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之比较探讨———兼谈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
- 格式:docx
- 大小:13.95 KB
- 文档页数:2
论述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度
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度是指当一方当事人认为仲裁裁决存在违法情形时,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的制度。
具体来说,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适用范围:该制度适用于国内仲裁、涉外仲裁和对外国仲裁裁决的认可和执行。
2. 撤销理由:撤销裁决的理由包括:裁决内容违反法律或者公共利益;仲裁庭组成或程序违反法定规定,影响了裁决结果等。
3. 撤销程序: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应提交申请书和相关证据材料,由具有审判程序权限的人民法院审查决定是否受理。
如果受理,将组成专门的审判组进行审理,最终作出裁定。
4. 撤销后果:如果仲裁裁决被撤销,原裁决失效,当事人可以重新申请仲裁或者起诉到人民法院进行诉讼。
总的来说,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度是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保护法律的权威性而设立的。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滥用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可能会影响仲裁制度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因此应该谨慎使用。
内容提要: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已建⽴七年多,在保证仲裁公正性的同时与仲裁终局性原则的理论上的⽭盾成为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平衡的症结所在。
本⽂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于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评价,提出了两个焦点问题:分轨与并轨之争;程序与实体之争。
结合国际上有关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法和国内对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司法实践的相关案例进⾏实证分析。
进⽽提出完善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设想,以求完善我国仲裁制度,维护中国涉外仲裁的国际声誉。
关键字:仲裁裁决撤销分轨并轨实体程序公正效益 仲裁裁决撤销程序是指仲裁裁决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由当事⼈申请并经法院审查核实,判决或裁定予以撤销、使之归于⽆效的⼀种特殊程序。
作为制度化的司法外解决争议的⽅式,仲裁在本世纪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承认和⼴泛采⽤。
仲裁制度是合意因素和司法因素的结合体,我们在坚持其⼀裁终局,当事⼈⾃愿的基础上,还应有适当的司法监督机制与其寻求⼀种平衡。
在我国,司法监督主要体现在两个⽅⾯,其⼀是开庭前的监督,即对仲裁协议的效⼒的审查与确认。
其⼆是仲裁裁决后的监督,即对仲裁裁决的司法复审。
该监督⼜可具体分为⼆种制度,即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制度和申请不予执⾏裁决制度。
相⽐之下,申请撤销裁决程序属于主动性的程序;审查的内容可包括全部的仲裁程序和已经⽣效的仲裁裁决;仲裁机构所在地法院受理撤销裁决申请和裁定撤销裁决的效果可发⽣普遍的影响⼒,即可影响到其他法院进⾏当中的强制执⾏程序。
所以,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研究的重要性可见⼀斑。
⼀、仲裁裁决撤销制度建⽴的意义 对仲裁裁决采⽤撤销程序进⾏司法监督,是我国1995年9⽉1⽇起⽣效的《中华⼈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新建⽴的⼀项仲裁制度。
关于我国增加这⼀审查制度的⽴法⽬的,全国⼈⼤常委会法制⼯作委员会主任顾昂然在《关于的说明》中有如下解释:“……法院对仲裁的监督⽅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是不予执⾏,⼀是撤销裁决。
不予执⾏的程序,民事诉讼法已有规定。
中国⼤陆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之再思考在仲裁司法监督中,仲裁裁决撤销制度起着⾮常重要的作⽤。
对该制度的存废、运⾏,理论界⼀直存在着争论。
在《仲裁法》的起草过程中,对于是否应该设⽴仲裁裁决撤销制度,我国有关部门及专家就存在着截然相反的意见。
《仲裁法》颁布实施后,针对涉外仲裁的司法监督机制,学术界⼜进⾏了旷⽇持久的争论,形成了“全⾯监督论”与“程序监督论”两种基本观点的尖锐对⽴。
前者认为程序和实体上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撤销仲裁裁决的原因,后者则认为法院决定是否撤销仲裁裁决仅限于审查裁决作出的程序是否存在瑕疵。
