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43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内容深刻:诸子散文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军事、伦理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体现了各家学说的思想精髓。
2.风格多样:诸子散文的风格各异,有的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有的善于譬喻,生动形象;有的言辞犀利,富有论战性。
3.文学性强:诸子散文在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4.影响深远:诸子散文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先秦诸子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多样的风格和较高的文学价值,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先秦散文主要分为两大类: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其中历史散文又分为:编年体(如《春秋》,《左传》)和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主要分为“四家七子”四家分别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七子分别是儒家的:孔丘(孔子),孟轲(孟子),荀况(荀子)。
道家的:老聃(老子),庄周(庄子)。
法家的:韩非。
墨家的:墨翟。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王道道家的主要思想是:淡泊,无为而治。
先秦时期的书信体散文先秦时期“书”体的涵盖范围广,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曰:“按昔臣僚敷奏,朋旧往复,皆总曰书。
”春秋战国时期“朋旧往复”的书信留存较少,而“臣僚敷奏”的书信则占了这一时期书信体散文的绝大部分。
春秋时期学术被贵族垄断,即便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士人们大都秉持“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文学作为政治发声的工具。
这一时期的书信以实用性功能为主,如姚鼐所言“春秋之世,列国士大夫或面相告语,或为书相遗,其义一也”,“书”与“面相告语”的行人辞令并无不同,性质类同国书。
《左传》中载有春秋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几则书信体散文,如文公十七年郑子家的《使执讯与赵盾书》,成公七年巫臣的《自晋遗楚子重子反书》和襄公二十四年子产的《寓书以告士匄》。
这几封书信“辞若对面”,就事论事,文字简洁质朴,颇有陈骙所评“达而法”的特点。
战国时期的书信体散文主要保存在《战国策》、《史记》等书中,近些年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中保存为数不少的书信体篇章。
战国时期是“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纵横家奔走驰说,书信多成为他们游说的工具。
这一时期书信的内容虽然仍以言说政事为主,但性质上却发生了转变,信中的私人色彩日益凸显,达到了以情动人的效果。
如乐毅的《报燕王书》便是一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书信。
乐毅在信中采用对比的手法,以昭王的识人之明、赏罚得当和治国有方反衬惠王的偏听偏信和愚昧昏庸。
吴讷认为此文“敷陈明白”,信中不但表达了乐毅对先王知遇之恩的感激,还流露出了对惠王的不满,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归燕后处境的担忧与恐惧,最后以“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表白自己的心志。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
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
《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
《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
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
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
《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
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
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
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
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
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
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
《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
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
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1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上古时期(神话传说);先秦时期(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唐代时期(诗);宋代时期(词);元代时期(曲);明清时期(小说)。
上古时期:神话传说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先秦时期:代表作名称《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置五经博士”(《汉书·武帝纪》),崇《诗》为经,称《诗经》。
两汉时期: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属于韵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唐代时期:代表人物李白,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
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
宋代时期:继元祐词人而登上词坛的,是以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和叶梦得、李纲陈与义等为代表的南渡词人。
这批词人主要生活在12世纪上半叶徽宗、钦宗和高宗三朝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
元代时期:元杂剧音乐的基础,是前人说董解元为“北曲”的首创人;它按不同宫调将多个曲牌分别联套演唱一段段故事情节和曲与说白交错的体式,也为元杂剧所继承。
明清时期:代表作《红楼梦》,在一个整体的“命运”构架中包含着双重结构:象征结构和写实结构。
二者相辅相成,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互相融合的悲剧世界。
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经过了哪六个阶段?.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主要经过了六个阶段。
一,先秦散文。
