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完整版
- 格式:ppt
- 大小:318.50 KB
- 文档页数:7
缺铁性贫血护理
【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感染
与严重贫血引起的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铁的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有关。
3.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引起的机体组织缺氧有关。
4.知识缺乏
与缺乏相关营养知识和补铁知识有关。
【护理要点】
1.评估病人的贫血程度,酌情卧床休息和适当活动。
2.改变偏食的习惯,鼓励病人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有利于铁的吸收。
3.遵医嘱口服补铁剂。
餐中或餐后服用铁剂,减少胃肠道反应,避免与牛奶、茶、咖啡同时服用。
铁剂口服液应使用吸管,避免染黑牙齿。
服用铁剂期间大便变黑,属正常现象,做好解释工作。
4.注射铁剂宜采取深部肌内注射,双侧臀部交替。
注射后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局部疼痛、皮疹、淋巴结炎等不良反应,偶有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
铁剂易将皮肤染色,注射时小心谨慎。
5.出院指导①帮助病人分析缺铁性贫血的原因,说明消除病因和坚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②按时按量服药,症状缓解后需遵医嘱再坚持服药3~6个月,补足体内贮存铁;③鼓励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利于促进食欲,恢复体力。
缺铁性贫血护理常规缺铁性贫血护理常规【疾病概述】缺铁性贫血是体内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储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它是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
【一般护理】(一)按血液系统一般的护理常规。
(二)病情观察,注意观察贫血发生的速度和程度。
对于重度贫血病人,应密切观察其心率和脉搏变化,警惕有无左心衰的发生,少数可有神经、精神系统症状,多见易怒、兴奋、烦躁,有的病人有异食癖,如泥土、生米等。
护理上要仔细观察及时予解析和狐狸,观察活动耐受力及生活自理情况,观察治疗、护理后病人的生理、心理反应。
(三)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含铁丰富易消化饮食,指导病人进食动物肝脏、瘦肉、鸡肉、豆类、紫菜、海带及木耳等,在补充铁的同时给予蛋白质和维生素C等物质,可帮助铁吸收。
浓茶会影响铁的吸收,建议餐后2小时才喝茶。
(四)生活护理,病人皮肤干燥,之家易脆裂,应经常温水洗澡或擦浴,适当涂擦护肤品滋润皮肤,经常修剪指甲,有口腔炎时做好口腔护理。
(五)制定活动计划,适当的休息与活动休息可减少氧的消耗,教会病人在活动期间学会自测脉搏,脉搏≥100次/分,应停止活动;需要时协助病人活动,防跌倒。
轻度贫血,HB<120G/L者可在室内活动,避免重体力劳动及激烈体育活动;中度贫血,HB<90G/L者应增加卧床休息时间,减少活动,可以进行监督的生活自理活动;重度贫血HB<60G/L者需要卧床休息,并做好生活护理,防止下地突然跌倒。
【专科护理】(一)口服铁剂为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
避免出现肠胃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服药可选择在饭中或饭后服用,若不能耐受,可以从小剂量开始,同时服用维生素C、果汁、肉类或氨基酸等有利于铁剂的吸收,服用液体铁剂用吸管,服后漱口,避免牙齿染黑。
并事先同患者说明口服铁剂后粪便可呈黑色,以免造成疑惑;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应坚持治疗3-6个月,以保证存铁量,防止复发。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措施摘要】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体内贮存铁主要存在于骨髓、肝、脾、肠粘膜等组织中。
本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各年龄组均可发生,以婴幼儿、妇女更多见。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护理一、临床资料缺铁性贫血患者68例,男25例,女43例。
年龄8~44岁。
头晕乏力42例,胸闷、心悸气促14例,上腹不适呕吐、腹泻4例,黑便1例,无自觉症状7例。
二、临床表现本病发病多缓慢,常有原发病的表现,如溃疡病、痔疮导致黑便、血便,妇女月经量过多等。
缺铁加重才出现贫血及含铁酶活性降低的表现。
缺铁性贫血早期多无症状,贫血明显时可具有一般贫血的症状体征,如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严重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
部分患者可伴组织缺铁表现:(一)舌炎、口角炎表现为舌乳头萎缩、舌痛、舌质淡而光滑,口角皲裂等。
由于咽部、食管粘膜萎缩、变性可引起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表现为吞咽时感觉有食物粘附在咽部,此表现在我国患者中少见。
(二)缺铁所致外胚叶营养障碍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变平,指甲条纹隆起,严重呈“反甲”、薄脆易裂。
(三)神经、精神系统易激动、烦躁、兴奋、头痛,多见于儿童。
此外,儿童可有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少数病人有异食癖。
喜吃泥土、生米、冰块、石子等。
以上表现与脑组织中铁依赖酶活性降低有关。
三、护理措施(1)饮食护理:让病人了解铁缺乏是引起贫血的原因,饮食可补充部分铁元素.故应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质食品。
含铁多的食物如肝、瘦肉、豆类、紫菜、木耳、海带等,动物食品含的铁更易被吸收。
长期不吃肉食的习惯,可引起缺铁致贫血,指导病人应保持均衡饮食,不挑食是重要的;食用鱼、肉类及富含维生素C食品,有利于铁的吸收。
注意餐后即刻饮浓茶会影响铁的吸收,由于茶叶中含鞣酸与铁结合形成不易吸收的物质,饮茶在餐后2小时较合适。
