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年级上册4 .4 测量力的大小|教科版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25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运动与力》一课一练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第一课:我们的小缆车一、填空题1.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________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________的压力。
物体都受到一个________的力,这就是________。
2.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必须要有________的作用。
3.苹果成熟后会掉下来是受到________作用的结果。
4.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会受到________力的作用。
5.在做小车实验中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运动越 ________ 。
6.在小车这个实验中,拉力的大小与________有关。
二、判断7.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8.小缆车实验中只要挂上一个小垫圈,小缆车就会动起来。
()9.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0.因为重力的作用,也会使一些物体运动起来。
()11.小车从静止到运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12.工人利用吊锤来检查门窗、墙壁等是否竖直,就是应用了重力的原理。
()13.因为鸟会飞,所以它不受重力的作用。
()14.在小车实验中,绳子起到传递力的作用。
()15.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6.小车实验中,垫圈起了拉动小车的作用,我们是用垫圈的重力使小车运动的。
()三、选择17.在拉力较大时,小车的运动速度( )。
A.越来越快B.越来越慢C.保持不变18.当我们增加垫圈的个数时,小车的运动速度将( )。
A.变慢B.变快C.无法判断19.在小车实验中,提供小车动力的是( )。
A.车身B.缆绳C.缆绳一端重物的重力20.把小车放在斜坡上,小车会滑下来,这主要是因为( )。
A.小车受到了重力作用B.小车的体积较小C.斜坡的坡度较小21.( )发现了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都有一种吸引力。
A.爱因斯坦B.伽利略C.牛顿22.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 )。
A.用力B.用更大的力C.不用力23.重力的方向总是()。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涉及第3章《力的作用》的第1节《力与运动》和第2节《力的测量》。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方法,以及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方法,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砝码、滑轮、绳子等。
2. 学具:每组一个弹簧测力计、小车、砝码、滑轮、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力的作用。
a.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力的现象?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方法。
a.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 力的测量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b.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测量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
七、作业设计a. 请简述力的概念。
b.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c. 请举例说明力的测量方法。
2. 答案:a.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 例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较为扎实,但在力的测量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单元知识点第四单元:运动和力基础知识1.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
2.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3.(一定的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4.在小车上拴绳子一般是车头正中,否则小车会跑偏。
拉小车绳子的长度,应该约等于桌子的高度。
垫圈起了拉动小车的作用,我们是用(垫圈的重力)使小车运动的。
5.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6.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当他们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就消失了。
(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7.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 .(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鞭炮)也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8.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要是运动的物体静止,必须对物体(用阻力)9.(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它可以用来测量力的大小。
生活中我们叫它(弹簧秤)。
10.人们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
,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100)克力1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2.拉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每课重点知识点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第一课《我们的小缆车》1.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一个向下的力叫(重力)。
2.使我们的小缆车运动起来的力是(垫圈的重力);需要一定的拉力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挂的垫圈越多,小车受到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
3.我们通过(增加垫圈数量)的方法,来增加小车受到的拉力。
第二课《用橡皮筋作动力》1.像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当它们恢复原来形状后,(弹力就消失了)。
2.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端挂的钩码越多,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前进的距离越(远)。
4.在做橡皮筋动力小车时,小车不前进可能是因为(小车太轻,轮胎打滑)。
5.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2)选择的数据我们用(平均数)(3)我们的发现(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6、生活中运用弹力的物体有(弓箭、松紧带、拉力器等)第三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地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要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必须对物体(用阻力)。
3.举例:靠反冲力运动的有(喷气式飞机、火箭、鞭炮、乌贼)第四课《测量力的大小》1、(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常被叫做(弹簧秤)。
2、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力。
3、弹簧测力计主要利用弹簧(受力大,伸得长)的特征工作的。
4、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
测量力的大小一、教材分析:《测量力的大小》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四课。
本单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
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五课“运动与摩擦力”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力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
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第三、制作简易测力计。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了解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四、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条形盒测力计、钩码、文具袋、三角板、教科书。
教师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聚焦问题。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就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除此之外,关于运动和力你还有哪些问题想要进一步探究和了解?(预设: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这个力用多大才合适?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多大的力?……)要想知道要用多大的力,必须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那么怎样来测量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测量力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问题引领,分布落实。
(一)、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组成。
师:要想知道物体力的大小,通常需要一种测量工具,就是弹簧测力计。
在生活中常常被叫做弹簧秤。
(幻灯片出示各种弹簧测力计并板书:弹簧测力计。
)为了更好地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测力计,给你一分钟时间,观察其结构并思考作用。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反思_共10篇范文一:《测量力的大小》的教学反思《测量力的大小》的教学反思这堂课我设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在探究地表变化的因素时,先引导学生猜测,地表的变化可能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有关,然后就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找出还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影响地表。
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一部分分两步进行效果会好一些:一是验证自然因素是否影响地表;二是验证人类活动是否影响地表。
