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阳刚阴柔济以古雅--篆刻的阴文与阳文
- 格式:pptx
- 大小:18.00 MB
- 文档页数:18
资格证试讲《篆刻—阴纹、阳文》试讲稿!01教材部分题目:《篆刻—阴纹、阳文》内容:要点提示或建议:①阳文又称朱文;②是在刻制印章时把文字笔画和印章边栏以外的部分刻掉,铃盖在纸张凸现文字和边栏。
基本要求:(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2)配合教学内容板书;(3)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一次;(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答辩题目:(1)印章都有哪些种类?(2)冲刀和切刀的不同?篆刻—阴纹、阳文(一)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正式上课前,老师想请大家看一看这些名画作品,请看大屏幕,找找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这边的同学说这些画上都印着一样的图案,都是乾隆印在画上的,这些印章都是刻出来的。
还有同学说这些印章大多都是名字,别号,像落款一样。
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呀,确实这些画上都有乾隆印玺的痕迹,它们都是篆刻而来的作品。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主题——篆刻。
(二)讲授新课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之前老师让你们准备好的橡皮泥、刻刀和红墨水,大家试着把你们的名字刻在泥上,再印上墨盖在纸上。
好,我看大家都差不多刻完了,请大家再看下P P T里乾隆皇帝的印章,有谁能说一说你的作品和屏幕上的有什么不同吗?这位同学你来分享一下吧,你说呀,你刻的印章和三希堂一样,名字是白色的,周围是红色的,能看出明显的纹理,同桌这位同学,你来补充一下,这位同学说她刻的印章正相反,字是红的,没有边框,字体也没经过设计,很简单。
两位同学观察的都很仔细,请坐吧。
大家知道为什么印章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吗?第一排这位穿红色衣服的女生,你来说说看,没错,我们把文字的部分刻掉,它们就会凹进去,所以在蘸印泥的时候沾不到,这样印在纸上,字就是白色的,周围是红色的,这种文字就叫做阴文,也可以说是白文。
反之,文字突出,可以沾上红墨水的印章,就叫做阳文,也可以叫做朱文,这位同学描述的很形象,请坐吧。
同学们了解了阴文和阳文的概念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大屏幕上这方印,有哪位同学能形容一下它吗?前排的同学说这是汉代的阴文印,它的文字粗细不一,笔画疏密变化多样,给人质朴的感觉。
篆刻教案阴阳文教案标题:篆刻教案-阴阳文教学目标:1. 了解篆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2. 掌握篆刻刀的正确使用方法;3. 学习阴阳文的基本构造和特点;4.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篆刻刀、篆刻石、墨水、刷子等篆刻工具;2. 阴阳文的示范作品;3. 课件或图片资料介绍篆刻和阴阳文。
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一些篆刻作品,向学生介绍篆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向学生展示一些阴阳文的作品,并简要介绍阴阳文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探究:1. 分发篆刻刀、篆刻石等工具,向学生讲解篆刻刀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引导学生观察阴阳文的构造,解释其中的阴文和阳文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分析阴阳文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3. 让学生通过模仿和练习,逐步掌握阴阳文的基本构造和书写技巧。
实践:1. 让学生选择一个简单的词语或短语作为创作内容,要求在篆刻石上用阴阳文进行刻写。
2. 学生在刻写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助,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建议。
3. 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和互评,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拓展:1. 给学生展示更多阴阳文的作品,让他们进一步了解阴阳文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书法、印章等。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复杂的阴阳文创作,如刻写成语、名句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篆刻和阴阳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强调篆刻和阴阳文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进行篆刻和阴阳文的创作和欣赏。
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对篆刻工具的正确使用和阴阳文的书写技巧;2. 评价学生完成的阴阳文作品,包括作品的创意、构造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篆刻展览或邀请篆刻艺术家来校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了解篆刻的更多应用领域;2. 组织学生参与篆刻比赛或举办阴阳文创作展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和交流心得。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篆刻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基本技法,掌握阴文与阳文的基本区别及制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篆刻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篆刻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基本技法。
2. 阴文与阳文的基本区别及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1. 篆刻时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2. 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具:各种字体的碑帖及名家书法作品数幅;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细两种)圆镜、毛刷等演示用具;刻好的印章二枚、供学生仔细看。
