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性文学
- 格式:pptx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26
一、台湾女性文学创作代表人物林海音(1918~2001),本名林含英,台湾省苗栗县人。
1948年底从北平返回台湾。
曾任《国语日报》编辑、《联合报》副刊主编。
1967年创办《纯文学》月刊,次年创办纯文学出版社。
结集问世的小说、散文、随笔、评论、儿童文学、剧本共计29 部。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城南旧事》《婚姻的故事》《烛芯》;长篇小说《晓云》《春风丽日》《孟珠的旅程》;散文集《冬青树》《两地》《剪影话文坛》《家住书坊边》等。
孟瑶(1919~2000),本名扬宗珍,生于湖北汉口。
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1949年迁台,一直任教于大学中文系。
历任台中师范学校、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兴大学中文系主任。
孟瑶代表作有《心园》《穷巷》《屋顶下》《乱离人》《黎明前》《危楼》《畸零人》《剪梦记》《这一代》《磨剑》《满城风絮》《望乡》《一心大厦》《春雨沐沐》《女人,女人》,以及历史小说《杜甫传》《龙虎传》等。
郭良蕙,山东巨野县人,1926生于河南开封市。
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48年迁台,曾创办《世界音像》杂志。
1953年开始小说创作,迄今已出版作品60余种。
郭良蕙的作品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银梦》《禁果》《第三者》《台北的女人》等;长篇小说《黑色的爱》《心锁》《遥远的路》《四月的旋律》《金色的忧郁》《黄昏来临时》《我心·我心》《早熟》《焦点》《邻家有女》《蚀》《花季》《两种以外的》等。
琦君(1917~2006),本名潘希真,浙江省永嘉县人,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央大学、中兴大学教授。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与他年说梦痕》《母心似天空》《水是故乡甜》,小说《菁姐》《百合羹》《橘子红了》等。
张秀亚(1919~2001),河北省沧县人,北平辅仁大学西语系毕业。
曾主编《益世报》副刊,来台后任静宜英专、辅仁大学研究所教授。
第八章香港女性文学香港的女性文学的独特处:1、英国殖民文化背景女性主义色彩更加鲜明2、发育成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拜金主义横行无忌,金钱成为压迫女性的另一个强权势力3、都市女性文学风情第一节香港女性文学概说一、 40-60年代,香港女性文学的起步1、萧红的文学足迹《民族魂鲁迅》、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小城三月》、短篇小说《北中国》散文《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九一八致弟弟书》等。
2、张爱玲雁过留影1938——1942年,香港大学《倾城之恋》《烬余录》→香港的影子《色·戒》1952年,移居香港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3、夏易,第一代香港女作家原名陈绚文,广东新会人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毕业1954年,长篇小说《香港小姐日记》成名作,香港少女林玉琼1976年,长篇小说《香港两姐妹》代表作,张云、张敏两姐妹日军占领期间香港市民的悲惨遭遇,香港的城市变迁二、 70-90年代,香港女性文学的繁荣和成熟香港本土作家:西西、亦舒、李碧华、梁凤仪、小思、岑凯伦、圆圆、钟晓阳、陈宝珍、黄碧云等大陆南下作家:陈娟、周蜜蜜、夏婕、蔡丽双等台湾来港作家:严沁、蒋芸、施叔青、陈若曦、钟玲1、施叔青的香港故事1945年出生,台湾彰化人,台湾淡江大学法文系毕业,60年代现代派女作家,代表作《壁虎》、《约伯的末裔》1970年,赴美留学,美国纽约大学戏剧硕士。
1978年,随夫移居香港香港艺术中心亚洲节目主任《香港的故事》系列小说:《愫细怨》、《窑变》、《票房》、《冤》、《一夜游》、《情探》、《夹缝之间》、《寻》、《驱魔》等《愫细怨》:愫细狄克洪俊兴《窑变》:方月姚茫→女性在商品社会里的情感角逐与人性挣扎,→金钱社会下,女性感情遭受的斫伤和摧残2、西西的现代主义小说张彦,广东中山人1938年,出生于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
毕业于葛量洪教育学院代表作:长篇小说:《我城》、《哨鹿》、《飞毡》、《哀悼乳房》短篇小说集:《像我这样一个女子》《感冒》:小鱼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殡仪馆女化妆师3、亦舒、林燕妮的都市言情亦舒原名倪亦舒,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人,1948年出生于上海,童年定居于香港,中学毕业后当过记者,后赴英国留学,修酒店管理专业。
