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病人的_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3.66 MB
- 文档页数:35
缺铁性贫血优质护理作用分析摘要:缺铁性贫血的护理工作对患者治疗效果有辅助作用,能够一定程度的缩短治疗周期,提升患者感受满意度。
本文就如何做好优质护理,护理人员怎样提升护理技能,帮助缺铁性贫血患者康复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优质护理、贫血、药剂、情绪控制1.优质护理的具体措施:缺铁性贫血是因为人体内的铁元素含量不足,造成血红蛋白中包含的铁不足,无法正常的进行血液给各个器官的氧的传送工作而造成的各种不良反应。
例如皮肤快速苍老、脑部眩晕、发育不良。
头昏、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及记忆力减退、困倦、嗜睡乃至意识障碍。
常见食欲减退、腹胀、恶心、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功能失调的症状。
重度以上贫血病人可有轻至中度的肝脏肿大。
但需格外注意排除上述症状还可由于胃肠道中存在有原发疾患所致的可能性。
重度贫血病人可有轻度蛋白尿浓缩功能减低。
男女两性中均多见性欲减退。
这些症状都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表现。
治疗过程中,要实现优质的护理需要完成以下关键点。
1.1药剂使用护理:缺铁性贫血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药剂,进行身体内铁元素的补充。
因为药剂内含铁量大,并且是容易吸收的铁例子形式。
所以通常称呼这类药剂为铁剂。
铁剂的服用量需要根据患者当前铁缺乏量来进行灵活定量。
同时要定期复检,根据检查结果再次重新分配铁剂的使用量。
并且在给患者服用铁剂过程中,应该使用习惯,避免患者牙齿受损。
这是铁例子对钙质的侵蚀作用。
所以优质护理中,应该关注药剂的用量,定期复检后,及时调整用量。
并且关注药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1.2病房清理消毒护理: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病房要进行定期清洁,并且可以使用仪器进行细菌的消杀。
给患者舒适干净的休息空间。
并且要注意病房的通风,在固定时间进行通风,提醒患者离开暂时病房。
1.3情绪观察:护理人员应该观察入微,对患者的表现及时做出反应。
尤其是一些重症患者。
他们病情较重,自我观察能力低,所以需要医护人员的细致观察,多一些突发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措施摘要】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体内贮存铁主要存在于骨髓、肝、脾、肠粘膜等组织中。
本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各年龄组均可发生,以婴幼儿、妇女更多见。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护理一、临床资料缺铁性贫血患者68例,男25例,女43例。
年龄8~44岁。
头晕乏力42例,胸闷、心悸气促14例,上腹不适呕吐、腹泻4例,黑便1例,无自觉症状7例。
二、临床表现本病发病多缓慢,常有原发病的表现,如溃疡病、痔疮导致黑便、血便,妇女月经量过多等。
缺铁加重才出现贫血及含铁酶活性降低的表现。
缺铁性贫血早期多无症状,贫血明显时可具有一般贫血的症状体征,如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严重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
部分患者可伴组织缺铁表现:(一)舌炎、口角炎表现为舌乳头萎缩、舌痛、舌质淡而光滑,口角皲裂等。
由于咽部、食管粘膜萎缩、变性可引起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表现为吞咽时感觉有食物粘附在咽部,此表现在我国患者中少见。
(二)缺铁所致外胚叶营养障碍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变平,指甲条纹隆起,严重呈“反甲”、薄脆易裂。
(三)神经、精神系统易激动、烦躁、兴奋、头痛,多见于儿童。
此外,儿童可有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少数病人有异食癖。
喜吃泥土、生米、冰块、石子等。
以上表现与脑组织中铁依赖酶活性降低有关。
三、护理措施(1)饮食护理:让病人了解铁缺乏是引起贫血的原因,饮食可补充部分铁元素.故应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质食品。
含铁多的食物如肝、瘦肉、豆类、紫菜、木耳、海带等,动物食品含的铁更易被吸收。
长期不吃肉食的习惯,可引起缺铁致贫血,指导病人应保持均衡饮食,不挑食是重要的;食用鱼、肉类及富含维生素C食品,有利于铁的吸收。
注意餐后即刻饮浓茶会影响铁的吸收,由于茶叶中含鞣酸与铁结合形成不易吸收的物质,饮茶在餐后2小时较合适。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教案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病,主要由于身体缺乏足够的铁元素所引起。
缺铁性贫血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受损,从而影响氧气在身体各部位的输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作为护理人员,我们有责任为缺铁性贫血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帮助他们改善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就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教案进行探讨。
一、了解病情和病因1.1 了解缺铁性贫血的定义和病因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缺乏铁元素所致的一种贫血病。
病因主要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长期大量失血、吸收不良等。