争论双⽅通常将焦点放在仲裁的价值取向、外国⽴法例等问题上,⽽忽略了从仲裁的性质这个⾓度来考虑。
对仲裁如何定性和归类直接影响到整个仲裁制度的运⾏。
因此本⽂拟从仲裁的法律性质出发,重构仲裁裁决撤销制度。
⼀、仲裁性质的界定仲裁的性质是仲裁法理论不能回避的复杂问题,⽬前形成了四种经典理论:司法权论、契约论、混合论、⾃治论。
对四种理论的利弊,理论界已经有过很多探讨,本⽂不拟赘述。
笔者认为契约性是仲裁的本质属性。
仲裁实质上是解决争议的⼀种合同制度。
当事⼈同意把他们之间的争议或将来可能发⽣的争议提交给作为私⼈裁判官的仲裁员或作为私⼈裁判庭的仲裁庭解决。
作为⼀项合同安排,仲裁应当受当事⼈意思⾃治原则的⽀配。
仲裁庭与当事⼈之间的协议是⾃成⼀类的合同。
也就是说在仲裁当中存在两个合同关系:⼀个是当事⼈间的仲裁协议;另⼀个是仲裁庭与当事⼈间的合同——仲裁服务合同。
仲裁协议包含两项内容:双⽅同意将纠纷提交仲裁庭解决;双⽅将遵守仲裁庭按照约定的⽅式和法律作出的裁决。
仲裁服务合同规定仲裁庭为双⽅当事⼈提供解决纠纷这⼀服务,是⼀种提供服务的合同。
所谓提供服务的合同,是指以⼀⽅向对⽅提供特定劳务⾏为为标的的合同。
提供服务的合同的标的为⼀⽅向对⽅提供特定的劳务⾏为,⽽不是劳务⾏为所产⽣的⼯作成果。
因此劳务⾏为,即“解决纠纷”是仲裁服务合同的标的,⽽裁决只是劳务⾏为所产⽣的⼯作成果。
浅析我国已撤销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摘要]近些年来,一些国家多次承认和执行已被他国撤销了的仲裁裁决,这在国际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对于已撤销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我国尚无案例也无明确规定。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从《纽约公约》出发,探讨公约中存在的争议,并对我国已撤销仲裁裁决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对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纽约公约;撤销裁决;承认与执行;法律完善各国法律普遍规定仲裁裁决具有终局性,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在仲裁地国和他国均得不到承认和执行。
然而现实中,很多国家又通过仲裁裁决撤销制度来限制不公仲裁裁决的终局性。
而作为规定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纽约公约》,对已撤销仲裁裁决并无明确规定,这为已撤销裁决可以执行提供了可能性。
一、《纽约公约》中已撤销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纽约公约》主要是规定关于缔约国之间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问题,是当前有关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最有影响的国际公约。
其中对于已撤销的仲裁裁决是否可以承认和执行,《纽约公约》无明确指示,也无统一的范畴。
因而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多争论,而尤以《纽约公约》第五条1款5项中的措辞及第七条l款的规定成为争议的焦点。
(一)《纽约公约》第五条第1款第5项争议关于第五条第1款第5项中的“may”究竟是授权性还是强制性存在争议。
有学者认为其是授权性的,原因是在《纽约公约》中没有限制撤销或中止裁决的规定。
另有学者认为是强制性的,认为公约约文使用“may”, 乃是“shall”之误。
代表人物是起草纽约公约的桑德斯教授,其在《仲裁实践六十年》一书中回忆到:“在公约案文第五条第1款所使用的‘may’,事实上是指‘shall’……,由于当时在校对英文的最后文本时的疏忽,没有进行再三推敲,才造成今天人们对‘may’和’shall’之间的争议。
”(二)《纽约公约》第七条第1款很多外国学者将该款规定称之为“更优惠权利条款”。
依据该条款,只要当事人觉得被请求承认和执行国的国内法,以及该国签订的有关强制执行仲裁裁决的双边或多边条约,比《纽约公约》执行裁决的机制更为有利或有效,则可以不依据《纽约公约》申请强制执行仲裁裁决,据此当事人就可排除《纽约公约》第五条的适用。
实务指南:撤销仲裁裁决制度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制度的比较实务类别:仲裁裁决的执行与不予执行撤销仲裁裁决制度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制度的比较一、两者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性质相同。
从其性质上来看,两者并不是仲裁程序中的正常程序制度,而是在仲裁程序完毕之后,对仲裁裁决之不公正予以纠正的非正常制度,它既是对当事人权利的救济制度,同时也是对仲裁裁决予以监督的制度。
(2)行使权利的主体相同。
虽然撤销仲裁裁决制度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制度是两个不同的制度,但是,行使撤销权与不予执行权的主体是一致的,即都是由人民法院行使。
(3)对当事人的后果相同。
法院基于当事人的申请对仲裁裁决予以审查,作出撤销或者不予执行的裁定后,对当事人产生相同的法律后果,即依据仲裁裁决享有权利的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无法实现。
当事人只能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重新达成仲裁协议后申请仲裁。
(4)撤销与不予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情形相同。
