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弯道漂移竞技项目中的力学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151.00 KB
- 文档页数:2
弯道跑时人体运动与作用力的相关分析-运动生物力学论文-体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一个标准田径场是由一个长方形和在它的两端分别加上一个直径与长方形宽度相等的半圆形组成的。
因此,凡在200m 以上的径赛项目,有一半以上距离是在弯道上跑的。
有些中长跑运动员在竞赛弯道跑中,多用了几倍或几十倍0. 1S 的时间,或者说比规定的距离多跑了几十厘米、几米、十几米、乃至数十米,而运动员自己并不知道,甚至连教练员也没有发现,即便发现了也没有重视起来。
运动员是怎样多跑了距离呢?问题就发生在弯道跑的路线上,导致运动员在训练中的成绩受影响,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探析。
二、提出合理弯道跑技术能减少人体弯道跑距的缘由田径场跑道的设计和计算是与田径规则相适应的,在田径规则中规定,弯道跑全程有画线半径和计算半径之分,画线半径是以田径场的设计半径长度为基本单位所确定的第1 道半径长度,第2 ~8 道的画线半径是第1 道的半径长度+ (分道数- 1)分道宽;计算半径是以画线半径长度为基本单位,在第一道画线半径长度基础上加30cm,而在第 2 ~8 道画线半径基础上只加20cm.目前的标准半圆式400m 田径场的半径长度为37898m 计算,根据圆周长计算公式,得出标准半圆式400m 田径场的各个分道画线周长与计算周长之差。
可知,第 1 道的画线周长与计算周长差距为最大,因而有人提出了只要运动员掌握了能沿着37898 + 01m 或37898 + 02m 的半径跑进技术,在规则允许范围内是可以少跑弯道距离的。
显然,从纯理论角度讲,上述提法是有根有据的;对减少人体弯道跑进距的推断,在形式逻辑范围内,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人体是一个有特殊生物形态结构的物种,而标准式半圆田径场的设计规则并非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
三、弯道跑时人体运动与作用力的相关分析为了更好地认识弯道跑的运动状态,首先对直道跑情况进行分析。
弯道超越原理
弯道超越原理是指在赛车比赛中,通过在弯道中采取一些特殊的技巧
和策略,使得车手能够在弯道中超越前面的车手,从而取得领先的优势。
这个原理在赛车比赛中非常重要,因为弯道是比赛中最容易超越
的地方之一。
弯道超越原理的核心是在弯道中保持速度。
在弯道中,车手需要通过
一系列的技巧和策略来保持车速,从而在弯道中保持领先。
其中最重
要的技巧是在进入弯道之前减速,然后在弯道中加速。
这样可以保持
车速,同时也可以避免车辆失控。
另外一个重要的策略是选择正确的赛车线路。
在弯道中,车手需要选
择一个最短的线路,这样可以减少行驶距离,从而更快地通过弯道。
同时,车手还需要根据赛道的情况来选择最佳的线路,以便在弯道中
保持最高的速度。
除了这些技巧和策略之外,弯道超越原理还需要车手具备一些特殊的
能力。
首先,车手需要具备非常敏锐的反应能力,以便在弯道中及时
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车手需要具备非常高的技术水平,以便在弯
道中保持车速和控制车辆。
最后,车手还需要具备非常强的心理素质,以便在比赛中保持冷静和集中注意力。
总之,弯道超越原理是赛车比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理。
通过采取一些特殊的技巧和策略,车手可以在弯道中超越前面的车手,从而取得领先的优势。
然而,要想成功地应用这个原理,车手需要具备非常高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以便在比赛中保持冷静和集中注意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赛车比赛中获得胜利。
弯道动力学原理弯道动力学是汽车运动中的重要理论,它涉及到车辆在弯道中的运动状态、稳定性和控制性能等方面的问题。
在弯道行驶时,车辆受到离心力和侧向力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弯道动力学原理,以便更好地掌握车辆的行驶特性和提高驾驶技术。
首先,我们来谈谈离心力。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当车辆在弯道中行驶时,由于车辆的惯性作用,车辆会向外侧偏离,这个偏离的力就是离心力。
离心力的大小与车辆的速度、质量和转弯半径有关,一般来说,车速越快、车辆质量越大、转弯半径越小,离心力就越大。
因此,驾驶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控制车速和操纵车辆,以减小离心力对车辆行驶的影响。
其次,侧向力也是影响车辆在弯道中行驶的重要因素。
侧向力是指车辆在弯道中由于转向而产生的向心力,它的大小与车辆的质量、速度、转弯半径以及路面摩擦系数等因素有关。
