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
- 格式:pdf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26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硬膜外血肿是一种颅内出血的情况,是指血液在硬膜外腔(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内聚集形成的一种血肿。
它通常是由于头部外伤或者手术操作引起的,而且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因此,对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问题及措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讨论,让你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个主题。
首先,我们将从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和病因讲起。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因此患者应当接受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
而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头部创伤或者手术操作时出现脑膜损伤导致的。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要确保有足够的护理床位和专门的护理设备,这样可以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环境。
在监测方面,要做好入院时的基础生命体征监测、头颅CT等检查,以及随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另外,在饮食护理方面,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嘱进行合理的饮食安排,且要咨询营养师或专业医生的建议。
此外,患者的情绪护理也很重要,要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关怀,帮助患者减轻压力。
当然,在药物管理方面,要根据医嘱及时给予药物,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并向医生汇报。
此外,还要确保患者的血糖、电解质、凝血时间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对硬膜外血肿的观点和理解。
我认为,对于硬膜外血肿的护理不仅仅是在临床上提供基本的护理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护理团队之间的协作与合作,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
同时,护士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心理护理技巧,以便更好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总结回顾起来,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问题及措施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主题。
通过深入评估和研究,我们了解到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和病因,以及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各个方面。
在护理中,要注意监测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药物管理、饮食护理和情绪护理等方面,并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和交流。
硬膜下血肿护理查房硬膜外血肿:是出血积聚于硬膜外腔内,此类血肿以急性者最多,约占85%,亚急性血肿约占12%,慢性血肿约占3%.1、出血来源和血肿部位(1)脑膜中动脉损伤引起出血者最多见。
(2)矢状窦损伤,可形成矢状窦旁血肿。
(3)板障静脉出血,凹陷骨折时板障血管出血,引起局部血肿。
(4)脑膜前动脉损伤,前额部着力,骨折损伤筛前动脉及其分支脑膜前动脉,可产生额极或额底部硬膜外血肿。
(5)横窦损伤:枕部着力引起的线形骨折,血肿多位于颅后窝硬脑膜外。
硬膜外血肿的部位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或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一般多位于着力点和其邻近部位。
幕上硬脑膜外血肿以颞部多见,额顶和额部次之。
2、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由于伴发的脑损伤较,伤后原发性昏迷时间较短,出现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较多,伤后持续昏迷者少。
(2)颅内压增高症状:在继发性昏迷前常有躁动不安,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病人的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
