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
- 格式:pptx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29
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_中国当代论文导读::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以艺术审美的方式。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对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思潮进行简要评述。
借助其强大的思潮推动。
女性作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崭新的面貌迅速崛起,其作品在数量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是新时期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也是中国女性写作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有机构成和重要环节。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对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思潮进行简要评述。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张洁发表于1982年第2期《收获》上的《方舟》是有意识探讨女性问题的作品,其目标直指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对待。
女主人公们为了捍卫自己的事业,几乎都是反传统角色的化身。
然而这个方舟也不是真正的避难所,她们躲开了丈夫,却逃避不了整个社会,这就女性作为一个整体的悲哀,正如小说题记中所说的: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1]]张辛欣1983年发表的《在同一地平线上》反应的则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纯粹的性别问题。
它更集中的体现男女两性在需要通过竞争获得自我实现机会之时,实际可能遭遇的两性空间冲突。
认为女人对于天赋平等、竞争机会同样有充分的权力意识中国当代,要求实现自我而不愿意做出牺牲。
二男权文化传统的解构在《玫瑰门》里,铁凝试图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角度阐释女性的历史命运,发现女性的悲剧是超政治的性别悲剧:司漪纹年轻时的意外失身使其从此沦入罪恶深渊,接纳了丈夫的一切折磨。
文革时她献出房子和财宝,但无人理睬。
这一切表明,女性在主流社会和文化中根本没有自己的位置,揭示了男权文化中女性生命的无地位无价值。
司绮纹一生都在努力进入传统家族和现代社会秩序,却不断地被排挤拒绝,究其根源是男权社会对底层妇女的压迫。
这预示着女性作家们试图摆脱或改变男性历史对女性存在的漠视,开始用逐渐强大起来的笔,自觉的书写自己的历史论文服务。
新新人类作家卫慧、棉棉则用身体检阅男人,用皮肤思考,以女性私人化的笔法和身体写作的态度,来直露地宣泄女性的欲望,描写女性的性心理和性行为。
20世纪80-90年代的学术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学术思潮在西方思潮的催生和本土人心思变的心理驱动下风起云涌,一波紧逼一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李泽厚一句“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现”(李泽厚:《走自己的路(对谈集)》,第313页,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划了较为清晰的分界线。
透过思想和学术的夹缠、淡出与凸现的纠结,在学术思潮中涌动浮现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在精彩纷呈的同时,五方杂处,泥沙俱下,其研究模式和方法值得我们反思总结。
一80年代的学术思潮似乎是伴随着所谓“拨乱反正”的意识形态逻辑起步的,但那仅仅是表面的呈现,真正有头脑有远见的学术研究者早已超越了这个层次。
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初版于1979年)就是“新时期”思想的集中体现和表达。
“回到康德”和“主体性”的倡导,是整个1980年代的学术思潮潜在的逻辑和内在思想的脉搏。
因而,启蒙、拯救、改革等成了这个时代学术思潮的出发点和关键词。
与此相适应,学术研究者成了时代的弄潮儿,争做思想启蒙者和学术英雄成了人文学者挥之不去的梦或痛。
一时之间,创新、突破成了各个研究领域的焦点,观念的转换和方法的更新成了学术研究的当务之急。
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氛围和学术潮流中向前推进的。
“旧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新三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成了研究者追捧的新思潮,不管懂与不懂,适用不适用,都想方设法趋新,“咸与维新”。
于是,用系统论探讨人物性格,用突变论研究人物塑造,用耗散结构论和协同论透视艺术创新与审美趣味,等等,不一而足。
对创新的追求已近狂热,黄子平曾经风趣地形容:创新这条狗到处汪汪乱叫,弄得研究者疲于奔命,连撒尿的工夫都没有。
(与王晓明的一次对话大意)对方法的热衷也接近”(转引自《外迷狂,刘再复当时有一句名言:“对方法论的兴趣,是接近真理的热情的表现。
第八章80年代、90年代(新时期祖国大陆文学)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一节8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导入新课:新时期文学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前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后期现代主义即后工业时代的思潮,二次大战后的文学,(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主要是存在主义,反映了西方现代人对存在的困惑,它还试图赋予处于荒诞世界中的人以崇高的意义,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存在的荒诞性、自由选择的意义等命题,代表作家:海德格尔。
现在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进行比较:1.现代主义文学史激烈反传统的,但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了传统文学(主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之后还试图建立起自己的规则和范例,二次大战后现代主义更进一步吧前期现代主义本来就很激进的反叛推向了极端。
它不但从根本上否定“旧的”传统(虽然在事实上任何人,包括现代主义者都不可能不生活在传统之中),而且要摒弃现代主义的“新”的规范,尽管就某种意义说正是现代主义孕育了后期现代主义,后者是由前者脱胎而来。
后期现代主义文学被视为“缺乏公认的父母亲的文学”,“无论死去或者活着都没有”,她试图对小说和戏剧的传统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而,后期现代主义文学必然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反小说”和“反戏剧”,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在某种意义上,现代主义是在“上帝死了”以后处于“荒原”中的作家要创造出新的神圣来所作的努力;但后期现代主义作家不再追求终极价值,在他们看来,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对崇高的事物的信念都是话语的短暂的产物,不值得“真诚”“严肃”地对待他们;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他们不愿意对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美学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他们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而且无视这些问题本身。
□第三編1978年—1989年第十章八十年代文學思潮一理论思潮的阵歇性波动80年代的文学思潮大致以1985年为界,前期以高度政治化的“思想解放”为主,后期逐渐走向反文化性的文化热。
(一)“思想解放”与“拨乱反正”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1980年“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明确提出,对新时期文艺复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实主义的争论:围绕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诸方面问题而展开,并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具体分析而逐步深入。
(二)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特征1文学取得了和现实生活发展的同步性,文学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潮。
2文学领域内,从题材、主旨到手法、方法、风格都开始了全方位的向旧有格局的告别。
3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各种现代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艺的主要参照。
4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此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思潮特征:1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
文学要求回到自身的呼声日渐普遍和高涨,文学在表现时代时如何进一步展现自己的独特性是作家们普遍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表现在创作与文艺理论观念上。
2文学的本体性备受关注。
“表现生活”已完全代替了“反映生活”,艺术观念发生整体位移,文学创作的“现代性”特征愈加鲜明,文学从观念到创作开始了全方位突破。
影响较大的争鸣:1方法年是指1985年和1986年,又被称为“观念年”。
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
从1984年开始,经过1985年一年的发展,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被大规模介绍进来,同时被批评家迅速运用到对新时期文学乃至过去文学的研究实践中。
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文化分析等,尤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所谓“三论”的引入和运用最为普遍,代表性论文有林兴宅的《论阿Q的性格系统》、刘再复的《论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