这样目标集中,教师容易调控,学生也缩小了范围,降低了难度。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调零(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通过学生的交流,我还发现:在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提出探究的目标:通过资料交流,看看自然因素是否对地表有影响?有什么影响?让学生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交流、展示,或老师补充图片资料,最后得出结论:人为因素也在改变地表,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这样的探究、合作更有效。
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启发、讨论、甚至争论,思维得到碰撞、思维的火花得于闪现,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更好的空间。
但如果流于形式,就没有多大意义。
因此,我们应重视组内的分工与合作,让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又协同配合好,这样才能使活动变得有价值。
比如在这节课中,由于有几个小组的小组长没有很好地安排,小组成员间没有很好分工合作,没有及时记录,因此在交流时语言和思维比较局限.另外,个别小组还表现出组长或个别学生一个人唱“独脚戏”,其他同学当陪客或听众这样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科学课中应选好组长,重视组内的分工、重视组内和组际的交流与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获得最大限度的和完善。
《测量力的大小》的教学反思这堂课我设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
测量力的大小教材说明《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第4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前三节内容学习了力是有方向和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和力的大小的测量方法,以及力的使用单位,并初步学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为下一课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其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前测课前我对学生们进行前测,问同学们认为力是否有大小,如果有怎么测量。
同学们都认为力是有大小的,但是一问如何测量大部分同学们回答的是称。
而实际上称测量的重量而不是力。
学情分析本课主要有二个活动:一是认识弹簧测力计。
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让学生通过观察、认知实物,真实感受,要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二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三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的技能,并完成测物体重力的记录表。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以及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2.掌握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3.培养学生树立谨慎、细致观察和学习科学的态度。
4.培养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力的单位“牛顿”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测力原理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东西,谁知道这是什么?这是一个拉力器,可以用来健身,也可以用来比力气的大小。
请两位同学上台,比比谁的力量大。
为什么说这个同学力量大?生:X同学力气大,拉力器(的弹簧)更长。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效果:根据弹簧受力大,伸的长的特点,发明了能够测量力的大小的测力计,引出课题。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1、认识弹簧秤的外形过渡:要测量力的大小,有很多工具。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非常重要的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PPT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2、认识测力计的构造(1)弹簧测力计的组成部分1.师:(出示弹簧测力计PPT图片)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各个部分分别又有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结合书和桌上的弹簧测力计在组内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77-78页,关于测量力的大小的有关知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制作弹簧测力计,估计物体重力的大小准确些。
教学准备:1、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废旧电池、统计表、橡皮筋、回形针、长方形硬纸板。
2、教师准备:不同样式的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刻度板的纸板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课件: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5%A3 %B6%D9%20%C6%BB%B9%FB&in=28277&cl=2&lm=-1&st=&pn=4&rn=1&di= 47568086178&ln=1971&fr=&fm=hao123&fmq=1330065870046_R&ic=&s=&se=& 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4&-1&di47568086178&obj URLhttp%3A%2F%%2Fforum%2Fpic%2Fitem%2F4536fdfac7a 2a9f5b58f315b.jpg&fromURLhttp%3A%2F%%2Ff%2Ftupian%2 Fpic%2F4536fdfac7a2a9f5b58f315b%3Fkw%3D%2525C5%2525A3%2525B6%252 5D9&W528&H800&T9360&S124&TPjpg师:同学们知道图片中的人是谁吗?生:牛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背景分析:本课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单元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几种基本的力:重力、弹力、反冲力。
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第四部分综合运用,根据我们学习的四种力设计制作小赛车。
而本课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组成、使用方法的学习,知道力是有大小的并可以测量的,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在实际操作中使学生认识到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性质制成的。
力的单位是“牛”。
2、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教学准备:1、为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2、教师准备:弹簧测力计。
3、多媒体,PPT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力,它们分别是?生:重力、弹力、反冲力。
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生1: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生2:弹力是由于弹簧橡皮等变形所产生的,形变消失力就消失。
生3:反冲力的方向是和喷出方向相反的力。
师:我们的长度、高度可以测量吗?用什么工具?生:可以,用尺子师:那我们的力呢,可以测量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非常有用的测量工具。
师:(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大家认识它吗?生:弹簧称。
师:在生活中,我们称它为弹簧秤,在科学上我们一般称它为弹簧测力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作业设计第1课我们的小缆车班级:姓名:得分:知识点梳理:1.车可以使用不同的力,如马车使用马力,电瓶车使用电力,自行车使用人力,汽车使用发电机的力。
2.缆车是用钢缆绳拉着前进的车,它可以轻松地爬上陡坡,是很有特色的运输工具。
3.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一个向下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
4.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5.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终要落回到地上,我们从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处流,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
6.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必须要有一定的拉力。
7.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慢。
★8.重力是物体随地球一起转动时受到地球的引力。
重力的本质来源是地球的引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引力。
动手动脑(建议答题时间:11分钟)一、填空题。
1.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一个()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的压力。
物体都受到一个()的力,这就是()。
2.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终要落回到地上,我们从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处流,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的作用。
3.把一个文具盒放在手上,用手掂一掂,我们会感到文具盒对手有一个()的压力,这个力就是()。
4.放在斜面上的小球总是要往下滚动,这是因为()。
5.重力是由于()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方向是()。
二、判断题。
6.足够的拉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7.人从滑梯上往下滑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
()8.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重力。
()9.因为重力的作用,也会使一些物体运动起来。
()10.在小缆车实验中,绳子起到了传递力的作用。
()11.小缆车实验中只要挂上一个小垫圈,小缆车就会运动起来。
