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舞》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25.82 KB
- 文档页数:7
舞蹈欣赏之大河之舞当初选修舞蹈欣赏只是因为自己喜欢舞蹈,但是对于舞蹈欣赏几乎是空白,不知道舞蹈欣赏究竟是什么概念,为什么能够成为一门学问,带着疑问好奇的选择了舞蹈欣赏这门课程。
通过这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我对舞蹈欣赏由好奇转变为了喜爱,在通过《雀之灵》,《红河谷》,《狼图腾》,《云南映象》,《秦王点兵》等舞剧以及舞蹈电影的学习欣赏,还有老师的详尽指导,深入解析之后,自己学会了如何去欣赏舞蹈,更增加了对舞蹈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舞蹈欣赏的方法,收获很多。
下面就说说我欣赏《大河之舞》之后的感想。
第一次看《大河之舞》,它就深深地震撼了我,整齐划一的舞步,优美的舞姿,拨动心弦的节奏,说它是舞蹈剧有点不公平了,因为它给人的感受绝对的够双重,它同时也是音乐剧。
舞台上的声音大多是辅助的,用来烘托气氛,可是在这里,脚步声成为了主角,形体舞蹈似乎在为声音服务,也不能完全这样说,因为它给人的视觉震撼同样的无法形容,强大无比。
看完大河之舞的视频后,我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它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兼容并包,它以传统的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轴,融合了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弗朗明哥,并吸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
可是它究竟是利落顺畅的踢踏舞,还是忧郁热情的佛朗明哥,还是气质优雅的古典芭蕾,还是活力动感的现代舞?感觉它都是。
它将爱尔兰人民重建家园的血泪史,以全新动人的音乐剧的面容呈现,同时它又是融合了世界几大舞蹈精华的圣殿。
作为踢踏舞,《大河之舞》拥有狂野的脚步节奏,磅礴的情绪表达,融合多种新式曲风和乐器的演奏(有特具乡村风情的风笛风琴等),技高一筹的歌唱演绎,丰富精彩的舞台效果,眼花缭乱的服装造型,所有的元素都融合重生,碰撞出了惊人的艺术火花。
大河之舞是独一无二的,它给人带来的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上的冲击都是无以伦比的,无论是队列表演还是单人舞,双人舞,整齐划一的舞步踢踏出来的节奏,都在动感,质感,情感上给人以共鸣,每一位舞者的精湛技艺都让人惊叹不已。
《大河之舞》赏析——行外人的角度一、总括《大河之舞》气势恢宏、庄重又不失轻松欢快、简单纯粹,感染力极强。
把每一场分开来看,或情感渲染,或感官刺激,或场景展现,都表现了一幕幕不同的特定情境;而如果把整个舞剧串起来,就犹如一部讲述爱尔兰文明的史诗,讲述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这些永恒的主题。
二、分场赏析和回顾(《大河之舞》2014年北京演出场)【第一幕】【第一场】与太阳共舞爱尔兰特色的吉格舞曲伴奏,在靛蓝灯光呈现的黑夜里,女舞者着黑色的短裙,行着庄重的步子入场,她们上身挺立神情凝视。
其间舞者们围成一个圈,就像是围着一团火跳着篝火舞,表达对造物的歌颂和敬畏,这个过程中音乐节奏特别快而舞者的舞步与节奏相合完美。
舞者们退去时一下子安静下来,非常辽远宁静而又庄重,神秘与敬畏在不经意就传达到听者的心灵最深处,非常像是宗教仪式。
【第二场】心灵的哭泣灯光依旧是蓝色和靛色的灯光,柔和而不失典雅。
大圆月的背景下,女子美声独唱先起,就像爱尔兰风笛的悠扬高亢,甜美声里又有隐约的颤抖。
接着美声合唱,凝重圣洁就像教堂的诗朗诵,而他们每人拿着一根白色温柔的蜡烛。
【第三场】康迪斯·凯瑟琳音乐忽转而轻快,一群着酒红色短裙的女舞者踩着精灵一样欢快的舞步出场,她们的舞蹈融入了芭蕾,跳跃轻快犹如“四小天鹅”。
接着女子独舞,肢体动作非常优美,舞步有了较多的旋转和滑步。
继而三位男舞者出场,音乐变得怪异和有挑衅气氛,那位有着贵族的气质的女舞者与他们好似挑战。
【第四场】致库丘林的挽歌笛子独奏,高、远,致一个短暂但却英勇的生命。
【第五场】雷电男子群舞,没有音乐,但舞步就是音乐,节奏、层次感,闭上眼睛听声音能感受舞者的动作。
而快速且铿锵有力的舞步绝对给人闪电的迅势。
【第六场】Shivna神话这段不是踢踏了,舞风转变。
月光照射的高黑的夜幕,蛮荒的树影下,一男一女各自舞动,演绎和述说着故事,给人原始的和英雄的感觉,他们的舞步野蛮但又不缺柔美。
【第七场】火舞蹿动的火苗里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身影,她开始舞动,那么柔美又矫健,红黄色的灯光打亮,西班牙风格的音乐响起,舞者一袭红裙加快舞步,热情奔放。
《大河之舞》浅析《大河之舞》(Riverdance,港译《舞起狂澜》)是爱尔兰的传统的踢踏舞舞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起源于1994年4月30日,欧洲歌唱大赛节目过场时段有一段7分钟的踢踏舞蹈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继而改编为一场约2小时的剧场秀,内容除爱尔兰的踢踏舞外,又融合了西班牙的佛朗明哥舞、俄罗斯的芭蕾舞及美国纽约风格的的爵士踢踏舞等。
有人将《大河之舞》比作一部史诗,叙述了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历史。
历史似乎无情,但一个坚强的民族总是不屈不饶的。
一个民族的历史所承载的血泪,浓缩成一部舞剧,这不仅是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和财富。
