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蚂蚁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蚂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主旨,科学认识人生社会。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主旨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用具:知识卡片教学过程:导入生活中,我们往往较多关注我们个人自身,我们人类自身,对其他一些生物,特别是一些小生物关注探究的不够。
假如你面前出现一只蚂蚁,为一粒饼干屑而奔忙,你会写些什么呢?是蚂蚁的勤劳,还是蚂蚁的渺小,还是生命力的顽强。
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去观察它,定会有许多收益。
让我们一起随南帆走近蚂蚁,去认识它,思考它。
字词落实解释下列词语并用成语造句畏畏缩缩义无反顾怜悯居高临下左顾右盼蹒跚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
提示:本文通过对的生动细致的描写,抒发了内容探究,理解写法1.请同学们专注朗读1、2、3、5自然段,想想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2.请同学们标画出表现蚂蚁“胆小”和“自足”的相关语句,再读读,想想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明确: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你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词句品味)(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不是为了赞扬蚂蚁。
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
采用拟人化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深入探究,理解主旨同学们细读6—9段,看看作者从哪个细节生发感悟的?1.虽然蚂蚁在人类的眼中是个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发现此时我们与蚂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往往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2.文章末尾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而不说是令人感动的动物,为什么?请同学们想想,作者内心内有怎样的感慨?明确:对生命的悲悯、同情,对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对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对生命意义的冷静思考。
《蚂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a、初步学会自己寻找观察蚂蚁的方法。
b、初步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
2、知识与技能:知道蚂蚁身体的一些基本特征,了解一些蚂蚁的活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探索身边的小动物的兴趣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B、使学生初步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索便于观察蚂蚁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并改进实验方法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找到蚂蚁的一些本质特征。
三、课前准备。
小组观察用的装在瓶子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四、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1)、实物投影出示一只蚂蚁,认识它吗?蚂蚁是怎样的?你能画一只大蚂蚁吗?(学生自己在纸上画。
)(2)、选择两张投影出示。
要知道谁画得对?怎么办?(引出观察活动。
)2、用自己的方法观察蚂蚁。
(1)、(当学生自由观察蚂蚁时发现会到处乱跑,不便于观察)问:你能不能想个办法,不让蚂蚁到处跑又方便我们观察?(2)、学生讨论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并汇报打算使用的工具或材料。
(3)、学生尝试自己想出的办法是否可行,并在比较后找出认为最好的一种。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法都给予肯定与鼓励,如:放在透明玻璃瓶或塑料袋中,放在小木块上再放在小水盆中等。
如果有的方法行不通,也应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在实践中进行改进。
(4)、现在我们可以用放大镜放心地观察蚂蚁的身体了,小组里先讨论一下,你打算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5)、分发记录纸,把观察到的你认为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无法表达的可以直接画下来。
(6)、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
3、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汇报观察到蚂蚁的特点。
)问:你观察到的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3)、和蝗虫比一比,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4)、(学生自己修改开始时画的蚂蚁。
教师再次投影出示。
)4、试一试,玩一玩。
课题:蚂蚁课前预习:请参阅《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目标:1.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
2.掌握文中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3.借助文章,加深对生存、生命的认识。
评价任务:1说说文章的作者怎样做到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的。
2.说说作者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教学过程:导语:幸福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感觉幸福吗?请同学们说一说。
下面我们一起聆听一则蚂蚁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幸福其实很简单。
(师生进入课题)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①概述故事的大致情节,说一说故事中的蚂蚁幸福吗?其感觉幸福的原因在哪里?(幸福是因为找到一粒饼干屑。
如文中说快乐的快要晕过去)再度阅读,细细研磨。
②结合练习题(一):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目的是什么?(学生交流)明确:不是为了赞扬蚂蚁。
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同时有一定的幽默感(如:义无反顾、重大判断等)。
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板书: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蚂蚁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吗?你是怎样看待问题的。
为什么说蚂蚁的幸福是渺小的有事货真价实的?(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作者说蚂蚁的幸福是渺小的,是从人的角度来说的,一粒饼干屑仅仅能填饱肚子,使它脱离一时的饥饿,在人类的眼中,这幸福实在是太渺小了,可这对一只蚂蚁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
这粒饼干屑如同沙漠中的人发现的一壶水一样重要,一样可贵。
蚂蚁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蚂蚁》教案教学目标: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品味语言,感受蚂蚁的精神。
3、理解文章主旨。
4、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蚂蚁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有感情地诵读,读出文章的情趣。
教学步骤二:品味语言,感受蚂蚁的精神。
