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的系统学分析_兼论_西安咸阳旅游合作_
- 格式:pdf
- 大小:104.65 KB
- 文档页数:4
!"#$%&%'(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52020地区#游台作!促逬区)*游协凋-展/新视野魏云龙,马波摘要:借助协调发展思-,从地区个体角度分析旅89作的形成逻辑基A、主体关系、动力作用与机制,探索了一条自下而上的T/区旅89作推动区域旅8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来P地域系统和旅8系统的经济整9力、空间结构力和行政i 导力构成有机协调的动力体系&在空间整9机制、市场竞9机制与效用均衡机制的作用下,地区旅8由分散式的单W发展走向系统化的整9发展,并从区域}识、9作规则、系统反馈优化等多层次出发探讨地区旅89作发展的推进路径&关键词:地区旅89作;区域旅8协调发展;旅8空间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20)05-0052-06作者简介:魏云龙(1994—),男,青岛大学旅8与地理科学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8产业经济;马波(1966—),男,博士,青岛大学旅8与地理科学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旅8产业经济和旅8文化学。
收稿日期:2020-01-21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雾霾治理语境下首都经济圈府际协同模式研究"(14BZZ050)。
空间性是旅游的指示性特征,旅游发展必然体现为空间结构的优化。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已全面进入到区域协同与地区竞争的阶段⑴,区域旅游整合体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基本单位。
旅游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推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⑵。
借助国际上的研究经验和成果,我国学者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旅游研究理论⑶,在揭示关于区域旅游合的、阶段性化的导量、相及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讨⑷。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摘要】本文基于共生理论,研究区域旅游竞合的关系。
在介绍了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
在解释了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区域旅游竞合的内涵,以及如何利用共生理论解析区域旅游竞合关系,并通过实证分析典型案例,分析了影响因素。
结论部分总结了区域旅游竞合的特点与挑战,共生理论在该领域的应用意义,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区域旅游竞合以及促进地区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共生理论、区域旅游竞合、竞争与合作、案例研究、影响因素、特点、挑战、应用意义、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过去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将共生理论与区域旅游竞合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运用共生理论来剖析区域旅游竞合的内涵与机制,探讨不同地区之间旅游资源的互补性与竞争性,进而揭示区域旅游竞合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典型的区域旅游竞合案例,结合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旨在为区域旅游竞合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区域旅游竞合是当今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不同区域之间的旅游竞争日益激烈,从而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对于区域旅游竞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区域旅游竞合,可以帮助各个区域更好地了解自身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制定更有效的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研究区域旅游竞合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深入了解区域旅游竞合的相关问题,可以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更准确的决策参考,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区域旅游竞合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理由,研究区域旅游竞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对区域旅游竞合的深入探讨,可以为加强区域合作、提升旅游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水平以及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讨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共生理论在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中的适用性和价值,探讨其在解释区域间旅游竞合关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及其机制分析旅游景区是旅游供给的物质载体,是各部门开展旅游活动的的集中场所。
A级旅游景区作为我国景区建设的标杆,是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各地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及其演化特征对区域旅游业发展布局有着重要导向作用。
分析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揭示影响其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因子及其动力机制,能为科学地指导陕西旅游业空间布局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本文借助国家旅游局A级旅游景区信息管理系统、陕西省旅游政务网和陕西省统计年鉴等数据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利用面板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省域、市域两个尺度探究2001-2016年间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的地域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演化方向,并对其空间分布结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找出影响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与演化的关键因素与重要因素,剖析各因素在其空间分布与演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及其运作机制。
最后,本文结合上述分析成果对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优化方向进行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1)从分布类型与特征上看,目前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集聚型,景区集中分布在以西安为核心的关中地区;从景区分布特征与规律来看,不论是三大地理区层面还是各地级市行政区际层面,都呈现出“中心密集,周围疏松”的分布形态。
(2)从空间分布演化来看,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总体呈“东北——西南”方向集中分布,但近些年景区分布总体有向东扩散的趋势,促使景区分布朝均衡化方向发展。
而市际间景区同样有由集聚分布向均匀分布的变化趋向。
(3)从景区空间结构与演化过程来看,目前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已完成由极点型向“点-轴”型空间结构的转变,并有向网络化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向;景区沿交通线不断扩张分布的演化规律明显。
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源禀赋、区域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影响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关键因子;而政策导向力、市场需求、投资者地方情感、地方软环境、经济驱动力则为构成影响的重要因子。
区域内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及战略选择
金丽;刘建东
【期刊名称】《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31)002
【摘要】旅游合作是旅游业保持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旅游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区域内的旅游合作不但可以使目的地旅游资源得到良好开发,旅游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更能提升区域旅游的竞争优势.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从旅游业内部的要求及旅游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了区域内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并从旅游企业、旅游产业及政府层面提出了区域内旅游合作的战略选择.