(3)局灶症状:血肿位于运动区和其邻近部位较多,故中枢性面瘫、轻偏瘫、运动性失语等常见,位于矢状窦旁血肿可出现下肢单瘫,颅后窝硬膜外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3、检查(1)着力部位除头皮挫伤外,常见头皮局部肿胀,出血经骨折线到骨膜下,或经破裂的骨膜至帽状筋膜下形成帽状筋膜下血肿。
(2)血肿大多位于一侧大脑半球表面,故超声波探查时,中线波移位明显。
(3)颅骨骨折发生率较高,95%显示颅骨骨折。
(4)脑血管造影在血肿部位呈示典型的双凸镜形无血管区。
(5)CT扫描,在脑表面呈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形。
4、治疗与护理(1)硬膜外血肿只要早期诊断,手术及病人预后良好。
(2)观察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化,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早手术清除血肿,意识障碍出现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往往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症状之一。
(3)血肿位于运动区病人,出现偏瘫、失语等,手术后要加强肢体、语言训练,促进其早日康复。
一个人只要心存希望,坚强坚韧,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地去追寻,去探索,去拼搏,他总有一天会成功。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我亲属因交通事故被撞,大夫硬膜下血肿 [病因病理] 硬膜下血肿发生在硬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约占50%-60%,根据血肿出现症状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
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柔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逐步机化,其硬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外膜,蛛网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内膜,内外膜将血肿包裹。
[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
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他脑压迫症状。
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影像学表现] 1。
CT表现: CT检查是硬膜下血肿首选检查方法。
在CT平扫上,血肿的密度直接与血红蛋白含量有关。
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伤后血肿多呈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血液凝固,血浆吸收,血红蛋白浓缩。
因此,此期均有典型CT表现,主要特点是颅骨内板下出现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可高达70HU-80HU,体积大,也可以表现为双凸形高密度影。
部分可为混杂密度影,有的可出现液-液平面,即高密度血凝块沉于血肿下部或溶血后含铁血红蛋白下沉所致。
在慢性期和亚急性后期,由于血红蛋白的溶解和吸收,血肿密度随时间逐渐减低,伤后1周-2周变为等密度,伤后1个月变为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脑表面的小血管增强而使密度血肿衬托更为清楚,4h-6h后延迟扫描,约40%患者血肿边缘出观点状或线状强化,为包膜或血肿相邻脑表面充血强化所致,从而显示血肿轮廓。
无论急性期/亚急性还是慢性期的硬膜下血肿,均伴有脑挫裂伤或脑水肿,在CT片上均有占位效应。
因其在CT片上仅是占位效应,表现为病变侧灰白质界限内移,脑沟消失,脑室普遍受压变形,甚至消失,中线结构向健侧移位。
2。
MR表现:硬膜下血肿的MRI信号改变,随着血肿不同时期而不同,其信号强度变化规律和硬膜外血肿相同。
急性期,血肿内的红细胞内含有去氧血红蛋白,使T2缩短,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强度,而在T1加权像血肿的信号与脑实质信号强度相仿。
硬膜外血肿一概述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20%~30%,以特急性或急性血肿多见。
一般为单发,以外伤着力点处硬膜外血肿合并对冲部位的硬膜下血肿较多见。
患者年龄以15~50岁的青壮年多见。
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外伤多较轻,着力点的线性骨折导致局部小的渗血而逐渐形成血肿,也可因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或早期应用大剂量脱水剂而造成血肿逐渐增大。
出血部位以颞部(脑膜中动脉主干)、额顶部(脑膜中动脉前支)和颞顶部(脑膜中动脉后支)多见,上矢状窦出血者多在其一侧或两侧,横窦出血者多在枕部和/或后颅窝;血肿发生部位多在其着力点或邻近区域,发生率依次为颞顶、额顶、顶枕、中线矢状窦旁和颅后窝。