1.2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在与患者接触时,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包括曾经是否有过贫血病史、是否有过大量失血等情况。
通过了解病史,可以更好地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
二、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变化2.1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应每日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潜在的异常情况。
2.2 监测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和平均红细胞体积等指标的监测。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2.3 监测患者的营养摄入情况关注患者的饮食情况,确保其摄入足够的铁元素和其他营养物质。
如果患者存在吸收不良等问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给予铁剂补充。
三、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3.1 饮食指导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包括推荐的食物和禁忌的食物。
推荐患者多食用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红肉、豆类、蛋类、坚果等,并建议合理搭配食物,以提高铁元素的吸收率。
3.2 补充铁剂对于无法通过食物摄入足够铁元素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考虑使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的铁剂进行补充。
护士应仔细了解铁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监测患者的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
四、提供适当的护理措施4.1 减轻患者的疲劳感缺铁性贫血患者常常感到疲劳和乏力,护理人员应注意减轻患者的疲劳感。
可以通过适量的休息和睡眠,合理的活动安排,以及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2020年第二节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一、A1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治疗的原则是A、去除病因与补充铁剂B、输血与添加辅食C、去除病因与输血D、添加辅食E、输血与补充铁剂2、下列有关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措施正确的是A、提倡母乳喂养,早产儿4月龄开始添加富含铁的辅食B、指导服用铁剂治疗的患儿可与钙片同用C、采取措施增加患儿食欲,纠正偏食习惯D、指导家长于餐前给孩子口服铁剂E、如注射铁剂则尽量选用同一部位3、不会出现发绀的疾病是A、肺炎B、严重贫血C、气胸D、急性左心衰竭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下列除哪项外能抑制铁的吸收A、咖啡B、蛋类C、茶D、维生素CE、菠菜5、下列哪项是缺铁性贫血的表现A、牙龈出血B、发热伴大量出汗C、骨骼疏松D、毛发无光泽E、皮肤紫癜6、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应强调A、母乳喂养B、牛乳喂养C、服用铁剂D、母乳加辅食,如蛋黄、豆类、肉类E、母乳加辅食,如蔬菜、水果汁7、哪项不是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A、早产B、双胎C、生长发育过快D、母孕期严重缺铁性贫血E、接触阳光少,影响铁的吸收8、缺铁性贫血血象所见为A、大细胞、高色素B、正常细胞、正常色素C、小细胞、低色素D、大细胞、低色素E、小细胞、高色素9、以下关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骨髓象检查描述错误的是A、各系均增生活跃B、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明显C、幼红细胞胞体小,胞浆少,染色偏蓝D、胞浆成熟落后于胞核E、幼红细胞增生活跃10、下列不属于缺铁性贫血病因的是A、铁的摄入不足B、铁的吸收不良C、慢性失血D、铁的需要量增加E、骨髓造血功能不良1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服用铁剂停药的时间应是A、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时B、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后1~2周C、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后2~3周D、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后3~5周E、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后6~8周12、在缺铁性贫血的相应化验中唯一数值增高的指标是A、胆红素B、总铁结合力C、血红蛋白D、铁E、蛋白质13、下列哪项符合营养性缺铁性贫血A、红细胞下降显著于血红蛋白下降,总铁结合力降低B、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平行下降,总铁结合力升高C、血红蛋白下降比红细胞下降显著,总铁结合力升高D、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平行下降,总铁结合力降低E、血红蛋白下降比红细胞下降显著,总铁结合力降低二、A21、患者,女性,18岁,自诉乏力、心悸、头晕3月余就诊。
缺铁性贫血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观察贫血的一般症状,如全身倦怠,头晕,皮肤、黏膜苍白,心悸,呼吸困难,水肿等。
二、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补充营养和含铁量丰富的食物,如肉类、动物血、香菇、肝、豆类、蛋黄、菠菜等,要注意多样化及均衡饮食。
