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先秦散文的萌芽、源头一、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1甲骨卜辞我国散文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中有些文句虽然简短,但是语意完整鲜明,特别是还能通过语法结构和使用某些虚词,表达出一定的语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的萌芽。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己巳王卜贞:(今)风商受(年)?王占曰:“吉。
东土受年?吉。
南土受年?吉。
西土受年?吉。
北土受年?吉。
”2商周铜器铭文(金文)杰作:《散氏盘铭》《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文》:“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
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
搏伐猃狁,于洛之阳。
折首五百,执讯五十。
是以先行。
走亘走亘子白,献馘于王。
王孔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榭,爰享。
王曰:‘白父,孔扬有光。
’王赐乘马,是用佐王。
赐用弓彤矢,其央。
赐用钺,用征蛮方。
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3《易经》中的卦爻辞有许多产生于商周时期。
比甲骨卜辞更趋完整,并且有某些生动形象的描写。
有的还用简洁洗练的句子,表达某种生活经验和哲理。
《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二、叙事散文的源头:《尚书》1《尚书》的相关常识:最早的成篇散文汇集,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总集。
原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
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
经过秦火,汉人搜集整理到二十九篇,因为是用当时隶书字体写成,故称今文尚书。
后又在孔子故宅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后十六篇不久失传。
后来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析出四篇,连同原有的今文上书,共58篇。
2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传统特点和言、文不一的传统。
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诸多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三、《春秋》1春秋的相关常识“春秋”是古代史书中的一种,是周王朝和各国都有的一种编年史。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一、甲骨卜辞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占卜时间及主持者(叙辞)、占卜的内容(命辞)、占卜的结果(占辞)、事情在事后的发展(验辞)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墟文字乙编》六四)首先,表现出明确的时空观念。
其次,具有了推断性思维和对照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
第三,一些比较完整的甲骨卜辞,已经能用简要的文字记载说明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为后代叙事散文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二、铜器铭文金文、钟鼎文《毛公鼎》三、《尚书》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原称《书》,又称《书经》。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今文尚书》:伏生28篇《古文尚书》:鲁恭王东晋梅赜58篇“记言文之祖”(一)已经具有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无逸》(二)记言生动传神,适当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商书·盘庚》:“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
予亦拙谋,作乃逸。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尚书》的局限:语言古奥艰涩“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韩愈《进学解》)第二节《春秋》和《左传》一、《春秋》1、地位及内容: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五经:《易》、《书》、《诗》、《礼》、《春秋》《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
2、艺术特色(1)叙事简明严谨《春秋》的记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
而且记事简略,长的不过40多字,短的仅有一字。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萌发要早于其他民族,上古时期即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区分。
先秦历史散文是先秦史官制度的产物,除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以外,历史散文的搜集成书大多是在口传历史的基础上经史官整理加工而成。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如下:早期的《尚书》完全是史官所著录的三代时期的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它大事,就其文体而言,有誓、命、训、诰、歌、典等体,多为当时言辞的记录,是记言之史的开端。
之后的《春秋》则以编年体的形式纲目式地记录历史大事件,从文体上观察,具有书面语的简明与谨严特征,显然保持着史官笔录的体式,可以说是记事之史的开端。
战国初年成书的《左传》、《国语》也是在大量口传历史及史官记录的基础上经加工整理而成,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官方著作。
至于《战国策》,则主要是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或书信的汇编,属于私人著作的范畴。