《大河之舞》不仅仅含有爱尔兰的踢踏舞,也融合了西班牙的佛朗明哥舞、俄罗斯的芭蕾舞及美国纽约风格的的爵士踢踏舞等。
但从舞蹈的种类来说,这部舞剧也显示了其世界性。
然而其明显的爱尔兰民族气息,却使得爱尔兰民族为世界所知,将这个民族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的趋势下,《大河之舞》更是为世界其他各国的民族艺术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大河之舞》的音乐营造出了一个极具纵深感的背景。
器乐和人声无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悠扬苍凉的爱尔兰风笛延续着古老的情怀,激扬的小提琴挑动着每一根敏感的心弦,于是心灵随着音乐,时而奔腾在爱尔兰那如诗的旷野,时而翱翔于明亮的天空。
让人不可抑止地淹没在爱尔兰式的感伤和悸动之中,久久不能自已。
既然是一部舞剧,那么音乐和剧情永远只能充当岸边如画的景致,而舞蹈才是那其间川流不息的“大河”。
在音乐和剧情的烘托之下,踢踏舞如同倾泻的河流汇成了这部优美壮观的《大河之舞》。
《大河之舞》既有浓郁的爱尔兰民族风格,也包容了踢踏舞的所有流派。
上身挺拔的爱尔兰踢踏庄重典雅,美国黑人的踢踏随意不拘的幽默和百老汇踢踏的自信和洒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风格多变,却又完美流畅。
而踢踏舞的复杂的打击技巧,整齐划一的大群舞,气势如虹,像潮水一般冲击着视觉和心灵。
力感,动感,美感,质感力感,动感,美感,质感摘要:《大河之舞》是爱尔兰风格的踢踏舞,是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
本文从力感、动感、质感、美感等四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刻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大河之舞力感动感美感质感审美“河”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渊源和力量,具有包容一切的意境。
被称为爱尔兰国宝的大型踢踏舞剧《大河之舞》,看过它的人对其丰富的艺术元素和特殊的表达方式所震撼,这种无比的震撼是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
在踢踏舞剧中的“河”也同样象征着爱尔兰民族文化的融合,展现了爱尔兰民族舞蹈的精髓所在。
同时还展现出对爱尔兰民族变迁的包容,对外来文明冲击的包容。
《大河之舞》具有一定的民族底蕴,它的主题既来源于历史又与自然紧密相连,深刻地揭示了它博大又浑厚的内涵。
历史宛如一条波涛汹涌的长河,它滔滔不绝地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是对一个民族文化融合做出的反映。
本文将从力感、动感、美感和质感这四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一、力感力感所创造的舞蹈意象是借助于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而被间接感知的。
在《大河之舞》这部作品中,力感的表现并不是表演者舞步上单纯出现的强与弱,轻与重。
在我们看来虽然都是几种相互作用的力,但也正是凭借着这些力在这部作品中才更能突显出舞蹈中的上举、前进、退缩或减弱。
我们看到的这些力是为知觉而创造的,因而也是专门为知觉而存在的。
在整部作品中,无论是单人舞、双人舞还是气势恢宏的整齐划一的大群舞,他们表现的力感是使作品活跃起来的力,是集聚的力,表演者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要创造出一个能够使我们真实地看到内在的东西。
在《大河之舞》舞蹈动作上,能够表情达意功能称为“力效”,不同的“力效”和不同的形式相结合,能产生各种有意味的形式,这时,舞蹈动作就成了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它能使不可感知的思想和情感成为可感知的舞蹈艺术形象。
二、动感“动”是物质存在的状态,艺术舞蹈上的动感其实就是要给艺术形象表现出一个活动的神态,作为动感视觉形象实实在在地呈现于人们的感官,供人们直接感受和欣赏。
爱尔兰踢踏舞《大河之舞》赏析《大河之舞》是爱尔兰凯尔特人的骄傲,这种以踢踏舞为主的舞蹈和为踢踏舞专门编制的音乐,被称作世界上最具震撼力的舞蹈和最富感染力的音乐。
《大河之舞》被誉为——地板上的精灵,该剧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轴,融合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并汲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共同营造出一场气势如虹,异彩纷呈的绝世舞作。
(1)在欣赏《大河之舞》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欣赏点:首先,它的突出点来自于民族舞与当代性的高度结合。
因为它里面很多的基础、动律元素都来自于苏格兰民族、民间舞蹈,但它的内容又融会贯通了许多当代人的思想意识。
第二,我们要关注的是它以踢踏舞为主要元素,又吸收了弗拉门戈和黑人舞蹈的精华。
所谓的以踢踏舞为主要元素,这里面有很多的突破性,一般踢踏舞的脚腕是前后打动,而《大河之舞》里面所有的踢踏舞的脚打动关系是横向的,脚腕横向摆动。
由于这种横向摆动的关系,使得它的速度和旋律性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同时它又吸收了弗拉门戈的踢踏舞。
弗拉门戈是西班牙里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特征性的舞蹈的种类,事实上它是拿着响板,脚底下打着点的一种舞蹈。