缺铁性贫血护理常规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询问相关的病因、诱因或有关要素。
2.评估患者症状和体征,是否存在精神行为异常。
3.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心理状态。
二、护理措施
1.按血液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轻度贫血应适当休息,活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宜;中度限制活动;重度或症状明显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3.给予高蛋白富含铁的饮食,纠正偏食不良习惯。
选择动物肝脏、瘦肉、鱼、蛋类增加维生素C含量。
4.药物护理
(1)口服铁剂时用吸管,避免牙齿染黑,应饭后服用,避免胃肠道反应,口服时禁饮茶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2)肌内注射时应深部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铁剂需要稀释,首次用药须用0.5ml的实验剂量进行深部肌内注射,同时备用肾上腺素,作好急救准备。
5.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预防感染。
6. 做好心理护理,多给予安慰和鼓励,增强其自信。
三、健康指导
1.向患者讲解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消除相关因素。
2.指导患者遵医嘱治疗和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克服偏食,指导休息与活动。
四、出院回访
1.了解活动力是否改善,有无感染发生。
2.营养状态是否得到改善,是否合理饮食。
3.有无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主要由于体内铁储备不足,导致红细胞形成和功能异常。
缺铁性贫血病人常常出现疲劳、头晕、气短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因此,为了提高病人的康复效果,护理人员需要提供全面、个体化的护理服务。
以下是针对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1.评估和监测:护理人员应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帮助确定病人的贫血程度和病因。
监测病人的Hb、铁代谢指标、红细胞指标等,以了解病情的变化。
2.促进铁吸收:提供饮食指导,帮助病人选择铁丰富的食物,如红肉、蛋、豆类和绿叶蔬菜等。
同时,饮食中的维生素C有助于改善铁的吸收,应鼓励病人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
需要提醒病人避免与咖啡、茶等食物一起摄入,因为这些食物中的鞣酸可以抑制铁的吸收。
3.补充铁剂:在医生的指导下,护理人员可以协助病人正确使用铁剂。
需要注意的是,铁剂应与胃酸分泌低的时段一起使用,以提高吸收率。
同时,应告知病人一些副作用,如便秘、腹痛等,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4.提供营养支持:设计合理的饮食方案,确保病人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B12、叶酸等。
如果病人因食欲不振或消化不良无法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可以使用口服或静脉输液的方式给予补充。
5.体力活动指导:鼓励病人进行适度的锻炼,以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
但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锻炼计划,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疲劳和身体不适。
7.预防感染:缺铁性贫血病人免疫力较低,易受到感染的侵袭。
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如勤洗手、室内通风、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等,同时加强病人的健康教育,提醒其避免与感染者接触和去公共场所等。
8.定期随访:护理人员应与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关系,及时反馈病人的情况,并定期进行随访。
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措施和支持方案。
总之,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需要综合考虑病因、贫血程度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提供全面、个体化的护理服务。
缺铁性贫血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1.适当的休息和活动:充分的休息可减少组织氧的消耗。
根据患者贫血程度及发生原因制订合理的休息与活动计划,减少患者机体耗氧量。
其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度。
当自测心率大于100bpm时,应停止活动。
2.饮食护理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肾、瘦肉、蛋黄、豆类、紫菜、海带、木耳、香菇等。
3.口服铁剂应饭后服用,可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液体铁要用吸管,服后漱口,以免将牙齿染黑,同时忌饮茶,以免茶中鞣酸与铁结合成不溶性铁,避免与牛奶同服,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
向患者解释口服铁剂大便可呈黑色,属正常现象,不必紧张。
注射铁剂时宜深部注射,速度应缓慢,剂量要准确,经常更换部位促进吸收,避免硬结形成。
【健康教育】
1.轻度贫血者不影响工作,但应注意休息和营养。
中度以上贫血者活动量应以不加重疲劳感或出现其他症状为度,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加强营养,多食富含铁的食物,增加机体抵抗力。
3.铁剂治疗1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网织红细胞数增加可作为有效的指标,8~10周血红蛋白达到正常之后,患者仍需继续服用铁剂1个月,6个月时再服药3~4 周,以补足体内贮存铁。
4.注意个人卫生及保暖,预防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