从历史散文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其文本的官方色彩逐渐减弱,私家著述的特征逐渐加强。
先秦历史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1 、越往后,作品所表的官方意识形态特征越谈。
2 、古史“记言”、“记事”的区别,在《尚书》、《春秋》还十分明显,而后就逐渐不分了。
3 、越后的作品文学色彩越浓,史学的严格性相对减弱。
第一节《尚书》《逸周书》与《春秋》一、《尚书》(一)、释名《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春秋战国时称《书》,到汉代改称为《尚书》。
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为《书经》。
(二)、《尚书》的流传《尚书》的是夏商周时期原始的历史文献的汇编,其编辑流传过程比较复杂,《周易》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墨子》一书多次征引《夏书》。
《尚书·多士》云:“殷先人有典有册。
”可知在殷商时期已经辑成了《尚书》的初本。
起初其中各部分可能是单独流传的,今传本《尚书》的结集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其最终形成可能在西周后期。
《左传》、《国语》所记春秋时期人物屡屡称引《尚书》以为说理之据,已经目之为经典。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 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散文是在文字发明以后产生的,是最为实用的文学形式。
由于文字的记录必须有书写工具,如竹、帛、纸、笔之类。
所以散文的发展,虽社会生活非常需要,但非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不可,所以它最初的发展阶段是非常困难的,一开始不得不力求简短,后来手工业逐渐进步,文化工具有了改进,书写条件便利了,才可能出现长篇大论的散文。
《尚书》我国自古就有注重修史的传统,大概最迟在商代,就设立了专门记事的史官。
《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后周制,王朝及诸侯各国均设有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可能是继承殷商旧制而有所损益。
《汉书·艺文志》曾云:“古者,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帝王靡不同之。
”《春秋》我们下面再谈,先讲讲讲《尚书》。
《尚书》是上古之书的意思。
它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由《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四部分组成。
是古代官方文献资料的汇编。
旧传上起《尧典》,下至《秦誓》,有一百多篇。
经过秦代焚书以后,汉初由经师伏生口授传下来二十八篇,因为是用当时的流行文字隶书抄写而成的,故称为《今文尚书》。
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又从孔子故宅的坏壁中发现一部《尚书》,因是用古文字大篆、籀(zhou四声)文写成的,故称之为《古文尚书》,相传比今文多出16篇,但亡佚了。
晋朝的豫章内史梅赜声称发现了一部《古文尚书》,计58篇。
经过清代学者阎若璩的严密考证,断定其中除同于《今文尚书》的部分外,其他都是晋人伪造的,不可信。
现今流传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今文和伪古文《尚书》的夹杂品。
所以,人们研讨《尚书》,只限于今文部分的28篇。
《尚书》中的《虞书》、《夏书》是后人追记,多出于传闻,有些是春秋、战国时的人所作。
较可信的是《商书》和《周书》两部分。
《尚书》的核心思想是商周时代的神权观念。
殷商时代强调的是天命神授,认为“天”、“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
中国⽂学史之先秦叙事散⽂第三章先秦叙事散⽂第⼀节《尚书》是我国最早的记⾔历史散⽂集。
《尚书》即上古之书,⼜被称为书经,是⼀部古代历史⽂献汇编。
⼀、《尚书》的保存1、战国:《尚书》有百篇。
2、秦代:经过秦⽕焚毁,亡佚⼤半。
3、汉代:今⽂《尚书》:汉初经师济南伏⽣保存、传授的《尚书》,⽤汉代通⾏的⾪书记录下来,有28篇。
古⽂《尚书》:汉武帝时⼜陆续发现了⼀些⽤先秦⽂字记录的篇章,⽐今⽂《尚书》多16篇。
4、东晋:梅赜《古⽂尚书》58篇。
将伏⽣本28篇分为33篇,⼜增25篇,经考证25篇皆为伪作。
⼆、《尚书》内容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和《夏书》多是春秋战国⼈根据古史传说编纂⽽成的,具有⼀定史料价值。
《商书》和《周书》则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献,基本可以代表当时散⽂发展的⽔平。
三、⽂章分类: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典:主要记载古代典制,如《尧典》;谟:谋议、谋略,如《皋陶谟》,记载皋陶与禹关于治理国家的谋议;训诰:训诫诰令,有上对下的告诫、训导,也有下对上的劝谏,有君⾂间的对话,也有⾂僚间的对谈;誓:誓词。
战前的誓师词;命: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的册命。
如《⽂候之命》,是周⽂王表彰晋⽂候功绩并赏赐晋⽂候的命辞。
四、写作特点:1,作品由简到繁,说理⽇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
《商书·汤誓》:商汤伐桀时的⼀篇誓词,道理讲得⾮常简单,只是在篇末申明赏罚,以作劝惩。
“⾮台⼩⼦,敢⾏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ji诛,杀死之”,“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周书·⽆逸》:⽂章中⼼明确,论证周详,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凑,堪称初具规模的论说⽂。
2,运⽤了⼀些修辞⼿段,使说理带有⼀定的形象性。
《商书》中的《盘庚》三篇:若颠⽊之有由蘖。
若⽹在纲,有条⽽不紊.予若观⽕。
若⽕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3,有些作品运⽤了较多的语⽓词汇,表现了说话⼈的⼝⽓,带有⼀定的感情⾊彩。
如《周书·⽆逸》记周公对成王的告诫。
第三章先秦散文历年真题一、单项选择题05.44.《论语》属于()A.对话体B.论辩体C.语录体D.论述体5.《xx》的文风特点是()A.奇幻诡谲,汪洋恣肆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二、多项选择题05.431.《xx》又名()A.《左氏春秋》B.《春秋内传》C.《春秋左氏传》D.《春秋谷梁传》E.《xxxx传》06.43.经过xx修订的xx编年史是()A.《尚书》B.《逸xx书》C.《论语》D.《春秋》4.《xx》在编纂体例上属于()A.国别体B.xxC.编年体D.纪事本末体5.《xx》的文风特点是()A.语录体裁,辞约义丰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6.下列关于水的文句出自《荀子》的是()A.xx。