2、轻、中度贫血者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度,血红蛋白40克/升以下者应卧床休息。
3、用药护理:口服铁剂宜饭后服用,避免与茶、咖啡、蛋类、乳类等食品同时服用。
口服液体铁剂时应使用吸管,避免牙齿染黑。
4、输血护理:输血治疗时,应做好输血前准备并密切观察输血反应。
三、健康指导要点
1、缺铁性贫血的预防知识。
2、自我病情监测,如出现心慌、气促、不能平卧、下肢水肿等,及时就医。
四、注意事项
注射铁剂应采取深部肌肉注射,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静脉注射铁剂的速度宜缓慢、匀速,备好急救药品以防发生过敏性休克。
护理记录。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主要由于体内铁储备不足,导致红细胞形成和功能异常。
缺铁性贫血病人常常出现疲劳、头晕、气短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因此,为了提高病人的康复效果,护理人员需要提供全面、个体化的护理服务。
以下是针对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1.评估和监测:护理人员应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帮助确定病人的贫血程度和病因。
监测病人的Hb、铁代谢指标、红细胞指标等,以了解病情的变化。
2.促进铁吸收:提供饮食指导,帮助病人选择铁丰富的食物,如红肉、蛋、豆类和绿叶蔬菜等。
同时,饮食中的维生素C有助于改善铁的吸收,应鼓励病人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
需要提醒病人避免与咖啡、茶等食物一起摄入,因为这些食物中的鞣酸可以抑制铁的吸收。
3.补充铁剂:在医生的指导下,护理人员可以协助病人正确使用铁剂。
需要注意的是,铁剂应与胃酸分泌低的时段一起使用,以提高吸收率。
同时,应告知病人一些副作用,如便秘、腹痛等,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4.提供营养支持:设计合理的饮食方案,确保病人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B12、叶酸等。
如果病人因食欲不振或消化不良无法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可以使用口服或静脉输液的方式给予补充。
5.体力活动指导:鼓励病人进行适度的锻炼,以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
但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锻炼计划,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疲劳和身体不适。
7.预防感染:缺铁性贫血病人免疫力较低,易受到感染的侵袭。
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如勤洗手、室内通风、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等,同时加强病人的健康教育,提醒其避免与感染者接触和去公共场所等。
8.定期随访:护理人员应与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关系,及时反馈病人的情况,并定期进行随访。
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措施和支持方案。
总之,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需要综合考虑病因、贫血程度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提供全面、个体化的护理服务。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造成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是人体内用来生成血红蛋白的储存铁严重缺乏,使得血红素的合成减少,从而引发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中一种很常见的疾病。
但是人体需要铁的含量跟不上血液供给的铁时,这样就会慢慢的消耗人体内的铁,使得患者产生贫血。
这种病大多发生在不发达国家的婴幼儿、妇女等人的身上。
因此掌握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显得十分重要,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对缺铁性贫血的患者进行护理。
下面主要来分析一下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以及如何护理缺铁性贫血的病人。
1.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缺铁性贫血也是因为营养不良导致的一种贫血,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
下面主要介绍四种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叶酸的分泌量不足、铁的供应达不到需求量、铁的消耗量过多、铁的流失过多。
1.1叶酸的分泌量不足众所周知,叶酸是造血的重要原料之一。
如果叶酸的分泌量不足,那么很容易导致供血不足。
但是叶酸并不能在人体内进行合成,只能通过外界环境进行摄取。
一般都是从食物当中获取的。
叶酸含量比较多的食物主要包括: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动物的肝脏。
很多人都喜欢大鱼大肉,不爱吃新鲜的瓜果蔬菜,这样一来就很有可能导致不能合成足够的叶酸。
特别是有些小孩子不愿意吃蔬菜,就很容易出现叶酸的分泌量不足,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1.2铁的供应量达不到需求量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哺乳期的妇女对铁的需求量十分的大。
如果他们的铁的供应量达不到需求量,就很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像哺乳期的妇女,更需要及时的补充营养。
因为哺乳期的妇女在生产过后消耗的血量大,而且还要给婴儿喂奶。
