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真经方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痹症《鸠摩智学经方系列》1王女,49岁。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20天。
问诊得知:头项强SHUSHU,左肘尖痛,易自汗盗汗,阴冷天则身重;身痛重则嗝气,如周身有气串之。
脉沉,舌淡胖苔薄白滑。
五证:滞;六经:表实(虚;笔误,谢谢春秋兄提示)寒,太阳中风。
桂枝加附子汤合桂枝加葛根汤+黄芪。
葛根30 桂枝30 白芍30 炙甘草18生姜18 大枣18 制附子30 炒白术18黄芪304剂后复诊,膝,头颈,肘症状大减,疗效满意。
尚盗汗,嗝气。
原方加黄芪为38克。
续进。
老师说的方子我读了,有所领悟,还不深;知母是必用的;这个嗝气和汗症不效的原因是我没辨出水逆,我觉得下次复诊应该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五苓散的。
老师说的:“深入经藏,用阴阳气血营卫三焦理论深入分析,用三阴三阳详细辨别”的境界我还达不到,还要加油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方中降逆去水饮(特别是肢体水气)居多,麻黄二两,先升后降,配合诸药涌泄水饮为主要,并非单纯的解表。
可能除了单纯太阳中风不能使用麻黄汤。
我想修正的是:这个方子治疗的是太阴水饮+表阴证(有汗无汗都可以使用)读刘师的书后分析:此病属于阴证,病位在表(虚,寒)。
三阴证中唯少阴中风表虚寒具备(身冷、汗出四肢难以屈伸)表-阳、里-阴阳-气、血-阴表阳-阳气,气可以化津液=卫,所以表虚就津液虚---桂枝汤解表养津液。
阴证则寒,寒则加附子药证补下焦真阳。
另三阴证中唯太阴外证(中风)肌表寒而饮不化,(要身重津液不达四肢要烦疼。
)同理要用桂枝汤或桂枝加附子汤。
三焦定位于中下焦,中焦制约失司下焦真阳虚损阴寒阴寒水饮就要上冲故而就要(身痛重则嗝气)故而需要加白术药证(水中之土药)镇固水饮,加麻黄这个瞎子在众多下水降逆药与镇固水饮药(桂枝知母白术)他这个麻黄的作用就要趋温趋下而不是发汗。
加防风药证(主大风,风行周身,骨节疼痛)六纲:少阴中风(虚寒)+太阴外证五证:饮逆滞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胁满《鸠摩智学经方系列》2滕女,57岁。
河北名老中医赵振兴临床常用80个自拟方经验方秘方以及用药独到经验赵振兴是河北地区著名的老中医,他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观点。
在长期的实践中,赵振兴积累了80个自拟方的经验方秘方,这些方剂经过反复验证,疗效显著。
同时,他还总结出了一些用药的独到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
在赵振兴的80个自拟方中,有一些常用的方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例如,他独创的脉络通络方,对于血液循环不畅或静脉曲张等疾病有良好的改善效果;他的消食导滞方,对于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消化不良、胃胀等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他的益气固本方,对于虚弱无力、气短乏力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这些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除了方剂的应用,赵振兴还总结了一些用药的独到经验。
他强调了草药的属性相克,认为不同的草药在配伍应用时,要尽量避免属性相克的情况,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他还特别强调了在用药过程中的剂量控制,他认为草药剂量的恰当调整是确保疗效的关键。