xx万物而不争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07.46.《国语》又被称为()A.《春秋外传》B.《左氏春秋》C.《春秋内传》D.《春秋公羊传》7.《春秋》作为史书其体例是()A.国别体B.纪传体C.编年体D.纪事本末体8.《尚书》的语言风格特色是()A.佶屈B.情韵并美C.辩丽恣D.质朴平实9.《战国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记载()A.儒家的言论B.道家的言论C.阴阳家的言论D.纵横家的言论10.《老子》的文风特点是()A.语录体裁,辞约义丰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B.xx时至,xxxxD.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11.《战国策》在编纂体例上属于()A.国别史B.纪传史C.编年史D.纪事本末史12.下列寓言出自《xx》的是()A.庖丁解牛B.xxC.揠苗助长08.47.《论语》的文风特点是()A.语录体裁,辞约义丰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8.下列关于水的文句出自《荀子》的是()A.xx。
xx万物而不争。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09.43.以“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著称的史学著作是()A.《尚书》B.《逸周书》C.《春秋》D.《左氏春秋》4.产生于战国中期的xx散文是()A.《老子》B.《荀子》C.《孟子》D.《韩非子》5.在诸子散文中,具有逻辑严密、质朴无华特点的是()A.《庄子》B.《墨子》C.《论语》D.《荀子》10.43.《春秋》叙述历史的特点是()A.采用新闻标题形式记事B.记言C.言事兼记D.完整系统地叙述西周历史4.《战国策》的文风特点是()A.微言大义B.艳富浮夸C.质朴平实D.辩xx恣肆5.《xx》的文风特点是()A.奇幻诡谲,汪洋恣肆C.质木无文,逻辑性强B.明切犀利,冷峻峭拔D.逻辑严密,说理透辟B.xx时至,xxxx。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先秦散文指先秦时代而流传至今的散文著作,可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大类。
第一节先秦散文的兴起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自古就有重史的传统。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
大概至迟在商代,就已经设立了专司史职之官。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帝王靡不同之。
——《汉书·艺文志》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礼记·玉藻》有了记言记事的史官,就使得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因此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一、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和《春秋》1、《尚书》(1)简介:《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四部分。
《尚书》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尚”通“上”,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主要经典“五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虞书》与《夏书》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可能为后人追述,不是当时人记录。
《商书》、《周书》保存了部分商代、周代史官的记录。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西周末《尚书》已成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书》、《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
汉初,《尚书》存28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引言概述:先秦历史散文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进行文艺性叙述和再创作的一种形式,通过散文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先秦时期的人物、事件和社会背景。
本文将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题,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和社会五个大点展开详细的阐述,旨在深入揭示先秦时期的丰富面貌。
正文内容:一、政治1.各国争霸: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最为严重的阶段之一,各个诸侯国都在争夺霸权地位。
例如春秋时期的齐国、楚国等香火国家,他们之间的政治斗争和角逐使整个先秦阶段的政治局势异常动荡。
2.君主与官制:在各个诸侯国中,国君的地位及其与官员的关系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介绍君主与官制的结构,从而揭示出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权力分配。
二、思想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支。
详细阐述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如仁、义、礼、智等观念,并介绍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等。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列重要。
阐述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道、无为、自然等,并介绍道家学派的著名人物,如老子、庄子等。
三、文化1.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对于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背景至关重要。
