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100.50 KB
- 文档页数:27
“十五”大纲课程性质与目的(一)课程性质体育心理学是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这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未来的(或在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提高运动意识,熟悉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新的教学方法,并掌握测量和提高人的“潜能”的最基本的手段和实验方法。
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体育运动中的各种心理学知识。
这门课程具有体系新、内容新和实用性强的特点。
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
(二)课程设置目的1 .使学生了解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简史和发展方向。
2 .使学生了解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3 .使学生掌握运动参与的心理动力。
4 .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心理。
5 .使学生了解提高运动成绩的心理学方法。
6 .使学生了解运动中的社会心理。
7 .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心理。
教学内容与要求体育心理学“十五”大纲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第十二章心理技能训练概述第三章运动兴趣第十三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第四章运动动机第十四章运动中认知干预方法第五章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第十五章体育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第六章运动归因第十六章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行为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第八章运动损伤心理致因及康复第十八章运动技能的学习第九章注意与运动表现第十九章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方法第十章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第二十章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差异心理《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5121022)一、课程说明(一)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二)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三)课程性质与任务:本门课程是从事体育教学的心理依据。
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讲授体育运动中特别是体育教学中人的特殊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介绍心理机能的训练方法等,为培养合格的教师提供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为学生今后从事体育教学和学校运动训练、竞赛活动提供心理学依据;通过教学实验、作业及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使他们了解某些心理实验和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初步具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运用的能力。
第十一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本章小结1 .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时产生的那种心理和生理变化的过程称之为应激,又称为紧张。
2 .唤醒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3 .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4 .特质焦虑是指不同个体在焦虑倾向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差异,属于个性心理的特征部分;状态焦虑则是一种在强度上有变化、随时间而波动的短暂情绪反应。
5 .驱力理论认为,在技能学习的初期阶段应尽量消除不必要的压力,使学生或运动员在比较低的唤醒水平条件下降低错误动作的优势反应;而在学习的后期可以通过提高唤醒水平来提高正确动作的优势反应,以达到加快学习速度的目的。
6 .倒 U 形假设认为,在一定范围以内,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运动表现也将随之向着好的方向改善。
当唤醒水平超过中等唤醒水平的临界点后继续向高度兴奋方向发展时,唤醒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导致运动表现的逐渐恶化或成绩的下降。
7 .高水平的唤醒可促进粗糙或简单的运动技能活动,但会干扰精细或复杂的活动;较低水平的唤醒有助于精细或复杂任务的完成,却会阻碍粗糙的或简单的活动取得更好的成绩。
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和技能的掌握水平不同,有些人需要在较高的唤醒水平下才能获得满意的运动表现,而另一些人则在较低的唤醒水平时出现优良表现的可能性最大。
8 .个人最佳功能区是指运动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理论上的最佳机能区段,当唤醒水平处于这一区段内时,运动员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最佳操作成绩。
9 .认知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主观上所认知到对某种危险或威胁情境的担忧,它是由对自己能力的消极评价或对比赛结果 ( 成绩 ) 的消极期望引起的焦虑。
躯体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状态的情绪体验,是直接由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所引起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