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31:一种高效、低残留的绿色杀虫剂
- 格式:pdf
- 大小:175.17 KB
- 文档页数:3
绿色防控农药使用名单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工具,用于预防、控制和消除农作物的害虫、病虫害和杂草等。
然而,不合理的农药使用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因此,绿色防控农药的使用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以下是一些绿色防控农药的使用名单,供农民朋友参考。
1.天敌类农药天敌类农药是一种基于生物学原理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农药。
它通过放置一定数量的寄生虫、捕食性昆虫或天敌昆虫,减少甚至消灭农作物上的害虫。
常见的天敌类农药有瓢虫农药、杀线虫农药和杀菌线虫。
2.激素类农药激素类农药通过人为施加植物激素,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激素类农药主要有生长素类农药和激素释放剂。
生长素类农药是通过增加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激素释放剂则是通过释放特定化合物,模拟植物内源激素的效果。
3.植物提取物类农药植物提取物类农药是利用植物的抗病机制制备的一类农药。
通过提取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如花生素、黄素和硫化物等,制备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农药。
植物提取物类农药对害虫具有很高的杀灭效果,并且对环境和人体无毒副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4.微生物制剂类农药微生物制剂类农药是通过利用特定的微生物菌株,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控制农作物病害的一种防治措施。
这些微生物可以直接杀死或抑制害虫、病原菌,从而保护农作物。
微生物制剂类农药不仅具有高效性,而且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地下水、土壤和空气造成污染。
5.生态工程类农药生态工程类农药是一种以综合利用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病虫害控制的一种农药。
通过合理规划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节农田生态环境的稳定状态,提高农田的自净能力以及内在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常见的生态工程类农药包括农田生态保护网、割草机、除草器等。
6.生态农药种植生态农药种植是一种综合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能力实现病虫害控制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通过在农田中种植抗虫、抗病的作物品种,调节土壤肥力和灌溉水质等,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种植业生产使用低毒低残留杀虫剂介绍作者:黄慧德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7年第08期1 虫酰肼1.1 主要用途虫酰肼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型杀虫剂。
该品具有胃毒作用,是一种昆虫蜕皮加速剂,能够诱导鳞翅目幼虫在还没进入蜕皮阶段提前产生蜕皮反应。
喷药后6~8小时内停止取食,2~3天内脱水,饥饿而死亡。
对鳞翅目昆虫及幼虫有特效,对选择性的双翅目和水蚤属昆虫有一定的作用。
可用于蔬菜(甘蓝类、瓜类、茄果类等)、苹果、玉米、水稻、棉花、葡萄、猕猴桃、高梁、大豆、甜菜、茶叶、核桃、花卉等作物。
是一种安全的理想药剂。
可有效防治梨小食心虫、葡萄小卷蛾、甜菜夜蛾等,持效期达14~20 d。
虫酰肼杀虫活性高,选择性强,对所有鳞翅目幼虫均有效,对抗性害虫棉铃虫、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等有特效。
并有极强的杀卵活性,对非靶标生物更安全。
虫酰肼对眼睛和皮肤无刺激性,对高等动物无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对哺乳动物、鸟类、天敌均十分安全。
1.2 使用方法1.2.1 防治果树卷叶虫、食心虫、各种刺蛾、各种毛虫、潜叶蛾、尺蠖等害虫,用20 %悬浮剂1 000~2 000倍液喷雾。
1.2.2 防治蔬菜、棉花、烟草、粮食等作物的抗性害虫棉铃虫、小菜蛾、菜青虫、甜菜夜蛾及其他鳞翅目害虫,用20 %悬浮剂1 000~2 500倍液喷雾。
2 除虫脲2.1 主要用途除虫脲是一种特异性低毒杀虫剂,属苯甲酰类,对害虫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通过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使幼虫在蜕皮时不能形成新表皮、虫体成畸形而死亡,但药效缓慢。
该药对鳞翅目害虫有特效。
使用安全,对鱼、蜜蜂及天敌无不良影响。
除虫脲适用植物很广,可广泛使用于苹果、梨、桃、柑橘等果树,玉米、小麦、水稻、棉花、花生等粮棉油作物,十字花科蔬菜、茄果类蔬菜、瓜类等蔬菜,及茶树、森林等多种植物。
主要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如菜青虫、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金纹细蛾、桃线潜叶蛾、柑橘潜叶蛾、粘虫、茶尺蠖、棉铃虫、美国白蛾、松毛虫、卷叶蛾、卷叶螟等。
常用的仓贮害虫化学防治方法1.虫螨磷:虫螨磷是国际首选的一种谷物保护剂,其化学名称为甲基嘧啶(硫)磷,防治储粮害虫的常用剂量一般为5ppm。
2.保粮磷:保粮磷是国家粮食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研制开发的谷物防护剂,对储粮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尤其适合于农村储粮使用。
保粮磷用药量与原粮的比例为1:2500。
即每袋100克的袋装保粮磷可拌和原粮250公斤。
使用保粮磷时,粮食一定要干燥(符合安全水分标准)。
并且粮食无虫或基本无虫。
3.防虫磷:防虫磷是用于农村防治储粮害虫的主要药剂。
它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
防虫磷药效长,对防治玉米象、锯谷盗、长角扁谷盗、麦蛾等储粮害虫都很有效。
防虫磷是拌和粮食用的高纯度的马拉硫磷,注意拌合要均匀,最好在晒场上粮食进仓前拌药。