此外,他还指出了不同体质、不同病症所对应的草药选择,他认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提高疗效。
赵振兴的临床经验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对于中医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经验方和独到经验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是可靠的临床经验总结。
他的治疗观点和用药经验在中医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赵振兴的经验方和用药经验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中医药治疗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应用任何方剂和草药时,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个体化的治疗。
在使用赵振兴的方剂和草药时,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并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赵振兴是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他的80个自拟方经验方秘方以及用药独到经验在中医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提供了一些治疗常见疾病的有效方剂,并总结了一些用药的独到经验。
伤寒实战思路:六经八纲辨证篇八纲是临床辨证的总纲,本次以八纲与六经相互结合,避免了单纯对八纲的理解,其实对于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来讲,六经八纲有效結合并娴熟运用,方是辨证的尖端!先大概讲讲我学医行医的过程,我大学毕业后,就在基层行医,最初是用学院里的东西去治疗,后来发现与临床不太符合,疗效不是很好。
曾有位老师告诉我:“要想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做一个很好的中医师,必须学《伤寒论》,我为了一个梦想,做一个好的中医师的梦想,十多年前,我就开始习读《伤寒论》原文,那时没人推广它,我基本是自学,我从条文不熟悉到熟悉,从不连贯到连贯,反复的临床看书,看书又临床,所以呢也有一些自已的见解,直到现在,我的临床基本离不开它。
为了帮助西转中的同仁们快速地掌握好中医的基本思路,而八纲又是中医辨证的最基本思路,所从我先从“八纲”切入来讲。
该怎么讲?怎样讲才能讲清楚?我一直在想,因为我平时看病,八纲都会不自觉一起运用,本身也应该一起运用,那讲八纲,却要分开来讲,比较难。
我会尽自已最大的能力去讲。
毕竞我不是专业的讲课老师,其中也有我个人的观点,讲的不清楚及不妥之处敬请同仁们谅解。
八纲看似简单,实际不简单,我们的六经及脏腑辨证等都来自于八纲,你要学好了,会用八纲,才算是入了中医的门。
既然八纲在临床这么重要,那我们不管是初学还是老师们,我们一起来学习!——八纲是什么?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个相对的组合体!有人说,看病得先分阴阳,对吗?当然对!但实际临床中,如果你把表里,寒热,虚实分清楚了,阴阳自然就出来了。
所以今天我们先从表里开始讲,什么是表证?什么是里证?——1表证与里证中医是根据疾病的深浅来分表证和里证。
表指外,里指内,那么事物的发展变化中会出现没有绝对的表和绝对的里,这时应该怎么办?疾病的发展变化同样也是这个样子的,那我们怎么定?定表,定里都不合适。
所以在临床运用过程中,还有个半表半里证。