对于涉外仲裁裁决而言,人民法院对其撤销或者不予执行的法定情形均是《民事诉讼法》第260条的规定。
二、撤销仲裁裁决制度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制度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撤销与不予执行国内仲裁裁决的法定情形不同。
(2)申请的主体不同。
仲裁裁决作出后,依据法定情形,有权申请人民法院撤销仲裁裁决的主体既可以是依据仲裁裁决享有权利的权利人,也可以是仲裁裁决所确定的需要承担实体义务的义务人。
而有权申请人民法院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主体只能是依据仲裁裁决需要承担实体义务的义务人。
(3)申请的时间不同。
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要申请人民法院撤销该仲裁裁决,只能在接到仲裁裁决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申请;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申请则是在执行程序开始后,执行程序完毕前提出。
(4)管辖法院不同。
撤销仲裁裁决申请只能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申请则是向受理仲裁裁决执行案件的人民法院提出。
(5)法院的处理不同。
仲裁是一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与诉讼并行的纠纷解决方式。
法院与仲裁的关系经历了绝对不干预、绝对干预以及适度监督三个阶段。
司法对仲裁进行监督,是由司法权和仲裁制度的本质性决定的,是对仲裁决定机制形成制衡的必然要求。
①按照我国仲裁法,司法对仲裁的监督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撤销仲裁裁决、执行仲裁裁决。
②而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制度则是法院对仲裁进行监督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也认为:“仲裁组织的民间性、仲裁程序的灵活性、解决纠纷一裁终局的快捷性等特征,决定了对仲裁实行司法监督是十分必要的。
这一点世界各国皆然。
撤销仲裁裁决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都是各国法院对仲裁实行司法监督的必要措施。
”③学界对司法介入仲裁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并无太大分歧,但对司法监督介入仲裁的程度及范围多存疑虑。
笔者拟结合我国去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6]7号),对我国仲裁裁决的撤销与不予执行制度作一较为深入的探讨,以求教于学界。
一、仲裁裁决撤销与不予执行内外有别的双轨监督机制我国《仲裁法》颁布后,学界就引发了对仲裁是否应实行内外有别的双轨监督制度的争论。
陈安教授在对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仲裁立法进行考察后,撰文(以下简称陈文)指出这些国家“对于在本国作出的涉外仲裁裁决,与本国作出的内国仲裁裁决,实行同一标准、同等要求的监督。
”因此我国不应实行内国仲裁与涉外仲裁监督“内外有别”的分轨制。
④而肖永平教授则以英国仲裁法演变过程为例撰文(以下简称肖文),认为对国际仲裁与国内仲裁作出区分是一个显著特征,我国《仲裁法》规定在仲裁的监督问题上区分国内仲裁与涉外仲裁是符合我国历史与现实的,同时也符合国际上的通行作法。
⑤两者的分歧表面上看是我国仲裁是否应实行内外有别的双轨监督机制,而其实质却有不同。
陈文主张将“内国仲裁监督”与“涉外仲裁监督”完全并轨合流是“将《仲裁法》第58条对于内国仲裁裁决的程序和实体内容实行全面监督的规定,推广适用于中国的一切的涉外仲裁裁决。
我国撤消仲裁裁决仲裁制度的评析目录:关于撤消仲裁裁决制度的概述一.我国关于撤消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制度的立法依据1撤消仲裁裁决的概念2撤消仲裁裁决的情形二.对撤消仲裁裁决司法审查制度的评析(一).撤消国内仲裁裁决与撤消涉外仲裁裁决的审查标准比较分析比较分析三:对撤消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制度的其他相关问题分析1 对撤消仲裁裁决司法审查程序的分析2 法官与仲裁员任职资格存在的问题3关于“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4当事人提出撤消裁决申请和人民法院作出裁决的期限过长的问题5对仲裁裁决的撤消审查所作出的司法裁定是否允许上诉的问题6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申请撤消裁决应谨慎从事7撤消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两者能否合二为一结束语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仲裁法中关于撤消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制度的立法根据和这一制度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简单的完善.