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泸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30.00 KB
- 文档页数:12
泸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统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划线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悚然(sǒnɡ)烟霭(ǎi)负疚(jiù)窈陷(yōu)B . 新正(zhènɡ)瓦楞(lèng)倔强(jiànɡ)炮烙(luò)C . 草窠(kē)形骸(hái)歆享(xīn)荸荠(qí)D . 踝骨(luǒ)荸荠(bí)谬种(miù)朱拓(tà)2.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水乡小镇,一条百来步的小街,九曲连环,倒有十来座的小桥相衔。
(2)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安排。
(3)把朋友送上火车,直到火车开动了,他才地转身离去。
A . 精巧适当若有所失B . 奇巧适当若有所思C . 奇巧适度若有所失D . 精巧适度若有所思3. (2分) (2019高一下·温州期中) 下列选项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是()A . 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起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
B .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
C .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D .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4.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北宋画家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
,。
①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②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③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④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⑤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⑥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就会立刻浮现在眼前A . ②③④⑥①⑤B . ②③①④⑥⑤C . ⑤①⑥②④③D . ⑥③⑤①②④5. (2分) (2017高二上·洛阳月考) 下面一段文字后的相当注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语文教材中美丽的女性形象,从刘兰芝、湘夫人、到李清照、林黛玉,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女性地位大多建立在他们依附于男性的前提下,古代女性很难在男权社会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
泸州老窖天府中学高2017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诗可以看作一切艺术的核心,那么诗歌的兴衰,可以说明艺术在一个时代的一般命运。
在以往的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诗人都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喻为“无冕之王”,尤其是古代中国,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则被赋予了“动天地而泣鬼神”、“和四时而育万物”的力量。
现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不但诗歌已经被远远地边缘化,文学也已经被宣告即将终结。
以往时代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恢弘的力量,那是因为它是与天地宇宙共生一体的。
用舍勒的话说:诗人是“最深切地根植于地球和自然的幽深处的人,产生所有自然现象的‘原生的自然’中的人。
”文学的力量亦即人的精神力量,原来是植根于天地自然之中的。
所以,当天地自然蒙受贬抑、伤害、羞辱、遗弃的时候,文学艺术也就失去了它的根本,也就必然衰败枯萎下来。
现代工业社会已经剥夺了人对自然界的直接体验,使人们远离事物的原生态。
正如同曼德所说:“当我们居住于城市中,人与地球的直接体验就无从谈起了。
事实上,所有的体验可以说都是间接的。
……所有植被也被人类的思维所局限、被人类按其品味任意改变;野生动物消失殆尽、多石地带不见了踪影、花开花落的反复循环也不复存在。
甚至连昼夜也无区分。
”这样的生活现实,无论是对于诗歌的创造者还是鉴赏者,都是要命的,因为诗歌已经失去了它的生命之根。
也有人把信息时代的电子艺术、数码艺术看作艺术工程的重建。
曼德则认为重建的已经不是艺术,起码已经不是原来的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之中生根发芽的文学艺术。
在语言已经严重蜕变的时代,诗人还能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在语言干涸的泥潭中,写诗注定要变得越来越艰难,即使真有不甘失败的诗人,最好的结局恐怕只能是与这个时代的语言同归于尽。
文学艺术遭遇到的,实际上也是一场生态灾难。
而文学批评本该对身陷艰难时世中的文学艺术伸出援手,遗憾的是无论西方东方,文学批评这次全都显得异常麻木迟钝。
四川省泸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缥缈攘垢独出新裁沧海桑田B . 惬意广袤长虹化碧根深蒂固C . 融资喋血茕茕孑立共商国是D . 接洽布署集思广益另辟蹊径2. (2分) (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高校学生宿舍是陪伴大学生们度过花样年华的栖所,与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命运休戚相关。
②我们要及时教育党员干部,对个别腐败现象,坚决痛下针砭,以达到刮骨疗毒、以儆效尤的目的。
③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管理,并提出积极的意见,但绝不越俎代庖,学校也不应该在所谓的“家校合作”的名义下,将学校自身事务转嫁给家长。
④考风考纪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学习风气,也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成长,所以考试时使用手机等作弊行为是必须令行禁止的。
⑤近日,由于楼市投机者东山再起,为给仍然躁动不安的楼市继续降温,上海、重庆同日发布新政加大楼市调控力度。
⑥互联网+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创客辈出,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要登高自卑,脚踏实地。
A . ①④⑤B . ②③⑥C . ①③④D . ②⑤⑥3.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这个话剧团重排《雷雨》,开展送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目的是让青少年了解、接触话剧艺术,同时也给剧团年轻演员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B . 通过老师对《雷雨》剧本矛盾冲突的分析,使我们认清了具有深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与罪恶。
C . 真的并不一定就是美的,心理上真实并不等于道德的上善,何况周朴园的怀念还包含着虚假的成分。
D . 昨日公布的“151种食品和饲料中非法添加物质名单”,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昨晚,不少网友通过微博表明了“到底什么才能吃”的疑惑与无奈。
4. (2分)(2020·浙江模拟)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 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唐代最低品级的文官服为青色B .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路:宋代行政区划名C . 朝菌不知晦朔晦朔:分别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
四川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5高二上·连江期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 引壶觞以自酌控蛮荆而引瓯越B . 请息交以绝游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 .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D . 门虽设而常关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2. (2分)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 而后乃今将图南B . 执此以朝C . 群贤毕至D . 且臣少仕伪朝3. (2分) (2018高一下·乐清月考) 下列各项中的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A .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D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4. (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 无土壤而生嘉木美箭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B . 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故为之文以志C .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D .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5.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 .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B . 失其所与,不知C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 . 秦地可尽王也6.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 其实亦百倍B .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C . 可谓智力孤危D .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7. (2分) (2016高二上·银川月考)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流失,对那些师资力量本就不厚实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___________。
