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7.00 MB
- 文档页数:57
2023肺癌患者的营养治疗专家共识摘要:肺癌是常见肿瘤之一,受摄入减少、手术和靶向药物的影响,营养不良在肺癌患者中很常见。
肺癌患者应通过营养风险筛查2002与患者主观整体评估进行营养评估。
并非所有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都需要营养治疗,对于营养状况良好的接受化疗的肺癌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营养治疗。
肿瘤患者的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均存在异常。
对于进展期肺癌患者,蛋白质分解大于合成,代谢应激因素也会增加蛋白质的需要量,肺癌患者蛋白质需要量推荐给予1.2~2.0g∕(kg∙d),能量摄入目标量推荐为25-30kca1/(kg∙d)o口服营养补充是肺癌患者首选的营养治疗方式,适用于能够吞咽、胃肠道功能正常的患者。
对于肠内营养可达到正常营养需要量的肺癌患者,不推荐常规进行肠外营养治疗。
当患者无法通过肠内营养(如严重放射性食管炎、严重恶心呕吐)获得足够的营养需要时很I1应选择补充性肠外营养或全肠外营养。
口服谷氨酰胺可降低肺癌患者放射性食管黏膜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选用低糖高脂配方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分析和呼吸功能指标。
1背景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目前肺癌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首位。
肺癌的发病与吸烟、大气污染、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肺部慢性疾病等有关。
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等。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可达30%以上[1]o肺癌本身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癌对食管产生压迫症状可影响进食。
肺癌引起的呼吸困难导致患者大脑缺氧,对化学感受器所传递的饥饿信号迟钝,对食物的味觉、嗅觉也会发生改变,进食的快感减少或消失,产生厌食。
同时肺癌本身也可以刺激和诱导宿主免疫细胞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导致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引起营养不良。
作为肺癌治疗方式,化疗常常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味觉改变、食欲减退以及厌食,甚至肝脏损伤,最终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
最新:晚期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全文)一、EGFR突变EGFR基因突变是非鳞状NSC1C最常见的突变类型之一,EGFR突变阳性率在高加索人群中约为10%,在东亚人群中约为50%o对于伴有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1C患者,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为EGFRTKIs,包括第一代EGFRTKI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埃克替尼\第二代EGFRTKIs(阿法替尼和达可替尼)和第三代EGFRTKIs(奥希替尼、阿美替尼和伏美替尼入研究证实,与传统化疗相比,EGFRTKIs显著改善了ORR和PFS o但随着治疗的推进,不可避免的面临耐药问题。
免疫治疗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发挥肿瘤杀伤作用,并可获得持续的疾病控制。
共识意见1不推荐ICIs用于晚期初治EGFR敏感突变NSC1C患者(推荐程度:一致不推荐IEGFR突变与肿瘤免疫原性低及非炎症性微环境有关,且早期临床研究表明,IQs单药或ICIs联合化疗治疗初治EGFR敏感突变患者疗效远不及标准EGFRTKIs靶向治疗,然而,在EGFRTKIs基础上联合ICIs的疗效提升有限,且存在较大安全性风险。
共识意见2推荐耐药的EGFR突变患者再次活检,同时检测肿瘤耐药基因和免疫微环境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推荐程度:一致推荐工基于EGFRTKIs治疗会影响肿瘤特征和及肿瘤微环境(TME),建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再次活检,为后续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检测标本优选肿瘤组织,组织标本无法获得时可以采用其他类型标本替代;检测范围优选高通量检测以获得全面的耐药信息,包括肿瘤相关和免疫微环境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共识意见3对于EGFRTKIs耐药后发生广泛进展的患者,且在缺乏有效靶向治疗的情况下,推荐使用ICIs(推荐程度:一致推荐\对于ICIS的方案选择,应结合患者的体能状态和疾病进展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其中IC1s+化疗+抗血管治疗方案的临床证据较为丰富(推荐程度:强推荐);IQs+含粕化疗方案在多项早期研究中均显示良好的治疗活性,且耐受性方面ICIs+含粕化疗方案较ICIs+含粕化疗+抗血管联合方案具有一定优势(推荐程度:强推荐);ICIs联合抗血管治疗(推荐程度:弱推荐)的证据主要针对多线耐药的患者或体力状况较差不耐受高强度治疗的患者,疗效获益有限。
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 摘要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既往被认为是免疫治疗"禁区",但随着对靶向药物免疫调节作用的深入认识及临床证据不断生成,免疫治疗有望为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带来新希望。
共识在《晚期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2022版)》的基础上,由共识专家组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通过共识更新研讨会共同制定。
