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主讲:滨州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徐军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脑损伤脑震荡原发性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损伤原发性脑干损伤硬膜外血肿继发性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颅内血肿急性血肿(3日内)亚急性(3日到3周内)慢性血肿(超过3周)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按时间分颅内血肿按部位分按部位分一.急性硬膜外血肿出血位置:颅骨与硬脑膜之间来源:脑膜中动脉(最常见)、静脉窦破裂、颅骨骨折脑膜中静脉、颅骨板障静脉、导血管损伤脑膜前动脉和筛动脉。
部位:颞区74.6%额顶11.9%颞顶 5.8%少见部位:额部,顶部,后颅窝及枕部硬膜外血肿分布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a、原发伤轻,无原发昏迷,血肿形成逐渐昏迷。
b、原发伤重,先昏迷,然后有中间清醒期,再次昏迷为典型表现。
c、原发伤严重,持续进行性昏迷。
2、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及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减慢等生命体征变化(两慢一高——库欣反应)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表现3、瞳孔变化早期动眼神经刺激,缩小,反应迟钝晚期动眼神经麻痹,散大,反应消失4、神经系统体征:局灶神经功能障碍、脑疝时锥体束征、病理征阳性。
急性硬膜外血肿诊断1、外伤史a、直接暴力及头皮损伤b、骨折线走行2、诊断:颅脑CT检查发现颅骨内板与硬脑膜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了解脑室受压、中线移位、有无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及血肿定位、计算血肿量。
治疗1.手术治疗适应证: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CT扫描提示明显脑室受压的硬脑膜外血肿;血肿量小脑幕上大于30ml、颞区大于20ml、幕下大于10ml及压迫大静脉窦而引起颅内高压的血肿;中线结构移位大于1cm;颞叶血肿(大于20ml)因易脑疝、硬膜外血肿难以吸收要放宽指征。
手术方法:血肿清除术;紧急情况下的颅骨钻孔探查术。
治疗2.非手术治疗:伤后无明显意识障碍,病情稳定,血肿量小脑幕上小于30ml、颞区小于20ml、幕下小于10ml及中线结构移位小于1cm,严密观察下药物保守治疗。
(脑膜外瘀血病)急性硬膜外血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有头部损伤史,(2)主要症状:头痛(胀痛为主)、或神情木呆,健忘,神志恍惚,或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双手紧握。
常伴有呕吐。
(3)次要症状:偏瘫,语言不利或昏语、不语,或昏沉嗜卧,或可出现气粗息涌,喉中痰鸣。
(4)头颅CT可提示在颅骨与硬脑膜间见梭形高密度病灶。
(5)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沉涩。
具备(1)、(4),加(2)、(3)、(5)中的任何一项症状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1)有头部外伤史,患者常有伤后当时清醒,以后昏迷,或出现有中间清醒期的意识障碍过程。
(2)常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及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
(4)头颅CT检查病变区多呈凸透镜状高密度影,部份患者中线结构偏移。
辨证分析:外力损伤头部至头部骨塌陷、震裂,脉络受损,血离经髓则渗溢流瘀,故头痛,瘀血阻于脑脉,压迫脑髓,蒙闭清,故出现昏厥,不省人事,神情木呆,健忘,神志恍惚、昏沉嗜卧、错语。
手足三阳经循行均经过头面部,连于四肢及舌本,瘀血瘀阻头部面脉络,流窜经脉,故出现四肢偏瘫,失语或语言不利。
足阳明胃经上耳前,过额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头部经脉受阻,流窜足阳明胃经,胃气升降失常,故出现呕吐。
手阳明经脉受阻,郁而化热,上传于手太阴肺经,肺失宣降,痰浊内生,肺气上逆,故出现现气粗息涌,喉中痰鸣。
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沉涩多为瘀血内阻之象。
鉴别诊断:中医鉴别诊断:脑膜外瘀血苏醒期头痛与内伤头能相鉴别:二者都以头痛为主要症状,但外伤头痛有外伤史,内伤头痛无外伤史。
脑膜外瘀血头痛与眩晕相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脑膜外瘀血病头痛原因多为外伤所致,眩晕以内伤为主,头痛以疼痛为主,眩晕以昏晕为主,重侧有视物眩转。
而头痛多无视物眩转。
脑膜外瘀血昏聩期与中风相鉴别:中风病无外伤史,以老年人多见,素有肝阳亢盛病史,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舌 斜,偏瘫失语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而厥证可有外伤史或无外伤史,以中青少年多见,多无肝阳亢盛病史,伤后即不省人事,可出现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
