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个体心理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4
心理学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等。
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的结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包括能力和人格(性格、气质和自我调控系统)。
个体心理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和个体自身的经验等。
遗传因素提供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但环境和经验对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社会文化、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等都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个体心理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和特点,心理学家可以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个体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和实现个人成长。
总的来说,个体心理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领域,涵盖了人类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各个方面。
对个体心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
第二章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理论介绍1、理论要点“自我同一性渐成理论”或“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个体心理的发展乃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周期中,在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下人格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自我同一性逐渐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人格发展不仅受生物因素影响,还会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人格发展历经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1)婴儿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2)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疑虑(2-4岁)(3)学前期或游戏期主动对内疚(4-7岁)(4)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5)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25岁)(7)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25-65岁)(8)老年期自我整合对失望(65-死亡)艾里克森根据自己的临床跨文化观察,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危机是划分不同阶段的标准或依据。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的年龄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而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和一个消极结果,所谓积极结果就是指由于特定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对这个阶段的人格发展产生的积极的影响。
同样,消极结果是指本阶段危机不能得以顺利解决而对人格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
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
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品质)。
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
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
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出生—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第二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一)Alfred Adler的生平(略)(二)人格动力器官缺陷→补偿{集中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超补偿)发展其他的功能来补偿自卑感→{克服自卑感自卑情结,产生神经症追求优越{→导致积极的发展优越情结超补偿:是指个人通过极大的努力使原先的缺陷成为优势的过程。
自卑情结: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束手无策,心灰意懒,甚至导致万念俱灰、万事皆休的结果。
优越情结:是指一个人一心一意只追求自己的优越而忽视其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表现出专横、骄傲自大、言过其实等。
(三)生活风格1、含义是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独特方式。
2、分类健全的生活风格错误的生活风格三种状况造成错误的生活风格个体生理器官的缺陷。
身体器官的缺陷和长期的疾病会削弱或夺走儿童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和竞争的能力,这会使儿童断绝与外界的联系而退缩到自我的小天地里;家庭过分地溺爱和姑息。
由于父母和家人的娇惯、纵容,并包办了儿童应学应做的事情,导致儿童不但在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处理、毫无自信,而且还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被冷落和忽视。
一个在家庭中得不到关怀,得不到爱的孩子会认为别人不需要自己,会感到自己毫无价值,并且常会用不信任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人,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划一条界限。
可见,尽管上述三种生活环境各不相同,但对个体的影响是一样的,那就是:专注于自我,缺乏社会性的情感和兴趣。
3、形成形成时间:大约在四、五岁形成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家庭及其社会环境4、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2)最初记忆揭露个人生活型态的最佳引导。
Adler发现我们对于自己在4、5岁时的回忆会显示出我们在成人时持续的生活型态。
Adler也发现:个案的早期回忆是真实事件或虚构,其差异不大。
Adler认为Ers是人们投射他们的生活风格的型版,它是个人人格的一部份。
Ers不需要正确的解释早期生活事件。
它们具有心理上的重要性,因为Ers反映出个人目前的世界观。
(3)梦的分析不相信梦是愿望的达成或隐藏的冲突。
组织行为学吉林大学商学院刘昀教授jlu9></a>0755@1633></a>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63第一节个体感知第二节个体心理系统第三节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个体感知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般按刺激的来源分类外部感觉:眼、耳、鼻、舌、皮肤(触、痛、冷、温觉)内部感觉:运动、平衡、机体觉(内脏觉--饿、胀、渴、窒息、恶心、性、疼痛)感受性及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衡量,二者成反比差别感觉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各种感觉都能属发生适应的现象,但只有痛觉不能适应。
明(光)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温度适应:冷水浴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视觉暂留余音绕梁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联觉:一种刺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其它感觉的现象。
暖色调-红冷色调-蓝月光如水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视觉适宜刺激380-780纳米电磁波(光波)紫外线:小于380纳米红外线:大于780纳米看不见颜色视觉有些人视觉异常,分辨颜色有困难。