我们根据疾病的深浅,临床上我们把疾病划分为三层,一.表证;二.半表半里证;三.里证用什么标准、什么办法去分辨她们呢?靠西医的检查吗?显然不是靠人体解剖的层次吗?显然也不是!我们是依靠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去辨别。
赵绍琴临证400法中焦湿热证治】【⼀、湿重于热⼋法】(⼀)⾹以开郁,苦燥其湿,少佐消导,疏调⽓机湿邪挟⾷滞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脘腹胀满,纳呆呕吐,⼤便溏泄不爽,⾆苔⽩腻,脉象濡滑。
必当⾹开郁,苦燥湿,展⽓消导,仿⼀加减正⽓散。
藿苏梗各6(后下)、厚朴6、杏仁10、陈⽪6、茯苓⽪10、⼤腹⽪10、鸡内⾦10、焦三僊各10加减法:若仍有发热恶寒之卫分证时,加苏叶6,或加淡⾖豉10,以宣阳化湿。
若⾆苔黄厚糙垢,⼤便不通,脘腹胀满者,加焦槟榔10、⼤黄粉1(冲)。
(⼆)宣通表⾥以化湿郁,疏调⽓机⽽退满胀湿邪郁阻,内困脾胃,脘腹胀满,⼤便溏薄;外郁肌肤经络,周⾝沈重疼痛,表⾥同病者,⽤宣通表⾥,疏调⽓机法。
藿⾹梗10(后下)、⼤⾖卷10、厚朴6、陈⽪6、⽊防⼰10、茯苓⽪10、薏苡⽶10、通草3、⼤腹⽪10加减法:若湿阻经脉,遍体疼痛较重者,加秦艽10、桑枝30。
若表⽓不开,湿阻不化者,加苏叶3、⽩芷3、淡⾖豉10。
若⾆苔黄腻根厚,腹胀⽓不宣通者,加焦三僊各10、鸡内⾦10、花槟榔10。
(三)芳⾹以化湿郁,⽢淡渗湿利尿,分消以畅⽓机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机不畅,阳⽓郁遏,久则酿热,⼩溲短⾚,⾆苔黄腻,脉象濡软,按之不清楚。
⽤芳化淡渗⽅法。
藿苏梗各10(后下)、厚朴6、陈⽪6、杏仁10、茯苓⽪10、滑⽯6、通草2(四)清宣湿热以透⽩[?/咅],淡渗利湿兼畅三焦中焦湿热郁蒸,外达肌表。
发热⾝痛,汗出不畅,表情淡漠,胸脘痞闷,呕恶便溏,胸腹部发出⽩[?/咅],⾆苔黄腻,脉濡。
⽤清宣淡渗⽅法。
淡⾖豉10、炒⼭栀5、前胡6、薏苡⽶10、⽵叶3、⽩蔻仁3、连翘10、滑⽯6、通草3加减法:若热重于湿,⾆红⼝⼲者,可于⽅中加黄芩10、⽣⽯膏6(先煎),以宣清并施,使热减[?/咅]退,病势必轻。
若湿邪较重者,当以⾟⾹宣解爲主,⽅中可加藿佩各6、杏仁10、冬⽠⽪20。
(五)祛湿清热,通络熄风湿热蕴蓄中焦,壅滞筋脉,筋脉失于濡养,拘急挛缩,⽽成动风。
王四进经⽅讲座-37辅⾏诀之五泻⼼汤与痞证,除滞法对伤寒论的研究和解释我觉得当代倪海厦是⼀个⼤家,他敢说、敢⽤药,能把真实的东西讲出来。
咱们学伤寒论⼀定要看倪海厦的著作,他应该没有见过黄元御的著作。
四圣⼼源是咱们中医的根本理论,看了他的著作就有了根基,⽽张仲景的著作就是⼤树。
辅⾏决出来以前⼤家⽤药都不知道原理,都知道经⽅效果好,咱们把黄元御、伤寒论和辅⾏诀⼀起学好了,⼤家再学习伤寒论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思路。
我研究了⼆⼗多年也⾛了不少弯路,⼤家顺这个思路研究就不会绕多⼤的弯⼉,能起到这个作⽤就不⽩费咱们的⾟苦。
因为医疗问题是个世界难题和⾼科技,⼈类和疾病战⽃这么多年,西医运⽤现代科技每年投⼊多⼤的⼈⼒、物⼒、财⼒,还不能很好地解决。
咱们看这些古书能较好的解决,说明这些书的价值⾮常⾼,如果不在临床上救⼈命就不知道它的价值。
很多⼼⾎管病要上⽀架,昨天见了⼀个⽼⼈上了四个⽀架,现在⼼脏还是特别胸闷、难受。
如果当初好中医⽤了这些经⽅,不⽤上⽀架就能解决,⽽且⽣活质量要好的多。
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是上了四个⽀架,越上⽀架循环越不好,但是不上⼜不⾏。
还得⾛别的⾎管搭桥,打了⿇药上了⽀架⾃⼰也不知道,醒来⾝上装了不该有的东西了。
后期的问题更⿇烦,还得终⽣吃那些排异的药、溶栓药,他每天都得担⼼⾎管再次堵住,都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
但是能把你的⽣命保住,这对他们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