硬膜外血肿手术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评估和观察要点(1)病情评估:了解病人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是否有头部外伤史如高空坠下、失足跌倒、交通事故。
了解疾病的性质、发展程度,患者意识、瞳孔、体温、血压、心率、呼吸、肢体活动情况,患者自理能力及配合程度,全身营养状况、饮食、睡眠及二便情况,为手术前后护理提供依据。
观察患者头疼的的程度,是否呕吐及呕吐的颜色、性质、量。
(2)安全评估:评估患者有无头痛、头晕、视力下降等症状,评估患者年龄、精神状况及自理能力。
(3)疾病认知: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程度,评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
(4)心理状况:了解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治疗及预后有无信心。
是否有不良情绪反应。
家庭经济承受能力2、护理要点(1)术前检查:1)常规检查:血、尿常规,生化全项,APTT+PT,HBsAg,HIV,HCV,梅毒抗体,心电图,胸部X光片。
2)专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MRI神经外科专科检查:包括瞳孔对光反射,GCS评分、神经反射等3)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检查的目的、方法,积极协助其完成各项检查;告知患者静脉抽血前需要禁食水6小时以上;留取尿标本时,应取晨起、空腹、首次、中段尿液。
(2)术前准备:1)呼吸道:保暖,预防感冒,避免因受凉引起咳嗽、打喷嚏,导致颅内压升高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胃肠道:清醒病人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
三天未排便者,给予缓泻剂,不可用大量液体灌肠。
全麻手术需禁食、水6-8小时,防止全身麻醉所导致的吸入性肺炎、窒息等。
3)过敏试验:询问患者过敏史,遵医嘱做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记录结果。
皮敏试验阳性者,应在病历、床头卡和患者一览表名牌上注明,并及时通知医生。
4)皮肤准备:术前一日由责任护士根据医嘱为患者剃头,范围为全颅毛发,为手术做准备。
5)个人卫生:术前一日给予刷牙漱口、沐浴、剪指(趾)甲,保持全身清洁,男性患者剃净胡须。
急性硬膜外血肿【定义或概述】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外腔与颅骨之间。
出血来源与颅骨损伤关系密切,当颅骨骨折或颅骨在外力作用下瞬间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所弓起的出血或骨折端的板障出血。
在血肿形成过程中,除原出血点外,由于血肿的体积效应不断使硬脑膜与颅骨分离,又可撕破另外一些小血管,使血肿不断增大,最终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受压的症状。
【临床表现】1.临床表现(1)头部外伤史由于硬脑膜外血肿出血来源的特点,一般病史在伤后数小时至1~2日内。
(2)意识障碍意识改变受原发性脑损伤及其后的血肿形成的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常见有如下几种类型:1)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如脑震荡,有一过性意识障碍。
而血肿形成得不是很快,因此在脑疝形成前有一段数小时的中间清醒期,形成受伤后立即昏迷-清醒-再昏迷过程。
2)原发性脑损伤较重,加之血肿形成较为迅速,此时无中间清醒期,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3)原发性脑损伤甚轻或原发性脑损伤很局限,不存在原发昏迷,只当血肿增大脑疝形成后出现昏迷。
(3)头皮血肿或挫伤往往在血肿形成部位有受力点所造成的头皮损伤。
(4)瞳孔变化在血肿形成后的早期,患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即之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同侧眼睑下垂。
晚期对侧瞳孔亦散大。
(5)锥体束征早期血肿对侧肢体力弱,逐渐进行性加重。
晚期出现双侧肢体的去大脑强直。
(6)生命体征表现为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以及体温升高。
(7)其他昏迷前有头痛、烦躁不安;呕吐、遗尿和癫痫等。
2.辅助检查(1)头部X线平片:约90%病例伴有颅骨骨折(2)头部CT扫描:该项检查可明确是否有血肿形成,血肿定位,计算出血量,中线结构有无移位及有无脑挫伤等情况,骨窗像对骨折的认识更加明了。
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有一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影。
【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仅用于病情稳定的小血肿,适应证如下:(1)病人意识无进行性恶化。
颅脑创伤处理原则一、颅脑创伤的处理步骤和方法了解重点伤情,系统、简要地检查伤者全身情况,立即处理危及生命的病症,迅速脱离现场,转送医院。
对严重脑创伤患者来讲,伤后一小时是抢救治疗的黄金时段。
因此,颅脑损伤患者现场抢救是否及时正确,是抢救成败的关键。
(一)首先处理窒息和出血对于伤后立即昏迷、意识不清的患者,要注意两点:1. 保持呼吸道通畅2. 迅速处理活动性出血(二)急诊室神经外科的专科处理脑是神经中枢,脑组织最脆弱,难再生修复。