可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色觉异常大多数是由遗传造成的男:外祖父色盲女:外祖父色盲+父亲色盲色盲测试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听觉适宜刺激20-20000赫兹空气振动(声波次声波:小于20赫兹超声波:大于20000赫兹嗅觉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味觉适宜刺激能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皮肤感觉触、痛、冷、温觉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感觉种类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器官过于敏感,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晕车)运动觉(动觉)感受器颁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内脏感觉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感觉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能保护机体,最难适应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的人的感觉是相同的,但知觉却会有差别个体感知感觉认知社会认知个体心理系统本我自我超我个体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态度价值观案例二*个体感知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第一章组织与组织行为学知识巩固一、简答题1.什么是组织、组织行为和组织行为学?答:组织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首先,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其次,组织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要拥有相应的资源;最后,组织有特定的结构。
组织行为是指在一定组织环境中,全体组织成员工作时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答: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表现,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
因此,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答:观察法、谈话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等。
二、不定项选择题1.B2.BC3.A4. C5. C6. C三、应用练习题1.阅读管理学相关内容,谈谈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的差异。
答: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
其旨在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预测、理解、引导和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就高绩效组织。
组织是管理的对象,管理是组织运营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属于管理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对你所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做一次研究。
答:略案例讨论:IDEO让互助文化深入人心对领导者来说,没有什么比倡导组织中的互助行为更重要的了。
员工在工作中互助是优秀企业的一道常见风景。
如果不考虑员工自觉性,即组织行为学者所说的组织公民行为,公司希望高效运转,就需要将所有任务完美分配,中间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任务在执行中不能随意更改,而且所有任务必须同步,不能在进度上有半分差池。
不仅如此,在知识型工作时代,商业成果往往与人们在复杂项目中表现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知识框架第一节需要、动机与行为一、需要、动机及行为规律行为发生的基本模式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又是由需要支配的。
行为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也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
目标是一种外在的对象,是行为的诱因。
目标并不是采取一次性行动就能够实现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
行为科学家把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划分为两种: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1)目标导向行为是寻找目标的过程;且过程不能太长,目标定的不能太低;(2)目标行为时直接满足目标实现需要的行为;个体行为规律的循环过程只有了解人的需要,才能预测人的动机与行为。
二、需要与动机1.需要需要是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2)多样性(3)层次性(4)潜在性(5)可变性(6)社会制约性2.动机(1)动机的定义动机指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2)需要与动机的关系需要和动机既相似,又有严格的区分。
①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
②当一个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这种需要才会转化为动机。
③动机是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会导致动机的产生。
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①需要对象的确定;②需要达到一定程度,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上时,才能变成动机并引发行为。
三、动机与行为1.动机的三种机能动机具有原始性、内隐性及实践活动性的特征,因此具有三种机能:(1)始发机能:动机是个体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2)选择机能:动机能指导人们作出相应选择,使得行为朝着既定方向、预期目标前进;(3)强化机能:行为结果的好坏,会驱使动机重复出现或不再出现;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一般来说,动机是行为发生的直接内动力,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
(1)动机和行为的复杂关系具体表现在:第一,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第二,同一行为可以源于不同的动机;第三,一种行为可能由多种动机所引发;第四,合理的动机可能会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第五,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心理咨询技能笔记第二章心理咨询技能第二节制定个体心理咨询方案第一单元商定咨询目标1、商定咨询目标的前期工作答:1、全面深入了解求助者:建立在心理诊断阶段忆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着重从以下七个问题进行:1)Who:他是谁?尽可能详细了解求助者,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状况等。
尤其是要掌握求助者的基本性格特征;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兴趣爱好、能力等,了解求助者通常对自己、对别人和现实生活所持的态度及相应的习惯做法2)What:发生了什么事,要了解事情发生的细节3)When:什么时候发生的?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以前是否发生过,次数有多少?情况如何?4)Where:在哪里发生的?事情发生的地点,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5)Why:为什么会发生?原因何在?有什么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是什么?6)Which:与哪些人有关?他们与求助者关系如何?7)How:事情是如何演变的?事情发生后,求助者的认识、情绪、行为的反应,有无外界支持与帮助?事情发生至今有怎样的变化?2、全面深入了解求助者要有哪些针对性?答:需要针对求助者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问题特征和文化特征。
3、深入了解求助者时深入了解求助者时的思路1)明确求助者想要解决的问题2)进一步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一个问句中不宜出现几个问题,可一个一个循序地问。
需要咨询师边倾听边思考,掌握问题核心3)通过对求助者言行的反应,澄清求助者的真实想法4)深入探讨求助者问题的深层原因(咨询师重要且非常关键的一步) 4、如何判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答:类型:分正常、不正常两类型;正常包括: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不正常心理包括:神经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和躯体形式障碍)、重性精神障碍、其它精神障碍。