侧向力的作用是使车辆保持在弯道中的稳定状态,同时也需要驾驶员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利用侧向力,使车辆行驶更加平稳和安全。
此外,对于车辆的悬挂系统和轮胎性能也是影响弯道动力学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悬挂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小车辆在弯道中的侧倾角度,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而优秀的轮胎性能可以提供更好的抓地力和操纵性能,使车辆在弯道中更加灵活和稳定。
综上所述,弯道动力学原理是影响车辆在弯道行驶中的重要理论,它涉及到离心力、侧向力、悬挂系统和轮胎性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了解和掌握这些原理,对于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技术和车辆的行驶性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弯道动力学原理,不断提升自己的驾驶技术,确保车辆在弯道中行驶更加安全和稳定。
短跑的弯道技术弯道跑的力学原理弯道跑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在做圆周运动,从力学角度来分析可以看出运动员想要在圆周运动中弄够快速的运动,需要向心加速度,同时向心力是产生向心加速度的重要因素。
另外,运动员还受与运动速度垂直的向心力的影响。
在运动员进入弯道的一瞬间,身体向内倾斜,人体主要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但是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不再一条直线上,由这两个力的合力产生向心力,从而产生向心加速度,从而促使运动员顺利完成弯道跑。
由此可以得出运动员受力公式为F=m·/R,转化公式可以得出mg·tg=m·/R,因此,运动员在弯道跑的过程中,身体内倾斜角越大,需要的速度越快,受到的向心力就越大。
当运动员的速度一定时,运动员所跑道次的半径越大,运动员身体的内倾斜角就越小,所受到的向心力就越小。
由此可见,运动员弯道跑时,速度越快,身体倾斜角度越大,同时,运动员弯道跑的身体倾斜角度受道次的影响,到此越往外,运动员的身体倾斜角越小。
弯道跑的技术特点弯道跑技术对运动员的要求主要包括在跑步过程当中身体姿态、躯干、摆臂和蹬腿等方面的要求,运动员在过弯道的瞬间,速度越快,身体的内倾角度就要越大,对技术动作的要求就会越高。
弯道的起跑技术特点对于田径径赛项目中的200米和400米短跑比赛中,起跑都是在弯道上,并且都需要起跑器。
因此在进行起跑器的安装时,要正对内测道的切线方向,尽量靠近外侧分道线,保证运动员在起跑初期能够尽可能的获得一个直线的加速过程。
手的位置一手在前一手在后,右手紧靠起跑线,左手在起跑线的后方8厘米左右,一旦起跑,身体要快速抬高并向内倾斜,右侧腿要加大摆动准备进入弯道。
弯道技术中的躯干状态运动员想要在弯道保持较高的速度,需要及时的调整身体姿态。
在弯道中,运动员的身体要稍微往前倾,往里倾斜的角度要稍大,在将要出弯道的时候,调整身体姿态,将原来的重视左侧内倾转为重视前倾,加大前倾的角度。
因此,运动员要根据自己的速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过弯身体倾斜角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在进入弯道时保持较快的速度,还能够保证在出弯道时及时的进行加速跑。
漂移教学知识点分析总结一、漂移前的准备1.赛前准备了解赛道情况:了解赛道的弯道类型、路面状况和赛道特点,有针对性地准备漂移技术和战术。
检查赛车状态:确保赛车机械性能良好,包括悬挂、制动系统、轮胎等,避免在漂移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
2.身体准备强体训练:漂移需要赛车手具备很强的肌肉控制和反应能力,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协调性。
注意饮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合理搭配营养,确保赛车手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状态。
二、角度控制1.方向盘控制横向移动:在漂移过程中,赛车手需要灵活操作方向盘,控制车辆的横向移动,保持漂移的轨迹。
反向转向:通过反向转向的操作,实现车辆的侧向滑移,配合油门和制动,控制漂移的幅度和角度。
2.车速控制速度调节:漂移过程中需要根据赛道情况和车辆状态,灵活调节车速,保持漂移过程中的平衡和稳定性。
加速、减速:通过油门和制动的操作,调节车辆速度,合理控制漂移的角度和时间,确保漂移的效果和安全。
三、力量和控制1.横向力侧向支撑:在高速行驶和侧向滑移的过程中,车身会产生横向的力量,赛车手需要有效地利用横向支撑力来稳定车辆。
扭矩控制:合理利用车辆的扭矩和动力输出,在漂移过程中控制车辆的侧向滑移和平衡,保持车速和方向的稳定。
2.转向控制灵活转向:在漂移过程中,赛车手需要快速而准确地操作转向系统,实现车辆的侧向滑移,保持漂移的轨迹和角度。