颅脑损伤易造成伤员死亡、留下残疾。
颅脑损伤死亡原因主要是:颅内出血、脑挫裂伤,这两者相互关联,均会发展形成脑疝。
脑疝形成2~3 小时则可造成伤员致残,时间越长,抢救成功的机会越少,脑疝超过 6 小时的,救活的机会渺茫。
脑出血的疗效优于脑挫裂伤,而脑出血中的硬膜外血肿疗效最佳,抢救及时可完全恢复。
医院急诊室的医护人员要及时果断地处理病情,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给患者做头颅CT检查,以确定颅脑受伤的情况,同时立即与神经外科医生进行相应的治疗护理,最大限度地保证脑功能恢复。
对于颅脑损伤治疗越及时,患者预后越理想。
医生在治疗颅脑外伤的同时,要注意检查患者全身的伤势情况,综合处理先联系做头颅CT扫描,出现脑疝的要立即在急诊室做术前准备。
有实力的医院可在急诊科设置手术室,颅脑损伤手术做完后,然后再将伤员送回神经外科做进一步的治疗。
二、治疗原则(一) 病人的分类处理1. 伤情分类根据伤情和就诊时的情况,可按伤情分为以下四种情况分别处理:(1) 紧急抢救伤情急重的闭合性头伤,持续昏迷或曾清醒再昏迷,GCS3~5分,颅内压增高,一侧瞳孔散大或对侧也开始扩大,生命体征改变明显,情况危急来不及作进一步检查,应根据受伤机理和临床特点定位,直接钻孔探查,行开颅手术抢救;若属脑干原发损伤、去脑强直、瞳孔时大时小、高热、生命体征紊乱,但无颅内高压时,则应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冬眠降温、过度换气、脱水、激素及颅压监护等非手术处理。
硬膜外血肿一、定义硬脑膜外血肿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外腔与颅骨之间。
二、诊断(一)临床表现1.头部外伤史由于硬脑膜外血肿出血来源的特点,一般病史在伤后数小时至1-2日内。
2.意识障碍意识改变受原发性脑损伤及其后的血肿形成的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常见有如下几种类型:(1)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如脑震荡,有一过性意识障碍。
而血肿形成得不是很快,因此在脑疝形成前有一段数小时的中间清醒期,形成受伤后立即昏迷-清醒-再昏迷过程。
(2)原发性脑损伤较重,加之血肿形成较为迅速,此时无中间清醒期,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3)原发性脑损伤甚轻或原发性脑损伤很局限,不存在原发昏迷,只当血肿增大脑疝形成后出现昏迷。
3.头皮血肿或挫伤往往在血肿形成部位有受力点所造成的头皮损伤。
4.瞳孔变化在血肿形成后的早期,患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即之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同侧眼睑下垂。
晚期对侧瞳孔亦散大。
5.锥体束征早期血肿对侧肢体力弱,逐渐进行性加重。
晚期出现双侧肢体的去大脑强直。
6.生命体征表现为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以及体温升高。
7.其他昏迷前有头痛、烦躁不安;呕吐、遗尿和癫痫等。
(二)辅助检查1.头颅X线平片约90%病例伴有颅骨骨折。
2.头颅CT扫描该项检查可明确是否有血肿形成,血肿定位,计算出血量,中线结构有无移位及有无脑挫伤等情况,骨窗像对骨折的认识更加明了。
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有一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影。
三、治疗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非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仅用于病情稳定的小血肿,适应证如下:1.病人意识无进行性恶化。
2.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或原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进行性加重。
3.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
4.除颞区外,大脑凸面血肿量<30ml,颅后窝血肿<10ml,无明显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5mm、环池和侧裂池>4mm。
可采取保守治疗,止血,降颅压,对症支持治疗。
硬膜外血肿一概述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20%~30%,以特急性或急性血肿多见。
一般为单发,以外伤着力点处硬膜外血肿合并对冲部位的硬膜下血肿较多见。
患者年龄以15~50岁的青壮年多见。
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外伤多较轻,着力点的线性骨折导致局部小的渗血而逐渐形成血肿,也可因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或早期应用大剂量脱水剂而造成血肿逐渐增大。
出血部位以颞部(脑膜中动脉主干)、额顶部(脑膜中动脉前支)和颞顶部(脑膜中动脉后支)多见,上矢状窦出血者多在其一侧或两侧,横窦出血者多在枕部和/或后颅窝;血肿发生部位多在其着力点或邻近区域,发生率依次为颞顶、额顶、顶枕、中线矢状窦旁和颅后窝。
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和血肿形成时间的长短有关。