5、有效咨询目标的特点(记住,每年都考)1)属于心理学性质:主要涉及心理障碍、心理适应、心理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在;2)积极:符合人们发展需要3)具体或量化的:受终极目标指引的具体小目标4)可行的:符合求助者的能力水平5)可以评估:无法评估的不能作为目标6)双方可以接受:咨询双方共同商定、协调一致7)多层次统一:有效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目标的协调统一6、如何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答:1、找出求助者的主要问题;2、确定从哪个问题入手续;3、双方商定咨询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
第一节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一)感觉:
1.定义: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2)内部感觉:内脏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
4.感觉的编码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感觉编码。
(二)知觉
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对象的过程。
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的。
现实要经过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中介来影响人的行为。
因此研究知觉对组织行为非常重要。
知觉形成急需要来自外界的信息资料,同时又有个人原有知识、经验、态度、情绪等主观原因。
2.感觉与知觉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1)联系
1)同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
2)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区别:
1)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知觉不仅依赖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
3)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3.知觉类型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物体知觉与社会知觉
二、知觉的特征
(一)知觉的选择性(课本22页两可图例)
1.概念:知觉的选择性就是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选择出来的特征。
(对象和背景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换)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从客观而言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对象的组合;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强度。
(2)从主观来看: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需要和兴趣;定势与情绪状态。
(二)知觉的理解性(九马画山)
1.概念:知觉的理解性就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的知觉中,需要以过去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
2.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
(1)知觉经验;
(2)言语的指导作用;
(3)实践活动的任务。
(三)知觉的整体性
1.概念: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
(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4)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四)知觉的恒常性(课本25页例子)
1.概念: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
2.种类:(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亮度恒常性;(4)颜色恒常性。
恒常性的存在等使人有效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具有以下特征的对象,容易引起人的知觉。
1.具有较强特性的对象。
2.反复出现的对象。
3.运动变化的对象。
4.新奇独特的事物。
(二)主观因素(以情绪为例)
兴趣、需要与动机、个性、情绪、经验。
四、错觉
1.定义:错觉是错误的知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2.错觉的种类
错觉的种类有很多,常见的有:(一) 视错觉(二)方位错觉(十字街地下通道)(三) 大小错觉(四) 旋转错觉
(五) 形状和方向错觉(六) 时间错觉(七) 运动错觉(八) 情绪错觉(不可能图像等)
3.形成的原因:多为生理和心理等多种因素产生的。
五、社会知觉
1.什么是社会知觉
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人的知觉(包括他人和自己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2.社会知觉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dins,1957〉编撰了两段文字材料来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并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人。
例如,第一段中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第二段中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他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
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被试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18%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研究发现,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
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
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
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K.Dion,et al,1972)曾用实验证实了晕轮效应的存在。
他们让被试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照片看上去分别是无魅力的、中等的和有魅力的,然后,研究者让被试评定这些人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原本可能与有无魅力是无关的,但评定的结果却显示,有魅力的人得到了最高的评价,无魅力的人得到了最低的评价。
(3)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人们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聚集在一起,所以,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人们也往往将聚集在一起的人们赋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
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
例如,人们通常觉得英国人有绅士风度、聪明、因循守旧、爱传统、保守,美国人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法国人爱好艺术、轻率、热情、开朗等等。
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
(4)社会投射效应
是指知觉者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特征。
有意识的投射往往是知觉者为获得一种心理上得平衡。
六、自我知觉
1.定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的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2.发展阶段
自我知觉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知觉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1)生理的自我
(2)社会的自我
(3)心理的自我
评价:芙蓉姐姐、凤姐的自我知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