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5.04 MB
- 文档页数:31
缺铁性贫血优质护理作用分析摘要:缺铁性贫血的护理工作对患者治疗效果有辅助作用,能够一定程度的缩短治疗周期,提升患者感受满意度。
本文就如何做好优质护理,护理人员怎样提升护理技能,帮助缺铁性贫血患者康复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优质护理、贫血、药剂、情绪控制1.优质护理的具体措施:缺铁性贫血是因为人体内的铁元素含量不足,造成血红蛋白中包含的铁不足,无法正常的进行血液给各个器官的氧的传送工作而造成的各种不良反应。
例如皮肤快速苍老、脑部眩晕、发育不良。
头昏、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及记忆力减退、困倦、嗜睡乃至意识障碍。
常见食欲减退、腹胀、恶心、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功能失调的症状。
重度以上贫血病人可有轻至中度的肝脏肿大。
但需格外注意排除上述症状还可由于胃肠道中存在有原发疾患所致的可能性。
重度贫血病人可有轻度蛋白尿浓缩功能减低。
男女两性中均多见性欲减退。
这些症状都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表现。
治疗过程中,要实现优质的护理需要完成以下关键点。
1.1药剂使用护理:缺铁性贫血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药剂,进行身体内铁元素的补充。
因为药剂内含铁量大,并且是容易吸收的铁例子形式。
所以通常称呼这类药剂为铁剂。
铁剂的服用量需要根据患者当前铁缺乏量来进行灵活定量。
同时要定期复检,根据检查结果再次重新分配铁剂的使用量。
并且在给患者服用铁剂过程中,应该使用习惯,避免患者牙齿受损。
这是铁例子对钙质的侵蚀作用。
所以优质护理中,应该关注药剂的用量,定期复检后,及时调整用量。
并且关注药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1.2病房清理消毒护理:缺铁性贫血患者的病房要进行定期清洁,并且可以使用仪器进行细菌的消杀。
给患者舒适干净的休息空间。
并且要注意病房的通风,在固定时间进行通风,提醒患者离开暂时病房。
1.3情绪观察:护理人员应该观察入微,对患者的表现及时做出反应。
尤其是一些重症患者。
他们病情较重,自我观察能力低,所以需要医护人员的细致观察,多一些突发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2016.12护理经验229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江天红红安县人民医院 湖北省黄冈市 438400【摘 要】目的:分通过对缺铁性贫血原因的探讨和分析,制定出详细的护理措施,减轻因缺铁性贫血造成的身体不适和危害。
方法:通过调查我院血液科24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基本资料,详细了解其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素。
比照资料进行统计和整理,分析造成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并结合临床资料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旨在为临床护理提供整体全面的护理方案。
【关键词】贫血;缺铁;护理;病因1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及体征表现1.1 症状临床表现症状的轻重与贫血的程度和贫血的进展速度有关。
1.1.1 病史既往有月经过多等慢性失血性疾病史;有长期偏食、胃肠功能紊乱导致的营养不良等病史。
1.1.2 机体缺氧症状症状主要与组织缺氧有关。
主要表现为乏力、心悸、气短、头晕、头痛和耳鸣等。
皮肤黏膜苍白、皮肤毛发干燥、指甲脆薄以及口腔炎、舌炎等。
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水肿,视乳头盘苍白,边缘模糊。
1.1.3 组织缺铁表现头痛、烦躁、异食癖、反甲、青色巩膜、舌炎、口角炎、唇炎、吞咽困难、皮肤干燥、毛发枯黄、生长发育迟缓和抗感染能力下降等。
1.1.4 特殊表现因个体差异对贫血的机体的敏感度不同,有的表现在病人的整个贫血病程中都不会出现。
①指甲扁平、无光易脆裂.重者可呈反甲(匙状指甲)。
②异食癖。
③巩膜变薄发蓝。
④Plummer —Vinson 或Patterson —Kelly 综合征,表现为口角炎、舌炎、口腔灼痛、吞咽困难。
2 贫血的分度一般可分为4度,轻度:红细胞(3.0~3.5)×1012/L ,血红蛋白91~100g/L ;中度:红细胞(2.0~3.0)×1012/L ,血红蛋白61~90g/L ;重度:红细胞(1.0~2.0)×1012/L ,血红蛋白31~60g/L ;极重度:红细胞≤1.0×1012/L ,血红蛋白≤30g/L 。
