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4.27 MB
- 文档页数:28
擅长写战争的先秦历史散文1. 战争的背景与缘起在古老的先秦时代,那个时候,兄弟阋墙、诸侯割席断交的事情可谓是层出不穷,真是个多事之秋。
大家都是在争权夺利,像极了现在的“争抢最后一块蛋糕”。
那个时代可谓是“群雄逐鹿”,各个国家各显神通,各种斗智斗勇,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大伙儿为了土地、资源、甚至是面子,简直是拼了命。
要说当时的豪杰,个个都是“英雄无敌”,甚至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连头都不怕搬,直接冲上战场,像打游戏一样拼命,丝毫不顾后果。
1.1. 主要战争与战役说到战争,不能不提的就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这些人可是名声在外,像极了我们现在的“流量明星”。
比如,齐桓公、晋文公,他们可真是个中翘楚,打起来没得说,个个都挺拼的。
特别是“长勺之战”,听说是齐国和鲁国打得不可开交,真是让人心惊胆战。
那场战役可不是一般的血腥,双方为了各自的荣誉和土地,打得你死我活。
记得有个故事,齐国的将领居然带着一支特别的“隐形部队”,搞得鲁国措手不及,真是个奇招!这就是“智勇双全”的典范。
1.2. 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说到英雄,怎能不提像白起、李牧这样的传奇人物?他们可都是“战场上的明星”,不光是打得好,脑子也很灵活。
白起那次把敌军打得溃不成军,真是让人拍手称快,简直是“战神”降临。
而李牧就更不用说了,智勇双全,屡次打败匈奴,真是个战斗民族的代表。
这些英雄在战场上,仿佛都化身为神,似乎没有什么是他们做不到的。
战场上挥舞着刀枪,简直是“千军万马”,气吞天地,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2. 战争的影响与后果然而,战争可不是好玩的,搞得多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家破人亡,民不聊生。
古人常说:“战火无情”,一场战役下来,受苦的可不止是战士,连老百姓也难逃厄运。
田地被践踏、房屋被焚烧,真是一片狼藉,任谁看了都心疼得厉害。
这种情况下,往往百姓都开始心生怨恨,动不动就有人起来反抗,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一点小火花就能引发大动乱。
历史上的很多变革,都是因为底层民众的不满而起,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民心所向,泰山移”。
先秦散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分为三体:“国别”、“编年”、“纪传”。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散文,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西汉初存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
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
春秋战国之交的《论语》、《墨子》是语录体,但《墨子》中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战国中期的《孟子》、《庄子》分别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和专题论文;战国后期的《荀子》、《韩非子》则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的历史与人物。
它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历史事件,展现了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史实的真实性。
它以准确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力求真实地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在散文中,作者会引用史书中的记载,或者根据各种史料进行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
这种注重史实的特点使得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了较高的历史价值,成为后世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叙事的生动性。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作者会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来增强散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例如,在描述一场战争时,作者会详细描写战争的过程、参战双方的勇敢和智慧,以及战争带来的惨烈和伤亡。
这种生动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激情和震撼。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思想的表达。
在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竞争,各有千秋。
先秦历史散文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想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作者会通过描写孔子、老子等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现他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这种思想的表达使得先秦历史散文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还具有哲学和文化的意义。
先秦历史散文注重文学的艺术性。
散文是一种文学形式,它追求语言的美感和文艺性。
先秦历史散文在叙事的基础上,注重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使文笔更加优美、流畅。
例如,作者会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散文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这种注重文学艺术的特点使得先秦历史散文成为古代文学的瑰宝,被后世文人所推崇和传承。
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注重史实的真实性、注重叙事的生动性、注重思想的表达和注重文学的艺术性等特点。
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和反映,还是文学的艺术创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 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散文是在文字发明以后产生的,是最为实用的文学形式。
由于文字的记录必须有书写工具,如竹、帛、纸、笔之类。
所以散文的发展,虽社会生活非常需要,但非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不可,所以它最初的发展阶段是非常困难的,一开始不得不力求简短,后来手工业逐渐进步,文化工具有了改进,书写条件便利了,才可能出现长篇大论的散文。
《尚书》我国自古就有注重修史的传统,大概最迟在商代,就设立了专门记事的史官。
《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后周制,王朝及诸侯各国均设有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可能是继承殷商旧制而有所损益。
《汉书·艺文志》曾云:“古者,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帝王靡不同之。
”《春秋》我们下面再谈,先讲讲讲《尚书》。
《尚书》是上古之书的意思。
它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由《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四部分组成。
是古代官方文献资料的汇编。
旧传上起《尧典》,下至《秦誓》,有一百多篇。
经过秦代焚书以后,汉初由经师伏生口授传下来二十八篇,因为是用当时的流行文字隶书抄写而成的,故称为《今文尚书》。
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又从孔子故宅的坏壁中发现一部《尚书》,因是用古文字大篆、籀(zhou四声)文写成的,故称之为《古文尚书》,相传比今文多出16篇,但亡佚了。
晋朝的豫章内史梅赜声称发现了一部《古文尚书》,计58篇。
经过清代学者阎若璩的严密考证,断定其中除同于《今文尚书》的部分外,其他都是晋人伪造的,不可信。
现今流传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今文和伪古文《尚书》的夹杂品。
所以,人们研讨《尚书》,只限于今文部分的28篇。
《尚书》中的《虞书》、《夏书》是后人追记,多出于传闻,有些是春秋、战国时的人所作。
较可信的是《商书》和《周书》两部分。
《尚书》的核心思想是商周时代的神权观念。
殷商时代强调的是天命神授,认为“天”、“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
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是指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秦朝建立前221年)的历史散文作品。
这些作品主要以记叙先秦历史事件、人物和政治制度等为主题,具有以下特点:
1. 严肃庄重:先秦历史散文通常以庄重的语言风格、严肃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感来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力求准确地传达历史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2. 记叙与评价相结合:先秦历史散文往往将历史事件的记叙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相结合,既描述了历史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又对其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和评价。
3. 重视政治和道德:由于先秦时期社会政治动荡,历史散文往往关注政治权力的斗争和统治者的德行,强调政治和道德的重要性,旨在启示后人。
4. 借古讽今:先秦历史散文常常通过对过去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来批评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制度,借古讽今,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善用典故:先秦历史散文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以增加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总的来说,先秦历史散文具有严肃庄重、记叙与评价相结合、重视政治和道德、借古讽今和善用典故等特点,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文学性,对后世历史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