可采用喷雾法用20ppm 的防虫磷溶液均匀喷洒在粮食上。
粮食水分应在安全水分标准以内即含水量在13%以下。
禁止防虫磷和敌敌畏混用,否则会产生增毒作用。
施药后应有四个月的安全间隔期,然后才能加工食用。
4.谷虫净(谷物防护剂)谷虫净是以4~6种中草药为主要原料,并加入少量的化学药剂混合的复合型植物性杀虫剂。
对害虫有很强的驱避、忌避、触杀作用。
它具有中草药的芳香气味。
杀虫效果显著。
谷虫净用药量与原粮的比例为1:2500,即每袋200克的袋装粉剂可拌和原粮400-500公斤。
5.磷化铝(熏蒸剂)农户储粮常用的是磷化铝片剂,每片3克左右。
用药量一般按每立方米1-2片(3-6克)计算。
一般每吨(1000公斤)粮食用5片。
施药时将药片先装入小布袋(每袋一片),布袋用绳子扎紧,均匀埋入粮堆中,让磷化氢缓慢释放,施药后立即密封(特别注意底部四周的密封)粮食,以保证效果。
熏蒸5-6天后应通风换气3-5天,并取出布袋,选择远离水源处,挖坑深埋土中。
以上药剂只是作为原粮和种子仓贮时用,成品面粉和大米勿用。
浅谈绿色农药摘要农药作为主要农资产品,在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和保证农业丰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农药的长期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对人体也造成了很大危害.鉴于此,国内医药科研部门配合化工行业,以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学技术为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大力开发绿色农药,走绿色农药的道路,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了绿色农药的种类,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应措施。
关键词绿色农药发展问题措施农药作为主要农资产品,在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和保证农业丰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农药的长期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对人体也造成了很大危害。
鉴于此,国内医药科研部门配合化工行业,以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学技术为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大力开发绿色农药,走绿色农药的道路。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国外颁布的农药禁令给我国农产品出口业树起一道“绿色壁垒”,造成农业部门的重大经济损失,若改用绿色农药可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标准和合格率,增加农产品的出口。
由此看来,绿色农药的开发意义重大,应受到高度重视。
1 绿色农药1。
1 绿色农药的涵义绿色农药又叫环境无公害或环境友好农药,是指对防治病菌、害虫高效,而对人畜、害虫天敌、农作物安全,在环境中易分解,在农作物中低残留或无残留的农药,它是在绿色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2 绿色农药的特点绿色农药本身及其生产过程中具有以下特点:1,生物活性高,即控制农业有害生物药效高,单位面积使用量小;2,选择性高,即对农业有害生物的自然天敌和非靶标生物无毒或毒性极小;3,对农作物无药害;4,使用后在农作物体内外、农产品及在土壤、大气、水体中无残留或即使有少量残留也可以在短期内降解,生成无毒无害的物质而完全融入大自然;5,合成方法应符合“原子经济性”,即尽量使参加反应过程的原子都进入最终产物,尽量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或将一个反应的废物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原料,实现“封闭循环”和“零排放”;6,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不使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毒有害的物质,如使用高效绿色催化剂,尽量不使用有机溶剂。
1.1 Bt杀虫剂苏云金杆菌属于活体细菌农药,以胃毒作用为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一种蛋白质毒素,被鳞翅目害虫蚕食入体后,溶解释放出较强毒性,使害虫中毒、厌食、上吐下泻,不再危害,一段时间后引起败血症死亡。
苏云金杆菌药效较缓慢,一般在施用后2~3天起效,残效期7~10天左右;18℃以上才能发挥杀虫作用,温度愈高,害虫取食愈多,效果愈好;能有效防治棉铃虫、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银纹夜蛾、刺蛾、尺蠖等鳞翅目害虫的幼虫,防治效果达到80%~90%。
1.2 核型多角体病毒一类专性昆虫病毒,属于病毒杀虫剂。
核型多角体病毒寄主范围较广,主要寄生鳞翅目昆虫,但是一种病毒只能寄生一种昆虫或其邻近种群。
常见的有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等。
核型多角体病毒经昆虫的口或伤口感染,经口进入虫体的病毒被胃液消化,游离出杆状病毒粒子,进入昆虫体腔,侵入细胞增殖,从而破坏昆虫细胞结构,之后再侵入健康细胞,直到昆虫致死。
该类病毒只能在活的寄主细胞内增殖,病虫死亡后通过粪便和死虫再传染其他昆虫,或通过卵传到昆虫子代,使病毒病在害虫种群中流行,从而控制害虫危害。
1.3 灭幼脲灭幼脲是一种昆虫激素类农药,属生物化学农药,为苯甲酰脲类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能侵入昆虫和卵的表皮,通过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合成酶和尿核苷辅酶的活性,来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从而导致昆虫不能正常蜕皮而死亡。
灭幼脲可杀卵和幼虫,宜在初龄幼虫期用药,虫龄越大,防效越差,对成虫无效。
以胃毒作用为主,兼触杀作用,害虫在药后3天开始死亡,5天达死亡高峰,持效期15~20天;对鳞翅目及蚊蝇幼虫活性高,用于防治桃树潜叶蛾、茶黑毒蛾、茶尺蠖、菜青虫、甘蓝夜蛾、小麦粘虫、玉米螟及毒蛾类、夜蛾类等鳞翅目害虫。
1.4 苦参碱苦参碱是一种植物源农药,属广谱杀虫剂,兼有杀菌活性和调节植物生长功能。
浅析凯恩(茚虫威)对茶园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作者:张颖来源:《茶业通报》 2020年第2期张颖(松溪县农业农村局,福建南平353500)〔收稿日期〕2020-02-03〔作者简介〕张颖(1993-),女,福建省南平人,助理农艺师,E-mail:2545251203@。
