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在沙漠中心
- 格式:ppt
- 大小:707.50 KB
- 文档页数:31
第22课在沙漠中心课程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沙漠吗?用词语形容一下沙漠是怎样的?(狂风大作赤日炎炎飞沙走石,戈壁残垣,海市蜃楼,风沙漫漫连绵起伏浩瀚无垠起伏跌宕,渺无人烟)不错,沙漠的环境很壮美,也很险恶,今天我们的探险之旅随作者走进沙漠,体验在沙漠中心的痛苦和煎熬,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第一环节课前自主预习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2.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3.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作者的优秀品格。
难点:品味关键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自主预习,自我提高(一)基础达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乙醚.()虫豸.()硌.()犁铧(...)()脐.带()真谛()噎.()筛糠..()()2、根据下列的解释,写出相关的词语。
(1)指死亡的期限。
()(2)虫子。
泛指虫类小动物。
这里比喻碌碌无为的人。
()(3)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4)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
()3、本文节选自,作者是(国家)作家(人名),其代表作有、、等。
4 、本文主要记录了作者在被困于沙漠之中一夜之间的所思所想。
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在沙漠中他们遇到了问题问题,问题,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5、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道“”(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意。
2、请同学们谈谈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第二环节交流展示第三环节共同学习,合作探究(一)问题探究:1、在那个飞机性能差、机场设备简陋、气象情报不全、救援工作还比较落后的年代里,一个人在全世界最大的沙漠里,那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作者坠机后遇到了哪些困难?2、作者在生理上产生了幻影、疲倦错乱、呼吸困难等不适的症状,那作者在心理上是否也产生了不适呢?(是的)请同学们找一找表达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3、那作者为什么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呢?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4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二)语句赏析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不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第 22 课《在沙漠中心》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丰富探险知识。
2 把握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写法。
3 培养学生有追求,有责任感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与挫折。
教学重难点1理清人物心路历程,通过心理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 理解“冒险”的意义,正确把握生命的价值。
1.自主认知(5分钟)(1)作者介绍圣埃克絮佩里(1900-1944)法国飞行员和作家,1921—1923年在法国空军服役,后来成为民用航空驾驶员,是法国最早的一代飞行员之一。
参加了开辟法国—非洲—南美国际航线的工作,他的一生主要是在航空线上度过的。
他热衷文学,从未停止写作。
他的小说特点是围绕他本人的航空经历,描述了当时法国飞行员的惊险豪迈的生活。
1943年参加盟军在北非的抗战,在一次执行侦察任务时失踪。
代表作有《南线邮航》《夜航》《人类的大地》《战争飞行员》《小王子》《堡垒》。
(2)背景资料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飞机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
在20世纪初,飞机制造技术还不完善,同时天气预报也不准确,信息技术也不发达,对于较早一代的飞行员来说,每一次驾驶飞机上天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开辟新的航线更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课文所讲述的情形就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者圣埃克絮佩里是那一时代的飞行员,文章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述。
(3)知识链接飞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
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太空中飞翔。
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发明的风筝,虽然不能把人带上太空,但它确实可以称为飞机的鼻祖。
本世纪初在美国有一对兄弟在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莱特兄弟。
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
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
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