走,同样也带走了美好的回忆。
与前期新月派核心人物第一个十年中的闻一多先生的《死水》相比,它又太清愁了。
《死水》里充满了矛盾的张力,它深邃而炽热,悲怆而又激越,体现出一种茅盾与痛苦。
《再别康桥》却是轻轻幽幽的愁绪,仿佛作者的别离是小心翼翼的出走,怕惊扰了这平和寂静的画面,字里行间透露着无限忧思。
而与他曾经写过的《雪花的快乐》相比有深深的落寞。
抒情,抒的不止是情,亦或是灵魂。
后期新月派也同样热衷于诗的形式试验。
陈梦家《新月诗选》及孙大雨说:“十四行诗是格律最严谨的诗体,在节奏上,它需要韵节,在键锁的关联中,最密切的接合,就是意义上也必须遵守合律的进展。
孙大雨的三首商籁体,给我们对于试写商籁体增加了成功的指望。
因为他从运用外国的格律上得着操纵裕如的证明。
”同时,他们也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瓦雷里等人的影响,形成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