教学步骤三: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四: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读课文(带问题)三、再读课文,读出情趣(朗读的几个步骤)四、品味语言:1、“它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着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
”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和细节描写的手法“左顾右盼”表现了蚂蚁的胆怯。
“慢慢地”说明它的速度很慢。
“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 的“退”照应了前面的“这只孤独的蚂蚁有一点胆怯”当中的“胆怯”。
说明蚂蚁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保存生命的平安,一切为了安全。
两次试探说明它的心情不坚定、不放心。
2、它怀疑来到的这个书桌:一是书桌是陌生的;二是它从来没有来到。
“偷渡”表明了胆怯。
采取的方式是尝试。
3、蚂蚁是聪明的,不是唐突的。
它用上身体的所有器官来进行判断:用腿“爬”,用眼睛“左顾右盼” ,用“小脑袋”“ 嗅”是在用脑子思考。
4、“义无反顾、信念坚定”:写英雄的行为用来写蚂蚁,大词小用,产生了幽默、诙谐的效果。
5、“畏畏缩缩”叠词形象地写出了蚂蚁爬爬停停、停停爬爬的情态。
它是在“左顾右盼”地爬、慢慢地爬。
它的速度是“慢慢地”而不是“高速”。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表现了蚂蚁的胆怯;另一方面表明了它“勇往直前、决不回头”的信念。
为什么这样?心态决定的。
它既胆怯又信念(决心)坚定。
6、我在稿纸上写下两个字:“蚂蚁”。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蚂蚁的关注。
引起下文,对幸福的感慨。
文章1—4段写蚂蚁的爬行。
7、文章第五段蚂蚁遇到饼干屑时的表现。
蚂蚁的速度是“停了下来”。
它感到“惊奇”(意外的高兴),“晕”说明它兴奋到了极点、奇怪、没想到自己会如此幸运。
《蚂蚁》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蚂蚁式幸福。
2、探究最后一段所表现的文章的主旨。
3、结合语句,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蚂蚁式幸福学习难点探究最后一段所表现的文章的主旨。
结合语句,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学法指导诵读课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导案1、反复诵读最后一段,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中的问题。
2、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3、每组抽两名学生展示。
1、2组着重展示合作(1);3、4组着重展示合作(2);5、6组着重展示合作(3),其他小组补充。
4、五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必做题。
教师批阅,学生交流一、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描绘了一只怎样的蚂蚁?(学生发言)这只可爱又可敬的蚂蚁在“陌生的大陆”意外获得了“战利品”---- 一粒饼屑,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一结果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二、小组合作:(我参与,我快乐,我成长)1、如何理解文中“多么渺小的幸福”及“它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这两句话。
提示:结合文章的5、6、8段去理解。
先在原文中找相关的语句,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阅读最后一段,结合全文,探究本文的主旨。
提示:作者由蚂蚁想到人类自己,请想想作者内心有怎样的感慨?*课外链接: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3、结合具体语句,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品位语言特点。
例如:“快乐得就要晕过去了”一句中的“晕”字极力地夸张了蚂蚁见到饼干屑时的兴奋的心情。
一个“晕”字使本句具有拟人化色彩,表现出小蚂蚁的情态,让人倍感其可爱,也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同时也增添了文章语言的幽默感。
文中将一些描写人的词语用在了蚂蚁身上,你能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吗?三、交流展示:(我发言,我自信,我骄傲)四、课堂小结:(我总结,我进步,我自豪)提示: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法及自己的感受等多方面来谈。
五、巩固提升:1、请写出两个与蚂蚁有关的成语。
4. 蚂蚁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发出的感慨。
2.欣赏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细致描写。
3.掌握文中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4.借助文章,加深对生存、生命的感悟。
2重点难点1.通过朗读,改过本文主要内容,体会简洁美。
2.再次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如何能把蚂蚁写的如此传神,生动形象的。
3.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谈谈对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的理解,感悟生之机趣,培养学生的爱心。
3教学过程一、感知蚂蚁形象美请同学们大声用两分钟时间朗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1.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过课文内容。
提示:可按照“本文通过对的生动细致的描写,引发”的句式来概括。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再次体会简洁美)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本文通过一只小蚂蚁发现桌面上的饼干屑并在我的面前扛着饼干屑离开的故事,由此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2.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只蚂蚁?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组同学交流讨论,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
语句“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了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这只孤独的蚂蚁有一点胆怯。
它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等。
二、感受描写细致美点名学生朗读课文前五段,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下面问题:3.为什么作者能把蚂蚁写的如此传神?请选择你认为最生动传神的语句,说说你的感受。
4.结合练习题(一):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目的是什么?(从修辞的运用、词语的表达效果、作者的情感等角度去体会。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知道作者怎样写的同时,了解体会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
)(学生交流)明确:3.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
(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流展示。
4.不是为了赞扬蚂蚁。
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蚂蚁》教课设计内容预览:4蚂蚁教课目的:1.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绘。
2.掌握文中由蚂蚁引起思虑的感悟式写法。
3.借助文章,加深对生计、生命的认识。
教课重点难点:教课目的中的第一、二点为重点,第三点犯难点。
教课时数: 2 课时。
课前预习:1.仔细朗诵文章三遍以上,并标画出描绘蚂蚁的生动词语。
2.思虑:本文经过蚂蚁想告诉我们什么?第一课时主要内容:理解、剖析文中对蚂蚁的生动描绘;感觉文章对生计、生命的深刻思虑;理解感悟式的写法。
教课步骤:一、学生朗诵全文,累积词语。
畏畏缩缩东张西望当仁不让同情主宰踉跄戳破(建议:要有重视点地掌握词语的音、形、义)二、整体掌握文章(区分层次,明确主要内容)。
本文层次十分清楚,可分为两部分,如何区分?明确: 1- 5 为第一层次6- 9 为第二层次请归纳层意。