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和血肿形成时间的长短有关。
早期急性硬膜外血肿早期为粉红色血液混杂黑色血凝块,中后期为全部为固态的黑色血凝块,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的包膜可发生机化而形成肉芽组织,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在包膜和血肿腔内出现钙化或骨化。
二病因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颅骨骨折,导致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或由于板障血管出血的积聚,均可形成硬膜外血肿。
出血来源以颞部骨折导致脑膜中动脉出血最多见。
骨折线损伤上矢状窦时,可形成矢状窦旁血肿或横跨矢状窦的骑跨型血肿;枕部着力引起的线性骨折可产生跨横窦的骑跨型血肿;前额部骨折可损伤脑膜前动脉产生额部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一般多位于着力点和邻近部位,表面有头皮挫伤或裂伤可循。
幕上硬膜外血肿以颞部多见,额顶和额部次之,矢状窦旁少见,额极或枕极更少见。
三血肿特点1.脑膜中动、静脉翼点骨折易损伤主干或分支,蝶骨嵴处骨折可损伤前支并形成颞部硬膜外血肿,前支较后支更易损伤且较快地形成颞部或颞顶部硬膜外血肿,损伤主干者常形成特急性硬膜外血肿,损伤与脑膜中动脉伴行的静脉多为亚急性或慢性型血肿。
2.静脉窦常见损伤上矢状窦或横窦而形成窦旁血肿或骑跨性血肿。
3.板障静脉或导血管形成的血肿相对缓慢。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
根据伤后血肿发生的时间,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天至3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3周以上)。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有什么区别?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硬膜?硬膜是在颅骨和脑组织之间的一层坚韧的薄层膜状结构,是用来保护我们的脑组织的屏障。
这样就出现了两个间隙:硬膜和颅骨之间的“硬膜外”,以及硬膜和脑组织之间的“硬膜下”,在这两个间隙出血造成的血肿,也就被称为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
其中硬膜外血肿因为有硬膜的阻挡,不会直接接触到脑组织,并且因为硬膜的限制,血肿不容易出现扩散,很容易包成一块,在CT或磁共振上面会出现一个凸透镜形状的影子。
因为不合并脑其他损伤的话意识比较清楚。
而硬膜下血肿,基本上属于直接在脑组织表面出血,而脑组织表面没有什么限制的东西了,所以出血很容易向两面渗透,所以他的表现就会在靠近脑组织的一边看到血肿贴着脑组织的纹理,另一边贴着硬膜,变成新月形状。
这种情况下,因为出现很可能就来自于脑组织,所以往往有脑组织明显挫伤。
比较容易引起脑水肿等。
往往有意识障碍。
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血肿的部位不同硬膜是硬脑膜的简称脑组织被三层脑膜所包被第一层称为硬脑膜临床上的硬脑膜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颅骨内侧面的骨膜第二部分是真正意义上的脑膜这两部分共同组成硬脑膜第二层称为蛛网膜位于第一层硬脑膜与第三层软脑膜之间因类似蜘蛛网而得名在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存在着一个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充斥着脑脊液第三层称为软脑膜紧贴于大脑表面质地较柔软广义上的硬膜下血肿范围比较大凡是位于硬脑膜以下的出血形成的血肿均可视为硬膜下血肿包括硬膜到蛛网膜之间的血肿甚至蛛网膜下腔到脑实质之间的血肿也可视为硬膜下血肿甚至脑实质内的血肿也可归为硬膜下血肿但是在临床上往往并不这么叫脑实质内的血肿往往有其他的专业名称总而言之一句话广义上的硬膜下血肿是指位于硬膜以下的所有血肿只是部位不同的血肿可能会有不同的名称而狭义上当血肿位于硬脑膜之上颅骨之内时称为硬膜外血肿而当血肿位于硬膜以内至脑实质之间时称为硬膜下血肿脑实质以内的血肿往往以其他专业名称命名相同的血肿量就严重程度而言硬膜下血肿往往要比硬膜外血肿严重硬膜下血肿多由脑实质或蛛网膜、大脑表面小血管出血形成因此对脑组织以及脑功能的损害更为严重对脑组织和脑功能的损害往往是直接的而硬膜外血肿多由硬膜或颅骨骨膜上的血管出血形成对脑组织和脑功能的损害往往是间接的多是由于血肿压迫而形成的脑组织损害就形态上来说硬膜外血肿多呈椭圆、圆形等较规则的形状而硬膜下血肿形态大多不规则或呈半月、新月形等形状病因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一般为加速性暴力引起皮质与静脉窦之间的桥静脉撕断或是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多发生在着力点的对冲部位。
主讲:滨州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徐军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
脑损伤
脑震荡