【总页数】5页(P20-23,59)
【作者】金丽;刘建东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天津,300134;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天
津,3001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0.6
【相关文献】
1.我国西南区域内经济联动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J], 曹华;刘瑞
2.旅游合作动力机制与模式的创新研究——《跨国旅游合作理论与实证研究》评介[J], 林喦
3.东亚的区域内贸易发展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J], 郑京淑
4.大别山革命老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与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以区域内7地级
市为例 [J], 王庭;余佳华;黄润
5.东北亚区域内多边跨境旅游合作现状与对策建议 [J], 殷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建我国最大的区域旅游协作系统──北方旅游协作区
郭康
【期刊名称】《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年(卷),期】1995(11)3
【摘要】笔者提出建立我国北方旅游协作区的基本思想,分析该区的协作基础、内容构想与注意问题。
【总页数】4页(P61-64)
【关键词】北方;旅游协作区;旅游网络;旅游业
【作者】郭康
【作者单位】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99
【相关文献】
1.对营造大西南旅游协作区的构想--兼论协同整合理论在旅游协作区构建中的运用[J], 刘连银
2.构建滇黔桂边旅游协作区的探讨 [J], 黄大族
3.关于构建泛珠三角旅游协作区的探讨 [J], 陈章喜
4.区域旅游协作区空间组织研究——以兰州、银川、西宁为例 [J], 卫旭东
5.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区域旅游一体化与酉阳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研究 [J], 肖泳;尹晓水;黄文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区域旅游投资与经济发展论文1、旅游投资经济影响系统的逻辑分析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旅游投资经济影响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基本方面:第一,可以有效增加目的地的游客数量。
借助旅游投资,旅游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环境可以得到有效地改善,从而极大地加速区域人才、物资、信息的流动,提升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增加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从而增加旅游地的游客数量。
第二,发展旅游业,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尤其对旅游资源高禀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旅游投资的增加,可以有效地提升区域城镇化水平,有效促进社会剩余劳动力向旅游业及相关产业转移,提高全社会就业率。
第三,旅游投资直接增加了全社会的经济需求,一方面增加旅游产业各个部门如饭店、景区、旅行社、交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旅游相关产业如建筑业、金融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的配套发展,从而提高当地的GDP。
2、旅游投资经济影响SD模型构建根据上述系统分析,适当引入其他相关变量,可建立旅游投资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3、实证研究文章以西藏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旅游投资行为的经济影响。
根据《旅游卫星账户:建议的方法框架》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以及西藏自治区的实际,文章确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环境管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娱乐业6个行业作为西藏自治区旅游特定行业,以这6个行业的投资总和作为旅游投资。
模型仿真步长为一年。
3.1模型检验文章选取模型中的三个积累变量GDP、就业人口与游客数量进行历史检验,检验的起始时间为1999年~2008年,共10年。
选取的建模工具是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VENSIM。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仿真结果与历史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GDP仿真值与历史值绝对相对误差的均值为1.52%,标准差为1.3%;就业人口仿真值与历史值绝对相对误差的均值为0.41%,标准差为0.33%;游客数量仿真值与历史值的绝对相对误差的均值为2.57%,标准差为2.2%。