明确:第一层(对一只发现饼干屑蚂蚁的生动描绘);第二层(由蚂蚁而引起的个人感悟)。
三、剖析文章,理解感悟式写法。
1.第一层次理解与剖析1- 5 自然段有四个自然段是描绘蚂蚁的。
请同学们专注朗诵1、 2、 3、 5 四个自然段,想一想这是只如何的蚂蚁?(朗诵后,学生沟通)明确:胆怯而又自足的蚂蚁。
请同学们标画出表现蚂蚁“胆怯”和“自足”的有关语句,再读读。
想一想作者为何能把蚂蚁写得这样传神呢?(学生沟通)明确:由于作者采纳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情、心理。
请选择你以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谈谈你的感觉(词句品尝)。
(可联合课后“词句品尝与累积”,沟通展现)。
(联合练习题一):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誉蚂蚁吗?目的是什么?(学生沟通)明确:不是为了赞誉蚂蚁。
在文中作者不过一个沉着的旁观者。
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绘蚂蚁,同时有必定的风趣感(如:当仁不让、重要判断等)总结:像作者相同,采纳拟人化的手法,给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便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龙活现。
《蚂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并积累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蚂蚁的形象,并思考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情感目标:感悟主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把握蚂蚁的形象,进而理解作者的感悟。
学习本文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以及对自我的深刻反思。
【学法指导】朗读法,探究法,迁移法【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有评论家曾认为“读南帆,知余秋雨之不足”,此“不足”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对南帆散文极富理趣、哲思又丰满润泽的褒奖。
南帆对于当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独立创造了一种散文风格并迅速风靡。
他以一种冷峻的目光对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躯体做文化的思考,他的散文是“智性散文”的典型代表。
作者:南帆,原名张帆,学者。
主要学术著作:《阐释的空间》《冲突的文学》。
在学术研究之余,写一些散文,曾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
代表作有散文集《文明七巧板》、《叩访感觉》、《追问往昔》,推出的最新散文集《泥土哪儿去了》一经出版,便引起强烈反响。
我们今天学习的《蚂蚁》选自《追问往昔》。
板书课题【预习展示】检查课前分发的预习卡片完成情况,让两名同学全班展示:1.请自由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积累字词:(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胆怯()谨慎()涵义()捻成()戳破()蹒跚()感慨()怜悯()(2)根据意思填写词语:()害怕而不敢向前。
()为了正义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回顾。
()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用尽全部力量。
(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2.反复朗读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提示:注意陈述对象和表达方式的转换)【课堂探究】1.反复朗读,归纳作者笔下蚂蚁的形象(提示:标画出表现蚂蚁形象性格的关键词句并简要分析)(1)书桌上的小蚂蚁经历了出发时的__________,探索时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发现的__________,收获的__________……这不正是个体生命旅程的真实写照么?(2)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的蚂蚁。
4. 蚂蚁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发出的感慨。
2.欣赏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细致描写。
3.掌握文中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4.借助文章,加深对生存、生命的感悟。
2重点难点1.通过朗读,改过本文主要内容,体会简洁美。
2.再次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如何能把蚂蚁写的如此传神,生动形象的。
3.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谈谈对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的理解,感悟生之机趣,培养学生的爱心。
3教学过程一、感知蚂蚁形象美请同学们大声用两分钟时间朗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1.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过课文内容。
提示:可按照“本文通过对的生动细致的描写,引发”的句式来概括。
(此题意在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再次体会简洁美)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本文通过一只小蚂蚁发现桌面上的饼干屑并在我的面前扛着饼干屑离开的故事,由此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2.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只蚂蚁?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组同学交流讨论,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
语句“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了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这只孤独的蚂蚁有一点胆怯。
它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等。
二、感受描写细致美点名学生朗读课文前五段,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下面问题:3.为什么作者能把蚂蚁写的如此传神?请选择你认为最生动传神的语句,说说你的感受。
4.结合练习题(一):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目的是什么?(从修辞的运用、词语的表达效果、作者的情感等角度去体会。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知道作者怎样写的同时,了解体会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
)(学生交流)明确:3.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
(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流展示。
4.不是为了赞扬蚂蚁。
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蚂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蚂蚁的特点和行为;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蚂蚁的特点和行为,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分析蚂蚁的行为背后的科学原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蚂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蚂蚁的特点和行为。
3.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朗读并理解字词的含义。
学生进行生字词的听写和默写。
4.分析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蚂蚁的行为背后的科学原理,如蚂蚁的分工、合作等。
5.修辞手法学习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进行修辞手法的练习,仿写句子。