2. 学具:刻刀、毛笔、墨、青田石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纸、小圆镜、小牙刷、毛刷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篆刻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基本技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播放篆刻艺术短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篆刻的艺术魅力。
二、讲授新课1.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介绍我国文字记载的历史,从甲骨文到篆书的发展过程。
2. 篆刻的起源与发展:介绍篆刻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篆刻在各个朝代的特点。
3. 篆刻的基本技法:讲解篆刻的基本技法,包括刻刀的使用、章料的选用、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练习刻制阴文和阳文印章,体会篆刻的基本技法。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篆刻的基本技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让学生回顾篆刻的基本技法。
2.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
二、讲授新课1. 阴文与阳文的基本区别:讲解阴文与阳文的定义、特点及制作方法。
2. 阴文与阳文的制作技巧:讲解阴文与阳文在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刀法、力度等。
教师资格证美术面试真题《篆刻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高中美术《篆刻-阴文、阳文》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活动一:谈话讨论,导入新课教师讲授玺印的故事。
引导学生聆听,并引出课题——《篆刻》。
活动二:赏析印章,思考探究(一)欣赏感知教师展示作品,并引导学生分析两幅篆刻作品的异同点?教师总结:篆刻分为阴文与阳文(二)形式分析1.教师展示“燕翼堂”印章图片,并提问属于阴文、阳文中的哪一种?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并讲解:阳文:就是在刻制印章时把文字笔画及印章边栏以外的部分刻掉,鈐盖在纸上凸现文字和边栏。
阴文:将印文周围部分刻除,印文突出,简单地说就是刻制印章时把文字的笔画刻掉,鈐盖在纸上的文字部分是白的;2.继续展示作品燕翼堂,并提出问题:作品中字体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线条简洁、爽利;布局疏密有致,气脉相通活动三:比较鉴赏,拓展提高教师展示印章图片,学生找出属于阳刻的篆刻作品。
比一比,哪一组找的得最快,哪一组画得最有特色。
并让其他同学来评价正误,老师并进行总评,点评时注意从本节课的重难点出发。
活动四:小结作业总结:篆刻的分类并回顾起概念。
作业:课后动手尝试一下制作印章。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印章都有哪些种类?【专业知识】【参考答案】(1)封泥: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竹木片上,再将这些竹木片编联在一起,写好的公文或书信用绳子栓好,为了保密,在绳子结上加一块轻泥,再在泥面上盖印,泥面上出现凹凸的字,人们把这种盖有印的泥称为“封泥”。
(2)秦汉印: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经济昌盛,印章空前发展起来,多以小篆、缪篆入印,达到了印章艺术历史的高峰,这时期的印章称为“秦汉印”。
(3)官印:此种印区别于私印,印面多用“印”、“章”等文字,多为年俸禄两百石以上的高官所用,汉代流行。
(4)私印:区别于官印的私人用印,印面多为“信印”、“私印”字样,以汉代最为流行。
(5)肖形印:以图像入印的印章。
高中美术人美版《篆刻》第六课《阳刚阴柔济以古雅-- 篆刻的阴文与阳文》所选教材图片教学设计一、设计部分1.课题名称《篆刻的阴文与阳文》2.教材出处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篆刻》教材3.教学分析⑴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欣赏古代阴文、阳文典型的作品实例,了解各个时期阴文、阳文的主要形式和艺术特征。
⑵学生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中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学生思想活跃,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引导的时候,应以学生为主、老师教学为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平时接触课本和数码产品比较多,对篆刻认识有限,通过这节课能更加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有作品完成,使学生有很强的责任感。
⑶设计思路通过大量图片展示,让学生真正了解阴文、阳文的概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
最后展示教师篆刻范例字阴文、阳文印章的示范步骤,让学生了解篆刻阴文、阳文印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4.课的类型欣赏与实践课5.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并尝试制作印章,体会阴文、阳文两种篆刻艺术形式。
⑵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ppt展示大量历代图片,提高学生眼界并加深理解。
展示教师阴文、阳文印章示范步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篆刻中阴文、阳文的艺术形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各时期的篆刻风格,进一步欣赏篆刻艺术、体验篆刻艺术以至于喜爱篆刻艺术,加深对民族审美文化的了解。
6.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通过对阴文、阳文印章的介绍,以及它们在各个时代的表现特色,对其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⑵教学难点阴文印、阳文印综合起来内容涉及广泛,要向学生阐述相对困难。
而且本课所涉及图例历史跨度大,学生要明白其内在联系也比较困难。
7.教具学具⑴教具:刻刀、橡皮章料、纸、多媒体资料⑵学具:课本、橡皮章料、刻刀、白纸、印台、铅笔二、动态设计部分8.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篆刻的章法和刀法,这节课我们将会在不同的形式上运用前两节课的技法。