②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来中国的人都有感于二十几年中国发生___________的变化。
③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___________的现象将大大减少,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作风将有很大的转变。
四川省泸州泸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9分)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
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四川省泸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1. (2分)下列加线字注音或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救济(jì))狂斓(lán)环谒(yè)憎恶(zēng)B . 炽痛(chì)行辈(xíng)祈祷(qĭ)脑髓(suǐ)C . 哽咽(yè)蝉蜕(duì)羁绊(jī)深遂(suì)D . 确凿(záo)气氛(fèn)蓦然(mù)来势汹汹(xiōng)2. (2分) (2017高二上·浙江开学考)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瘸腿儒染上溯众目睽睽B . 真谛焦躁贫瘠良晨美景C . 惦念桑梓矫饰贫困潦倒D . 斑澜训诫狭隘异彩纷呈3. (2分) (2020高一上·哈尔滨期末) 下列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①谢谢家来贵门(辞别);阿母谢媒人(谢绝);多谢后世人(告诉)②适始适还家门(到);适得府君书(刚才);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B . ①相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及时相遣归(互相);悔相道之不察兮(察看)②修茂林修竹(高高的);况修短随化(寿命长);余独好修以为常(修身养性)C . ①盖盖音谬也(大概);盖其又深(大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覆盖)②兴夙兴夜寐(起身);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兴起);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引起)D . ①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何意致不厚(到达);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②道有碑仆道(道路);何可胜道也哉(说);策之不以其道(规律、方法)4. (2分) (2019高二下·诸暨期中)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人民的名义》中戏骨级演员获得观众认可,无独有偶,老演员惠英红击败周冬雨,获得第36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四川省泸州泸县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9分)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
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
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
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
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
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
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
“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1.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B.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C. 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D. 移情与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
B. 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
C. 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
D. 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
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必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
B. 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C. 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
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
D. 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
此时主题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
二.应用类阅读材料(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
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
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材料二: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减弱。
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
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注:计算成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
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
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
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
B. 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 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 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5.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 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 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 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材料二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
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
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
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
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
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
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越受重视。
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其实,早在1981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
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壁画。
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
过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有限。
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
此APP 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