如果在哺乳期内没有充足的营养,那么哺乳期的妇女有很大的概率患上缺铁性贫血。
因此,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哺乳期的妇女等特殊人群,多补充营养,保障血液内的铁的供应量达到需求量。
1.3铁的消耗量过多如果人出现大量失血的情况,就很容易使得铁的消耗量过多。
我们都知道血液中的铁一半都是来自于红细胞,假如人体不断的多次失血,就会使红细胞内的消耗量过大,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查房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关于“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查房”的文案: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查房这回事儿。
我记得之前在医院的时候,遇到过一个小姑娘,也就十几岁吧,长得瘦瘦小小的。
她被确诊为缺铁性贫血,整个人看起来没什么精神,脸色也苍白得很。
那时候我就特别留意她的情况,想着怎么能帮她快点好起来。
先来说说缺铁性贫血是咋回事。
这其实就是身体里铁元素不够啦,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没法好好给身体各个部位输送氧气。
那为啥会缺铁呢?原因可多了去了。
像有的孩子挑食,不爱吃肉、蛋、绿叶蔬菜这些富含铁的食物;有的女孩子月经量过多,流失的铁没及时补回来;还有的人肠胃不好,吸收铁的能力差。
护理查房的时候,咱们得先瞅瞅病人的一般情况。
看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咋样,是不是老觉得累、没力气。
再问问他们的饮食情况,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特别不爱吃的东西。
就像我碰到的那个小姑娘,一问才知道,她特别不爱吃猪肝,觉得有股怪味儿。
这可不行啊,得慢慢引导她改变饮食习惯。
然后得看看病人的皮肤和黏膜。
缺铁性贫血的人,皮肤可能会比较干燥,指甲容易脆,嘴唇和眼皮里面也没啥血色。
检查的时候得仔细,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说到治疗,补充铁剂那是少不了的。
可这铁剂的服用也有讲究。
得在饭后吃,不然容易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啥的。
而且吃药的时候不能喝茶、咖啡,会影响铁的吸收。
有一次,那小姑娘偷偷喝了杯咖啡,结果复查的时候铁指标没啥变化,可把她给后悔坏了。
饮食护理也特别重要。
得告诉病人和家属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比如猪肝、瘦肉、黑木耳、红枣。
还得注意搭配维生素 C 丰富的食物,能促进铁的吸收,像橙子、草莓、青椒这些。
咱们护士还得时不时监督一下,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照做了。
病人的心理护理也不能忽视。
得了病心里肯定不好受,尤其是小孩子,可能会害怕、焦虑。
咱们得耐心安慰,给他们讲讲只要好好配合治疗,很快就能恢复健康,重新活蹦乱跳的。
再回到那个小姑娘身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和治疗,她慢慢有了变化。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关键信息项:1、护理目标改善贫血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2、护理措施饮食护理药物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健康教育3、护理人员职责专业知识与技能沟通与协作记录与报告4、病人配合事项遵守护理要求反馈病情变化11 护理目标111 改善贫血症状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如补充铁剂、调整饮食等,使病人的血红蛋白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缓解乏力、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
112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帮助病人适应疾病状态,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能够正常参与日常生活和工作,提高生活的满意度。
113 预防并发症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感染、消化性溃疡等并发症,降低并发症对病人健康的影响。
12 护理措施121 饮食护理向病人介绍富含铁、蛋白质、维生素 C 等营养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蛋类、绿叶蔬菜、水果等。
指导病人合理搭配饮食,增加铁的吸收。
避免同时摄入影响铁吸收的食物,如浓茶、咖啡等。
122 药物护理严格按照医嘱给予病人铁剂治疗,告知病人铁剂的服用方法、剂量和注意事项。
观察病人服用铁剂后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便秘等,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123 病情观察定期监测病人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等指标,了解贫血的改善情况。
观察病人的面色、精神状态、体力等,评估病情变化。
注意有无口腔炎、舌炎、吞咽困难等缺铁的特殊表现。
124 心理护理关心病人的心理状态,倾听其感受和担忧。
向病人解释疾病的可治性,增强其治疗信心。
鼓励病人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
125 健康教育向病人普及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知识。
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
提醒病人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3 护理人员职责131 专业知识与技能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血液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能够准确评估病人的病情,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护理计划。