咱们中医还有更巧妙的办法,现代医学没有认识到这⼀点,咱们中药吃下去好了就没事了。
你不知道那个苦就不知道这个甜,⽽且很省事、简单,⽆⾮就是熬药喝着苦⼀点。
虽然学院派经⽅的东西较少,但是在民间还是⽣⽣不绝地在往下传,证明中医的⽣命⼒还是强盛的。
伤寒论历经多少战乱还是保存下来了,好东西就绝不了,绝了的就不是好东西。
伤寒论的很多版本传到了韩国和⽇本,他们都在⽤。
越是⾼科技的时候越显出经⽅的厉害,很多问题他们⾼科技已经解决不了了,或者当时好像解决了,后续的问题会造成⼈们⽣活品质的下降。
第五期经方班,个人总结之细节篇(转)作者:zyd0114(2011-11-09 18:53:39)转载▼标签:杂谈柴胡脸,半夏眼,麻黄皮肤,桂枝舌咽喉不适加大半夏用量20g食管反流也属口腔、胃粘膜、痔疮等一类粘膜疾病。
吃3停2天,其意义不仅是给你一种吃药方式,更是要让你自己也有这种生活态度。
身高像个男人,心像女人般的心细,对自己自我评价太多-----八味解郁汤的患者。
青光眼综合症----大柴胡加栀子厚朴汤证,效果不错。
告诉患者你的眼睛是有情感的,生活很多东西需要学会等待.月经期间的保健很重要,不生气,不疲劳-----对柴归汤患者阿胶具有对膀胱粘膜的修复作用。
对此患者说到只要吃得好,睡得好,那一个人十全十美,只有机器人才十全十美。
半夏体质----睡眠多梦(既其心理表现),多疑多虑难缠的特点。
半夏厚朴汤配大柴胡---实半夏,加五苓散---水半夏,加四逆散---郁半夏,加小柴胡---虚半夏等。
儿科的七情变化----先伤气(似乎是讲到小孩子的学业及玩耍的不合理导致的),后伤食,再伤寒------故而引申半夏厚朴汤治疗小儿的厌食。
关于寒热证----咽喉红的患者照用半夏厚朴汤,加栀子连翘等(引申---其寒热药是各行其行,不是所谓冰块放到热水里头还是开水,是不一样的。
对其此类严重的进行早一晚三服法。
说到除根-----本性难除,其不仅是一张处方更是其养生太多的处方态度,既包括饮食,运动生理等多项调节(请原话指教)当归四逆汤患者是脸色苍白舌暗,而四逆散患者是本身穿少,还说自己四肢冷得症状。
心烦的表现--------鼻出血,月经有血块,失眠其就是表现。
八味除烦汤也可治疗哮喘的作用----栀子的胸中窒闷的表现延伸。
栀子厚朴汤----其实就是指气火,连翘可以治疗胸闷,德国研究其具有抗压抑作用,同时栀子具有对于粘膜糜烂出血作用,而连翘作用于淋巴系统的红肿热痛具有抗生素作用。
同样的连翘还具有止吐作用,但是是对其心火旺的(保和丸的连翘就是这个用法的体现)毛多的闭经---很有可能多卵巢囊肿综合征。
【方药】 桂枝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甘草二两(6克) 麻黄二两(6克)生姜五两(15克) 白术五两(15克) 知母四两(12克)防风四两(12克)附子二枚(炮)(12克)【用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八)【解说】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乃病久正虚,风寒湿侵入筋骨关节,营卫不利,气血凝涩所致,以身体瘦弱,关节肿大、变形、剧烈疼痛,头晕气短为特征。
因风寒湿侵入日久,有渐次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本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方用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
合而用之,表里兼顾,阴阳并调,气血同治,实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方。
【运用】一、风湿热痹岳美中医案: 陈某,女,50岁,1960年11月为风寒所袭,发热,左肩关节疼痛不能活动,左拇指第一指节红肿热痛,两膝关节不可屈伸,至1961年3月来诊已难自己行走,当时上午体温38℃,脉象细弱而数,92次/分,据自述午后每发寒热。