原发性脑挫裂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损伤原发性脑干损伤
硬膜外血肿
继发性硬膜下血肿
脑内血肿
颅内血肿
急性血肿(3日内)
亚急性(3日到3周内)
慢性血肿(超过3周)
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
脑内血肿
按时间分颅内血肿
按部位分按部位分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
出血位置:颅骨与硬脑膜之间
来源:脑膜中动脉(最常见)、静脉窦破裂、颅骨骨折脑膜中静脉、颅骨板障静脉、导血管损伤
脑膜前动脉和筛动脉。
部位:颞区74.6%
额顶11.9%
颞顶 5.8%
少见部位:额部,顶部,后颅窝及枕部
硬膜外血肿分布
急性硬膜外血肿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a、原发伤轻,无原发昏迷,血肿形成逐渐昏迷。
b、原发伤重,先昏迷,然后有中间清醒期,再次昏迷为典型表现。
c、原发伤严重,持续进行性昏迷。
2、颅内压增高:头痛、恶心、呕吐及血压升高,呼吸和脉搏减慢等生命体征变化(两慢一高——库欣反应)
急性硬膜外血肿
临床表现
3、瞳孔变化
早期动眼神经刺激,缩小,反应迟钝
晚期动眼神经麻痹,散大,反应消失
4、神经系统体征:局灶神经功能障碍、脑疝时
锥体束征、病理征阳性。
急性硬膜外血肿
诊断
1、外伤史
a、直接暴力及头皮损伤b、骨折线走行
2、诊断:颅脑CT检查发现颅骨内板与硬脑膜间有
双凸镜形或弓形高密度影,了解脑室受压、中
线移位、有无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及血肿定位、计算血肿量。
治疗
1.手术治疗适应证:
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
CT扫描提示明显脑室受压的硬脑膜外血肿;
血肿量小脑幕上大于30ml、颞区大于20ml、幕下
大于10ml及压迫大静脉窦而引起颅内高压的血肿;
中线结构移位大于1cm;
颞叶血肿(大于20ml)因易脑疝、硬膜外血肿难以
吸收要放宽指征。
手术方法:血肿清除术;紧急情况下的颅骨钻孔探查术。
治疗
2.非手术治疗:
伤后无明显意识障碍,病情稳定,血肿量小
脑幕上小于30ml、颞区小于20ml、幕下小
于10ml及中线结构移位小于1cm,严密观察
下药物保守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CT
硬膜外血肿手术
硬膜外血肿手术
二.急性硬膜下血肿
出血位置硬脑膜和脑组织之间
来源
主要是脑皮质血管破裂
少数是桥静脉或者静脉窦撕裂
出血量
多少不一,较少的血肿即可出现症状。
分型
复合型血肿,伴脑挫裂伤,额极、颞极、颅底。
单纯型血肿,不伴脑挫裂伤,广泛覆盖于大脑
表面。
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明显;
3.颅内压升高引起生命体征改变;
4.局灶症状和体征;
5.可能脑疝:继发脑水肿、颅内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表现与诊断
1、外伤史,临床症状类似脑挫裂伤的症状,但病情更重,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
2、CT示颅骨内板与脑组织间出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的新月形或半月形影,可伴有脑挫裂伤、脑水肿及中线移位。
手术指征
1.意识障碍逐渐加深,GCS评分进行性下降2分以上。
2.颅内压持续大于2.7Kpa(270mmH2O)并进行升高。
3.有局部脑损伤体征。
4.尚无明显意识障碍或颅内高压症状,但CT示血肿幕上大于30ml、幕下大于10ml或血肿虽不大但中线移位大于1cm或脑室、脑池明显受压。
5.非手术保守治疗过程中,病情进行性恶化者。
急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
来源:桥静脉
年龄:5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
原因:大多数有轻微头部外伤史。
部位:广泛,多在额颞顶部。
机理:包膜渗出学说。
慢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表现与诊断
1、多见于50岁以上,轻微外伤史或外伤史不能回
忆,或没有外伤史。
2、慢性颅内压升高症状;
3、血肿压迫引起的局灶症状;
4、颅脑CT:颅骨内板硬脑膜下低密度的新月形或
半月形影像。
慢性硬膜下血肿
治疗
1、症状明显者一般应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大多数行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
置管引流术,预后良好。
硬膜下血肿CT
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小结
血肿类型位置出血来源颅脑CT
特征表现
临床表现
特点
硬膜外血肿颅骨与硬
脑膜之间
脑膜中动脉
(最常见)
双凸镜形
或弓形
可有中间清
醒期特征性
表现
硬膜下血肿硬脑膜和
脑组织之
间
脑皮质血管
破裂(主要
是)
新月形或
半月形
意识障碍多
更深更重
课后思考
硬膜外血肿的出血来源?
什么是中间清醒期?
两种血肿的典型CT表现?
两种血肿的手术治疗指征?
声明:引用的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
主讲:滨州医学院
徐军
同学们
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