2004年11月学术交流Nov.,2004总第128期第11期AcademicExchange SerialNo.128 No.11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秦学,邹春洋(广东商学院旅游与环境学院,广东广州510320)[摘要]区域旅游业的时空演变,在产业功能!增长方式!市场扩展!对外区域关系!旅游企业成长等方面表现出典型的阶段性特征"空间上表现为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旅游客源市场规模增大!旅游形象和知名度提升!旅游投资与建设的多元化和国际化等"区域旅游的驱动力来自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旅游市场拓展!旅游信息传播!地域文化交流等"区域竞争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内在机制在于旅游资源!产品和市场的一系列属性特征,区域旅游业空间演化的最终趋势是走向区域之间的联合协作"[关键词]区域旅游业;成长;空间扩张;竞争[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4)11-0083-06旅游业是近一!二十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世界性产业,区域旅游业是一个集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各要素于一体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具有质!量!时!空四维发展结构,特别是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特定的演变形式和内在的运动机制,本文对此做初步探析"1.区域旅游业成长的时序规律1.1区域旅游业成长的一般过程区域旅游业的成长,最初是旅游业兴起并逐渐从其他产业中分离出来,独立后的旅游业由弱小不断成长壮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逐步增强,产业地位日渐重要,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经济秩序开始变得混乱无序,旅游业的负面影响日渐突出;国家!地区对旅游业的干预日益增强,旅游业逐步规范发展,产业的社会贡献继续增大,并成为国家!地区主导产业的趋势逐渐明显;旅游业逐渐成熟,最终成为国家!地区的重要(甚至是支柱)产业,并成为国家!社会福利!富裕!文明的象征"这一成长过程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的逐渐上升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旅游产业规模区域之间的旅游业合作成为最终的总趋势"1.2区域旅游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1.2.1旅游产业功能变化的几个阶段区域旅游产业功能一般都会经历以下几个变化阶段:经济功能阶段"旅游产业的最初产生就是出于经济目的,具有促进旅游活动!增加旅游企业和地方经济收益的经济功[收稿日期]2004-08-16[作者简介]秦学(1968-),男,湖北武汉人,广东商学院旅游与环境学院讲师,博士,从事旅游发展与管理!城市与区域发展!资源环境管理研究"#83#能"经济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兼备的阶段"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旅游对其他部门的带动效益日益明显,旅游业在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推动区域文化交流!提高民众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和功能越来越大"但以经济功能为主,这在现阶段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最为突出"标志社会生活质量的阶段"当旅游产业发展到十分成熟和发达时,其主要功能就是促进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他功能退居次要地位"1.2.2旅游增长方式变化的几个阶段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增长方式一般经历如下变化过程:自然粗放式增长阶段"主要以旅游要素量的扩张带动旅游规模扩大和经济效益提高,旅游业在市场利益驱使下,各个主体处于自发成长!粗放经营!相互竞争的无序状态"竞争与合作促进增长阶段"在旅游供需不平衡状态下,旅游产业行业内部!区域之间在资源!产品!市场!投资!机会等方面形成复杂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这种复杂的竞争格局通过优胜劣汰的机制促进一国!一地区旅游业的增长"这种增长处于粗放与集约交替变换的上升运动之中,并促使旅游产业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集约式增长阶段"经济运行规律的作用,促使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提高,旅游发展主要通过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服务提升等内涵与质量提升的集约方式而得以实现"旅游业更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衡量旅游增长的指标不再是单一的经济效益,其综合价值远远超过单一的经济功能"1.2.3旅游市场扩展的几个阶段旅游市场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旅游业的发展变化在旅游市场的扩展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市场是不断拓展扩大的,表现在旅游市场的规模!结构! 消费水平!空间分布范围等方面"考察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旅游市场扩展一般都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市场单一化起步阶段"在产业革命前的整个旅游起步时期,旅游市场是非常单一的,旅游业最初的市场就是极少数达官贵族!富有阶层!政客和文人的市场"普通的劳动群众是无法享受作为奢侈品的旅游活动的,因而大众旅游市场仍然处于潜在状态"市场大众化!多元化阶段"二战以后,现代旅游业开始大规模发展,旅游已成为各国各地区普通百姓经常性活动,而不再是极少数人的奢侈品"旅游市场出现大众化!多元化特点,时至今日,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旅游者"市场细分化成熟阶段"随着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满足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也越来越定制化! 特色化"发达旅游业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旅游市场的高度细分化"1.2.4旅游业区域关系变化的几个阶段旅游业区域关系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随着区域旅游业的成长壮大不断发展变化的"一般而言,旅游业区域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的变化过程:区域内自发成长阶段"一个地区的旅游业一般都是先在本区域内萌芽!