专家组经充分研讨在3个临床问题上形成新的共识,不推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用于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推荐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突变患者使用以ICIs为基础的治疗策略,推荐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患者在靶向治疗耐药或不可及时使用以ICIs为基础的治疗策略。
同时,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专家组也调整了3条共识意见的推荐级别,对于表皮生长因子TKI耐药后发生广泛进展患者使用ICIs联合抗血管治疗调整为强推荐,对于晚期KRAS突变和BRAF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CIs治疗分别调整为一致推荐和强推荐。
共识结合国内外驱动基因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及专家组广泛认可的临床经验,旨在为中国临床医师的免疫治疗临床实践提供规范化引导。
【关键词】肺肿瘤; 驱动基因阳性; 靶向治疗耐药; 免疫治疗; 专家共识在中国所有恶性肿瘤中,2022年肺癌新发病例数排名第1位,占18.06%,肺癌死亡人数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23.9%,排名第1位。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在肺癌中占比>80%。
由于NSCLC侵袭性较高,且早期NSCLC通常不伴有明显症状,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
在我国,肺腺癌和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中,驱动基因阳性患者比例约为61.4%和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含铂双药化疗方案成为晚期NSCLC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但对于生存的改善极为有限。
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BRAF突变诊疗专家共识要点1.BRAF突变在晚期NSCLC患者中较为罕见,发生率约为1-3%。
BRAFV600E是最常见的突变亚型,约占所有BRAF突变的90%以上。
2.BRAF突变与NSCLC患者的疾病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患有BRAF突变的NSCLC患者通常具有较差的预后和较短的无进展生存期。
3.全面评估病情是进行治疗决策的重要基础。
包括病变部位、转移情况、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等多个因素。
BRAF突变检测应在确诊NSCLC后尽早进行。
4. 对于未接受过治疗的BRAF V600E突变阳性晚期NSCLC患者,首选治疗是联合治疗方案(dabrafenib和trametinib联合应用)。
该联合治疗通过同时抑制BRAF和MEK信号通路,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和生存期延长。
5. 对于已经接受过铂类化疗的BRAF V600E阳性晚期NSCLC患者,在疾病进展后,可考虑单药替莫唑胺作为二线治疗。
替莫唑胺与dabrafenib和trametinib相比疗效相似,但其副作用更轻,适用于年龄较大或存在合并症的患者。
6.对于BRAFV600E以外的其他BRAF突变亚型,目前尚无特定的靶向治疗。
此时可考虑临床试验或个体化治疗策略。
7.BRAF突变NSCLC的治疗应始终面向个体化,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理学、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结果和其他相关因素。
8.在BRAF靶向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定期进行影像学评估,监测肿瘤缩小情况以及疾病进展。
9. 靶向治疗后,应通过临床相关病理生物标志物监测患者治疗效果和病变进展。
这些标志物包括血清标志物(如CEA、Cyfra21-1等)、外周血中循环肿瘤DNA(ctDNA)的监测等。
10.针对BRAF突变NSCLC患者的精准医学治疗仍需持续研究和探索,临床相关试验是推进治疗策略的重要途径。
中国当代医药2020年12月第27卷第36期CHINA MODERN MEDICINE Vol.27No.36December 2020·封面报道·PD-L1检测专家共识提高肺癌免疫治疗规范化水平文图/《中国当代医药》主笔潘锋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检测技术的提高,肺癌治疗开始进入分子检测指导下的精准治疗时代,更多免疫调控分子和新的免疫检查点的不断被发现,使免疫治疗成为未来肺癌等肿瘤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肺癌免疫治疗临床病理研讨会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检测临床病理专家共识发布会”,9月20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病理专家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等组织编写的《中国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检测临床病理专家共识》(简称《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指导临床实践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教授在视频致辞中说,肺癌是目前我国发病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年新发肺癌病例约79万人,死亡约63万人,肺癌严重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尽管在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领域,肺癌治疗有了很多进展,但仍面临很多挑战。
