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的阴文与阳文》PPT 吴林峰共2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88
资格证试讲《篆刻—阴纹、阳文》试讲稿!01教材部分题目:《篆刻—阴纹、阳文》内容:要点提示或建议:①阳文又称朱文;②是在刻制印章时把文字笔画和印章边栏以外的部分刻掉,铃盖在纸张凸现文字和边栏。
基本要求:(1)写出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2)配合教学内容板书;(3)教学过程中设计提问一次;(4)试讲时间为10分钟左右。
答辩题目:(1)印章都有哪些种类?(2)冲刀和切刀的不同?篆刻—阴纹、阳文(一)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正式上课前,老师想请大家看一看这些名画作品,请看大屏幕,找找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这边的同学说这些画上都印着一样的图案,都是乾隆印在画上的,这些印章都是刻出来的。
还有同学说这些印章大多都是名字,别号,像落款一样。
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呀,确实这些画上都有乾隆印玺的痕迹,它们都是篆刻而来的作品。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今天的主题——篆刻。
(二)讲授新课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之前老师让你们准备好的橡皮泥、刻刀和红墨水,大家试着把你们的名字刻在泥上,再印上墨盖在纸上。
好,我看大家都差不多刻完了,请大家再看下P P T里乾隆皇帝的印章,有谁能说一说你的作品和屏幕上的有什么不同吗?这位同学你来分享一下吧,你说呀,你刻的印章和三希堂一样,名字是白色的,周围是红色的,能看出明显的纹理,同桌这位同学,你来补充一下,这位同学说她刻的印章正相反,字是红的,没有边框,字体也没经过设计,很简单。
两位同学观察的都很仔细,请坐吧。
大家知道为什么印章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吗?第一排这位穿红色衣服的女生,你来说说看,没错,我们把文字的部分刻掉,它们就会凹进去,所以在蘸印泥的时候沾不到,这样印在纸上,字就是白色的,周围是红色的,这种文字就叫做阴文,也可以说是白文。
反之,文字突出,可以沾上红墨水的印章,就叫做阳文,也可以叫做朱文,这位同学描述的很形象,请坐吧。
同学们了解了阴文和阳文的概念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大屏幕上这方印,有哪位同学能形容一下它吗?前排的同学说这是汉代的阴文印,它的文字粗细不一,笔画疏密变化多样,给人质朴的感觉。
《篆刻的阴文与阳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阳文与阴文两种篆刻形式,感受邓石如篆刻艺术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件展示图片、实物触摸、小组讨论等形式,感受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加深对民族审美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阴文与阳文的特点,了解邓石如篆刻艺术特点。
【难点】学习并临摹制作一枚小小印章。
三、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一)直观导入教师展示几幅中国画,提问学生:画面中除了书法和景物之外还有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引导:中国画历来讲究诗书画印相结合,历代皇帝也会在自己心爱的画作上留下印章,那它都哪些奥秘?板书课题《篆刻的阴文与阳文》。
(二)新课讲授1.学习阴文与阳文(1)教师给每个小组同学发放两方印章,提出问题:印章上文字的刻法有何不同?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两枚印章的文字分别呈凹形和凸形。
(2)教师要求学生将两方印章蘸上印泥在纸上印一下,并提问:两枚印章印出的文字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小结:阳文,又称朱文,刻印时把文字笔画及边栏以外的地方刻掉,凸显文字和边栏,隋唐时期使用较多。
阴文,又成白文,刻印时将笔画刻掉,盖在纸上文字部分是白色,秦汉魏晋南北朝使用较多。
2.学习邓石如篆刻特点(1)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关于邓石如生平简介向大家分享。
随后展示作品《燕翼堂》,提问学生:邓石如的篆刻线条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笔法线条圆转遒劲、刚劲坚实,创“圆派”。
(2)展示《一日之际》和《邓氏完白》篆刻作品,提问学生:作品的章法布局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一”“日”二字分开,“之”“迹”二字相连,张弛有度、呼应挪让。
“邓氏完白”是白文隶书,饱满浑厚。
3.教师示范教师播放课前录制的微课视频,学生观察篆刻的细节并总结篆刻的方法步骤。
最后教师小结:先磨平印石,其次撰写印稿,最后将写好的印稿印在印石上进行刻制。
高中美术人美版《篆刻》第六课《阳刚阴柔济以古雅-- 篆刻的阴文与阳文》所选教材图片教学设计一、设计部分1.课题名称《篆刻的阴文与阳文》2.教材出处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篆刻》教材3.教学分析⑴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欣赏古代阴文、阳文典型的作品实例,了解各个时期阴文、阳文的主要形式和艺术特征。
⑵学生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中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学生思想活跃,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老师引导的时候,应以学生为主、老师教学为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平时接触课本和数码产品比较多,对篆刻认识有限,通过这节课能更加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有作品完成,使学生有很强的责任感。
⑶设计思路通过大量图片展示,让学生真正了解阴文、阳文的概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