早期急性硬膜外血肿早期为粉红色血液混杂黑色血凝块,中后期为全部为固态的黑色血凝块,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的包膜可发生机化而形成肉芽组织,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在包膜和血肿腔内出现钙化或骨化。
二病因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颅骨骨折,导致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或由于板障血管出血的积聚,均可形成硬膜外血肿。
出血来源以颞部骨折导致脑膜中动脉出血最多见。
骨折线损伤上矢状窦时,可形成矢状窦旁血肿或横跨矢状窦的骑跨型血肿;枕部着力引起的线性骨折可产生跨横窦的骑跨型血肿;前额部骨折可损伤脑膜前动脉产生额部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一般多位于着力点和邻近部位,表面有头皮挫伤或裂伤可循。
幕上硬膜外血肿以颞部多见,额顶和额部次之,矢状窦旁少见,额极或枕极更少见。
三血肿特点1.脑膜中动、静脉翼点骨折易损伤主干或分支,蝶骨嵴处骨折可损伤前支并形成颞部硬膜外血肿,前支较后支更易损伤且较快地形成颞部或颞顶部硬膜外血肿,损伤主干者常形成特急性硬膜外血肿,损伤与脑膜中动脉伴行的静脉多为亚急性或慢性型血肿。
2.静脉窦常见损伤上矢状窦或横窦而形成窦旁血肿或骑跨性血肿。
3.板障静脉或导血管形成的血肿相对缓慢。
图文解析: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步骤及注意要点今日,笔者为大家呈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整个手术过程、手术中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或思考,欢迎各位留言、探讨。
病例介绍83 岁女性患者,因摔倒致头外伤,GCS 评 9 分。
临床查体:双重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散大固定。
头颅 CT 扫描:左侧急性硬膜下血肿、左侧钩回疝。
图 1. 患者不同层面的颅脑 CT 扫描,可见左侧额颞顶枕广泛新月形高密度影,中线结构明显右偏此例为典型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满足了:头外伤病史、颅脑 CT 典型的新月形高密度影。
这种广泛的出血,与硬膜外血肿鉴别不难(硬膜外血肿影像形态为凸透镜形)。
患者已出现一侧瞳孔散大、GCS 评 9 分,CT 证实为左侧脑出血,中线结构明显右偏,这种情况下,最佳治疗方案就是手术了。
尽管患者已 85 岁高龄,国外的医生们依然予施行了开颅血肿清除术。
手术步骤1. 首先是切口,患者血肿广泛,故切口要足够大。
图 1. 手术切口图 2. 掀开头皮暴露足够大的范围此处可见患者头皮较薄、松软,这是老年人头皮的特点,术中需注意保护,避免长时间用力压迫等造成头皮缺血、坏死。
术毕缝合头皮时也应注意缝合技巧,需控制打结拉扯力度。
2. 打开颅骨图 3. 颅骨钻孔、铣刀铣开颅骨骨瓣发生脑疝的病人,其抢救要争分多秒。
在拿下颅骨骨瓣之前,只有通过药物(快速静滴甘露醇等)来降低颅内压,其效果是有限的,因而这一过程要尽可能地快速。
在铣刀铣下颅骨的过程中,高速摩擦会产生大量热,注意要多用水来冲洗、降温。
图 4. 掀开颅骨骨瓣掀开颅骨的过程要小心,避免拉扯撕破硬膜、小血管、甚至造成颅内出血。
仔细看,硬膜是不是有点发蓝,这说明下方有血块。
此时,可以用手感受下脑压高低了,如果硬邦邦,脑波动不明显(科普:脑波动即脑组织的跳动,经历过脑外科开颅手术的应该都见过),赶紧再来一瓶甘露醇快速静滴。
3. 剪开硬脑膜图 5. 弧形剪开硬脑膜剪开硬脑膜时要注意避免损伤下方的脑组织。
硬膜外血肿练习题
硬膜外血肿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其特点是出现在硬膜外间隙的血液积聚。
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硬膜外血肿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医生和学生更好地理解硬膜外血肿的相关知识,下面是一些练习题供大家参考。
练习题1:硬膜外血肿的定义是什么?
练习题2:硬膜外血肿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练习题3: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练习题4:如何进行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诊断?
练习题5: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方法包括哪些?
练习题6:硬膜外血肿术后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练习题7:硬膜外血肿的预后如何?
练习题8:硬膜外血肿的并发症有哪些?
练习题9:应该如何预防硬膜外血肿的发生?
练习题10:请简述一例你所了解到的硬膜外血肿的病例,并提出你的诊治建议。
参考答案:
练习题1:硬膜外血肿是指出现在硬膜外腔内的血液积聚。
练习题2:硬膜外血肿的常见病因包括头部创伤、硬膜外穿刺等。
练习题3: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常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神经系
统损害等。
练习题4: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诊断可通过头颅CT或MRI来进行。
练习题5: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练习题6:硬膜外血肿术后的护理措施包括监测患者神经功能、保
持患者头部平躺、定期更换体位等。