投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后,热通,3剂后自己能行动,继服10余剂,诸症皆除。
(《岳美中医案集》1 978:84)按语: 本案关节红肿热痛、发热,风寒湿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兼清里热。
岳老常将此方用于热痹初起之关节红肿热痛、屈仲不利之治疗,每获良效。
二、寒痹赵明锐医案: 任某,男,54岁。
六、七年来,两膝关节疼痛,初起轻微,逐渐加重,伸屈不便,虽扶杖行走,也是颠跛蹒跚,遇冷则甚。
盛夏也需穿棉裤,继发两踝关节疼痛,局部不红肿,两腿脚冰凉,脉迟缓,舌淡苔白。
曾服乌头汤5剂,证状毫无改善,改服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3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知母10克,防风10克,麻黄30克,淡附子30克,白术15克。
张志远临证七十年15首好方应用经验张志远老师实在是太博学了,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以下内容是节选的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一、少腹逐瘀治疗不孕河北玉田先贤王清任虽不长于文,却属有阅历的实践家,《医林改错》所记各种处方皆从经验中来,是岐黄界公认奇人。
其少腹逐瘀汤:当归10克,川芎7克,赤芍7克,生蒲黄10克,炒五灵脂7克,肉桂3克,没药7克,延胡索3克,炒干姜1克,炒小茴香1克。
水煎,分2次服。
对妇女月经延期、量少、色暗下块、痛经、子宫内膜增生流血不止,都有作用。
老朽临床以之治疗不孕症,凡盆腔炎、输卵管阻塞,精卵无法相遇者,连吃15~30剂,即可解决这难题。
但在用量上,常增加半倍,即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效果堪称理想。
二、通窍活血治黄褐斑老朽验证,除肝硬化满脸黧黑外,青、壮年颜面局部晦暗,色素沉积、黄褐斑,要以通窍活血汤加减调治,常开当归10克,川芎9克,丹参12克,桂枝9克,三棱9克,莪术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益母草9克,大黄2克,生姜15克,老葱15克。
水煎,分3次服,连续应用1个月,即逐渐消退。
麝香昂贵,可摒弃之。
但吃养阴或补益药则加重。
三、黄元御黄芽汤应用经验山东昌邑先贤黄元御“贵阳贱阴”学说引起后人不少争议,然其温养补正的论点则为医林所称赞。
他受《伤寒论》理中丸启发,创制黄芽汤:人参、茯苓、干姜、炙甘草,单刀直入,药少而精,属代表作。
本方温中散寒、健脾益气,兼制水邪,对体虚无力、食欲低下、停饮心挣证,有良好疗效。
老朽以之治疗胃炎、消化不良、大便不实、遇冷即泻者,都有明显的疗效剂量随病况而定。
四、左金丸加入绿茶粉物美价廉疗效提高左金丸为姜汁炒黄连、盐水泡吴茱萸六比一合成,偏重寒凉。
主治肝火冲肖,土被木克,胸闷、嗳气、灼心、嘈杂、泛恶、吐酸、腹痛,常用于食管炎、胃炎、十二指肠炎。
老朽经验,对肠炎热泻、结肠炎大便溏,下利脓血也有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入占黄连六分之一的绿茶粉末,调理肠道炎,疗效提高,物美价廉,可随证观察。
赵广前老师的基本方一、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便次增多、便质较稀为主症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病因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发病年龄多在2岁左右,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病例分享:患儿狄某,女,1周岁,因腹泻1月余来诊。
查体示:双目、前囟略凹陷,便常规示可见少量白细胞,以细菌性肠炎伴轻度脱水予使用消肿止痛贴外敷联合口服药物治疗第2天好转,4天后症状缓解。