各国仲裁法的和各国际组织指定的仲裁规则都无一例外地承认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以求保证对双方当事人公平地裁决,本文在我国关于撤消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制度的立法依据一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并且对撤消国内仲裁裁决与撤消涉外仲裁裁决的审查标准作了比较与分析.对撤消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制度的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仲裁的便捷与法院在撤消仲裁裁决的时效进行比较,和对仲裁机构的特点所带来的国内仲裁标准与涉外仲裁裁决的双重审查标准进行简单的完善.最后还对其他相关问题,如司法审查程序过于笼统,法官与仲裁员的任职资格,"违背社会公共利益”.提出撤消裁决申请和法院作出裁决期限过长,对司法裁定是否可以上诉等问题作了简单的分析.我国撤消仲裁裁决制度的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后简称《仲裁法》)颁布之后,中国仲裁制度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在仲裁司法监督方面就是废除了对国内非涉外仲裁机构裁决的案件可以向人民法院重新起诉的“一裁两审”制度,实行统一的“一裁终局”制度,在原有的申请不予执行审查制度之上,对仲裁的终局性加上了双重制约。
第1篇一、引言仲裁裁决是仲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仲裁程序的不规范、仲裁员的偏见、当事人的欺诈等原因,有时会导致仲裁裁决不符合法律规定或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撤销仲裁裁决成为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法律规定角度,探讨撤销仲裁裁决的相关问题。
二、我国撤销仲裁裁决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是我国仲裁制度的基本法律,其中规定了仲裁裁决的撤销程序。
根据该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1)没有仲裁协议的;(2)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3)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4)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5)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6)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纠纷诉讼的基本法律,其中对仲裁裁决的撤销程序也有相关规定。
根据该法第二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三、撤销仲裁裁决的程序1.申请撤销当事人认为仲裁裁决有上述第五十八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
2.受理与审查中级人民法院在收到当事人的撤销仲裁裁决申请后,应当依法进行审查。
对于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应当受理;对于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应当裁定不予受理。
3.开庭审理中级人民法院在受理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后,应当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开庭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可以提供证据,陈述理由。
4.作出裁定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和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撤销仲裁裁决的裁定或者驳回申请的裁定。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
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之比较探讨———兼谈我国仲裁
裁决撤销制度之完善
一、对《纽约公约》及西方撤销仲裁裁决制度之考察
(一)关于仲裁裁决撤销的法定理由比较
1.联合国1958年《关于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1958年《关于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公约》(以下简称《纽约公约》)第5条规定了关于撤销仲裁裁决的法定撤销理由:(1)裁决唯有于受裁决援用之一造向声请承认及执行地之主管机关提具证据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始得依该造之请求,拒予承认及执行:(甲)第2条所称协定之当事人依对其适用之法律有某种无行为能力情形者,或该项协定依当事人作为协定准据之法律系属无效,或未指明以何法律为准时,依裁决地所在国法律系属无效者;(乙)受裁决援用之一造未接获关于指派仲裁员或仲
裁程序之适当通知,或因他故,致未能申辩者;(丙)裁决所处理之争议非为交付仲裁之标的或不在其条款之列,或裁决载有关于交付仲裁范围以外事项之决定者,但交付仲裁事项之决定可与未交付仲裁之事项划分时,裁决中关于交付仲裁事项之决定部分得予承认及执行;(丁)仲裁机关之组成或仲裁程序与各造间之协议不符,或无协议而与仲裁地所在国法律不符者;(戊)裁决对各造尚无拘束力,或业经裁决地所在国或裁决所依据法律之国家之主管机关撤销或停止执行者。