成长!扩张,从而不断形成规模"这是一个自发成长过程,除了在客源方面外,很少或基本上没有与区域以外产生联系"区域间联系与竞争加速阶段"随着旅游业的规模扩大,区域之间开始产生联系,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生产!客源市场开拓!旅游项目建设!产业政策争取等方面区域间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而且会产生竞争关系,并且这种联系与竞争会不断加强"在竞争中由于利益缘故逐渐形成合作关系,但竞争大于合作"区域间合作共赢阶段"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区域间会意识到加强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保持适当竞争关系的前提下,区域间的旅游业合作不断提升,包括合作内容!合作领域!合作范围!合作形式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共生共赢,由此而提高各区域的旅游业实力,形成更大范围的旅游区域"#84#此外,区域旅游业成长的阶段性还有其他形式的表现,如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生产!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业成长等都有发展的阶段性表现"2.旅游业空间扩张与旅游业区域竞争2.1旅游业空间扩张的一般原理旅游业空间扩张是指某一区域旅游业为组成要素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跨越本区域(各种类型的功能区)的边界范围向区域以外更大范围的流动!伸张过程"旅游业空间扩张是由旅游现象的本质属性和旅游业的综合性!整合性!外向性特点所决定的必然现象" 空间扩张通常包括区域内扩展(内向型成长)和区域外扩张(外缘型扩张)两种类型" (1)内向型成长"旅游业内向型扩展的特点是旅游经济活动及效应主要限于某一区域内部,旅游经济规模小"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旅游产品较单一,基础设施围绕区域内主要旅游资源地而建设"旅游客源以本地客源为主,旅游知名度低,区域旅游形象和品牌开始形成并最先在本区域内传播"旅游的乘数效应和集聚效益产生,综合生产力规模逐步扩大,区域内开始形成旅游景区!旅游中心等/旅游生产集聚体0"旅游业发展主体以本区域的政府!企业为主,产业实力增强,产业地位迅速提升,旅游业具备了向外扩张的动力和条件"(2)外缘性扩张"区域旅游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区域内有限的资源要素和市场规模已无法满足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旅游业必然向区域以外更大的地区寻找发展空间,包括资源!市场!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企业是产业扩张的主导者和先行者,企业主动向外开拓市场,积极进行扩大区域横向联合,形成或组建跨区域的企业联合体(企业集团)"随着旅游企业向外扩张,区域旅游要素以不同层次!方式和水平向外流动,旅游业投资主体!所有制和经营机制逐步形成/内外共建0的多元化格局"区域旅游客源市场以外地客源(包括国际游客)为主,旅游品牌逐步打入外地市场,旅游形象被区域以外更多的地区接纳"区域与区域之间旅游业竞争格局逐步形成,跨区域的旅游发展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跨区域之间的旅游业政府管理合作也提上议程并会有实质性进展"每一种产业空间扩张都有其内在的动力机制,旅游产业空间扩张的驱动力来自于:(1)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国际投资!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其进程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产业都被纳入世界市场,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经济产业都具有参与世界分工合作!对外竞争与扩张的背景机制与动力, 任何产业都不可能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发展壮大"(2)旅游市场拓展的需求"旅游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客源市场的规模保障,区域旅游业不可能始终以本区域客源为主"不断开拓区域以外更大更远的客源市场不仅是旅游企业(如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的最大需求,也是区域旅游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增加旅游经济收入!推广本地旅游形象!扩大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市场拓展是旅游业空间扩张的核心动力"(3)旅游企业对外扩张的本质需求"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和细胞,它是一种经济/有机体0,具有成长!壮大!扩张的/生命过程0"对外扩张就是企业有机体的本质需求,它通过规模化发展!对外分工协作!扩大资源利用范围!拓宽市场发展空间!学习先进管理#85#经验!引进先进经营机制等方式实现"旅游企业的对外扩张是旅游产业空间扩张的基本动力"(4)旅游信息传播的支撑"现时代的/信息爆炸0,为几乎所有的外向型产业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延伸通道"区域旅游业任何/新!奇!特!趣0的信息可以快速便捷地传达到世界上重要的旅游客源地,旅游业空间扩张的速度因之大大加快,效率成倍提升"(5)地域文化交流的促进"旅游业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追求文化同源性和文化差异性是人类两种根本的文化交流动因,对本民族或宗族传统文化的寻根!对世界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了解是旅游者产生旅游需求和旅游行为的根本动力,开展地域文化交流是区域旅游业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形式,是旅游业空间扩张的重要动力"2.2旅游业空间扩张的表现形式在内在动力驱动下,区域旅游业空间扩张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表现形式有:(1)旅游产业规模扩大"产业规模扩大表现为旅游资源的增量开发,旅游景点!