6.写作训练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蚂蚁给我的启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实际,写一篇短文。
学生当堂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8.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观察身边的蚂蚁,记录蚂蚁的行为特点。
四、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师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教材: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蚂蚁》2.多媒体课件:蚂蚁的图片、视频等3.生字词卡片4.写作题目:“蚂蚁给我的启示”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蚂蚁的特点和行为,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在理解蚂蚁的特点和行为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看到了蚂蚁的哪些行为?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那么,这些行为和特点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道理呢?”2.教学难点:分析蚂蚁的行为背后的科学原理。
4. 蚂蚁
1教学设计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对蚂蚁生动传神的描写,感悟作者由蚂蚁所引发的感慨,同时还要学习这种感悟式的写作方法。
这堂课我围绕学习目标设计了几个问题,环节清晰,内容一环扣一环,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采用朗读法、启发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特别是设计了学生表演的环节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起到了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热烈探讨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总揽大局又要着眼细节,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情感,引领学生去学习去领悟。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的作者,识记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朗读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赏析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掌握文中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文章,加深对生存、生命的认识。
3学情分析
蚂蚁这种小动物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他们也许能说出许许多多关于蚂蚁的有趣故事,也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描述事物的能力。
引导学生赏析并学习文中对蚂蚁进行的传神生动的描写,掌握文中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4重点难点
1.理解并学习文中对蚂蚁传神生动的描写。
2.掌握文中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5教学过程
活动1【测试】
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和重点词语的解释。
一缕lǚ饼干屑xiè捻成niǎn 戳破chuō怜悯mǐn
()为了正义勇往直前,决不退缩。
()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用尽全部力量。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活动2【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往往较多关注我们个人自身,我们人类自身,对其他一些生物,特别是一些小生物关注探究的不够。
假如你面前出现一只蚂蚁,为一粒饼干屑而奔忙,你会写些什么呢?是蚂蚁的勤劳,还是蚂蚁的渺小,还是生命力的顽强。
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去观察它,定会有许多收益。
让我们一起随南帆走近蚂蚁,去认识它,思考它。
活动3【讲授】寻声暗问弹者谁?----走近作者
南帆本名张帆,现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
同时为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帆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与感悟》《冲突的文学》等学术著作。
他写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与植物》《追问往昔》等多部散文著作。
活动4【讲授】只缘身在此山中----初读文本,把握整体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请以“我读到了一个的蚂蚁”的句式说一句话。
(朗读后,学生交流)明确:这是一只胆小、自足、渺小、谨慎的蚂蚁。
活动5【讲授】笑问客从何处来?----赏读蚂蚁的可爱
请同学们细读第6—9自然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感悟的,感悟的切入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蚂蚁)凭借运气获得了饼干屑,就快乐得要晕过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种怜悯的眼光在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联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样有一种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
由上述可知,虽然蚂蚁在人类的眼中是个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发现此时我们与蚂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交流)明确: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整个生物界来说,我们与蚂蚁一样只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因素,我们何尝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蚂蚁!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
《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
活动6【活动】于我心有戚戚焉!----感悟蚂蚁的幸福
再读课文,理解内容,结合练习题(二)、(三)、(四):
(1)(小组讨论)文中说蚂蚁的“幸福是渺小的”,又说蚂蚁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是否矛盾?
归纳总结:不矛盾。
蚂蚁的“幸福是渺小的”是作者站在人类的角度发出的感叹,感叹蚂蚁并不知道它的食物和它的生命也许会在顷刻间被毁掉。
蚂蚁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是站
在蚂蚁的角度作出的评价,一粒饼干屑是实实在在的食物。
(2)(学生交流)文章最后一段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感慨”能改为“感动”吗?为什么?
归纳总结:不能,作者对蚂蚁的观察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悟,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怜悯和同情、慨叹、思考,还由蚂蚁联想到人类自己。
(3)(学生交流)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呢?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并说出作者这样用词的目的是什么?
归纳总结:大词小用,产生一种幽默感;使蚂蚁的动作更加传神生动。
(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流展示。
)
提炼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活动7【活动】总结全文
请学生谈谈“我的收获”。
活动8【作业】写作练习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写出它带给你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