弗拉门戈这一舞蹈种类也是世界上极具代表性的一个舞蹈种类,它的特点就是融舞蹈、歌唱、器乐于一体,同时它源自于西班牙吉普赛人的创造,因此它表现得非常奔放、活跃。
因为当时的西班牙人是以四海为家的,因此这种舞蹈形式特别具有国际兼容性,西班牙的弗拉门戈舞蹈非常具有国际兼容性,它表现的情感类别也比较热情、奔放、激越、豪爽。
由于这样的一些因素,把这些元素放入到《大河之舞》里面,使得《大河之舞》这样的一些踢踏舞的动律显得更加的丰富、多元化。
第三,在欣赏大河之舞的时候,我们还要关注到的就是它是以爱尔兰民族的历史发展作为结构的发展脉络的。
每一场的《大河之舞》都有一个基本的历史发展的故事线,而这个故事线的源泉就来自于爱尔兰的民族、民间的发展史。
第四,我们必须要关注的就是它具有顶尖的舞台灯光、服饰等综合要素的设计。
大河之舞是由爱尔兰民族古老的舞蹈----踢踏舞和古典芭蕾还有西班牙佛朗明哥结合成的一场气势如虹、剧力万钧的精彩舞作。
我看完以后,觉得这是我看过的舞蹈表演最好的一部。
它是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
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
这一次观看感触颇多,他们灯光柔和,音乐美妙、动听,演员们穿戴都很讲究,让人觉得他们很有气质,舞台场面十分豪华。
布景更是将其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丝丝入扣。
全场采用日月星辰、河流山川等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气息的实在物质作为布景。
将爱尔兰人民热爱自然、崇尚生命的精神表现得尽善尽美。
如果说剧情和音乐是岸边如画的景致,那舞蹈就真的是在那其间川流不息的“大河”。
正是在音乐、剧情的烘托下,踢踏舞如同倾泻的河流汇成了这部优美壮观的《大河之舞》。
《大河之舞》里的舞蹈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上身挺拔的爱尔兰踢踏多了一份庄严与凝重。
所有的踢踏舞在《大河之舞》中都同样表现了毫不逊色的复杂的技巧,整齐划一的群舞,气势如虹,像潮水一般冲击着我的视线和心灵。
大河之舞中融合了踢踏舞的利落流畅,古典芭蕾的优柔气质,西班牙佛朗明哥的热情奔放。
舞剧里的合唱团是我最喜欢的,他们的女高音和男低音结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唱出的音韵更像一股灵泉般流进了我的心里。
从演出开始到结束,这只架在舞台上的乐队会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他们并不是安分地待在舞台的一角,每位乐手在演出过程中都有单独秀的华彩乐章。
这时他们会一边演奏乐器,一边与演员共舞,挥洒激情。
可以说,在整部舞剧中,他们并不是“配角”。
据记者了解,《大河之舞》乐队成员都是“狠角色”,国际化团队构建奠定了它的大牌地位。
乐团的领军人物是爱尔兰本土鼎鼎大名的作曲家、著名U2乐队的御用制作人比尔·维兰,他也是《大河之舞》主题音乐创作者。
小提琴手凯西、打击手诺尔、鼓手雷等人都曾是U2、恩雅、神秘园、西城男孩等知名团体的御用班底。
赏析视角下流行艺术作品的产业化开发思考一场舞蹈演出能带来一种文化现象的流行,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舞剧《猫》、芭蕾舞《天鹅湖》、歌舞剧《大河之舞》等等。
这些舞蹈演出不仅仅成为舞蹈艺术的展现载体,还成为了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
爱尔兰歌舞剧《大河之舞》自创作演出以来,在世界各地的演出邀约不断,一次次创造了较为惊人的票房奇迹。
一、《大河之舞》的创作与发展爱尔兰歌舞剧《大河之舞》自1995年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波音剧院进行首演后,受到了观众和业界的广泛好评,更掀起了一股全球范围内的踢踏舞学习、观赏热潮。
巡演两年后,《大河之舞》在1997年获得格莱美“年度最佳歌舞剧”并在当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进行了精彩的展演。
除此之外,它还创造了许多观演、销售记录:1998年7月份的伦敦海德公园的演出,观演人数达到每场*****人;9月份的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雅俗共赏舞蹈会》上,更是作为同时开场和压轴的关键节目。
在实体演出的基础上,《大河之舞》的周边产品同时行销世界各地,如其录像带、光碟、纪念画册等纷纷进入各国娱乐市场。
创造这些不俗成果的背后当然离不开其大量的付出,这里有一组统计数据:各场演出中,前后共有1200位舞者参加到了《大河之舞》这个演出团,9000多套演出服装、*****双舞鞋被演员穿过,各位舞者学习踢踏舞的累积时长达到*****年之长,他们为增加演出体力共消耗4800磅巧克力;《大河之舞》耗损了*****多条吉他、贝斯、小提琴等琴弦,演出共还用掉了*****多磅干冰······二、赏析:《大河之舞》的艺术性无论从舞蹈形式、音乐配合还是舞台设计而言,《大河之舞》都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观赏性性。
多元融合的舞蹈是《大河之舞》中最靓丽的一笔,相得益彰的配乐让整台演出更加完整、内容更加饱满,画龙点睛的舞台演出更是为歌舞剧的艺术展现营造了不可多得的演出氛围,三者的密切配合、相辅相成也成就了《大河之舞》在艺术观赏方面的完整性和可塑性。
《大河之舞》教学设计(欣赏课)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标题是《大河之舞》,而实际教材中音响所对应的是《大河之舞》中第一幕第一场《与太阳共舞》的音响。