练习题7:硬膜外血肿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练习题8:硬膜外血肿的并发症包括脑水肿、脑疝等。
练习题9:预防硬膜外血肿的发生应注意避免头部创伤,合理使用
硬膜外穿刺等。
练习题10:请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病例特点进行回答。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1.外科手术指征:①不管病人的GCS评分,成人急性硬膜外血肿>30毫升,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②血肿<30毫升,而且最大厚度<15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分>8分,没有局灶损害症状的病人可以保守治疗,但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行CT动态观察血肿变化。
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甚至瞳孔变化或CT血肿增大,都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血肿清除。
2.手术方法:尽管目前没有充分随机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据来支持某一种外科手术方法,但应该按照血肿部位取常规骨瓣开颅,完全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
不应该采用钻孔引流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
通常情况下,应该颅骨应该同期还原固定,但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依位明显、双侧瞳孔散大的病人,可以采用去除颅骨减压和硬脑膜减张缝合技术,避免大面积脑梗塞造成的继发性颅高压和脑疝,行再次行去除颅骨减压手术。
二、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1.外科手术指征:①不管病人的GCS评分,成人急性硬膜下血肿厚度>10毫米,或中线移位>5毫米的病人,需要立刻采用手术清除血肿;②有条件单位,所有GCS评分< 9分的病人都应行颅内压监测;③对于最大厚度<10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分< 9分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如果出现伤后进行性意识障碍,受伤到医院就诊时的GCS评分下降>2分,应该立刻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2. 手术方法:尽管目前没有充分随机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据来支持某一种外科手术方法,但国内外主流观点应该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根据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
三、急性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外科手术治疗规范1.外科手术指征:①对于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的病人,如果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损害,药物无法控制高颅压,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②GCS评分6~8分、额颞顶叶挫裂伤体积>20毫升,中线移位>5毫米,伴或不伴基底池受压;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③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灶占位>50毫升,应该立刻手术治疗;④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病人,通过脱水等药物治疗后ICP≥25mmHg,CPP≤65mmHg,应该行外科手术治疗;⑤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病人无意识改变和神经损害表现,药物能有效控制高颅压,CT未显示明显占位,可在严密观察意识和瞳孔等病情变化下,继续药物保守治疗。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小儿外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39)(总分97.02,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有关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以下不正确的是A. 对与硬膜粘连的小血肿块无需清除B. 对骨折线出血应寻找来源并彻底止血C. 如脑减压满意无需做硬膜下探查D. 一般不做去骨瓣减压E. 血肿清除后周边硬膜应悬吊缝合于骨缘2. 颅后窝病变发生脑疝者,最有效的紧急处理措施是A. 甘露醇脱水B. 脑室穿刺外引流C. 镇静镇痛D. 开颅手术刀切除病变E. 使用激素类药物3. 小脑幕切迹疝出现患侧瞳孔散大,是由于患侧哪一支颅神经受压A. 三叉神经B. 动眼神经C. 滑车神经D. 外展神经E. 视神经4. 男性,47岁。
头痛4个月,伴左侧肢体无力、呕吐7天。
查体:意识清。
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左上、下肢肌力Ⅳ级,腱反射增强,巴氏征(+)、克氏征(+)。