患儿胡某,男,7月龄,腹泻3天来诊。
查体:精神差,皮肤干燥,弹性差,前囟凹陷,水样便,便常规可见轮状病毒,以病毒性肠炎伴重度脱水予消肿止痛贴外敷联合常规治疗2天改善,5天后缓解。
使用方法:最佳方案:1、消肿止痛贴+洛派丁胺2-6mg(重症可加苯乙哌啶),脐部常规清洁消毒后贴敷,12-24小时/贴,1-2天可治愈(成人结肠炎可用洛派丁胺4-8mg 脐部贴敷)。
2、秋季腹泻可以增用潘生丁25-50mg脐部贴敷。
注意事项:24小时内复诊、杜绝患者自行贴敷、脱水需要口服或静脉输液补液、皮肤过敏,纱布裹贴。
二、小儿咳喘小儿急、慢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急性气管炎是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黏膜炎症。
多为散发,无流行倾向。
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和咳痰。
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
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所致。
病例分析:病例:苏某,女,10月龄,因咳喘5天来诊。
查体示双肺可闻及散布干湿性罗音,X线胸片示双肺支气管纹理增粗,血常规示WBC16*109/L。
以急性支气管炎,喘息型,予穴位贴敷消肿止痛贴,联合内服药物3天后症状缓解。
使用方法:方法一:消肿止痛贴+氨茶碱药粉和异丙嗪,脐部湿贴。
方法二:消肿止痛贴+舒喘灵和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湿贴脐部。
上述用药剂量按公斤体重24小时用药剂量*2倍计。
伴发热,可再加安乃近脐部湿贴。
药理作用:氨茶碱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在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情况下,改善呼吸肌收缩力,增加缺氧时通气功能不全。
1.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同为表证方,但前无汗、脉浮紧而后汗出、脉浮弱。
2.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同为表证方,皆有项背强证,但葛无汗而
桂加葛有汗。
3.麻黄汤证与大青龙汤证,皆脉浮紧,不汗出而发热,但麻发热、恶寒、无汗,而大发热、不恶寒、无汗、烦躁。
4.小青龙汤与麦门冬汤治喘咳,但小青龙证有表证且心下有水气,为湿性喘咳,而麦门冬证无表证且津液枯燥,为燥性喘咳。
5. 桂枝加栝楼根汤、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加石膏汤、五苓散、猪苓汤皆
治渴,但桂加栝治汗出、脉浮弱、有表证之渴,白治无表证、恶热之大烦渴,小柴加石治胸胁苦满之渴,猪治小便不利、汗出之渴。
6.诸柴胡类方皆主胸胁苦满,但小柴只胸胁苦满而大柴兼心下急,柴桂兼
下腹压痛,柴胡桂干兼心悸烦惊、为虚而柴加龙牡兼心悸烦惊、为实,四逆散兼腹挛急,柴加芒硝兼腹坚硬。
7.半、甘、生姜之泻心汤、三黄泻心汤、五苓散、人参汤、茯苓饮主证均
作心下痞满或痞硬,但半则兼呕吐,甘则兼烦乱,生则兼嗳气,三则兼面红,五则兼渴而小便不利,人则兼手足冷且脉沉迟或微弱,茯苓饮则兼心下振水声。
8.半夏生姜厚朴人参甘草汤、大承气汤、四逆汤皆治腹大满,然第一方之
证为吐利之后之虚胀,第二方之证为大便硬、按压疼痛坚实而为实,第三方证为下利、腹冷、手足厥冷。
9.桂茯丸、抵当丸、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柴胡桂枝汤、大黄牡丹汤,
皆主腹、下腹之压痛,桂为下腹压痛而左脉沉,桃为左下腹压痛、大便坚,大承气汤为腹部压痛、大便坚,大黄牡丹汤右为下腹压痛、充实、大便坚,抵为脐下压痛、少腹坚满,柴为下腹压痛而胁满。