1.《大河之舞》简析《大河之舞》,是以爱尔兰传统踢踏舞为主,结合多种舞蹈音乐元素在内的长达两小时的音乐歌舞剧。
包括两幕,共十三场的表演。
2.《与太阳共舞》分析本场演出表现了太阳赋予我们生命、光和火,赞颂了这一伟大而仁慈的力量。
调式:《与太阳共舞》共由四个主题构成。
其旋律具有欧洲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调式也采用了欧洲民族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中古调式(教会调式)。
分别是:主题a(D多利亚调式)、主题b(A多利亚调式)、主题c(E爱奥利亚调式)、和主题d(D混合利第亚调式)。
全曲四二拍,复二部曲式,每部分音乐均由两个主题构成,主题不断交替重复是其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
(1)第一部分A(由主题a和主题b构成)主题a:主题a,轻快,活泼。
旋律从上行开始,跳进与级进相结合。
节奏使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使音乐具有持续不断的律动感。
结合视频的聆听及欣赏发现,前四次主题a出现时,踢踏舞舞步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密集,推动音乐情绪越来越热烈。
主题b:主题b,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延续主题a的音乐织体风格,保持音乐的律动感。
第一部分的音乐中,主题a与主题b重复交替出现。
经过部分:经过部分速度明显加快,音乐情绪变得更加热烈。
结合视频聆听及欣赏发现,这段音乐与舞蹈共同表达出远古人类对太阳的崇拜、敬畏之情,表现了作品标题《与太阳共舞》的内在含义。
(2)第二部分B(由主题c和主题d构成)主题c:主题c的节奏相较于主题a和主题b略舒展,前八后十六和八分音符节奏的结合使用,使得主题c具有坚定有力的感觉。
主题d:主题d,延续着主题a、b中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为主的音乐织体风格,旋律音区较高,配合主题c将音乐情绪不断地推向高潮。
第二部分中两个主题依然是交替重复的创作手法,与第一部分音乐类似。
尾声:尾声较为短小,运用主题c的音乐素材,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大河之舞》赏析(1)在欣赏《大河之舞》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欣赏点:首先,它的突出点来自于民族舞与当代性的高度结合。
因为它里面很多的基础、动律元素都来自于苏格兰民族、民间舞蹈,但它的内容又融会贯通了许多当代人的思想意识。
第二,我们要关注的是它以踢踏舞为主要元素,又吸收了弗拉门戈和黑人舞蹈的精华。
所谓的以踢踏舞为主要元素,这里面有很多的突破性,一般踢踏舞的脚腕是前后打动,而《大河之舞》里面所有的踢踏舞的脚打动关系是横向的,脚腕横向摆动。
由于这种横向摆动的关系,使得它的速度和旋律性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同时它又吸收了弗拉门戈的踢踏舞。
弗拉门戈是西班牙里面非常具有代表性、特征性的舞蹈的种类,事实上它是拿着响板,脚底下打着点的一种舞蹈。
弗拉门戈这一舞蹈种类也是世界上极具代表性的一个舞蹈种类,它的特点就是融舞蹈、歌唱、器乐于一体,同时它源自于西班牙吉普赛人的创造,因此它表现得非常奔放、活跃。
因为当时的西班牙人是以四海为家的,因此这种舞蹈形式特别具有国际兼容性,西班牙的弗拉门戈舞蹈非常具有国际兼容性,它表现的情感类别也比较热情、奔放、激越、豪爽。
由于这样的一些因素,把这些元素放入到《大河之舞》里面,使得《大河之舞》这样的一些踢踏舞的动律显得更加的丰富、多元化。
第三,在欣赏大河之舞的时候,我们还要关注到的就是它是以爱尔兰民族的历史发展作为结构的发展脉络的。
每一场的《大河之舞》都有一个基本的历史发展的故事线,而这个故事线的源泉就来自于爱尔兰的民族、民间的发展史。
第四,我们必须要关注的就是它具有顶尖的舞台灯光、服饰等综合要素的设计。
我第一次看到《大河之舞》的表演是在1998年的美国洛杉矶,当时他们的表演着实让我震撼,因为我第一次看到现场的观众是因为看到了一种兴奋而流泪和激动,通常情况下我们在看艺术作品的时候都是因为同情和悲哀而流泪和激动,而那场舞蹈的演出给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之处就在于现场的观众都被它的激情所感染的流泪了,这一点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所以它的综合设计要素是顶尖的。
力感,动感,美感,质感WTT摘要:《大河之舞》是爱尔兰风格的踢踏舞,是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
本文从力感、动感、质感、美感等四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刻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大河之舞力感动感美感质感审美“河”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渊源和力量,具有包容一切的意境。
被称为爱尔兰国宝的大型踢踏舞剧《大河之舞》,看过它的人对其丰富的艺术元素和特殊的表达方式所震撼,这种无比的震撼是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
在踢踏舞剧中的“河”也同样象征着爱尔兰民族文化的融合,展现了爱尔兰民族舞蹈的精髓所在。
同时还展现出对爱尔兰民族变迁的包容,对外来文明冲击的包容。
《大河之舞》具有一定的民族底蕴,它的主题既来源于历史又与自然紧密相连,深刻地揭示了它博大又浑厚的内涵。