世纪末的一抹亮色——评梁凤仪的财经小说文学院08(10)班宫丽香08113632 梁凤仪是我最为敬重的一位女性作家,她本身的丰富阅历加上其传奇的从商背景,使她的书也和她的人一样,精彩纷呈,传奇迭现。
完美地阐释了一个女人的奋斗,一部女人的传奇。
金融历来是社会最敏感的触点,种种复杂、混乱、错位乃至怪异的现象,貌似虚构,却正是现今社会生存图景的某些真实片段。
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无不集中在“经济”的焦点上。
所以,涉及金融题材的小说,往往因其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因其直接触摸人性人情的底蕴和宏大的气魄而格外引人入胜。
前些年,香港作家梁凤仪的财经小说曾风靡内地,形成所谓梁凤仪时代。
那些作品在“九七”回归前夕香港光怪陆离的社会背景特别是商界背景中,为我们刻画了性格各异的人物,波澜起伏的情节,并于其中透出深邃的思想内容真实的人生感慨和别样的审美价值。
更为难得的是,上个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文学一直处于一个消解英雄消解理想消解崇高的发展趋势中,世纪初的激情经过百年来的剥蚀,到最后只剩下颓废、虚无、性、暴力、和死亡,一股世纪末的情绪笼罩着文坛。
而就在上个世纪即将告别的九十年代,梁凤仪异军突起,一路高歌,带着一种属于经济领域的昂扬悲壮的情绪冲入文坛,为二十世纪末的中国文坛涂上了一抹别样的亮色。
梁凤仪小说的主人公,基本上是生活于经济领域的才貌双全而命运坎坷的传奇女性,这是沧海横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作品的特色和局限,作者往往给她们安排一个大致相同的模式,即女主角在情场或商场上遭遇巨变,而这场刀光血影的来源于外部的厄运反倒激发了她们深蕴于内心的自尊自立自强的天性,最后,不管是得到一个独立苍茫还是辉煌圆满的结局,她们都会在男性世界面前找到自我、确立自我、长袖狂舞,大展身手。
正因如此,许多评论家将梁凤仪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过分夸大。
梁凤仪本人并不反对男性中心文化,女性的终极幸福理想还是以男性为参照系确立的。
所以,与其说她关注女性,不如说她投以深情目光的是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的世界里的人的生存困境。
●●●●●●女作家亦舒参考资料一、亦舒简介亦舒,原名倪亦舒。
香港的通俗文学中,亦舒与倪匡、金庸被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金庸创作流行武侠小说,倪匡创作流行科幻小说,亦舒创“流行”言情小说。
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五岁时来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
1960年开始创作。
1973年,亦舒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电视台编剧。
后为专业作家,并移居加拿大。
二、亦舒的作品及其影响至今已结集出版小说和散文200余种,其中长篇小说100多部,可谓高产的畅销书作家。
在香港,她的作品主要由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在国内,1996年海天出版社出版了30部长篇小说;1999年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亦舒作品集包括34部长篇,36部中篇,13个短篇。
这两套作品集互不重复,收入了亦舒的大部分长篇小说和部分中短篇小说,兼顾了亦舒不同的创作时期和不同题材的小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亦舒小说的风格特征,代表了亦舒创作的主要成就。
她的小说在香港、大陆和东南亚都广受欢迎,三十几年畅销不衰。
亦舒的小说属于通俗文学。
她的小说对通俗文化、香港流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不单纯代表都市男女对爱情的幻想,而是负载了香港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家庭和爱情观念的变化、女性观念的转变等意义。
通过研究亦舒小说,可以了解香港通俗文化生产的方法、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而了解香港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征。
亦舒小说主要的读者群是女性。
由于亦舒小说非常流行,女性读者在传阅和讨论时形成了一种类似集体阅读的经验,这些经验影响了女性读者的精神世界,为她们理解都市人生、婚姻爱情以及时尚提供了参照,从而与她们的人生息息相关。
三、亦舒作品特色她的小说自成一格,开创了言情小说的新模式。
其特色有:1.亦舒的小说拥有地道的香港气息与浓郁的都市味道。
亦舒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而且主要是以香港和欧美的现代大都市作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