10.葛根汤、黄芩汤、葛根芩连汤、大黄牡丹汤、大承气汤、赤石脂汤、
大柴胡加大黄汤、麻黄升麻汤、半夏泻心汤、理中丸、栀子大黄汤、五苓散、四逆汤俱治下利,然葛根汤有表实热证,黄芩汤腹痛或发热,葛根芩连汤汗出而喘、脉促,大黄牡丹汤下腹压痛、充实,大承气汤整个腹部充实压痛,赤石脂汤无压痛,无里急后重,大柴胡汤有胸胁苦满、心下拘紧,麻黄升麻汤吐脓血,半夏泻心汤心下痞硬而口苦,理中丸心下痞硬而手足腹寒,栀子大黄汤烦乱不眠,五苓散口渴而小便不利,四逆汤手足厥逆、脉沉迟或浮迟。
11.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小柴胡加石膏汤、大青龙汤、白虎加人参
汤、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柴胡桂枝汤、栀子柏皮汤、五苓散等皆治发热,麻则兼恶寒脉浮紧,桂则兼恶风而脉浮弱,葛则如麻证而项背强,小加石则胸胁苦满、默默不食、寒热往来必兼其一,大加石则心下急而郁郁微满,甚则上吐下泻,大青龙不汗出而烦躁,白加参汤恶热、口燥、烦渴,大承气则恶热、腹坚满,桃承汤少腹急结,柴桂为太少二阳合病证,栀子柏皮汤一身发黄,五苓散口渴小便难,白通汤加胆汁面赤、手足厥逆,葛根连芩脉促、喘而汗出、下利。
12.葛根汤、桂枝汤、柴桂汤、柴胡加龙牡汤、人参汤、真武汤、麻附辛
汤、苓桂味甘汤、建中汤、八味肾气丸俱治乏力,但葛有表证之身疼痛等,桂有表证之汗出等,柴桂有表证之汗出、胸胁苦满等,柴加龙牡有不表不里证之胸胁苦满、烦惊心下悸,人参有腹寒、下利、胸痹,真武有腹满、恶寒、手足冷,麻附辛有恶寒、发热而脉反沉,苓桂味甘头沉如裹,手臂不仁,小建中汤虚劳、里急,肾气丸尺脉沉微。
13.黄连阿胶汤、茯苓饮、人参汤、炙甘草汤皆治舌无苔,然黄则舌绛而
入夜难眠,茯则心下停饮、胸满、时吞酸烧心,人参汤心下痞硬、口淡,炙甘草汤脉结代而心动悸。
14.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姜豉汤、黄连阿胶汤,酸枣汤、猪苓
汤、柴胡干姜桂枝汤、苓桂术甘汤、柴胡加龙牡汤皆治不眠,然栀心中懊侬,栀加甘则治既懊侬且迫急,栀加姜则治既懊侬复干呕,黄连则治舌红咽干唇燥,酸枣仁则治虚劳虚烦,柴干桂治则胸胁苦满、心下悸、咽干、月经提前,量多,柴胡加龙牡则治如柴干桂证而整体状态比较偏实,苓桂味甘则治头如束,猪苓则治下利、咳嗽、呕、渴、烦。
15. 苓桂味甘汤证面色淡红,三黄泻心汤证面色鲜红,桃核承气汤证面色
深红,抵当丸证面色黑红,木防己汤证面色苍黑,建中汤证面色萎黄,归芍汤证面色苍白,八味丸证面色阴沉。
三黄汤证目光炯炯,真武汤证两目无神。
16.黄连阿胶汤证如舌无苔则全无,甘麦大枣汤证则舌中无苔,苓桂术甘
汤证则舌半有半无,小柴胡汤证则舌苔白,承气汤证则苔黄,抵当汤及丸证则舌青紫。
17.腹痛,压痛坚硬,与大承气。
腹痛,胸胁苦满、下腹压痛或发热,与
柴胡桂枝汤。
腹痛,腹凹或拘挛,与小建中汤。
腹痛,腹中动如有手足,与大建中汤。
腹痛雷鸣,与附子粳米汤。
腹痛、下利、发热,与黄芩汤。
腹痛,心下急,与大柴胡汤。
腹痛,自胸至少腹压之坚硬,与大陷胸汤。
腹痛,按之但心下压痛,脉滑,与小陷胸汤。
18.上吐下泻,心下急,大柴汤证。
上吐下泻,上腹痛,黄连汤证。
上吐
下泻,腹痛,或发热,黄芩加生姜汤证。
上吐下泻,手足冷、腹凉,理中丸证。
上吐下泻,口渴小便不利,五芩散证。
上吐下泻,头痛吐涎沫,吴茱萸汤证。
上吐下泻,脉微沉迟,手足冷,大汗出,四逆加人参汤证。
19.头痛,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与麻黄汤;若汗出脉浮弱,与桂
枝汤;若干呕吐涎沫,与吴茱萸汤;若胸胁苦满、烦躁、渴,与小柴胡加石膏汤;若发热脉沉恶寒,与麻辛附汤;若手足冷,腹满而寒,心下水声,与真武汤;若口渴而小便不利,或者饮水即吐,与五苓散;若脉弱,发热、身乏力、下利,与桂枝人参汤;若鼻塞,与葛根汤;若腹满痞坚,与大承气汤;若少腹急结,与桃核承气汤。
20.浮肿,若脉浮,汗出,防己黄芪汤;若四肢颤动,防己茯苓汤;若脉
