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3.01 KB
- 文档页数:10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2)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本和课外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2.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学方法】1.运用探究法,了解各思想产生的根源,思想内容及影响;2.利用比较法,对各思想家的思想及观点进行比较,认识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内容】1.李贽的思想:⑴李贽的生平。
李贽号卓吾,泉州晋江人。
曾任国子监博士等职。
后因目睹官场的黑暗辞官到各地讲学。
一生著作颇丰,有《焚书》、《藏书》等。
⑵李贽的思想。
①李贽的思想包含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他批评客观唯心主义“理能生气”的学说,并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②李贽公开以“异端”自命。
所谓异端,实际上是指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教束缚的进步思想。
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
这种平等否定了封建等级,否定了封建特权,提高了劳动人民的地位。
③他又主张自由自治,认为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发展,每个人都得到适当的安排,这才是合理的。
他提出应该“因人而治”“人人自治”用不着封建礼教、政治和法律,因为那些是人为的,外加的、不合理的,应该抛弃。
李贽的这种自由观,目的就在于反对封建社会的各种束缚和压迫,维护劳动人民的生活自由,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
④李贽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他认为“四书”“五经”没有什么了不起,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无非是后人过分推崇的结果。
⑶李贽思想的影响。
李贽的这些言论,在当时惊世骇俗,引起了统治者的震惊和恐慌。
第 4 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认识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
【目标导航】我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从战国时期建立后,素来在不停地完满和发展,到明清之际,已经处于衰落阶段。
统治者为加强专制统治,采用各样手段,如建立厂卫特务机构,采用“八股取士”等,加强对人民的督查和思想控制,儒家思想也发展到了极端迂腐的程度。
但是封建经济却在不停的中间,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社会的这种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响就是出现了反传统的“犯上作乱” 的进步思想,他们的代表是明朝后期的李贽与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等人。
学习本节课重点是掌握明清之际出现这些活跃思想的原因、内容以及产生的影响。
难点是这些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
【知识结构】一、李贽的“犯上作乱”1.一生与性格:李贽( 1527— 1602)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是明朝有封建反叛色彩和战斗精神的出名思想家。
(1)一生:修业→当官→入狱(2)性格:“犯上作乱”、正直清廉。
2.生活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明末,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惹起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统治被推翻;清军入关后,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强烈抗争。
(2)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以致社会的重要变化。
人们要求发展经济,社会上拜金逐利风气流行,传统道德看法碰到强烈冲击。
(3)思想文化方面的矛盾。
明清之际,思想文化专制严重,迂腐的理学系统仍据有统治地位。
理学家和尊奉礼教的士医生们煽动中“存公义,灭人欲” ,拥有虚伪性。
面对现实,人们要求打破理学拘束,追求个性,倾向于经世致用和反对专制集权的新的思想系统渐渐形成。
认识:李贽生活的明朝后期,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儒家思想已经完满沦为统治阶级思想控制的工具。
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领域里出现了反传统的进步思想,这也是政治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成领域里的反响。
3.代表作:《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此后辈”的缘故。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及对进步思想的评价。
情境导入孔尚任和《桃花扇》孔尚任于1699年左右写成的《桃花扇》。
以明朝灭亡,南明遗事为背景,以李湘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诉说南明小朝廷兴亡的国家故事。
孔尚任生活于明亡清初,这时有一批隐居乡野,不仕清朝、缅怀故土的知识分子们著书立说,反思明朝灭亡的教训,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之承古萌新。
探究1: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出现活跃的社会原因是什么?材料一“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
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
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批判的武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西学东渐”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
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朱义禄《逝去的启蒙·明清之际启蒙学者的文化心态》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吏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工商阶层势力壮大。
思想:理学僵化、文化专制束缚人们思想;西学东渐。
探究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对传统儒家进行批判与继承,并使其重新焕发生机?1、离经叛道的李贽(1)是非标准材料一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熹《朱子语类》神化孔子;以孔子为是非标准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给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答耿中丞书》反对神化孔子;反对以孔子为是非标准。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列举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结合必修1和必修2专题,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学方法】探究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那是一个遗憾相随的时代导入,通过当时东西方思想对比引出明清情况。
(课件1—3)【讲述新课】学生阅读ppt5、6,概括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课件5---7)老师总结: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经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
思想: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
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盛行,束缚思想,阻碍进步;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开阔国人视野,注入新的生机。
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特别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李贽及其“异端”思想:(课件8---12)教师简述李贽有关生平。
学生阅读ppt5 、6,概括李贽主要思想:老师讲解概括:(1)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2)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和个性的发展。
【合作探究】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老师总结:强调一分为二(1)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2)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3)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主观唯心的哲学思想;很多方面仍然坚持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反对的是假道学,对真道学还是肯定的;不能提出一套新的标准与封建正统标准相对抗)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课件13---17 )(一)1. 教师简述黄宗羲有关生平:黄宗羲,浙江余姚人,学者尊称他为梨洲先生。
高中历史必修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高中历史必修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要求学生从教科书、课外读物、互联网等处,收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人物传记、文字资料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点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许多人对顾炎武的最初认识,恐怕就源于这句充满爱国激情的名言。
这位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对待读书、做学问都老老实实,认认真真。
凡是外出游历,他都要用许多马和骡子载书随行。
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
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