介绍甲骨文和金文的特点及其在当时的应用情况。
2.文学艺术:散文、诗歌等文学艺术在先秦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详细介绍先秦散文的类型、特点和代表作品,如《离骚》、《荀子》等。
四、经济1.农业经济:先秦时期主要以农业为经济基础。
阐述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如农业机械的使用、灌溉系统的建设等。
2.商业贸易:先秦时期商业贸易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介绍当时的商品交流、货币形式和商业网络等。
五、社会1.社会阶级:介绍先秦时期的社会阶级分化情况,如贵族、农民、商人等不同阶级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2.社会习俗:详细阐述先秦时期的各种社会习俗,如婚礼习俗、葬礼习俗等。
总结:通过对先秦历史散文的详细阐述,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和社会情况。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
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等。
一般认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各有所司。
至春秋末战国之世,史官地位虽不如前,然各国诸侯看重修史,史官四散在诸侯,史籍大兴,出现了“百国春秋”,体例颇有融合。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
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
第一节《尚书》、《春秋》《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
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经》。
本是历史文献,后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约在春秋初期结成总集,历春秋、战国而有所增删。
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焚书后,西汉文帝时仅剩伏胜记诵的28篇,计有《虞书》两篇,《夏书》两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
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古文尚书》,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今传“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58篇,是今文和伪古文的合编本,其中33篇为今古文所共有,余皆梅赜伪造。
《尚书》多为古代官方文告,广泛反映了我国氏族社会末期到西周初期的社会面貌及历史概况,展示了当时政治、哲学、宗教、思想、法律、军事、历法等领域的具体实践与经验教训。
尤其《周书》所蕴含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在后世各朝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尚书》风格简朴质直,往往以当时通行之语直抒命令或意见,但因时代久远,汉唐以来,人们颇感其文章艰深,古奥拙朴,晦涩难懂。
不过,有些篇章颇有文学色彩。
或整齐有韵,如《洪范》所记九条治国大法的第五条的十二句,音韵和协,颇近诗歌。
或以比喻说理,生动形象,深刻透辟,如《盘庚》以死亡的“颠木”比喻旧都,以充满生机的新生“由蘖”比喻新都,形象鲜明又含暗喻与对比:因守旧都只能坐以待毙,迁徙新都则可获得新生。
有的篇章记叙人的活动、描绘情节与场面,入理传神,如《金縢》写周成王对周公的误会与释误,曲折有味,颇富传奇性质;《顾命》描写周康王即位大典的场面,宏大肃穆,众多的人物,繁缛的礼节,琳琅满目的陈设,写来头绪清晰,井然有序。
不少篇章都能围绕一个意思展开,结构完整,有的题目即反映主旨,如《无逸》,就是周公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的训辞。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尚书》之文,按夏、商、周的顺序,明显可见其结构和文辞的演进之迹。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哀公十四年(前481),以鲁国年号纪年,记事也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
所记皆为重大事件,如祭典、盟会、国君嗣立、丧葬、各国间的交往、战争等。
其作者大约是鲁国世代相承的史官,孔子曾用它作教材,并有所订改。
孟子之后,学者多承其说,认为是孔子所作,实不妥当。
《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
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
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
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如“践土之盟”,本是晋文公通知周天子参加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而作者记载此事时却写道:“天王狩于河阳。
”一个“狩”字,为尊者讳,强调了天子的身份地位,达到了“正名”目的。
《春秋》对我国古代史学、经学、思想和文学方面都有深远影响。
紧承其后,便出现了解释它的“春秋三传”,《左传》主要是补叙其史实的,属古文经,《公羊传》和《谷梁传》主要是阐明其“微言大义”的,属今文经。
第二节《左传》、《国语》《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原名《左氏春秋》,汉人也有称《春秋古文》、《左氏传》的。
它绝大部分是在《春秋》经文基础上,进一步补叙其历史事件原委的,全书的体例、思想体系也大体与《春秋》一脉相承。
其作者和成书年代,汉人认为是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史官或熟悉春秋历史的人所著,书中掺有后人附益。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赡的编年体断代史。
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它系统而具体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风俗等重大事件,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
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