侧向抓地力:通过控制车辆的悬挂结构和轮胎抓地力,在漂移过程中保持车辆的稳定性,避免发生侧翻或失控情况。
四、心态和技巧1.心态调控调整心态:在漂移过程中需要保持冷静和集中的心态,对赛道和车辆状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确保漂移的安全和效果。
勇气与信心:漂移需要赛车手具备一定的勇气和信心,克服恐惧和迷茫,保持对漂移技术和自身能力的信心,勇往直前。
2.技巧和策略重心转移:在漂移过程中,灵活利用车辆的重心转移,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侧向滑移的效果,实现更完美的漂移。
速度配合:根据赛道情况和角度要求,合理利用车速和角度的配合,实现漂移的效果和角度控制,避免漂移过程中出现偏差和失控。
对“弯道问题”的思考陈 建(南通师范学校, 江苏 南通 226006)目前,国际性田径比赛使用的是周围有400米半圆式跑道的田径运动场。
跑道通常设有8条分道,各宽1.22~1.25m,弯道半径(内道)37.898m(下取37.90m),两圆中心距为80m 。
200m 、400m 等项目的竞赛都涉及到弯道途中跑。
由于弯道占全程的约2/3,弯道技术往往成为致胜关键。
设运动员以恒定速率v 在半径为R 的弯曲跑道上赛跑。
由于运动方向不断变化,这实质上是一种变速运动,运动员的整个身体要向内(加速度方向)倾斜。
为了使人体不倾倒,地面给运动员脚的反作用力F 必须通过人体质心C ,这样可保证对质心的力矩为零。
F 与重力mg 的合力即运动员作曲线运动的向心力,方向指向圆心,大小为R mv 2。
事实上,这里所说的地面给运动员的力F 实际上就是支持力N 与静摩擦力f 之和。
竖直方向的重力mg 与支持力N 的合力为零,与作圆周运动无关;水平方向平行于地面的静摩擦力提供了运动员在弯道上的向心力。
由图1可知:R mvmgtg 2=θ 即 Rg v tg 2=θ可见,速度越快、半径越小,所需要的向心力越大。
对不同道次上的运动员而言,跑道半径R 不同,即使速率相同,人体的倾斜角度θ并不相同。
假设某一运动员在弯道上的速率v 为10m/s ,则从最内侧跑道到最外侧跑道所需要的向心力、倾斜角θ见下表:弯道半径R (m) 37.9039.15 40.40 41.65 42.90 44.15 45.40 46.65 向心力(R 为37.90m 时取1)10.97 0.94 0.91 0.88 0.86 0.83 0.81 倾斜角θ(度) 15.07 14.61 14.18 13.77 13.38 13.01 12.67 12.34 弯道半径小,向心力(摩擦力)大,人体的倾斜角度大,对弯道技术要求高,此时运动员图1对地面沿半径方向的蹬踏作用也随之增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动员的额外负担。
铁路弯道中的力学知识在修筑铁路时,常常因地理环境和工程造价等因素的影响,在线路中设置铁路弯道,但弯道设置中,需要应用力学知识对弯道的几何参数进行分析,如果设计不当,会对形车安全产生影响,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车辆通过弯道时车辆自身的离心力机车车辆在曲线上行驶时,由于惯性离心力作用,将机车车辆推向外股钢轨,加大了外轨钢轨的压力,使旅客产生不适,货物移位等。
列车以速度v沿半径R的圆曲线运行时,产生离心力F:F=mv2/R=Gv2/gR (公式1)式中G一车辆重力(KN);v一行车速度(m/s);R一曲线半径(m);g一重力加速度,g=9.8m/s2;由公式1可知,列车通过曲线时,离心力的大小由三大因素影响:①车辆自重;②车辆行车速度;③铁路曲线半径。
二、对曲线行驶中的离心力应对措施1、铁路曲线半径为了保证列车的行驶安全,在铁路的设计和建造时,国家《修规》对不同速度等级的铁路规定了车辆可以安全通过的圆曲线的最小半径,高速铁路和平原地区干线铁路一般比较平直,用较大的曲线半径;山区铁路、工厂支线、车辆段道岔的咽喉区、编组站、城市地铁等受地形的制约较大的地段,只能使用较小的曲线半径,列车必须限速通过。
2、曲线超高与限速结合为了平衡列车曲线行驶中所产生的离心力,需要把曲线外轨适当抬高,使机车车辆的自身重力产生一个向心的水平分力,以抵消离心惯性力,达到内外两股钢轨受力均匀和垂直磨耗均匀等,满足旅客舒适感,提高线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 …G 外轨超高是指曲线外轨顶面与内轨顶面水平高度之差。
在设置外轨超高时,主要有外轨提高法和线路中心高度不变法两种方法。
外轨提高法是保持内轨标高不变而只抬高外轨的方法。
线路中心高度不变法是内外轨分别各降低和抬高超高值一半而保证线路中心标高不变的方法。
曲线超高的大小由列车通过时离心力的大小确定。
由于离心力与行车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曲线半径大小成反比,因此曲线半径越小,行车速度越高,则离心力越大,所需设置的超高就越大。
铁路弯道中的力学知识课题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铁路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弯道是铁路线上的常见部分。