一年级下册国学第6课一、篆刻历史1.什么是篆刻篆刻,又称中国传统文字雕刻,是以中国汉字文字为创作对象,使用数个世纪以来演变形成的粗细不同的刻、拓、洞、凿等不同的写、雕、刻工艺创作出的图形文字艺术而得名。
它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
2.中国的篆刻发展历史中国的篆刻始自先秦时期,包括古文字和甲骨文,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刻制工艺,即所谓的“文字工艺”,也可以称之为“文字雕刻”。
其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演变出大量的姿态各异,风格迥异的篆体字。
3.篆刻的优点篆刻雕刻是以中国汉字为创作对象,他们有着历史悠久,技法多样、具有金银珠宝模样及立体深远的特色,具有一定的艺术重量和历史文化的价值,能够使被创作的文字有更加凸显的韵味。
二、书法、绘画与篆刻的关系1.书法与篆刻的关系书法和篆刻都是文字艺术,同属于中国传统文字艺术,但是书法以笔画为创作对象,追求表达文字的美感,而篆刻是以汉字的构成部分、或面板形态进行设计、雕刻制作。
2.绘画与篆刻关系绘画作品和篆刻作品表现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绘画是以面上的色彩和填充来表现其内容,而篆刻以字体为创作对象,以雕刻的形式对汉字内容进行表现。
三、篆刻的应用1.用篆刻刻出寓意篆刻的功能除了可以刹端传递每一个文字字义外,还可以刻出一些吉祥的寓意,其创作的力量在文字的字义之外,还包含着一定的寓意和抒情诗意。
2.篆刻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今天,很多装修公司在室内装饰中会使用篆刻来点缀,如把藏书架、餐桌、椅子、墙壁等装饰品上,都可以加上一些精致的篆刻艺术作品来点缀,使空气更加绚丽夺目。
3.篆刻做成礼品篆刻在时代的演进和文化的传承中,也成为了一种传统礼品的载体。
一般将篆刻作为礼品,都是以寓言、成语的形式去刻出来,比如一句吉祥话来带给礼品的赠送者朋友们好运、健康的祝福。
课题:《篆刻的阴文与阳文》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篆刻的历史渊源和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
2. 理解篆刻中的阴文与阳文区别,掌握篆刻的基本技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篆刻的阴文与阳文特点及区别。
2. 篆刻的基本技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1. 如何把握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2. 篆刻过程中对文字的布局和线条的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具:各种字体的碑帖及名家书法作品、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细两种)、圆镜、毛刷等。
2. 学具:刻刀、毛笔、墨、青田石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纸、小圆镜、小牙刷、毛刷等。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 展示篆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艺术吗?它是如何形成的?2. 简要介绍篆刻的历史渊源和基本概念。
二、讲授新课1. 讲解篆刻的基本技法,包括运刀、刻石、布局等。
2. 引导学生认识篆刻的阴文与阳文,讲解它们的特点及区别。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字体在篆刻中的表现。
三、示范与练习1. 教师现场示范篆刻过程,讲解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练习,掌握篆刻的基本技法。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篆刻的阴文与阳文特点及区别。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篆刻技艺。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学生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2. 教师点评学生作品,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拓展与提高1. 介绍篆刻名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篆刻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
2. 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篆刻的审美价值。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练习篆刻,提高自己的技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篆刻的历史渊源和基本概念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篆刻的阴文与阳文特点及区别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篆刻这门独特的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会从
逐渐到实践,乃至到创作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对篆刻艺术的了解,在动手实践的的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得到审美熏陶,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了审美能力、创新精神。
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面对现实,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挖掘学科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改变不良现状。
高中美术人美版篆刻第六课阳刚阴柔济以古雅--篆刻的阴
文与阳文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传统篆刻作品中阴文阳文两种表现形式的艺术特征有所了解,进一步认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篆刻艺术。
2学情分析
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各时期的篆刻风格,对应自己喜欢风格进行临摹和创作。
3重点难点
阴文印和阳文印的发展和使用与其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
问题:
下面的印章哪个是朱文,哪个是白文?