最后展示教师篆刻范例字阴文、阳文印章的示范步骤,让学生了解篆刻阴文、阳文印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4.课的类型欣赏与实践课5.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并尝试制作印章,体会阴文、阳文两种篆刻艺术形式。
⑵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ppt展示大量历代图片,提高学生眼界并加深理解。
展示教师阴文、阳文印章示范步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篆刻中阴文、阳文的艺术形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各时期的篆刻风格,进一步欣赏篆刻艺术、体验篆刻艺术以至于喜爱篆刻艺术,加深对民族审美文化的了解。
6.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通过对阴文、阳文印章的介绍,以及它们在各个时代的表现特色,对其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得以运用。
⑵教学难点阴文印、阳文印综合起来内容涉及广泛,要向学生阐述相对困难。
而且本课所涉及图例历史跨度大,学生要明白其内在联系也比较困难。
7.教具学具⑴教具:刻刀、橡皮章料、纸、多媒体资料⑵学具:课本、橡皮章料、刻刀、白纸、印台、铅笔二、动态设计部分8.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前两节我们已经学习了篆刻的章法和刀法,这节课我们将会在不同的形式上运用前两节课的技法。
篆刻的阴文与阳文教学内容分析篆刻模块在高中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继承意义。
本课教学内容是通过欣赏古代阴文、阳文典型的作品实例,了解各个时期阴文、阳文的主要形式和艺术特点。
第一部分结合印章历史介绍古代玺印的审美特征,并向学生阐释什么叫做阴文。
第二部分介绍汉代阴文的审美特征,并介绍当时的封泥制度。
第三部分简要论述阳文印章的出现时代以及与社会历史背景的联系。
第四部分介绍隋唐以来阳文印章的审美特征。
教学目标1、认识篆刻中阴文、阳文的艺术形式,加深对民族审美文化的了解。
2、理解篆刻艺术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3、尝试制作并体会阴文和阳文两种篆刻艺术形式。
教学重难点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阴文、阳文印章的介绍,以及它们在各个时代的表现特色,对其审美特征进行分析。
二是通过课文图版提供的隋唐印章的实例了解朱文印章的主要特点难点:阴文印和阳文印的发展和使用都与其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加上艺术审美的追求,这几点综合起来内容涉及相当广泛,要向学生阐述相对困难。
而且本课所涉及的图版实例历史跨度很大,要让学生明白其内在联系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在教学中克服这一困难。
教具:刻刀、印章、纸质汉印稿、多媒体资料学具:课本、橡皮、刻刀、拷贝纸、墨汁、彩纸、教学过程一、欣赏比较1、投影展示部分阳文和阴文的篆刻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欣赏。
2、请学生观察比较出两组篆刻作品从形式上的不同之处。
3、点到字的颜色不同时,引入新课,出示课题:篆刻篆刻的阴文与阳文二、自学课文,探究发现1、布置学习课文,了解什么事阴文和阳文?对于阴文与阳文的认识,通过书本内容,学生完全能够理解,不需要大做文章。
A.阴文又称白文,简单的说就是刻制印章时把文字笔画刻掉,钤印在纸上的文字部分是白色的。
如:B.阳文又称为朱文,就是在刻制印章时把文字部分和印章边栏以外的部分刻掉,钤印在纸上凸显文字和边栏。
如:C.教师讲解阴文和阳文的发展,早期的玺多为阴文,秦汉南北朝多为阴文,随之社会发展,纸张绢帛的出现,慢慢出现了大量朱文的使用。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篆刻这门独特的艺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会从
逐渐到实践,乃至到创作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对篆刻艺术的了解,在动手实践的的过程中,体会艺术的魅力,得到审美熏陶,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了审美能力、创新精神。
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面对现实,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挖掘学科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改变不良现状。
印章为什么要“阴上阳下”?
印章中所谓阳文,就是字在石头上是凸出来的,阴文则是凹进去的,印章上文字或图像,有凹凸两种形体,但古代的称法和现在正相反,因为古人是按照印章印在封泥上的,印记来称阴阳文的,在封泥上呈现的阴文,在印章上却是阳文,在封泥上是阳文,在印章上却是阴文,因此为了避免误会,就把阴文称为白文。
阴与阳是互相对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统一的一种事物或两个方面。
两方印章,一阴一阳,以一组形式出现,自然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如何使其搭配和谐,使人得到视觉美感是十分重要的。
这就是为什么不能盖两阴或盖两阳的原因。
两阴或两阳排列机械,单调、呆板,只有统一,没有对立,显然缺乏美感。
在传统思维里,”男尊女卑“的观念深入人心。
可是,在书画作品落款钤印时,为什么要“上阴下阳”呢?似乎“阳上阴下”更为合理些。
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
照着钤不就完了吗?其实不然,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玄机:
一、阴阳是道家学说的根本
《道德经》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玄牝即女阴之门,老子尚尊重女阴,即女阴在男阳之上,意思先有母体,再生其他。
你看,我们都读作”阴阳“而非”阳阴“。
二、在易经中,乾为阳,似火;坤为阴,似水。
而在六十四卦象中:上坤(阴)下乾(阳)卦,大地之气相交,小往大来,为泰(吉)
卦;上乾(阳)下坤(阴)卦,天清在上,地浊在下,为否(疾)卦。
从现存的印章实物来看,可追溯到战国,多用于官方。
而书画印章始于唐宋,兴盛于元明,而“上阴下阳”的规矩,则不变于明清。
“上阴下阳”是书画钤印的一般规律。
由于构图等其它因素需要也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