旅游区的数量增加及各自占据地表空间范围的扩大,旅游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绿化等)规模增加,旅游城镇(市)数目增加,旅游地域生产综合体及旅游景观空间网络的形成等"旅游产业规模扩大部分是有形物质设施的增加及其所占地域空间范围的扩大,是旅游业空间扩张的外在表现形式"(2)旅游客源市场规模增大"旅游业接待的游客由区域内部为主扩展到本区域周边区域,并以辐射波状态逐渐向更远的区域伸展,以至国际客源为其市场范围"区域内国际游客日益增多,客源总体数量加速增长,成为旅游业空间扩张的又一外在形式"(3)旅游形象和知名度提升"在区域旅游业成长过程中,其旅游形象逐步形成!完善,通过游客!媒介的传播,由近及远,被越来越远的地方所了解,区域知名度逐步提高"这种提升是旅游业空间扩张的内在表现形式之一,是具有持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扩张形式"旅游形象和知名度提升也可以首先到达很远的区域,反过来被近域空间范围内的市场认识,这种跳越式扩张现象在旅游业发展中经常出现,它一般出现在以国际游客为主入境旅游旺盛的区域,例如我国云南的香格里拉旅游形象和知名度提升就是如此"(4)旅游投资与建设的多元化!国际化"这又是一种旅游业空间扩张的外在表现形式"它通常以三种形式出现:一是区域旅游企业与区域外甚至国际企业联合组成企业集团,共同开发旅游业;二是区域外的资本甚至是国际资本投入到本区域的旅游开发建设;三是本区域旅游管理部门或政府与其他区域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成立合作组织,共同解决!管理旅游业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服务"(5)旅游对外竞争力增强"旅游业空间扩张,必然与其他区域产生一定的竞争关系,甚至使其他区域的旅游业利益带来一定的损失"如果空间扩张过程继续下去,说明其旅游竞争力在不断增强,这种竞争力的增强又是通过市场!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争夺和机会的获取等方面反映出来的"这是旅游业空间扩张的另一种隐性形式,具有极大的威胁性"2.3旅游业空间(区域)竞争机制区域旅游业在其成长及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会在客源市场!资本!人才!旅游产品!发展机会等方面同与之相关区域的旅游业产生不同程度的竞争,从而使自身及其他区域旅#86#游业原有系统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和紊乱,区域利益关系得到调整和重新构建"旅游业区域竞争是旅游经济空间演变的必经阶段,这是由区域经济与旅游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决定的"旅游业空间(区域)竞争的客观机制主要有:(1)市场经济的公平性与自由机制"市场经济机制下,经济主体具有自主选择投资建设旅游业的自由条件,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利益机会在市场机制下对所有的投资者和建设者都公平开放"区域内外的企业!个人!组织可以在效率和利益原则下确定投资去向和开发地区,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资源!要素!产品!资本的流动成为可能并朝着优势区位聚集,形成区域间旅游业的竞争态势,并继而产生/优胜劣汰0机制"市场机制是旅游业区域竞争产生的基本动力机制,市场机制越完善,旅游业区域竞争越趋向激烈且越规范,国家!地区旅游业整体效益越好"(2)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公共性及旅游业/外部性0"旅游业中,大多数旅游资源和产品都具有/公共物品(publicgoods)0的属性"作为公共物品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最主要的特点是使用和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具有可分享性和非排他性"因此,旅游业存在大量的/外部性0现象,由于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公地0性质,投资者!开发者会以较低的成本介入旅游开发活动当中以获取高额利润"因此,本来就稀缺的旅游资源和产品会同时被多个经济主体开发,竞争便产生"旅游业区域竞争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旅游业/外部性0现象的存在"(3)旅游产品的互代性特征"旅游产品,从供给角度看是指旅游供给方凭借旅游吸引物(包括旅游环境)!交通和旅游设施,为旅游需求者提供的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旅游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旅游产品是综合性的!区域差异性的产品,其各部分中具有相同功能的组成成分间存在互相替代的关系,因此,同一区域同种功能设施间存在竞争性"不同旅游产品之间,尤其是那些吸引物相似而目标市场相同的旅游产品之间的互代性就更强,其间的竞争性也更大"同理,不同区域之间的旅游产品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互代关系"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旅游业的区域(空间)竞争无处不在且一般都比较激烈"(4)旅游市场的需求弹性与开放性"旅游活动就目前世界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而言还是一种满足非生活必需的消费行为,旅游需求弹性较大,特别是高档旅游消费产品(如高尔夫运动)的需求弹性更大"当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时,买方市场出现且占主导地位,面对需求的不断变化,各国!各地区都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引国内外游客而展开激烈竞争"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市场迅速扩张,国内各区域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处在东亚太平洋旅游市场,东南亚各国!港台地区!