下列检查首选A. 头颅X线片B. 脑电图C. 脑血管造影D. CTE. ECT5. 男性,28岁,车祸外伤1小时,左颞部着力,当时有短暂昏迷,对受伤情况不能回忆。
查:神志清楚,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若X线摄片提示左颞骨折线通过脑膜中动脉沟,应警惕( )A. 硬膜外血肿B. 脑室内血肿C. 硬膜下血肿D. 脑内血肿E. 头皮血肿6. 高血压脑出血,如果单从病情演变角度考虑,出现下列何种情况最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A. 出血后病情进展迅猛,短时间内即陷入深昏迷,生命体征不稳定B. 经保守治疗,病情稳定C. 经保守治疗,病情趋于好转D. 经保守治疗,病情仍逐渐加重,脑疝表现尚不明显E. 以上都不是7. 脑疝发生后下列哪项措施是禁忌的( )A. 立即静滴甘露醇B. 积极明确病因,尽早去除病因C. 保持呼吸道通畅D. 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E. 脑室穿刺引流脑脊液8. 颅内压增高的后果不包括A. 脑血流量降低、脑缺血甚至脑死亡B. 脑移位和脑疝C. 脑水肿D. 库欣反应E. 一侧听力下降9. 在脑中心疝的治疗中,哪一期为抢救治疗的关键时期A. 间脑期B. 中脑期C. 中脑一脑桥上部期D. 脑桥下部一延髓期E. 延髓期10. 男性,47岁。
硬膜外血肿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血肿围术期正确护理措施,为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配合;研究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率等,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结果两组硬膜外血肿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且经治疗后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59%,两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及时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正确围术期护理是保障硬膜外血肿患者预后及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有效降低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关键词】硬膜外血肿围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9-0334-02硬膜外血肿是临床常见的颅脑损伤疾病,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其致病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重物砸伤等高能量损伤[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交通等产业不断发展,硬膜外血肿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前来就诊的38例硬膜外血肿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硬膜外血肿围术期正确护理措施,为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时期我院住院治疗的38例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18至65岁,平均年龄(43.29±3.4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1例、高处坠落伤9例、重物砸伤6例、其他伤2例。
按照抽签方式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9例)与对照组(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两组硬膜外血肿患者根据其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外科手术治疗,即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慢性硬膜外血肿患者采用颅骨钻孔血肿抽吸术。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
1.外科手术指征:①不管病人的GCS评分,成人急性硬膜外血肿>30毫升,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②血肿<30毫升,而且最大厚度<15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分>8分,没有局灶损害症状的病人可以保守治疗,但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行CT动态观察血肿变化。
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甚至瞳孔变化或CT血肿增大,都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血肿清除。
2.手术方法:尽管目前没有充分随机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据来支持某一种外科手术方法,但应该按照血肿部位取常规骨瓣开颅,完全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