2【讲授】概念
1.阴文又称白文, 简单地说就是刻制印章时把文字的笔画刻掉,钤盖在纸上的文字部分是白的。
早期的玺印大多数都是阴文,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玺印作为权力身份凭证的作用,首先是通过佩带昭示的方式来体现,其次是作为封检标记。
2.阳文又称朱文, 就是在刻制印章时把文字笔画及印章边栏以外的部分刻掉.钤盖在纸上凸现文字和边栏。
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进步,南北朝后纸张、绢帛逐渐取代了木简,泥制度也就相应废止了,开始用印色直接钤盖在纸帛上。
印章便直接钤盖在纸张和丝织品上。
在纸帛上钤印,朱文的清晰醒目优于白文。
又由于纸张面积都较大,以往的小印很难与之协调,印面自然也较汉魏时放大了许多。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题库单选题(共30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手臂骨骼的是()。
A.桡骨B.胫骨C.锁骨D.腓骨【答案】 A2、教学评价要从当地的教学实际出发。
评价的内容、方案、指标、方法等都要符合当地的具体条件体现了教学评价的()。
A.可行性原则B.评价和指导相结合原则C.目的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答案】 A3、通过泥条的排列、围绕成为一定的空间,从而形成器型的陶瓷工艺是()。
A.泥条盘筑成型B.泥板成型C.拉坯成型D.陶瓷装饰【答案】 A4、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的评价方式是()。
A.多主体评价B.量化评价C.纵向评价D.横向评价【答案】 A5、《开国大典》的作者是()。
A.李桦B.古元C.黄新波D.董希文【答案】 D6、《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美术学习的创作活动具体分为()。
A.“造型·表现”和“综合·探索”B.“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C.“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D.“欣赏·评述”和“设计·应用”【答案】 C7、人物摄影中常见的采光方法有()。
A.顺光、侧光、逆光B.高光、背光、顺光C.柔光、强光、侧光D.暗光、亮光、平光【答案】 A8、在康熙年间来到我国的意大利画家是(),他的到来为中西绘画的结合做出了突出贡献。
A.提香B.郎世宁C.凡代克D.达?芬奇【答案】 B9、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教师教的本质在于主导教学,是教学中的执行者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教学方法的技术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是教学方法的新主流D.积极与消极的情感对认识都具有动力功能【答案】 B10、蒙克是属于二十世纪初哪个艺术流派的代表人物()。
A.未来主义B.行动画派C.构成主义D.表现主义【答案】 D11、美术教师的职业风范表现在()。
A.敬业精神、艺术修养、教学能力B.教学能力、敬业精神、人格魅力C.思想修养、敬业精神、人格魅力D.艺术修养、人格魅力、思想修养【答案】 A12、()的优点是主题突出,论点鲜明。
书法中的“阴”“阳”和“韵”2016-08-16 中国书法家论坛书法艺术是通过阳刚、阴柔来表现其艺术的。
阳刚、阴柔是书法的基本构成,在书法中是相互交替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书法的整体平衡。
首先要弄清阳刚、阴柔是什么,从《易经》上理解,阳刚是雄强、博大、力度的象征。
阴柔是秀美、小巧、柔和的象征。
故在书法中即要表现出阳刚的雄强、又要表现阴柔的美丽,使书法艺术作品达到“炉火纯青”、“刚柔相济”境界。
从宏观上讲“阳刚”、“阴柔”、“刚柔相济”是书法艺术中的三种境界,有的追求“雄强”、“博大”;有的追求“秀丽”、“小巧”;“刚柔相济”则是书法的更高的追求。
从微观上讲、我们知道汉字是由:“线条”、“结构”构成的,“刚柔相济”是“线条”、“结构”的结合。
从以下可以看出:一、“线条”是汉字的根基,任何汉字都是由“线条”组成的。
故“线条”是汉字的框架或者说是骨架,要硬朗、才能支撑着汉字,故“线条”要表现出力度、表现出“阳刚”的美。
如“线条”没有力度,则表现出“软骨病”态,那是不健康的。
二、“结构”是汉字的造型,每个汉字都有不同的“结构”构成。
但“结构”一定要严谨、要符合自然规律,一定要“美”、要“漂亮”,体现柔和、弹性和韵味,展示“阴柔”的美,使相遇的人能有“回头率”,不看则是有病。
这如同唱歌,好的歌曲一定要好听的,其声音要圆韵、要美,以吸引欣赏者。
三、“刚柔相济”是阳刚的“线条”和阴柔的“结构”的柔合,达到的一种完美。
“刚柔相济”这四个字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做好,却很不容易。
这依靠长时间的积累、柔合才可能达到的。
这也是“功夫”的体现。
如阳刚的“线条”做好了,未必阴柔的“结构”就做好了。
反之,阴柔的“结构”做好了,未必阳刚的“线条”就做好了。
这就需要一步、一步地、长时间不断地练习、磨合,逐步达到“刚柔相济”。
如我们听到赵孟頫的字“媚骨”,就是线条过软,缺乏阳刚;有的线条很好,结构不好,给人“粗野”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