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香港文学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438.00 KB
- 文档页数:80
第五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该时期香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概况。
掌握刘以鬯、金庸的小说创作特色与成就。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香港地处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香港文学正是在这一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产物。
正如台湾诗人余光中所说:摊开香港的地图,就看见那地形是一个半岛加许多小岛;正好象征香港文学,一面来自大陆的母体,一面却伸向蓝汪汪的海洋。
70年代以前的香港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拓荒期香港新文学真正崛起是在1927年以后,“五四”新文学传统传播到香港,香港的报刊开始纯粹发表新文学作品。
1928年香港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1929年香港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诞生。
《伴侣》创刊和“岛上社”创办标志着香港文学的真正诞生。
30年代香港新文学杂志大量涌现,其中以《红豆》月刊(1933年12月创刊)影响最大。
而较有成就和影响的作家则是侣伦。
二、40年代1937年抗战爆发和“八一三”上海事变后,大批内地作家和文化人避难香港,在港从事抗日文化活动,如鲁迅、许地山等人来此讲学,茅盾等人来此创办杂志,从而掀起了香港第一次文学创作高潮。
具体表现在:(1)创办文艺刊物,如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立报·言林》,戴望舒主编的《星岛日报·星座》等。
它们大大活跃了香港文坛。
(2)以创作影响、带动本土青年作家,如侣伦、舒巷城等在他们的影响下进步很快。
1939年3月26日,文协香港分会成立,从组织上推动了香港文学的发展。
南来作家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绩,如茅盾、萧红、许地山的小说,茅盾、楼适夷的散文,戴望舒、徐迟、袁水拍的诗歌,许地山、萧红的戏剧等。
这些作品大大丰富了香港的新文学。
抗战结束,1946年内战爆发后,一大批作家第二次南来,阵容比第一次更为强大,代表性作家有郭沫若、茅盾、夏衍等。
他们在香港创办杂志,组织文社,开设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
第五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该时期香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概况。
掌握刘以鬯、金庸的小说创作特色与成就。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香港地处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香港文学正是在这一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产物。
正如台湾诗人余光中所说:摊开香港的地图,就看见那地形是一个半岛加许多小岛;正好象征香港文学,一面来自大陆的母体,一面却伸向蓝汪汪的海洋。
70年代以前的香港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拓荒期香港新文学真正崛起是在1927年以后,“五四”新文学传统传播到香港,香港的报刊开始纯粹发表新文学作品。
1928年香港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1929年香港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诞生。
《伴侣》创刊和“岛上社”创办标志着香港文学的真正诞生。
30年代香港新文学杂志大量涌现,其中以《红豆》月刊(1933年12月创刊)影响最大。
而较有成就和影响的作家则是侣伦。
二、40年代1937年抗战爆发和“八一三”上海事变后,大批内地作家和文化人避难香港,在港从事抗日文化活动,如鲁迅、许地山等人来此讲学,茅盾等人来此创办杂志,从而掀起了香港第一次文学创作高潮。
具体表现在:(1)创办文艺刊物,如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立报·言林》,戴望舒主编的《星岛日报·星座》等。
它们大大活跃了香港文坛。
(2)以创作影响、带动本土青年作家,如侣伦、舒巷城等在他们的影响下进步很快。
1939年3月26日,文协香港分会成立,从组织上推动了香港文学的发展。
南来作家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绩,如茅盾、萧红、许地山的小说,茅盾、楼适夷的散文,戴望舒、徐迟、袁水拍的诗歌,许地山、萧红的戏剧等。
这些作品大大丰富了香港的新文学。
抗战结束,1946年内战爆发后,一大批作家第二次南来,阵容比第一次更为强大,代表性作家有郭沫若、茅盾、夏衍等。
他们在香港创办杂志,组织文社,开设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
1、李运抟《香港与大陆当代小说创作比较》学习与探索,2000年06期文摘:香港文学和大陆文学,历史上本就关系密切,大陆改革开放后则交流愈加。
其间,两地小说创作的交流,小说读者的接受情形和审美反响,尤其引人注目。
大陆的当代小说创作和研究,对香港文学界和大众读者一直颇有影响;反之,当代香港的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等,在大陆亦有很大读者市场,并为评论界高度重视。
由于同一母体文化,加上两地各种联系密切,因此两地小说创作在题材选择、严肃小说领域、通俗小说领域、作家心态等方面,便有不少共同点。
但因为社会制度毕竟不同,文化消费毕竟有异,两地小说的作家创作与读者接受便又存在不少差异。
这些异同处,都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地方。
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清楚地发现当代大陆小说和香港小说各自的创作特点和审美短长。
但长期以来这种富有意义的比较性研究却又很缺乏,确实需要加强。
2、马雪飞,《同根同种异地异步异花同香—大陆与台湾现当代小说比较》期刊论文,《小说评论》,2008年5月文摘:大陆与台湾在文学尤其小说方面,发展轨迹同中有异。
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发展分期、反封主题、叙事风格、章回体运用、系列小说五个方面。
相异之处,主要体现在叙述方式、散文化小说、文体样式等方面。
但台湾与大陆文学的同根、同构关系,在本质上,反映了海峡两岸的地缘、血缘、亲缘和史缘的联系,同时也在深层次上映现了海峡两岸一脉相传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共识性的文化心态。
可以说,台湾与大陆文学属于同源流、同一系统的文化。
比较其小说的异同有助于弘扬其中优秀的东西,让华夏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
3、丁伊莎《海峡两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2年5月文摘:虽然海峡两岸的女性文学源于同一母体,但由于两岸长时期的隔离,加上两岸政治环境的不同,因此在接受和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上就产生了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海峡两岸的文学语境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了不同步性;二是在接受和运用女性主义批评与理论的方法时产生了差异。
作者: 黄继持;卢玮銮;郑树森
出版物刊名: 南方文坛
页码: 59-64页
主题词: 新文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文艺观;抗战时期;旧形式;中国文化;穆时英;鲁迅;抗战文艺
摘要: 近十年,大陆对香港文学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成绩,但存疑较多,其中还受到香港文坛的质疑。
现在我们发表香港知名学者黄继持、卢玮銮、郑树森对本土文学的研究,第一手的研究成果一定会从多方面给我们的研究提供许多有益的帮助。
在此我们十分感谢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张慧敏小姐,给我们提供了稿源。
黄继持,香港著名学者,1965年起就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现兼任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香港文学艺术协会执行会员、《八方》文艺丛刊总编辑。
本文简称黄。
卢玮銮,女,笔名小思,香港著名作家和学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本文简称卢。
郑树森,香港著名学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本文简称郑。
三位学者近期共同编辑出版了《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