历史宛如一条波涛汹涌的长河,它滔滔不绝地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是对一个民族文化融合做出的反映。
本文将从力感、动感、美感和质感这四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一、力感力感所创造的舞蹈意象是借助于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而被间接感知的。
在《大河之舞》这部作品中,力感的表现并不是表演者舞步上单纯出现的强与弱,轻与重。
在我们看来虽然都是几种相互作用的力,但也正是凭借着这些力在这部作品中才更能突显出舞蹈中的上举、前进、退缩或减弱。
我们看到的这些力是为知觉而创造的,因而也是专门为知觉而存在的。
在整部作品中,无论是单人舞、双人舞还是气势恢宏的整齐划一的大群舞,他们表现的力感是使作品活跃起来的力,是集聚的力,表演者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要创造出一个能够使我们真实地看到内在的东西。
在《大河之舞》舞蹈动作上,能够表情达意功能称为“力效”,不同的“力效”和不同的形式相结合,能产生各种有意味的形式,这时,舞蹈动作就成了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它能使不可感知的思想和情感成为可感知的舞蹈艺术形象。
二、动感“动”是物质存在的状态,艺术舞蹈上的动感其实就是要给艺术形象表现出一个活动的神态,作为动感视觉形象实实在在地呈现于人们的感官,供人们直接感受和欣赏。
浅谈《大河之舞》的赏析浅谈《大河之舞》的赏析舞蹈,它最保守的意思就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出人的、思想和感情,并且一般有音乐伴奏。
起初,每当谈起舞蹈,可能让我感到无地自容,就更不用说让我跳舞了,无异是赶鸭子上架。
自从这学期选了舞蹈鉴赏,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是仍不会跳舞,但多少对舞蹈有了或多或少的认识,大可不至在别人面前“谈舞色变”了。
选舞蹈鉴赏这门课,不仅仅使我学到了去认识和欣赏舞蹈,而且使我得到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中国藏族舞蹈的特点及其分布,从而了解他们的宗教,地区分布。
对欧洲国家的一些舞蹈也有了很多了解,比如,起源于意大利,而形成于法国,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芭蕾舞;还有形成于19世纪20年代的踢踏舞。
在踢踏的课上,我们欣赏了著名的尔兰踢踏舞《大河之舞》,看完之后,我们的身心深受震撼,用一个字来形容我们的那刻的心情,那就是“帅”,用两个字形容,就是“真帅”,用三个字形容,那叫做“太帅了”。
本来自以为是本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现在才知道叫江郎才尽,悲哀哪!踢踏舞来源自美国百老汇,一种民间风俗的舞蹈,将爱尔兰民间舞和非洲民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结合发展形成。
表演者穿着特别的踢踏舞鞋,用脚的各个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击,发出各种踢踏声,加上舞者的各种优美舞姿,形成踢踏舞特有的幽默、诙谐和表现力非常丰富的艺术魅力。
《大河之舞》的开场气势便将我深深震撼了。
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地传颂着智慧、、生命与爱。
我没有去现场看过《大河之舞》,只是在舞蹈鉴赏课上听老师介绍开始留意踢踏。
在舞蹈鉴赏课上,我欣赏到了踢踏舞《大河之舞》。
几年前在电视上就有看过一点,但是因为当时太浮躁,静不下心来,看了一会儿就换台了,并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上课时,当老师播放她时,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借这一机会认真看了一遍《大河之舞》,立刻被踢踏舞深深地迷住了。
我折服于舞者富有激情而不失细腻的表演,惊叹那复杂多变的节奏,明朗的舞步。
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大河之舞》作者:周少梅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7期内容摘要:小说的叙述视角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意味,这决定了作者通过视角的运用来体现作者对待叙述本身的一个态度。
罗伟章的《大河之舞》描写了半岛上的土著人民在历史变迁中对现代文明的抵抗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他们自身对现代文明的向往的矛盾。
本文力图从小说的叙述主体的设定来体现人物的话语权,以此来洞悉作者对民族性建构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反思。
关键词:叙述视角话语权罗伟章曾说过,“小说是进攻心灵的”。
读完他的小说总能给人留下刺骨的疼痛感。
《大河之舞》延续了罗伟章一贯以来的底层苦难叙事,小说不仅描写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的苦难,而且还将笔墨深入到底层人民的精神世界,从而揭示他们内心的迷茫与困惑。
面对现代文明,那些受主流文化影响的人们是要继续坚守,还是改变本民族千百年的传统?小说通过文本对叙述视角的选取来反映作者对民族性建构在现代化转型中的思考。
《大河之舞》通过多角度人物变焦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我”——张明,这样一个曾经在半岛上的回龙中学读过书的外乡人既充当了故事层面的叙述者,又充当了全知全能的文本叙述者。