不应该采用钻孔引流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
通常情况下,应该颅骨应该同期还原固定,但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依位明显、双侧瞳孔散大的病人,可以采用去除颅骨减压和硬脑膜减张缝合技术,避免大面积脑梗塞造成的继发性颅高压和脑疝,行再次行去除颅骨减压手术。
二、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
1.外科手术指征:①不管病人的GCS评分,成人急性硬膜下血肿厚度>10毫米,或中线移位>5毫米的病人,需要立刻采用手术清除血肿;②有条件单位,所有GCS评分< 9分的病人都应行颅内压监测;③对于最大厚度<10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分< 9分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如果出现伤后进行性意识障碍,受伤到医院就诊时的GCS评分下降>2分,应该立刻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2. 手术方法:尽管目前没有充分随机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据来支持某一种外科手术方法,但国内外主流观点应该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根据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
三、急性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外科手术治疗规范
1.外科手术指征:①对于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的病人,如果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损害,药物无法控制高颅压,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②GCS评分6~8分、额颞顶叶挫裂伤体积>20毫升,中线移位>5毫米,伴或不伴基底池受压;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
③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灶占位>50毫升,应该立刻手术治疗;④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病人,通过脱水等药物治疗后ICP≥25mmHg,CPP≤65mmHg,应该行外科手术治疗;⑤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病人无意识改变和神经损害表现,药物能有效控制高颅压,CT未显示明显占位,可在严密观察意识和瞳孔等病情变化下,继续药物保守治疗。
当病人在观察过程中,出现意识改变、甚至瞳孔变化或CT改变,都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
2.手术方法:①对于单纯脑内血肿、无明显脑挫裂伤、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的病人,按照血肿部位,采用相应部位较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彻底止血,根据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
②对于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病人,应该提倡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清除脑内血肿和失活脑挫裂伤组织、彻底止血,常规行去骨瓣减压,硬膜减张缝合技术。
③对于无脑内血肿、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脑肿胀合并难以控制高颅压、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征象的病人应常规行去骨瓣减压,硬膜减张缝合技术。
④对于后枕部着地减速性损伤、对冲伤导致的双侧大脑半球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导致的颅内多发血肿,应该首先对损伤严重侧病灶进行手术,必要时同时行双侧开颅手术。
四、外伤性后颅凹占位病变的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①后颅凹血肿>10ml、CT扫描有占位效应(四脑室的变形、移位或闭塞;基底池受压或消失;梗阻性脑积水),应该立刻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②后颅凹血肿<10ml、无神经功能异常、CT扫描显示不伴有占位征像或有轻微占位征像的病人,可以进行严密的观察治疗,同时进行不定期的CT复查。
2.手术方法:通常采用枕下骨瓣开颅方法,彻底清除血肿,行硬脑膜原位或减张缝合。
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术。
总之,对于急性颅脑创伤病人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除上述规定外,还要根据病人年龄、意识状态、瞳孔、神经系统体征、全身复合伤、生命体征、动态CT扫描等综合因素全面分析,才能做出合理判断。
有效实施规范化外科手术治疗,提高急性颅脑创伤病人外科手术准确率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