指的是秦统一以前,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兴起,如儒家的孔孟,道家的老庄等,其代表作品均为散文,文章言简意赅,意味深邃,流传至今。
二,汉赋。
两汉期间,盛行汉赋,或华丽铺陈,或劝百讽一,蔚然成风。
也出现了贾谊、司马相如这样的大家。
先秦散文中诸子散文的特点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诸子散文,即来自于先秦时期的各个思想家所写的散文作品。
这些散文作品的特点鲜明,体现了各个思想家的不同见解和风格。
第一,诸子散文注重思想性。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时期,各种学派思想纷呈,诸子散文就是这些思想的产物。
这些散文作品往往以表达思想观点、阐述学说为主要目的。
例如《庄子》中的《逍遥游》,以幻化、无为、自由等思想为核心,表达了庄子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第二,诸子散文注重辩证法。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注重思辨和辩证,他们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对立面的思考和对比,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辩证思维在诸子散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例如《孟子》中的《滕文公上》,通过滕文公与孟子的对话,展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对国家治理的见解。
第三,诸子散文注重修身养性。
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非常关注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他们认为只有修身养性才能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因此,诸子散文中常常出现有关道德修养、人生态度和处世之道的论述。
例如《老子》中的《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等思想,提出了追求无为而治的道德理念。
第四,诸子散文注重文学性。
虽然诸子散文主要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学说,但它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文学性。
这些散文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效果。
同时,它们也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句式的变化,使作品更具有文学的魅力。
总结起来,先秦散文中的诸子散文具有思想性、辩证性、修身性和文学性等特点。
它们是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对世界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的结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散文作品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先秦散文最大特点【篇一:先秦散文最大特点】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尚书》是历史散文形成的标志 .是一部夏商、西周时代的历史文献集 .《春秋》是孔子整理的编年史散文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历史散文》《左传》是以《春秋》为纲,添加了许多历史材料 ,叙事方法比较成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比较完备)历史散文集 .《战国策》是另外一部国别体历史散文 ,文中通过语言、动作能够刻画出人物性格 .是相当成熟的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的发展有时显的语录体、论辩体、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老子》警句式的散文集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代表作 .第二阶段:《孟子》是论辩式文体的代表作 .《墨子》把同一主题的语录汇集起来 ,既是语录形式 ,又有专题汇集 .《庄子》是论辩式散文集 ,已经包含了专题论证的内容 .第三阶段:《韩非子》《荀子》都是专题论说文 .其中有《韩非子》有立论 ,有驳论 ,峻峭挺拔 ,切中要害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是诸子散文成熟的标志 .【篇二:先秦散文最大特点】远古口头文学远在上万年之前,中国人的祖先已经在开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至珠江流域。
通过劳动实践,他们改造了自然界的面貌,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着人类的精神文明。
根据考古学上的发现,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中,就有按照实用和美的原则制造的石器工具和陶器用品,本身就是颇为精美的造型艺术品,上面的人面、鱼、鹿、鸟、蛙等图象和人面、壁虎、鹰隼等雕塑,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
音乐方面,传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
大体上可以判断,当时美术、音乐等艺术已逐渐同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
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
“昔伏羲氏因时兴利,教民田渔,天下归之,时则有网罟之歌;神农继之 ,教民食谷,时则有丰年之咏”(夏侯玄《辨乐论》)。
这些关于远古时代歌谣创作的记载,不会全无根据。
先秦诸子散文和散文的区别
先秦诸子散文和一般散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主题和内容:先秦诸子散文,如《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主要是以阐述各家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伦理观念等为主,强调对世界的理解和改造。
而一般散文则主题广泛,可以涉及人生、情感、自然等多个方面,更注重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2.形式和风格:先秦诸子散文通常采用较为规范的形式,如对话、问答、议论等,语言简练明快,风格质朴自然。
而一般散文则形式多样,可以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语言更为丰富多样,风格更加多变。
3.思想和观念:先秦诸子散文的思想和观念多源自于诸子百家的学说,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道德、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
而一般散文则更加注重个体感受和思考,强调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体验,以及对人性、情感等方面的探索。
总的来说,先秦诸子散文和一般散文虽然都属于古代文学的范畴,但在主题、形式、思想和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先秦诸子散文更注重对世界的理解和改造,强调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而一般散文则更注重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强调对个体感受和思考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