浮紧,无汗、烦躁,大青龙汤;若小便不利,猪苓汤;若心下痞硬,面色黧黑,喘,与木防己汤;若尺脉微腰痛,或下肢冷,与八味丸;若腰痛,腰部冷,与苓姜术甘汤;若汗出恶风无大热,与越婢加术汤;若手足厥逆、脉沉微、心动悸,真武汤;若胸胁胀满、小便不利,小柴汤合五苓散;若产后或贫血者,当芍散;若黄汗出,桂枝加黄芪汤;若咽中如炙脔,时气上冲,半夏厚朴汤;腰以上浮肿,脉不虚者,甘草麻黄汤;腰以下浮肿,不喘,不心悸者,猪苓汤。
21.心动悸,辨证选用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人参汤,木防己汤,苓桂
术甘汤,真武汤,茯苓甘草汤,小柴胡加茯苓汤等;腹部动悸,辨证选用桂枝茯苓丸,柴胡加龙牡汤,小建中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颈脉动悸,辨证选用苓桂术甘汤,小柴胡加茯苓汤等。
22.葛根加桔梗石膏汤,小柴胡加石膏汤,甘草泻心汤,甘草汤,苦酒汤,
通脉四逆汤,猪肤汤,三黄泻心汤,大黄牡丹汤俱治咽喉痛,然葛则脉浮紧、项背强、发热恶寒无汗;小柴则发热、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甘泻则心下痞满而烦乱;三泻则口苦,面赤,便难,心下痞;甘则不红肿;桃则少腹急结;苦则咽中生疮,不能言,言无声;通则下利清谷,手足厥冷,里寒外热;猪则下利,胸满,心烦。
23.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苓桂味甘汤,茵陈
蒿汤,五苓散,小柴胡汤,桂枝加龙牡汤,大承气汤,桂茯丸,当芍散,大建中汤俱治眩晕,然小则呕吐、心下痞、有水音而动悸;泽则头沉重;苓桂味甘则头沉重而面色淡红,精神不振,多梦,多虑,多惊;真则心下悸,面寒,行走欲倒地;苓桂术甘则胸胁心下满,心下有痰饮,坐则轻,起立即剧;茵则心胸不安,不能食;五则脐下悸,吐涎沫;小柴则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桂茯则面红,下腹压痛充实;桃承则少腹急结,大便坚;大则腹满实;大建中则胸中寒;归芍散腹挛急,经痛;桂加龙牡遗精,脱发,汗出,心下动悸。
24.柴胡剂主颈项强;葛根剂主项背强;麻桂剂主头项强;桂加栝蒌根治
太阳病证具备,脉反沉迟,身体强;大陷胸丸证项亦强,而结胸。
25.五苓散,猪苓汤,栝蒌瞿麦丸皆治口渴而小便不利,然五苓散证必兼
或饮水即吐,或头痛,或脐下悸而癫眩,吐涎沫等一系列的水气上冲症状;猪苓汤证以小便淋痛,尿血等湿热阻塞下窍之候为多;至于瓜瞿为证,其人尺脉弱,腹部自觉或他觉恶寒;此为三方鉴别运用之要点。
26.吐血、衄血、便血,若手足烦热、虚劳、里急、悸,为小建中汤证;
若心悸不安,面色赤,为三黄泻心汤证;若发热,恶寒,身疼痛,脉浮紧,为麻黄汤证;若手足厥冷,为柏叶汤证;少腹急结,为桃核承气汤证;若心中懊侬为栀子豉汤证;若左关脉弦者,为黄土汤证;若烦,不能眠,为黄连阿胶汤证;若脉腹虚弱无力,手足冷,心下痞满,胸痹,面色晦暗,为人参汤证。
27.桃核承气汤证之主证是少腹急结;大黄牡丹汤证之主证是少腹肿痞;
大黄甘遂汤证之主证是少腹满如敦;抵当汤、丸证之主证是少腹硬满;桂枝茯苓丸证之主证是脐两侧,尤其是左侧有深在压痛,有时候可触到如索状物硬结。
欣按:我曾跟随恩师赵真专心致志学习经方数载,诚如日人尾台榕堂先生所
说:“研究张氏方,能自幼而壮而老,造次颠沛,必在于斯,犹如身在当时,亲
受训诲,则自然术精技熟,遇病开方,灵机活动,意之所向,无不如法,操纵自
在,左右逢源,病虽万殊,又何难应之有!”我在赵师那里所学习,所感受到的
正是这样。
赵师一生不尚理论之空谈,专攻经方之实术,辨证精详,每取神效卓功于几微之间,术精技熟,活人无算,真是我有生以来所亲自目睹的一位活命大师。
他的教导,对我为医之道影响之深远,非言语可喻。
这里将赵师生前为我口授术业时,我所作记录中的某些内容编纂于此,悉录原文,不予更改,以见师讲授时的本来面目。
尽管文中对汤头的名称,证候的论述,看上去有些匆疏,但口诀单刀直入,入木三分,皆见道真言,只要是对经方学有心得者,读之自然能够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