(2)倘声请承认及执行地所在国之主管机关认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亦得拒不承认及执行仲裁裁决:(甲)依该国法律,争议事项系不能以仲裁解决者;(乙)承认或执行裁决有违该国公共政策者。
2.1985年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该法第34条规定的法院撤销仲裁裁决理由与《纽约公约》规定的拒绝理由完全相同。
目前该《示范法》已被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采纳为其各自国家或地区仲裁法。
二、我国现行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主要缺陷分析
(一)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规定
我国现行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主要包括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条件、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法定理由或情形、申请撤销程序和仲裁裁决撤销的法定后果等内容。
1.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条件根据我国《仲裁法》相关规定,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第一,申请主体为仲裁案件的当事人。
仲裁案件双方当事人基于对特定事项的争议而选择仲裁方式进行争端解决,仲裁裁决内容便理所当然地对双方
都有较大利害关系。
因此,选择仲裁案件当事人作为撤销仲裁裁决申请的主体,其重要性和关联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中,当事人包括仲裁中申请人和被申请人。
第二,当事人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
《仲裁法》第59条规定,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应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逾期而未提出者,则视为放弃申请撤销仲裁裁决权利。
仲裁法的该项规定旨在督促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同时防止仲裁庭所作裁决的效力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造成民商事交往关系和社会经济秩序的不稳定。
第三,当事人须向特定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根据《仲裁法》第58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提出撤销仲裁裁决申请的,应当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
第四,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时,所述事项须符合《仲裁法》第58条所规定的特定情形。
按照《仲裁法》第58条规定,当事人提出撤销仲裁裁决申请时,必须针对其所申请的撤销事由,就是否符合第58条的六项情形提出初步证据和说明。
当然,这里指的是申请人所负担的初步证明义务,对于当事人申请是否完全符合《仲裁法》所规定的情形,尚待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和查明后进行确定。
三、完善我国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之对策建议
通过对国外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分析与比较,笔者建议,我国现行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相关立法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1.完善仲裁撤销制度的立法,丰富仲裁撤销制度的内容。
现行《仲裁法》中有关仲裁裁决制度的内容包括申请理由、申请程序、处理程序和裁决结果等规定,都相对较少,且内容单薄,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仲裁制度和司法实践的需要。
因此,既然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仲裁司法监督制度,那么,就应对其予以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使得该项制度更为具体和完备,以便于当事人在实践当中能够更好地利用这项制度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
2.建议删除《民事诉讼法》有关仲裁的规定,转由《仲裁法》作全面规定。
1982年我国刚开始制定《民事诉讼法》(分别于1991年、201X年修订)时,我国当时尚未有专门的仲裁法典颁布,因此,《民事诉讼法》自然就对仲裁问题予以规定。
但随着1994年单行《仲裁法》的颁布,《民事诉讼法》中有关仲裁的规定显得有些多余,会对《仲裁法》的修订产生消极作用。
因此,建议将《民事诉讼法》中有关仲裁的规定全部予以删除,而由《仲裁法》来对有关仲裁问题做出全面而统一的规定,则更为妥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