对巴人历史、巴人传说这样一些史料进行补充说明。
“我”用半岛人的生存现状填充巴人神秘消失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空白。
除了“我”这个叙述者之外,叙述主体还不断的在罗疤子、罗杰、张云梅、罗传明之间转换。
作者通过这些叙述主体的不停转换,让我们看到在一条历史的长河边,罗家半岛上的三家两代人因为政治风云导致的恩恩怨怨,同时看到了罗家半岛上的民风民情,他们那气震山河、荡气回肠的摆手舞,和半岛人勇猛、善斗、团结的尚武品质,以及他们在历史波涛的沉浮中,面对现代文明,对是否要坚守自身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的困惑和迷茫。
从罗疤子的叙述角度来看,他是一个积极响应主流文化,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思想的一个人。
他参与“破四旧”、斗“牛鬼蛇神”,一再的打破半岛世代承传的规矩,并指出了“半岛上一条新路——不以武力来书写生活的新的道路”,体现了罗疤子对传统文化中愚昧、野蛮的落后文化的厌倦,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大河之舞》——及舞蹈与音乐于一体的踢踏舞学院:新传系专业班级:新闻1班姓名:张慧君学号:11131130摘要:《大河之舞》是一部结合爱尔兰舞蹈、音乐与歌剧的艺术盛宴,它成功地发扬了爱尔兰舞蹈的精华,并且与其它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内容多元且丰富,看后使人赏心悦目。
看过《大河之舞》的人相信都会被里面节奏感超强的踢踏舞给打动。
《大河之舞》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轴,融合热情奔放的西班牙佛朗明哥舞,并吸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共同营造出一场气势如虹,剧力万钧的精彩舞作。
无论是队列表演还是单人舞、双人舞,整齐划一的舞步踢踏出的节奏,在动感、质感、情感上给人予共鸣,每一位舞者的精湛技艺都让人赞叹不已,每一位舞者的敬业精神亦让人油然起敬。
“爱尔兰风格的踢踏舞是独特的,由于保留了强烈的爱尔兰民间舞蹈传统中挺拔矫健的舞姿,自成一派。
表演者穿着踢踏舞舞鞋,用脚的各个部位在地板上摩擦拍击,发出清脆的“踏踏”声。
”关键词:民族性、简介、赏析、影响正文:一提到《大河之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踢踏舞”。
准确的说应该是“爱尔兰踢踏舞”。
踢踏舞起源于美国的下层民众,主要是爱尔兰民间舞蹈和非洲黑人舞蹈的结合。
这种流派的形式比较开放自由,没有很多的程式化限制。
舞者不注重身体的舞姿,而是炫耀脚下打击节奏的复杂技巧,他们常常聚在街头互相竞技。
其整体舞风比较朴实、散漫。
后来在长期的发展中,这种流派不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美国西部牛仔的影响,比如说黑人传统吉鼓节奏的影响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可能算是爵士乐的影响,踢踏舞吸收了爵士乐音乐节奏、即兴表演等元素,更具自娱性,也更加开放而具有挑战性。
如果说《大河之舞》有什么突出成就,那么首先一点莫过于它使爱尔兰踢踏舞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了惊人的魔力。
舞蹈,在字典之中的定义为“一般有音乐伴奏的、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
《大河之舞》赏析【组图】《大河之舞》(Riverdance,港译《舞起狂澜》)是爱尔兰的传统的踢踏舞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起源于1994年4月30日,欧洲歌唱大赛节目过场时段有一段7分钟的踢踏舞蹈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继而改编为一场约2小时的剧场秀,内容除爱尔兰的踢踏舞外,又融合了西班牙的佛朗明哥舞、俄罗斯的芭蕾舞及美国纽约风格的的爵士踢踏舞等。
《大河之舞》犹如一部叙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以及经历战争、饥荒等种种苦难后流离失所,重建家园的长篇血泪史诗。
历史宛如一条长河,滔滔不绝的传承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
千江万水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顾历史,这些的确值得我们珍惜和拥有。
《大河之舞》是利落流畅的爱尔兰踢踏舞,还是忧郁热情的西班牙弗朗明哥?是气质优柔的古典芭蕾,还是活力动感的现代舞?都不是,又都是,这就是《大河之舞》,一座连结过去与未来的巨桥,将爱尔兰人民重建家园的血泪史,以全新动人的百老汇音乐剧面容呈现!超级制作人莫亚·多何第(MOYA DOHERTY)在这场《大河之舞》百老汇音乐剧中以严谨的舞蹈编排与精准的场面调度要求,力图展现多样化的表演艺术风貌。
该剧以传统爱尔兰民族特色的踢踏舞为主轴,融合热情奔放的西班牙佛朗明哥舞,并吸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共同营造出一场气势如虹,剧力万钧的精彩舞作。
而爱尔兰管弦乐团的演奏及合唱团的天籁美声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大河之舞》是一场力感、动感、质感与美感兼具的百老汇音乐歌舞盛宴。
百老汇超级制作人莫亚·多何第在1994年的欧洲电视歌唱比赛中,别为大会制作了7分钟的舞剧短片,令3亿观众看得心醉神迷,意犹未尽。