诸如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的频繁战争;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左传》又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
其文学成就,首先体现在善于叙事上。
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
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顺叙、倒叙、补叙、插叙、陪叙、明叙、带叙等二十余种,奇正变化,神妙难测。
如僖公二十三年,写重耳出亡,以重耳活动为中心,精选能突出中心的事件,正叙、侧叙等交叉运用,将受玦、醉谴、观浴、反璧等生活情节穿插其间,写得详略有致,生动活泼。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是写战争。
作者不重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而总是围绕某一主题,侧重写战争的背景、战前准备、双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对比、将帅士兵的活动、战略战术的运用、胜负的原因等与人谋有关的情节来描写,从而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
如著名的“崤之战”、“城濮之战”、“邲之战”、“长勺之战”等大抵如此。
另外,在战事叙写中,作者还善于穿插细节,以烘托气氛,增添波澜,交代重大契机。
如“邲之战”写晋军战败逃亡济河争舟的细节即是一例。
其次,是《左传》的写人艺术。
《左传》写到的人物达四千多,其中有王侯将相,也有学者、说客、宰竖、商贾,甚至倡优、役人、盗贼、侠勇等,写人范围较《尚书》、《春秋》远远扩大。
这些人物,容貌、性格较鲜明的不下数百人。
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
如子产和晏婴同是开明的政治家,子产果敢明断,晏婴幽默机警。
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晋公子重耳由贪图享受、胸无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变化。
在刻划人物方面,作者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
或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如崔杼弑君后,晏婴既不同情庄公又不想附和崔杼的处境和复杂心情的描写;或通过补叙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如“郑伯克段于鄢”结尾掘地及泉的情节;或以对比手法刻划人物,如晋献公宠妾骊姬谋害太子申生一段,对骊姬阴险毒辣和申生忠孝厚道的描写;或以细节描写深化人物性格,如桓公元年对宋华父督好色的描写。
最常见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曹刿论战”中对曹刿政治远见和足智沉着性格的刻划。
《左传》的语言,简炼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极富表现力。
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大都能如此。
尤其人物语言中的外交辞令,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对齐侯、展喜犒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王孙满论鼎、吕相绝秦等,或委曲婉转、陈述利害,或辞令激切、语挟风霜,均用辞雅正,曲尽人情,各得其妙。
《左传》的文学成就及影响,是先秦同时期的其他历史著作无法相比的。
其题材、叙事方法、写人艺术和纯熟精美的语言,都为后世史传文学,小说、诗歌、戏剧的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影响甚为深远。
与《左传》同时的另一部史书是《国语》,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21篇242则,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记事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前976),下止韩、赵、魏灭智伯(前453),计有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
旧时称此书为《左氏外传》或《春秋外传》。
宋以后多疑之,尚无定论。
从内容与风格看,非一人一时之作,可能是战国初期史官汇集西周、春秋列国史官所记编选而成。
作为历史文献,《国语》对八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都有详略不同的记述,通过所记内容,表现了编者对统治者的奢侈暴虐的批判态度,及对“重民”、“忠恕”、“天命”思想和农业生产的推重,同时兼容墨、道、法等诸家思想。
从文学角度看,《国语》不及《左传》语言含蓄丰润,叙事婉转多姿,风格前后统一。
但作为记言为主的史书,它亦自有特色和成就。
如风格多样,颇类战国子书;多用社会上层流行的口头语、俗语及政治用语,语言通俗自然,精炼俭省。
尤其外交辞令和谏对之辞写来更是精彩纷呈,如著名的《召公谏厉王弭谤》。
有些长篇议论文字,说理细密,分析精辟,层次清晰,章法严谨,向来为古文家所称道,如《叔向贺贫》。
在人物表现上,《国语》也有突出之处,它已有将人物言行集中在一起,向人物小传过渡的趋势。
如记鲁叔孙穆子言行,记晋文公事迹等。
同时注意到围绕中心、在矛盾中揭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如对晋范宣子与人争田的记述。
个别故事比《左传》的同样事件记载更曲折生动,如“骊姬谮杀太子申生”、“醉谴重耳”。
有些场面描写,夸张渲染,气象宏伟,视野开阔,有声有色,先秦散文中较为罕见,如“吴欲与晋战得为盟主”。
第三节《战国策》《战国策》初时又叫《国策》、《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大约是秦汉间人杂采战国各国史官和私人所记存的史料编纂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西汉末刘向加以整理,依国别按时序重新编订,去其重复,得33篇,定名《战国策》。
《战国策》全书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
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
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说辞。
在对列国统治集团间那些权谋、谲诈、角逐、战争、残杀活动的记述中,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腐败与残忍,也表现了作者对权谋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