132 沟通与协作与病人及其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取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发表时间:2016-03-11T15:33:57.4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2期作者:韩春丽[导读]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风湿中医科病房缺铁性贫血病人可以分为一般护理、药物护理、对症护理、治疗护理。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风湿中医科病房 116001 摘要:目的对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方法了解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病因、临床表现、总结出其护理方法。
结论缺铁性贫血病人可以分为一般护理、药物护理、对症护理、治疗护理。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贫血病人;护理方法引言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体内储存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贫血,是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致。
其特点是骨髓、肝、脾、等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运铁蛋白饱和度和血清铁蛋白降低,典型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症状与贫血程度和起病的缓急相关。
1.病因在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代谢维持动态平衡。
体内的铁呈封闭式循环,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有在需要量增加、铁的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况下才会导致缺铁。
1.1需要量增加 1.1.1生长发育期:特别是婴幼儿,对铁的需要量明显增高。
铁的需要量与体重增长成正比,4个月以后的婴儿,每天需摄入铁1mg/kg,早产儿生后需铁量更多,可达2mg/kg,1岁以后生长相对减慢,每天约需0.3 mg/kg,但在整个儿童期,需铁量较成年人仍相对要多。
1.1.2妊娠及哺乳:妊娠期间由于胎儿的需要,扩充血容量而补充红细胞,以及分娩失血等,估计每次妊娠的消耗铁平均达680 mg,相当于失血1300ml,约每日耗铁2.5mg。
哺乳期每天失铁0.5—1mg。
所以妊娠、哺乳期需铁量明显增高。
1.2摄入不足 1.2.1进食不足:因食物中缺乏足够量的铁或食物结构不合理导致铁吸收和利用减低。
我国食物结构一般以谷物和蔬菜为主,肉类较少,因此血红素铁含量较西方饮食为低,饮食中供铁量以非血红素铁为主,并且含有大量抑制非血红素铁吸收的物质。
2020年第二节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一、A1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治疗的原则是A、去除病因与补充铁剂B、输血与添加辅食C去除病因与输血D添加辅食E、输血与补充铁剂2、下列有关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措施正确的是A、提倡母乳喂养,早产儿4月龄开始添加富含铁的辅食B、指导服用铁剂治疗的患儿可与钙片同用C采取措施增加患儿食欲,纠正偏食习惯D指导家长于餐前给孩子口服铁剂E、如注射铁剂则尽量选用同一部位3、不会出现发绀的疾病是A、肺炎B、严重贫血C气胸D急性左心衰竭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下列除哪项外能抑制铁的吸收A、咖啡B、蛋类C茶D维生素CE、菠菜5、下列哪项是缺铁性贫血的表现A、牙龈出血B、发热伴大量出汗C骨骼疏松D毛发无光泽E、皮肤紫癜6、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应强调A、母乳喂养B、牛乳喂养C服用铁剂D母乳加辅食,如蛋黄、豆类、肉类E、母乳加辅食,如蔬菜、水果汁7、哪项不是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A、早产B、双胎C生长发育过快D母孕期严重缺铁性贫血E、接触阳光少,影响铁的吸收8缺铁性贫血血象所见为A、大细胞、高色素B、正常细胞、正常色素C小细胞、低色素D大细胞、低色素E、小细胞、高色素9、以下关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骨髓象检查描述错误的是A、各系均增生活跃B、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明显C幼红细胞胞体小,胞浆少,染色偏蓝D胞浆成熟落后于胞核E、幼红细胞增生活跃10、下列不属于缺铁性贫血病因的是A、铁的摄入不足B、铁的吸收不良C慢性失血D铁的需要量增加E、骨髓造血功能不良1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服用铁齐M亭药的时间应是A、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时B、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后1〜2周C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后2〜3周D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后3〜5周E、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后6〜8周12、在缺铁性贫血的相应化验中唯一数值增高的指标是A、胆红素B、总铁结合力C血红蛋白D铁E、蛋白质13、下列哪项符合营养性缺铁性贫血A、红细胞下降显著于血红蛋白下降,总铁结合力降低B、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平行下降,总铁结合力升高C血红蛋白下降比红细胞下降显著,总铁结合力升高D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平行下降,总铁结合力降低E、血红蛋白下降比红细胞下降显著,总铁结合力降低、A21、患者,女性,18岁,自诉乏力、心悸、头晕3月余就诊。