于是莫亚便与著名作曲家比尔·惠南以及名导约翰·麦根共同策划制作,在充实了原始版本的构架后,完成了这部精彩绝伦的歌舞作品——《大河之舞》。
1995年,《大河之舞》在都柏林的波音剧院首演,结果大获成功,并且引燃了全球的踢踏舞热潮,更是被全球艺评人一致推崇为当代最具爱尔兰民族风格的经典音乐剧,全剧精心动魄的庞大制作令人叹为观止。
《大河之舞》:传统文化的神性力量作者:周新民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1期读经、成人礼、祭拜黄帝陵等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活动近年成为中国流行风景。
有识者认为,这是中国历经几十年的反传统文化思潮后,重新认可传统文化的表现。
的确如此,近些年,传统文化的确从国家层面到知识界甚至到民间都取得了普遍认同感。
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开始以法定节日的形式成为国家节日,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成为人文学科学者热衷的话题,就连中央电视台开播的“百家讲坛”推出的有关传统文化典籍的讲座,也造就了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
面对种种现象,不由得深思,人们在跟风式的追捧传统文化的原因何在?传统文化为什么对今天的人们还有强大的吸引力?传统文化到底应该以何种形式存在于当今人们的生活中?上述等等问题都是我们在思考传统文化时常常思考的话题。
身处当今这样一个重新思考传统的时代,象五四先哲一样断然否定传统文化已经不可能了,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价值成为喧嚣的社会生活的重要精神活动。
值得肯定的是,传统文化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有着疗救物质主义时代病的功能。
但是,事实上传统文化常常沦落为谋取物质利益的工具。
例如,大家都知道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不就是被称为少林寺的CEO么?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同样成为各级官员开放传统文化资源的口号么?一面声喊要继承传统文化,一面谋取物质利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成为人物面对传统的普遍性心态和行动方式。
忧思当下传统文化热,读着罗伟章的《大河之舞》(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0年4月),别有一番滋味。
《大河之舞》的叙事从表面来看显得比较简单。
《大河之舞》叙述的主线是寻找消失的巴人。
历史上,巴人好斗,以善战闻名于世。
在一次战斗中,巴人被铁桶般的包围了起来。
后世就传说巴人从此消失了。
然而一次考古挖掘中,半岛上的墓穴里发现了巴人的踪迹,而进一步研究表明,巴人其实并没有消失,生活在半岛上居民其实就是巴人的后裔。
《大河之舞》赏析
——行外人的角度
一、总括
《大河之舞》气势恢宏、庄重又不失轻松欢快、简单纯粹,感染力极强。
把每一场分开来看,或情感渲染,或感官刺激,或场景展现,都表现了一幕幕不同的特定情境;而如果把整个舞剧串起来,就犹如一部讲述爱尔兰文明的史诗,讲述着智慧、勇气、生命与爱这些永恒的主题。
二、分场赏析和回顾(《大河之舞》2014年北京演出场)
【第一幕】
【第一场】与太阳共舞
爱尔兰特色的吉格舞曲伴奏,在靛蓝灯光呈现的黑夜里,女舞者着黑色的短裙,行着庄重的步子入场,她们上身挺立神情凝视。
其间舞者们围成一个圈,就像是围着一团火跳着篝火舞,表达对造物的歌颂和敬畏,这个过程中音乐节奏特别快而舞者的舞步与节奏相合完美。
舞者们退去时一下子安静下来,非常辽远宁静而又庄重,神秘与敬畏在不经意就传达到听者的心灵最深处,非常像是宗教仪式。
【第二场】心灵的哭泣
灯光依旧是蓝色和靛色的灯光,柔和而不失典雅。
大圆月的背景下,女子美声独唱先起,就像爱尔兰风笛的悠扬高亢,甜美声里又有隐约的颤抖。
接着美声合唱,凝重圣洁就像教堂的诗朗诵,而他们每人拿着一根白色温柔的蜡烛。
【第三场】康迪斯·凯瑟琳
音乐忽转而轻快,一群着酒红色短裙的女舞者踩着精灵一样欢快的舞步出场,她们的舞蹈融入了芭蕾,跳跃轻快犹如“四小天鹅”。
接着女子独舞,肢体动作非常优美,舞步有了较多的旋转和滑步。
继而三位男舞者出场,音乐变得怪异和有挑衅气氛,那位有着贵族的气质的女舞者与他们好似挑战。
【第四场】致库丘林的挽歌
笛子独奏,高、远,致一个短暂但却英勇的生命。
【第五场】雷电
男子群舞,没有音乐,但舞步就是音乐,节奏、层次感,闭上眼睛听声音能感受舞者的动作。
而快速且铿锵有力的舞步绝对给人闪电的迅势。
【第六场】Shivna神话
这段不是踢踏了,舞风转变。
月光照射的高黑的夜幕,蛮荒的树影下,一男一女各自舞动,演绎和述说着故事,给人原始的和英雄的感觉,他们的舞步野蛮但又不缺柔美。
【第七场】火舞
蹿动的火苗里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身影,她开始舞动,那么柔美又矫健,红黄色的灯光打亮,西班牙风格的音乐响起,舞者一袭红裙加快舞步,热情奔放。
其间在弗拉门戈原有脚步打点的舞蹈中融入了踢踏,充满激情,偶尔的跳跃就像蹿动的火焰。
音乐一转,四名银色着装的男舞者出现,灯光骤然变冷,只有女
舞者身边有微弱的红光,男舞者试着逼近女舞者,就像是冰要去扑灭这团火,但火舞者无所畏惧,充满智慧和他们周旋。
他们不停的舞动,最后融为一体,浅浅的红光笼罩了舞台。
这整个的五人群舞就像冰与火的交融。
表达了对火的赞颂和敬畏。
【第八场】走进春天收获
绿野乡村的背景里响动着纯乐器的拉、吹、打击,轻快祥和,就像是晚会。
【第九场】大河之舞
灯光回到蓝色的基调,女子美声独唱和齐唱间接响起。
接着美声歌唱者退去。