在列车高速通过弯道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可能会产生轮轨摩擦、振动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列车的行驶安全,也会影响乘客的舒适度。
因此,研究铁路弯道中的力学知识,对于提高铁路运输安全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铁路弯道中的力学知识,分析列车通过弯道时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为优化铁路线路设计和提高运输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内容1.列车通过弯道的运动状态分析:研究列车通过弯道的速度、加速度、离心力等运动参数,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2.轮轨摩擦与振动研究:分析列车通过弯道时轮轨之间的摩擦和振动情况,研究摩擦和振动的产生机理及其对列车行驶的影响。
3.列车空气动力学特性研究:分析列车通过弯道时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研究风阻对列车行驶的影响。
4.铁路弯道线路设计优化: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铁路弯道线路设计的优化方案,包括弯道半径、轨道结构、排水系统等方面。
四、研究方法1.理论分析:运用力学、空气动力学等相关理论,建立列车通过弯道的数学模型,对运动状态、轮轨摩擦与振动、空气动力学特性等进行理论分析。
2.数值模拟: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列车通过弯道的运动状态、轮轨摩擦与振动、空气动力学特性等进行模拟计算,验证理论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3.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手段,模拟列车通过弯道的实际工况,对轮轨摩擦、振动等情况进行测试和分析。
4.系统优化:根据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提出铁路弯道线路设计的优化方案,运用系统优化方法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优化。
五、预期成果1.建立列车通过弯道的运动状态数学模型,为铁路线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揭示轮轨摩擦与振动的产生机理及其对列车行驶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摩降振措施。
3.分析列车通过弯道时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为减小风阻提供优化建议。
4.提出铁路弯道线路设计的优化方案,提高铁路运输安全和效率。
漂移的物理原理漂移是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驾驶技术,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物理原理。
本文将从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揭示漂移背后的科学道理。
漂移是指在高速行驶中,驾驶员通过控制车辆的转向和加速,使后轮失去抓地力,并引发车辆在弯道中横向滑行的现象。
要想理解漂移的物理原理,首先需要了解力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摩擦力和惯性力。
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由于相互接触而产生的抵抗相对滑动的力。
而在漂移过程中,摩擦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驾驶员向右转动方向盘时,车辆的前轮会向右转,此时前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会产生一个向右的力,使车辆产生向右的向心力。
与此同时,车辆的后轮会因为向右转的惯性而继续向前滑动,此时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同样会产生一个向右的力,但由于车辆的横向滑动,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会减小,从而使得后轮的向心力小于前轮的向心力。
在漂移过程中,为了保持车辆的平衡,驾驶员需要通过加速来增加车辆的向前的惯性力。
这样一来,车辆前轮和后轮之间的摩擦力差距就会更大,后轮的向心力更小,从而使得车辆的后部产生一个向外的力,促使车辆向外滑行。
除了摩擦力和向心力,还有一个关键的物理概念需要考虑,那就是动量守恒。
动量是物体运动时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在漂移过程中,车辆的前轮和后轮都会受到驾驶员的操控,产生一个横向的速度差。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当车辆的前轮向右转动时,车辆的后轮会产生向左的速度差,从而使得车辆整体的横向速度保持不变。