2020年第二节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一、A1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治疗的原则是A、去除病因与补充铁剂B、输血与添加辅食C、去除病因与输血D、添加辅食E、输血与补充铁剂2、下列有关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措施正确的是A、提倡母乳喂养,早产儿4月龄开始添加富含铁的辅食B、指导服用铁剂治疗的患儿可与钙片同用C、采取措施增加患儿食欲,纠正偏食习惯D、指导家长于餐前给孩子口服铁剂E、如注射铁剂则尽量选用同一部位3、不会出现发绀的疾病是A、肺炎B、严重贫血C、气胸D、急性左心衰竭E、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下列除哪项外能抑制铁的吸收A、咖啡B、蛋类C、茶D、维生素CE、菠菜5、下列哪项是缺铁性贫血的表现A、牙龈出血B、发热伴大量出汗C、骨骼疏松D、毛发无光泽E、皮肤紫癜6、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应强调A、母乳喂养B、牛乳喂养C、服用铁剂D、母乳加辅食,如蛋黄、豆类、肉类E、母乳加辅食,如蔬菜、水果汁7、哪项不是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A、早产B、双胎C、生长发育过快D、母孕期严重缺铁性贫血E、接触阳光少,影响铁的吸收8、缺铁性贫血血象所见为A、大细胞、高色素B、正常细胞、正常色素C、小细胞、低色素D、大细胞、低色素E、小细胞、高色素9、以下关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骨髓象检查描述错误的是A、各系均增生活跃B、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明显C、幼红细胞胞体小,胞浆少,染色偏蓝D、胞浆成熟落后于胞核E、幼红细胞增生活跃10、下列不属于缺铁性贫血病因的是A、铁的摄入不足B、铁的吸收不良C、慢性失血D、铁的需要量增加E、骨髓造血功能不良1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服用铁剂停药的时间应是A、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时B、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后1~2周C、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后2~3周D、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后3~5周E、血红蛋白量恢复正常后6~8周12、在缺铁性贫血的相应化验中唯一数值增高的指标是A、胆红素B、总铁结合力C、血红蛋白D、铁E、蛋白质13、下列哪项符合营养性缺铁性贫血A、红细胞下降显著于血红蛋白下降,总铁结合力降低B、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平行下降,总铁结合力升高C、血红蛋白下降比红细胞下降显著,总铁结合力升高D、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平行下降,总铁结合力降低E、血红蛋白下降比红细胞下降显著,总铁结合力降低二、A21、患者,女性,18岁,自诉乏力、心悸、头晕3月余就诊。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造成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是人体内用来生成血红蛋白的储存铁严重缺乏,使得血红素的合成减少,从而引发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中一种很常见的疾病。
但是人体需要铁的含量跟不上血液供给的铁时,这样就会慢慢的消耗人体内的铁,使得患者产生贫血。
这种病大多发生在不发达国家的婴幼儿、妇女等人的身上。
因此掌握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显得十分重要,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对缺铁性贫血的患者进行护理。
下面主要来分析一下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以及如何护理缺铁性贫血的病人。
1.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缺铁性贫血也是因为营养不良导致的一种贫血,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
下面主要介绍四种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叶酸的分泌量不足、铁的供应达不到需求量、铁的消耗量过多、铁的流失过多。
1.1叶酸的分泌量不足众所周知,叶酸是造血的重要原料之一。
如果叶酸的分泌量不足,那么很容易导致供血不足。
但是叶酸并不能在人体内进行合成,只能通过外界环境进行摄取。
一般都是从食物当中获取的。
叶酸含量比较多的食物主要包括: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动物的肝脏。
很多人都喜欢大鱼大肉,不爱吃新鲜的瓜果蔬菜,这样一来就很有可能导致不能合成足够的叶酸。