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是检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效果的明显标志物,在当前免疫治疗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争议的情况下PD-L1检测是明确争议、减少分歧、达到治疗共识的一项举措。
希望《专家共识》能够对肺癌的临床和病理有一个相对的指导意义,通过《专家共识》临床医生能够对PD-L1精准治疗有着更高的科学认识。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说,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首位。
当前肺癌治疗已步入免疫治疗时代,但是单药免疫治疗缓解率只有20%左右,免疫联合化疗达到60%,科学界一直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生物分子标志物来预测免疫治疗效果。
肺癌分子检测临床实践指南及共识解读CAP(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IASLC(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 AMP(Association for Molecular Pathology)最近更新了用于选择接受TKI靶向治疗的肺癌患者的分子检测的推荐(Recommendations);ASCO专家小组对该指南进行了审查,对该指南进行了细微修改,并背书了该指南,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8年版本在2013年版本中重申或更新的推荐(1)专家共识意见:病理学家可以使用细胞块或涂片制剂作为肺癌生物标志物分子检测的合适标本。
(2)专家共识意见:实验室应该使用的,或应该能在外部参考实验室得到的临床肺癌生物标志物分子检测,要能够在低至20%的癌细胞的样本中检测出分子变异。
(3)强烈推荐:实验室不应使用IHC(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GFR表达来选择接受EGFR-TKI靶向治疗的患者。
(4)推荐:医生应在原发性或转移性肺部病变上使用分子检测,将合适的基因变异靶点用以指导最初的治疗选择。
(5)推荐:病理学家和实验室不应使用EGFR拷贝数分析(例如,荧光原位杂交或化学发光原位杂交)来选择接受EGFR-TKI靶向治疗的患者。
2018年版本中新的推荐关键问题1:肺癌患者应该做哪些新基因检测?(1)推荐:所有晚期肺腺癌患者都应该进行ROS1基因检测,不考虑患者的临床特征。
(2)专家共识意见:ROS1 IHC检测可能可以作为晚期肺腺癌患者的ROS1基因筛查方法;然而,IHC阳性的结果应该由一种基于分子或细胞遗传学的检测方法来证实。
(3)专家共识意见:所有晚期肺腺癌患者都应该进行BRAF基因检测,不考虑患者的临床特征。
(4)专家共识意见:不推荐将RET基因的分子检测作为临床试验之外的一种常规独立检测;更适合将RET基因检测作为更大检测panel中的一部分来进行,不论是在最开始做基因检测时,还是在常规的EGFR、ALK、BRAF、ROS1检测结果为阴性时。
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肺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临床分期、个体差异、病理结果、肿瘤异质性和疾病发展趋势等。
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能够综合各科室的意见,制定个性化、精准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平衡治疗获益和风险,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预期和生活质量。
在肺癌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中,MDT诊疗模式也被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络(NCCN)指南明确推荐。
以MDT诊疗模式为中心,结合最佳的循证证据和个体数据,能为肺癌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获益、降低并发症和疾病进展风险。
肺癌MDT诊疗模式不仅适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也适用于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并贯穿于肺癌全病程管理流程中。
对于肺癌疑难病例、Ⅲ期肺癌和寡转移肺癌等复杂病例,在制定初始治疗方案前,发起MDT评估并制定诊疗方案至关重要。
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的临床获益已在国外得到证实。
在中国,肺癌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因此,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实施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已成为势在必行的治疗方式。
传统诊疗模式中,患者转诊需要等待时间,而且每到一个新的科室,医师需要重新熟悉患者情况并修订治疗方案。
相比之下,MDT模式集合多学科专家优势,可减少时间和人力成本,提供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并抓住最佳治疗时机。
肿瘤患者MDT诊疗模式已经发展了30年,欧美发达国家的其他癌种MDT诊疗模式运行结果显示,MDT能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3年生存率。
MDT诊疗可显著缩短治疗等待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增加高质量临床试验的患者入组机会和入组效率,提高医院病床的周转率和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英国通过立法确保每一位恶性肿瘤患者获得MDT综合诊疗的机会。
肺癌的MDT诊疗模式有利于促进临床跨学科交流和融合,整合发展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强化跨学科团队合作与核心人才的培养,促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MDT方案确立和后期实施,可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心理健康,提高对疑难问题的决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