有时经过平原旷野时,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偶尔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再次查看。
正是有这样一种精神,他才完成了一部集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清之际,正是有顾炎武这样的进步思想家,中国传统儒学才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那你知道这一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他们又有哪些进步的思想呢?【推进新课】一、李贽(zhÌ)的离经叛道:1、出现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高中历史人教版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了解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2.掌握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3.分析儒家思想对当时政治、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2.活跃的儒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三、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对当时政治、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Step 1:导入与探究(10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明清之际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明清之际的政治与社会状况如何?儒家思想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Step 2:知识介绍(15分钟)教师呈现PPT,简要介绍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派及其代表人物:1.陆王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王船山;2.阳明学派:代表人物王守仁;3.叶派学派:代表人物严复。
Step 3:深化理解(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并组织讨论,帮助学生深化对不同学派的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和解释相关知识点。
Step 4:思考与应用(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就儒家思想在明清之际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展开讨论,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Step 5:拓展与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传统和创新之处,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关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意义的文章。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小组合作撰写的文章,明确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
六、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并展示几篇优秀的文章片段,以鼓励学生。
七、板书设计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2.掌握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3.分析儒家思想对当时政治、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1.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2.活跃的儒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共1课时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主要代表人物,了解他们各自的主要思想主张。
2、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4、了解并掌握经世致用的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并掌握“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背景,并与西方“启蒙运动”相比较。
5、比较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人思想主张2、学会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3、学会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认识进步思想家们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性。
2、通过学习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思想,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
3、通过对“亡国”、“亡天下”内涵的区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2学情分析学生思维活跃,基础知识较好,但是对材料的解析能力有限,尤其是文言文解读能力十分欠缺。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教学难点: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背景。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导入新课:明朝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不见大臣,不讨论国家大事,也不愿意知道国家大事。
他不批阅奏章,《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宇仁说这个皇帝是“活着的祖宗”,意思是说,他已算做本朝的“列祖列宗”之一了。
就是这么一个什么都不管的活宝皇帝,不知为什么,到了1602年,竟细读了一个叫张向达的大臣的奏本。
并且作了御批:“xxx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令下诏狱治罪。
他的著作不论出版与否,一概查抄烧毁,凡收藏、保留者,严惩不贷!”此人是谁?又是如何能够惊动了常年久居深宫不理朝政的万历皇帝?(二)讲授新课: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主张通过导入,学生好奇李贽为何惊动万历皇帝,引出其思想主张李贽的思想内容(幻灯片展示材料)材料一: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历史iii人教新资料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最后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代表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体会明末清初儒学的发展变化。
本节内容是对前三节所讲的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2.过程与方法:结合必修1和必修2专题,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三课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已进行系统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各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本课所讲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相对系统条理便于掌握,所以讲解时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主要提出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五】教学方法1、学会用问题探究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学案导学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习准备:预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初步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
课前分工,包括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复兴和发展;2.了解黄宗羲和王夫之的思想著作和影响;3.理解史书和史料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4.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复兴和发展,教学难点为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5分钟)老师简单介绍明清之际的历史背景,并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的复兴和发展。
3.2 梳理(15分钟)让学生自己整理笔记,梳理一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是如何影响中国文化和政治的。
3.3 学习黄宗羲和王夫之(40分钟)让学生分别阅读《明儒学案》,《袁州山人诗集·跋》和《纲鉴拾遗》中的引文,了解黄宗羲和王夫之的思想著作和影响。
3.4 分组讨论(25分钟)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分别讨论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让学生思考这一点,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3.5 总结(1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如何继续发扬光大。
四、课后练习1.请对《明儒学案》进行简单概括;2.请谈谈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请写一篇文章,分析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梳理笔记和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影响。
但是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有些学生可能无法积极参与,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发言。