()12.垫圈的数量越多,小缆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1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测量力的大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测量力的大小》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概念,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能够对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以及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指导。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力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对实验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测力计的使用和测量结果的分析可能还不够熟练。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力的概念,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对测量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力的作用和测量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3.数据分析:学生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找出规律和异常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4.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单位和测量范围,让学生了解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力的单位换算。
5.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实验中的操作和思考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板书,包括力的概念、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测量结果的分析等关键内容。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四章节《力的作用》的第一课时《力的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学习力的表示方法,以及掌握力的测量工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使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描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表示方法进行简单问题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的理解,力的表示方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的小车、滑轮组、粉笔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组、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粉笔演示力的作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力的存在。
2.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操作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力,并描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课堂讨论(1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力的表示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知识巩固(10分钟)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6. 课堂小结(5分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画出力的示意图,标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答案:(1)手推门时,门受到的力是水平方向的,作用点在门把手附近;拉抽屉时,抽屉受到的力是垂直方向的,作用点在抽屉拉手附近。
(2)示意图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表示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力的测量工具的使用情况,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了解这些力的特点和作用效果,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教科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一、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实验。
-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在做种子发芽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变量),其他条件保持相同。
例如,研究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时,一组种子给予适量水分,另一组种子不给予水分,但两组种子都要放在相同的温度和有空气的环境中。
2. 蚯蚓的选择。
-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蚯蚓在明亮和干燥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不适,而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活动较为活跃。
这说明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3.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组成,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例如:草→兔→鹰。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网。
食物网中的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如果一种生物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到整个食物网中的其他生物。
-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还有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它们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二、光。
1. 光和影。
-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斜射时影子变长。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
- 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投影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皮影戏等。
2. 阳光下的影子。
-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早晨和傍晚影子较长,中午影子最短。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导致太阳位置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影子的长短和方向。
3. 光是怎样传播的。
- 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可以通过小孔成像实验来证明,蜡烛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像,这表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很快,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目录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一)2、种子发芽实验(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8、维护生态平衡第二单元光1、光和影2、阳光下的影子3、光是怎样传播的4、光的反射5、光与热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3、岩石会改变摸样吗4、土壤中有什么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6、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第四单元运动和力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6、滑动与滚动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造一艘小船5、浮力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3、液体的热胀冷缩4、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6、热是怎样传递的7、热传比赛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时间在流逝2、太阳钟3、用水测量时间4、我的水钟5、机械摆钟6、摆的研究7、做一个钟摆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证明地球在自转4、谁先迎来黎明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6、地球在公转吗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9、。
4.4 测量力的大小教材说明《测量力的大小》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运动和力》的第4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前三节内容学习了力是有方向和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和力的大小的测量方法,以及力的使用单位,并初步学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为下一课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其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前测课前我对学生们进行前测,问同学们认为力是否有大小,如果有怎么测量。
同学们都认为力是有大小的,但是一问如何测量大部分同学们回答的是称。
而实际上称测量的重量而不是力。
学情分析本课主要有二个活动:一是认识弹簧测力计。
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让学生通过观察、认知实物,真实感受,要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二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三点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应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的技能,并完成测物体重力的记录表。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以及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2.掌握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3.培养学生树立谨慎、细致观察和学习科学的态度。
4.培养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力的单位“牛顿”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东西,谁知道这是什么?(弹簧)平时,大家玩过弹簧吗?现在请一个同学展示一下他怎么玩这个弹簧的?拉伸压缩弯曲等等【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效果:根据弹簧受力大,伸的长的特点,发明了能够测量力的大小的测力计,引出课题。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过渡:我们聪明的人类就是根据弹簧的这种特性,制作了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弹簧测力计。
1.师:(出示弹簧测力计)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2.学生观察活动。
3.汇报、整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4.同学们知道长度、温度都有自己的单位,那么力的单位是什么呢?仔细观察桌面上的测力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