浅谈缺铁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的护理。
方法:对我科缺铁性贫血患者30例给予生活、饮食、药物、出院指导四方面的护理,观察疗效。
结果:贫血得到纠正,不良反应轻,患者疗效明显,再住院率显著降低。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6-0114-02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1]。
本病是贫血中常见类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
1.病例介绍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共收治患者40例,男10例,女30例,年龄3~66岁。
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纳差等。
皮肤干燥、角化、无光泽、萎缩、毛发干枯易脱落。
约1/3病人出现神经痛、末梢神经炎,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视神经水肿等[2]。
小儿表现好动、烦躁、易激动、头痛、发育迟缓、体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3]。
2.护理2.1 生活护理对于轻中度贫血患者,不必严格限制日常活动,无须卧床,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因剧烈活动后易出现疲劳,甚至头晕、目眩,这类患者应指导其生活要有规律,做些适合其自身的运动,活动间歇应充分休息和营养补充;重度贫血、缺氧严重者应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给予吸氧,以改善组织缺氧症状,并协助给予生活护理,待症状好转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4]。
2.2 饮食护理指导病人合理饮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避免偏食或挑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必要时可少食多餐,尽可能减少摄取刺激性过强的食物[5]。
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对于有口腔炎、口角炎、舌炎的病人,应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食欲降低的病人,加入适量的调味品,以刺激食欲。
提倡均衡饮食的同时,促进食物铁的吸收,如动物的心、肝、肾、瘦肉、蛋以及豆类、海带、紫菜、木耳或铁强化食物等。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和水果,也可加服维生素C,富含铁的食物应避免与牛奶、咖啡、浓茶同服。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教案章节一:缺铁性贫血的基本概念1.1 介绍缺铁性贫血的定义1.2 解释缺铁性贫血的原因1.3 分析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章节二:缺铁性贫血的诊断2.1 介绍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2.2 解释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方法2.3 分析缺铁性贫血的辅助检查结果章节三: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3.1 介绍缺铁性贫血的治疗目标3.2 解释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方法3.3 分析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评估章节四: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措施4.1 介绍缺铁性贫血的护理评估4.2 解释缺铁性贫血的护理诊断4.3 分析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措施章节五:缺铁性贫血的健康教育5.1 介绍缺铁性贫血的健康教育内容5.2 解释缺铁性贫血的健康教育方法5.3 分析缺铁性贫血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估章节六:缺铁性贫血病人的饮食调理6.1 介绍缺铁性贫血病人的饮食原则6.2 解释富含铁质的食物及其作用6.3 分析缺铁性贫血病人的饮食调理方法章节七:缺铁性贫血病人的药物治疗7.1 介绍缺铁性贫血的药物治疗方案7.2 解释常用铁剂的种类、剂量及用法7.3 分析缺铁性贫血病人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章节八:缺铁性贫血病人的心理护理8.1 介绍缺铁性贫血病人心理状态的评估8.2 解释缺铁性贫血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8.3 分析缺铁性贫血病人的心理护理措施章节九:缺铁性贫血病人的康复护理9.1 介绍缺铁性贫血病人的康复评估9.2 解释缺铁性贫血病人的康复护理措施9.3 分析缺铁性贫血病人的康复护理效果章节十:缺铁性贫血病人的出院指导10.1 介绍缺铁性贫血病人的出院标准10.2 解释缺铁性贫血病人的家庭护理要点10.3 分析缺铁性贫血病人的随访及复诊安排重点和难点解析章节二:缺铁性贫血的诊断2.1 介绍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重点关注贫血的诊断标准和缺铁的实验室检查。
补充和说明如何准确判断贫血程度和缺铁状态,以及不同检查方法的选择和解读。
章节三: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原则3.2 解释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方法:重点关注铁剂治疗的选择和用药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