摘要:在茶叶的生产中,施用农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它的目的在于控制茶树病虫草害的发生、为害,保护茶树的正常生育,确保茶叶高产、优质。
本文为了验证15%凯恩(茚虫威)对茶园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在松溪县内茶园中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茶园进行了田间试验。
结果表明:15%凯恩(茚虫威)都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单位用量18mm/667m2、24mm/667m2、30mm/667m2,防效差异不显著,且药后7天,防效表现最好,在88~92%之间。
关键词:15%凯恩(茚虫威);茶小绿叶蝉;田间防效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68(2020)02-075-003松溪县是国家级生态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产茶历史悠久,是茶叶入闽的主要通道。
茶叶是松溪县的特色和优势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作物。
全县茶园面积7000 hm2,其中,实施绿色认证2333 hm2,获得有机食品认证413 hm2,全县通过国际、国内权威机构认证的有机产品有3个,“松溪红茶”“松溪绿茶”获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茶小绿叶蝉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嫩叶汁液为害,该虫一年发生9~12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是为害我县茶叶的主要害虫之一,给茶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目前,部分茶农仍然多依赖于使用化学农药多次防治,造成茶叶中农药残留量偏高,影响茶叶质量安全。
2015年国家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大力提倡绿色防控,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
简述杀虫剂的发展趋势最近,随着全球农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杀虫剂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工具,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杀虫剂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化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杀虫剂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化学农药上,往往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但是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杀虫剂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绿色杀虫剂是指那些对环境无害或者对环境污染小的杀虫剂,例如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制剂等。
绿色杀虫剂的发展趋势是未来杀虫剂市场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生物技术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剂开始在杀虫剂领域得到应用。
生物制剂是利用天然的微生物、植物提取物或者动物提取物制成的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目标性强等优点。
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杀虫剂的效果,而且对环境污染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技术在杀虫剂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智能化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实时监测农田的害虫情况,根据害虫的种类和数量制定相应的杀虫剂使用方案,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四、安全性的提升: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杀虫剂的安全性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未来杀虫剂的发展趋势是在保证高效杀虫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减少残留物,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个人观点和理解:杀虫剂作为一种农业工具,在保证农作物的生产和保护粮食安全的也需要考虑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我认为未来杀虫剂的发展趋势是绿色化、生物技术的应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以及安全性的提升。
这些方向都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紧密相连,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总结回顾:简述杀虫剂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未来杀虫剂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绿色化、生物技术的应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以及安全性的提升,并且这些方向都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联系。
未来的杀虫剂市场将更加注重高效、环保和安全的杀虫剂产品,以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