日韩等国的旅游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目标市场是交叉重合的,因而彼此之间的旅游业竞争相当激烈" 旅游业区域竞争存在于区域旅游发展的过程,并随着区域旅游业空间扩张的深入而变得愈加激烈"竞争会促进区域旅游业内部要素重组和结构优化,也会改变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旅游经济利益格局"旅游业区域竞争的结果,一方面,区域一部分旅游企业逐渐失去优势,丧失竞争力而遭淘汰,另一部分旅游企业实力壮大,竞争力提升"另一方面,区域内部!区域与区域之间寻求/协同发展!协作联合0的旅游发展道路,以形成更大!更有实力的旅游区(圈),应对更大范围的旅游竞争"#87# 3.旅游业空间(区域)演进之趋势)))跨区域协作联合区域旅游业是一个不断进行结构调整!规模扩张!功能提升的动态的开放系统,区域旅游业在向外拓展发展空间过程中必然与其他区域产生竞争"竞争中各区域的利益(旅游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生态安全)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竞争符合市场经济规则时,各区域的整体利益会提高"反之,就会产生诸如垄断!封锁!假冒伪劣等损害各方利益行为"在共同利益驱使和理性选择下,区域之间便会以有利于双方或多边的方式开展协作联合,共同减弱甚至消除由于彼此竞争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彼此向对方投资开发旅游资源,共同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合作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联合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顿与优化,共同解决跨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等"最终使相邻的区域旅游业走向一体化,形成更大范围!更高一级!更具实力的旅游区,这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空间演进的主要趋势"[参考文献][1] 魏小安.关于旅游发展的几个阶段性问题[J].旅游学刊,2000,(5):9-14.[2] 杜江.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84-105.[3] 贾生华等.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J].旅游学刊,2002,(4):19-22.[4] 杨英宝等.旅游竞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02,(2):88-95.[5] 张辉等.转形时期的中国旅游业[J].旅游管理,2003,(4):4-9.[6] 秦学./行政区经济0现象在我国旅游业中的表现及其负面影响[J].学术研究,2003,(12):36-39.[7] 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R].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5):75-90.OntheFormandMechanismofTheSpace2timeDevelopmentofRegionalTourismQINXue,ZOUChun2yang(DepartmentofTourismandEnvironment,GuangdongCommerce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320,China)Abstract:Thespace2timeevolutionofregionaltourismhastypicalperiodicalfeaturesinindustrial function,growingpattern,marketsexpansion,internalregionalrelations,thedevelopmentof tourismenterprises,etc.Thespecialexpansionformsofregionaltourismincludetourismindustry scalesenlargement,tourismmarketsextension,tourismimageimprovement,thepluralizationandinternationalizationoftourisminvestmentandconstruction,etc.Thedrivingforceofregionaltourism comesfromregionaleconomicintegration,tourismmarketexpansion,tourisminformationcommuni2 cation,etc.Asatrendoftourismdevelopment,regionalcompetitionisboundtopropelthecoopera2 tionofregionunionwiththeevolvementofregionaltourism,featuringresources,productsandmar2 ketconcerningtourismaseriesofattributions.Keywords:regionaltourism;growth;spatialdevelopment;competition1责任编辑:冯胜利2#8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收稿日期:2004-04-19; 修订日期:2004-04-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旅游空间演化机理与优化模式研究”(40101008) 作者简介:梁艺桦(1980-),女,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规划。E-mail:ice-snow@mail.china.com
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的系统学分析———兼论“西安咸阳旅游合作”
梁艺桦,杨新军,马晓龙(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710069)摘要:应用系统学自组织理论,对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地方旅游子系统自组织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而目的性和创新性是促使各子系统之间进行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因。并以这一演化规律对“西安咸阳旅游合作”进行论证,以期为“区域旅游合作”利益主体———地方旅游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系统分析;西安咸阳旅游合作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4)03-0105-04