特别是有些小孩子不愿意吃蔬菜,就很容易出现叶酸的分泌量不足,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1.2铁的供应量达不到需求量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哺乳期的妇女对铁的需求量十分的大。
如果他们的铁的供应量达不到需求量,就很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像哺乳期的妇女,更需要及时的补充营养。
因为哺乳期的妇女在生产过后消耗的血量大,而且还要给婴儿喂奶。
如果在哺乳期内没有充足的营养,那么哺乳期的妇女有很大的概率患上缺铁性贫血。
因此,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哺乳期的妇女等特殊人群,多补充营养,保障血液内的铁的供应量达到需求量。
1.3铁的消耗量过多如果人出现大量失血的情况,就很容易使得铁的消耗量过多。
我们都知道血液中的铁一半都是来自于红细胞,假如人体不断的多次失血,就会使红细胞内的消耗量过大,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摘要:目的对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方法了解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病因、临床表现、总结出其护理方法。
结论缺铁性贫血病人可以分为一般护理、药物护理、对症护理、治疗护理。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贫血病人;护理方法引言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体内储存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贫血,是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致。
其特点是骨髓、肝、脾、等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运铁蛋白饱和度和血清铁蛋白降低,典型的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状,症状与贫血程度和起病的缓急相关。
1.病因在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代谢维持动态平衡。
体内的铁呈封闭式循环,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有在需要量增加、铁的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况下才会导致缺铁。
1.1需要量增加1.1.1生长发育期:特别是婴幼儿,对铁的需要量明显增高。
铁的需要量与体重增长成正比,4个月以后的婴儿,每天需摄入铁1mg/kg,早产儿生后需铁量更多,可达2mg/kg,1岁以后生长相对减慢,每天约需0.3 mg/kg,但在整个儿童期,需铁量较成年人仍相对要多。
1.1.2妊娠及哺乳:妊娠期间由于胎儿的需要,扩充血容量而补充红细胞,以及分娩失血等,估计每次妊娠的消耗铁平均达680 mg,相当于失血1300ml,约每日耗铁2.5mg。
哺乳期每天失铁0.5—1mg。
所以妊娠、哺乳期需铁量明显增高。
1.2摄入不足1.2.1进食不足:因食物中缺乏足够量的铁或食物结构不合理导致铁吸收和利用减低。
我国食物结构一般以谷物和蔬菜为主,肉类较少,因此血红素铁含量较西方饮食为低,饮食中供铁量以非血红素铁为主,并且含有大量抑制非血红素铁吸收的物质。
个别人群饮食安排不合理,明显偏食,以致铁供应不足,可导致缺铁。
1.2.2吸收不良:主要是胃肠道疾病。
常见为胃酸缺乏,因胃酸促进铁溶解,有利于吸收。
贫血病人护理常规
贫血通常是指外周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压积低于同年龄和同性别正常人的最低值,其中以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最为重要。
正常人的血红蛋白量:男
120-160g/L,女110-150g/L;红细胞数:男(4.0-5.5)×1012/L,女(3.5-5.0)×1012/L,红细胞压积:男40-50Vol%,女37-48Vol%。
(一)按照血液系统病人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二)轻度贫血患者应限制活动,血红蛋白低于60g/L的重度贫血者应卧床休息。
协助生活护理严防坠床。
(三)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纠正偏食习惯,多进食瘦肉,豆类,动物肝肾,新鲜蔬菜及水果,并根据贫血的不同原因给予相应的调整。
如缺铁性贫血者尚须补充丰富的含铁食物。
(四)注意口腔及皮肤卫生,预防发生感染。
(五)指导病人正确服用药物。
如铁剂宜饭后服用,同时禁饮茶水以免影响吸收;服用稀盐合剂时,应用玻管吸入,避免牙齿接触后变黑等,并注意药物反应。
(六)输液或输血速度宜慢(<20滴/分),以防心衰发生。
(七)患者血红蛋白低于30g/L时,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严防贫血危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