通过对漂移的物理原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漂移的实质是通过控制车辆的转向和加速,使车辆的前轮和后轮之间产生不同的向心力和摩擦力,从而使车辆在弯道中产生横向滑行的现象。
漂移需要驾驶员具备精准的操控技术和对车辆动力学的深入理解,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反应速度和判断力。
尽管漂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驾驶员带来刺激和乐趣,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漂移过程中,车辆失去了对地面的牢固抓地,操控难度大大增加,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导致车辆失控和事故发生。
浅析弯道漂移竞技项目中的力学小知识
韩治健100965 摘要:漂移,酷!汽车广告、汽车竞技赛、电影甚至新款游戏,都已用完美的现场展示、3D效果等,扣动你的心弦,将漂移诠释的独一无二,令人惊叹,纵观这个运动的世界,你会发现很多和谐而漂亮的运动。
本文将尝试从理论力学的角度,给出漂移的力学诠释。
关键字:弯道漂移惯性离心作用重量前移摩擦甩尾力矩
漂移,是赛车运动中最优美的技术之一,也是常用的弯道超越技术,用得出色的赛车手将会受到众人的追捧。
我们知道,当遇到急转弯的时候,根据向
心力,如果此时的车速过快,汽车所
受的外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就会使车的弯道
超越的半径很大,产生离心作用,造成冲出跑
道或者撞到防护墙的危险,而漂亮的漂移可以
使车子迅速转向,快速侧滑过弯,不必担心速度过快会造成转弯半径过大的问题。
完美的弯道漂移甚至可以不必减速,直接过弯,这也正是漂移受各位赛车手青睐的原因,属于必杀技之一。
先结合理论力学,浅谈一下汽车漂移的原理:首先引入抓地力,即摩擦力、离心惯性力、制动惯性力、驱动力的合力。
当后轮失去大部分甚至全部抓地力;同时前轮要能保持抓地力,此时,汽车所受的牵引力和摩擦力的力矩不等于零,汽车将会在力矩的作用下绕前轮产生转动,即俗称的甩尾。
同时,由于惯性,汽车将会继续横向平移,在牵引力和摩擦力的横向分量的作用下,当横向速度为零时,汽车改变自己的行进方向,完成漂移。
常用的漂移技巧有猛踩刹车,或拉起手刹,这是一种强制动的方式,那么这种方式是如何成功实现漂移的呢?这种方式对车胎的要求有多高?进一步分析
为何强力制动会产生漂移及其对车胎的损坏程度。
运用达朗贝尔原理,引入惯性力,整个体系变成动平衡体系。
强力制动的方式都会使汽车在惯性的作用下,车身的重量向前轮转移,使得前轮与地面的摩擦
力增大,而后轮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甚至为零,以便汽车以前轮为轴更顺利实现甩尾,完成漂移。
对汽车转弯制动时进行受力分析,发现汽车在直线行驶时,分布在四个车轮
上的载荷相差不多,但在转弯时,受
离心惯性力的作用,四个车轮上的载
荷将重新分配。
离心惯性力产生的使
汽车向外侧翻转的力矩使外侧车轮承
受的正压力增大,地面对其提供的支
持力和向心摩擦力也增大,轮胎直径方向和轴线方向变形量增大;内侧车轮承受的正压力减小。
汽车在转弯中制动时还会产生第二个惯性力——制动惯性力,其方向为转弯的切线方向,与离心惯性力垂直,它将加剧四个车轮负担不平衡的现象,制动惯性力产生的使汽车向前翻转的力矩导致前轮承受的正压力增大,对前轮提供的支持力和制动力也增大,轮胎径向和圆周方向变形量增大;后轮承受的正压力减小.转弯制动时,两个惯性力共同作用,由于外侧车轮比内侧车轮承受的离心惯性力大,前轮比后轮承受的制动惯性力大,二力合成的结果是弯道外侧前轮负担最重,弯道内侧后轮负担最轻,而内前轮和外后轮的负荷居中。
总之,由于受力的不均衡,使得车尾因为受力矩的作用成功实现摆尾是漂移的最核心原因,此外,力的不均衡使得整个车的外侧前轮的负担最重,这也是对于赛车的车胎要求高的原因。
经过此番分析,我对弯道漂移竞技项目的原理也有了更为细致的了解,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充分展现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一个并不简单的动作,也充分说明了理论力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看似浅显的力学道理实体化运用于生活就可以诞生伟大的飞跃;此番分析,加深了自己对理论力学中动力学和运动学的相关原理的理解,发现原先静止的课本知识结合实际之后可以变得如此鲜活,大大增加了自己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学习,我希望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同济大学理论力学教材
2010级土木工程10班韩治健100965
20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