游憩活动多样化加速了因子之间区域旅游合作共存特征的形成,如以武汉为中心城市的主动扩张型大旅游圈[1]和环太湖旅游带旅游业的联合发展[2]等。目前理论研究大多集中于经济学或政治学角度,从空间结构入手提出区域旅游合作方式和途径[3],将区域旅游合作各因素进行机械分割和简单叠加,脱离旅游系统探讨旅游合作的特点,难以反映合作演化的实际规律。本文基于系统观,对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区域协作的现象,从系统自组织角度展开分析,以求对其演化过程与动因有一个新认识。1 区域旅游合作的系统解释在基础科学层次上,系统学原理通常采用贝塔朗菲定义,即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4]。把这一表述稍加精确化得到,如果对象集S满足两个条件:一是S中至少包含两个不同对象;二是S中的对象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则称S为一个系统,S中的对象为系统的元素。区域旅游合作是由不同行为主体和不同类型旅游产业要素(资源景观、交通廊道、旅游商品、信息等)及区域性相互关系构成的有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给出区域旅游合作的系统学定义:区域旅游合作是具有区域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各个旅游主体单元与在它们之间流动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形成有机运行系统,并不断促使系统“整合功能”日趋增强和发展的演化过程。该定义包含三层含义:1)区域旅游合作本身并不是系统,它只是具有“区域性”的特定旅游系统———“区域旅游系统”发展演化状态和过程的表征;2)区域旅游合作并不等于区域旅游一体化,它是区域旅游一体化这个更大集合中的一个子集,与区域旅游一体化有着共同的部分,但也存在着差别,即它的边界仅是包括区域旅游一体化中能参与合作的利益主体和经济要素,而并非全部(图1);3)区域旅游合作的环境是多维的,不仅有与旅游相关的要素,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乃至自然生态格局等要素。通过与多维环境的互动使系统发展演化,对环境施加影响。
图1 旅游系统层级结构Fig.1 Thehierarchystructureoftourismsystem
2 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
2.1 前提:开放与非平衡系统开放是系统自组织进化的一个必要条件。耗散结构定量描述了系统开放性问题:dS=d
eS+
diS,diS为系统内熵,deS为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熵[5]。
无论现实系统是物理、化学,还是生物乃至社会的,
总是处于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交换中。中国旅游系统发展次序为: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1978—1989年,中国旅游市场以入境旅游居多[6],主要是以旅游目的地的角色立足于世界。
将中国旅游系统的内熵表征———国内旅游设为一个定量,则d
eS<0,但|deS|S,
旅游系统从环境中取
第20卷 第3期2004年5月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yandGeo-InformationScience Vol.20 No.3May2004©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得的负熵不足以克服内部熵的增加,总熵变dS≥0,不会发生自组织。在随后的20a,中国旅游系统逐渐形成目的地和客源地耦合的局面,仅在1992—2001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就翻了两番,从不足300万人次增加到1200万人次[7],意味着中国旅游系统通过对外开放从外部环境中得到的负熵大于内部熵的增加,deS<0,且|deS|>diS,总熵变dS<0,系统出现减熵过程,即自组织过程。由此可见,旅游作为一种开放系统,具备系统自组织的要求。自组织理论认为,只有远离平衡,系统才会获得发展。现实世界里,所有的平衡都是相对的,是非平衡中相对稳定状态。旅游资源在区域内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各地旅游资源区位商差异甚大,整个旅游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偏离平衡临界点。不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都出现了鲜明的旅游客源地———目的地空间分异特征,成为区域旅游合作得以发展演化的基本前提。2.2 诱因:涨落与失稳耗散结构自组织理论认为,涨落是系统发展的建设性因素。地方旅游系统发展中,往往出现许多涨落现象,如SARS对全球旅游业的打击、9・11事件对美国旅游业的冲击等。涨落被放大期间要经历一个形成基核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两种相反效应的竞争与合作具有决定意义。根据涨落区域和外部世界间的通讯效率,涨落可能被抑制,也可能被放大。而临界尺寸则取决于地方旅游系统的“一体化”能力和放大涨落之间的竞争。处于一定稳态的地方旅游开放系统,通过涨落以及失衡的动荡,系统内认识到另一个稳定态例———区域旅游系统的存在。当这种涨落得到其他地方子系统的响应并在系统内关联放大时,整个系统就被诱导,通过区域旅游合作这个基核力量的推动,进入更稳定、更有序的新状态———区域旅游系统(图2)。图2 地方子系统通过涨落“认识”新稳定态:区域旅游系统Fig.2 Localsystem“know”thenewstablestatethroughfluctuation:regiontourismsystem2.3 道路:分叉与选择地方旅游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在相变分叉点上面临着重大选择,由于内部旅游产业配置的原因,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不确定因素,并对涨落特别灵敏。以香港为例,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以及异常激烈的旅游竞争压力下,其主动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的联系,形成旅游竞合局面。但随着珠三角经济的进一步腾飞、粤港交通干线的完善以及“香港旅游个人行”政策的出台,在“香港迪斯尼乐园于2005年启用”这个涨落的扰动下,粤港澳三地旅游系统经过以信息评价为主导和以生存评价为主导两个选择阶段,选择了区域旅游合作这个新质,通过合作以增强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共同开拓市场,以期发展成为“大珠江三角洲旅游区”。2.4 方式:渐变与突变系统自组织演化中,突变与渐变是相互联系的,