此外,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希望在下一次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安排时间,确保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三维目】1、知识与能力:(1)识记: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准,强调人正当的私欲;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崇实致用;王夫子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了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三大进步思想进行简要评价;2、过程与方法:(1)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根据教书与相关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生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暴,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2)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的行为的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教材分析】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
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中新的潮流。
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体系,使我国传统文重新焕发了生机。
【重点难点】1、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2、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过程】导入新课:本节课是儒家思想的最后一课,请同们回忆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之后自然地进入新课习请阅读以下故事片断,并结合所知识,分析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材料:明朝,岳州秀才吴必中带着书童正走在赴京考会试的途中。
他是家中独子,但是他天生愚笨,多次考县试都不中,于是老爸吴老爷拿钱为他买了个秀才的头衔,这样,吴必中带着全家的希望上京了。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回放资料,历史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家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分析【本课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本课难点】如何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是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
三、教学设计通过复习儒学自春秋时期孔子开创以来,到战国后期成为蔚然大宗,到秦朝遭到打击,再到西汉逐渐复苏并走向正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两宋时期新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出现,随后陆王心学产生,到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日趋腐朽,儒学中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一、四位思想家的进步思想在什么样背景下提出的?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
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
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
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
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
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二、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哪些?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教学目标1、明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是在社会发生某些变化的大环境下产生的。
2、结合相关史料,理解李贽、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的思想。
3、客观看待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2、教学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历史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对儒家正统思想的批判——李贽的离经叛道1、生平★少年求学:穷困潦倒★中年做官:正直清廉★老年入狱:被害致死2、李贽及其“异端”思想: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材料二: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材料三:……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材料四: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
所谓矮子观场,和声而已。
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
——《续焚书》材料五:“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
”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李贽材料六: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①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②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强调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主张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
③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3、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新的社会阶层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学设计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
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
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今天我们将学习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
1、政治:①专制统治
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
2、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①程朱理学
②“西学东渐”
4、问题:商品经济发展与封建制度束缚之间矛盾突出。
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例证(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
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
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生平: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及代表作——《焚书》《藏书》等
★3、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结合材料习题,我们可以概括:
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
理论。
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
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
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
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共同的生活背景:
a、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b、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
c、自然科学有了一定发展;
d、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
2、共同的思想主张: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强调经世致用
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3、不同的政治理念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有:
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1、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
2、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3、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
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1、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
2、3、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
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1、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
2、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
3、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三)、对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评价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具有比较鲜明时代特色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
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学习完《明清儒学思想的活跃》,我们不妨再来追溯儒学发展演变过程!完成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