碧绿柔和的波光里,身着绿色的女舞者和男舞者各自舞动一段之后是群舞,气势磅礴,就像大河滔滔不绝,仿佛自然造物的大河之下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力。
【第二幕】【第十场】梦醒美洲
星空下的群山里,小屋亮着灯。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群舞。
他们愉快放松、着装轻简,音乐欢快,就像是一个大型乡村舞会。
这时,音乐骤变,女声独唱响起,刚刚齐舞的舞者细细凝听,他们深情的凝视对方和远方,好似依依不舍。
【第十一场】准备起飞
再最后舞一曲吧,于是他们又舞动起来。
直到最后小提琴响起,舞者褪去,背景切换到夕阳下的海边。
【第十二场】新世界的劳工
1.自由拯救他们的灵魂
男高声独起,孤独无助。
接着其他歌者加入,他们一齐歌唱了一首渴望自由之歌,heart, soul, love。
2.踢踏舞
街上,两名男子以自由轻松的舞态出现,他们的手脚完全放松,这是美国纽约风格的爵士踢踏,舞风朴实散漫。
接着三位王子风范的舞者出现,他们上身挺拔,身体瘦长,与前两位舞者竞技时带着贵族式的傲气,不同于美式踢踏双脚放松张开的舞步,爱尔兰踢踏舞者双脚45度交叉,较多跳跃。
3.俄罗斯的狂舞者
服饰、音乐和舞步都欢快而充满了异域情调,手臂尽管更自由有了较多动作,不过总体较直,甚至加入了很多杂耍风格的动作。
4.世界的心跳
载歌载舞,节奏扑通扑通就像激动的心跳。
5.安达卢西亚
土黄色的灯光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着性感黑色长裙的西班牙女舞者激情洋溢。
【第十三场】家乡的中心地区
大圆月下小提琴独奏。
接着二胡、琵琶、笛子演奏了一曲《我的祖国》。
这首中国耳熟能详的歌曲的主题和感情基调都与《大河之舞》有很好的融合。
在各种乐器齐奏之后,男女双人舞,高跳跃大跨步地进场。
其间男舞者用脚步模仿击鼓声,表现得简直一模一样。
最后是列队齐舞,气势浩大。
【尾声】
任何历史的凝重都在这一刻化为轻松欢快和团结凝聚。
三、总赏析
1.舞蹈集中展现了踢踏舞
听说一位伟大的踢踏舞家更像是一位音乐家,这话真是对极了!所有的踢踏舞在《大河之舞》中都展现了复杂的打击技巧,节奏快而清晰。
作为主要舞风的爱尔兰踢踏舞,上半身基本保持直立挺拔,脚步以小腿动作为主,其舞步充满跳跃性,活泼而欢快。
手臂的动作则相当简洁,有的也多为直线运动,如第一场和第九场中的男子独舞,除了叉腰的动作手几乎是有力的直伸,而且即使是叉腰或是屈肘也屈得非常直而有力,绝不放松,这点与美式踢踏完全不同,就像“第十二场:新世界的劳工”里一样,美式踢踏舞风朴实散漫,看起来全身都是放松的,所以舞者手臂就是很随意地舞动,幽默诙谐,而且,他们的双脚放松地跨开着。
此外,英式踢踏则强调以芭蕾优美的肢体动作为主,如“第三场:康迪斯·凯瑟琳”中的女子独舞,在舞步方面则有较多的旋转、滑步等,给人以贵族的气息。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第七场火舞中,弗洛门戈里的踢踏被舞者跳得极尽恰当,看红裙、身体和手是热情,看跳跃的踢踏是泼辣与活力。
2.表现内容广
《大河之舞》集中展现了爱尔兰和踢踏舞文化。
可以说,对于像我这样的门外汉,看一部舞剧并试着去了解和赏析,真的是收获颇多。
除了舞蹈,其中最直观的是着装,比如“第十场:梦醒美洲”开始时的群舞者,男士是衬衫马夹加马裤,而女舞者则是朴素色大摆长裙,在18世纪,女舞者就多半是穿着普通的粗布洋装或者她们上教堂所穿着的洋装。
而爱尔兰素有“翡翠岛国”之称,全国绿树成荫,文化中非常具有乡村气息和情怀,《大河之舞》也展现了这一点。
听觉上来说,爱尔兰风笛悠扬高亢、沧桑感伤,如“第四场:致库丘林的挽歌”,甚至可以说,爱尔兰舒缓的音乐和歌声都多少有这个特点,如第二幕开始时的笛声,虽然舒缓悠扬却也夹着沉重和感伤,而人声吟唱就像清寒的空气,使听者的心灵也变得干净、一尘不染。
而上面所说的这些都可能与爱尔兰的宗教文化有关。
爱尔兰人属于凯尔特人,凯尔特古代宗教以德鲁伊德教著称于史,宗教祭祀仪式隐秘,往往选择在夜阑人静、满月高悬之际,在小森林或林间空地举行他们独特的执祭习俗,《大河之舞》第一场和第六场可以发现这点的影子。
德鲁伊德教义的核心是灵魂转世说,主张人死后灵魂不死不灭由一个躯体转投另一身体,凯尔特人的神明信仰使他们充满敬畏,他们有很多广为传播的神话。
所以,他们也敬畏和赞颂日月星辰这些最直观和震撼的自然力量,除了能从“与太阳共舞”中强烈感受到这一点,也能从舞台出现次数极多的大圆月及星辰山河的背景看出来。
也许也与宗教上的神秘与敬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爱尔兰人非常喜欢蓝色和靛色,舞剧中的蓝靛光可以说是主色调。
靛色是直觉力和睿智的象征,看起来沉静却隐藏活力,具有复杂不可思议的涵义,而蓝色代表精神力。
此外非常值得一说的是,《大河之舞》第十二场第二段两种踢踏竞技那一段,舞者精湛的舞步无可挑剔之外,“竞技”这种形式的融入也恰提醒了观众美式踢踏的历史和展现了爱尔兰人的个性。
美式踢踏舞发源于社会底层民众,而且早期几乎是黑人在跳。
在城市,黑人奴隶不能像白人一样去舞蹈学校,而是互相切磋学习,互相比赛竞争。
他们一方面是互相学习,一方面是为了增强趣味性,这与爱尔兰人竞技可能有相当的不同,爱尔兰人更多的是处于好胜心态。
古代作家对凯尔特人性情描述:勇武自信、坦率浮躁、性情旷悍,天性狂热的好战。
所以他们当然不会放弃竞舞这么好的求胜机会。
但这是个机灵的民族,非常擅于模仿学习,骨子里追求高贵和纯粹。
这些都可以从这一个舞剧场景中看出来。
四、总结
《大河之舞》这种阵势充分展现了爱尔兰踢踏舞者惊人的体能,尤其第五场雷电中的男子群舞,我观舞时就在心里惊叹,自己跳绳时按他们的速度与力度最多也就三分钟,而且会失误,这些舞者——如何做到这般的啊!感叹终归是不骚不痒,回归正题,总的来说,《大河之舞》表现内容非常广,犹如一部长篇血泪史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同时也向观众展现了爱尔兰文化和踢踏尤其是爱尔兰踢踏文化的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