突变由连续变化造成,相变过程既有突变也可能有渐变。地方旅游系统经过漫长的发展史,已经形成超循环生长方式,即系统中自复制单元———景区、主体公园等出现复制误差,变竞争为协同,而这种自复制单元的突变被旅游系统整体认可,逐渐并入整体上渐变发展超循环系统。显然,旅游系统发生的是系统局部突变和整体渐变,整体渐变发展中包含局部突变。旅游一体化成为我国旅游系统整体渐变的必然趋势,但在生态环境游、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国家设立“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投资”等涨落搅动下,中国旅游系统于稳定之中不稳定,同一之中出现差异,当这些差异得到整个系统响应时,涨落被放大,整体系统一起行动起来,系统发生局部质变,进入新状态———三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区和旅游扶贫示范区)联动[8]。可以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系统整体渐变过程中的突变。215 动力:竞争与协同竞争是地方旅游系统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反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地方旅游子系统为保持个体性,而出现相互排斥、互相竞争。这种关系不是由外来力量强加于地方旅游系统之间的,而是固有的。但这种竞争,是与合作、协同相联系的竞争,是以协同和合作为基础的、与协同和合作不可分离的竞争。苏南三镇基于地理位置、交通设施以及合作基础等因素,采取旅游竞合模式(thecooperation-compet2ingmodel),在竞争中协同,在协同中竞争,实质推动旅游合作,进而演变为苏南三镇大旅游区,竞争与协同共同成为苏南三镇旅游合作的推动力[9]。216 前途(动因):目标与创新目标和创新两个非线性相互作用,共同促使地方旅游系统向区域旅游合作方向发展,是区域旅游合作背后的深层动因。旅游系统发展合乎生产关系
页601第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第20卷©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规律,并在一定阶段表现为具有目标性。旅游系统的目标性,一方面表现为发展具有阶段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发展的规律性。区域旅游系统不是地方旅游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只是地方旅游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目标,而区域旅游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即区域旅游合作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标。旅游系统必须根据各个时期生产力水平,相应地调整其内部结构,向一定发展方式演化,以适应新生产力所带来的社会竞争压力。可见,地方旅游系统的目标性和创新性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创造性,地方旅游系统的发展演化就不可能实现;离开目标性,地方旅游系统就不可能稳定存在。3 西安咸阳旅游合作实例分析(1)西安咸阳旅游合作:系统自组织过程。西安、咸阳两市在历史文化渊源上同属“古长安文化圈”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和经济上,两市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同属一个交通枢纽,因此,两市是陕西旅游系统中两个紧密相连的子系统。而西安咸阳旅游合作(Xi’an-XianyangTourismCooperation,XXTC)是“西咸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个子系统———西咸区域旅游系统演化发展状态和过程的表征,其动力来自于系统内部,并不存在外界的“干预”或“指令”,即来自于两个子系统的竞争与协同,现实表现为对两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与相关政策的实施。(2)入世压力:“涨落”及其选择。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加剧,开放度加强。同时,政府刺激内需的政策也已逐步见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外商就是巨大的吸引子,而陕西省在内外竞争压力下,旅游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同时,旅游政策和旅游市场竞争透明度提高,促使旅游社会环境逐步动态发展。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也是整个旅游社会环境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的过程,旅游物质资源、信息流动速度的加快则是市场竞争加剧、政策透明度提高的必然结果,共同构成中国旅游企业动态的生态环境。因此,面对入世后旅游产业的机遇与挑战———来自系统内部的“涨落”,西安、咸阳两市旅游企业的应战———“涨落”选择方式,XXTC适时而生。(3)利益博弈:竞争与协同。内在协同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决定因素。西安、咸阳在竞争中合作,同时为争取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西咸旅游子系统会主动吸收外界环境中信息、物资、资金等熵流,并使得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