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膜外血肿18例临床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7.45 KB
- 文档页数:2
急性硬膜外血肿【定义或概述】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外腔与颅骨之间。
出血来源与颅骨损伤关系密切,当颅骨骨折或颅骨在外力作用下瞬间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所弓起的出血或骨折端的板障出血。
在血肿形成过程中,除原出血点外,由于血肿的体积效应不断使硬脑膜与颅骨分离,又可撕破另外一些小血管,使血肿不断增大,最终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受压的症状。
【临床表现】1.临床表现(1)头部外伤史由于硬脑膜外血肿出血来源的特点,一般病史在伤后数小时至1~2日内。
(2)意识障碍意识改变受原发性脑损伤及其后的血肿形成的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常见有如下几种类型:1)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如脑震荡,有一过性意识障碍。
而血肿形成得不是很快,因此在脑疝形成前有一段数小时的中间清醒期,形成受伤后立即昏迷-清醒-再昏迷过程。
2)原发性脑损伤较重,加之血肿形成较为迅速,此时无中间清醒期,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3)原发性脑损伤甚轻或原发性脑损伤很局限,不存在原发昏迷,只当血肿增大脑疝形成后出现昏迷。
(3)头皮血肿或挫伤往往在血肿形成部位有受力点所造成的头皮损伤。
(4)瞳孔变化在血肿形成后的早期,患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即之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同侧眼睑下垂。
晚期对侧瞳孔亦散大。
(5)锥体束征早期血肿对侧肢体力弱,逐渐进行性加重。
晚期出现双侧肢体的去大脑强直。
(6)生命体征表现为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以及体温升高。
(7)其他昏迷前有头痛、烦躁不安;呕吐、遗尿和癫痫等。
2.辅助检查(1)头部X线平片:约90%病例伴有颅骨骨折(2)头部CT扫描:该项检查可明确是否有血肿形成,血肿定位,计算出血量,中线结构有无移位及有无脑挫伤等情况,骨窗像对骨折的认识更加明了。
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有一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影。
【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仅用于病情稳定的小血肿,适应证如下:(1)病人意识无进行性恶化。
1病历分析例题-右额颞急性硬膜外血肿[病例摘要]男性,23岁,因骑车进行中被汽车撞倒,右颞部着地半小时,到急诊就诊患者摔倒后曾有约5分钟的昏迷,清醒后,自觉头痛,恶心。
体检:BP 139-80mmHg,P80次/分,一般情况可,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
头颅平片提示:右额颞线形骨折。
遂将患者急诊留观。
在随后2小时中,患者头疼逐渐加重,伴呕吐,烦燥不安,进而出现意识障碍。
体检:T 38℃,BP 160/100mmHg,P60次/分,R18次/分,浅昏迷,左侧瞳孔3mm,对光反射存在,右侧瞳孔4mm,对光反应迟钝。
左鼻唇沟浅,左侧Babinski's Sign阳性。
[分析]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一)诊断右额颞急性硬膜外血肿(二)诊断依据1.有明确的外伤史2.有典型的中间清醒期3.头部受力点处有线形骨折4.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并脑疝二、鉴别诊断(5分)1.急性硬膜下血肿及颅内血肿:同有外伤史;血肿多出现于对冲部位;意识障碍持续加重;明确诊断靠CT三、进一步检查(4分) 头颅CT平扫四、治疗原则(3分) 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2右髋关节后脱位[病例摘要]男性,40岁,右髋外伤后疼痛,不能活动四小时四小时前患者乘公共汽车,左下肢搭于右下肢上,突然急刹车,右膝顶撞于前座椅背上,即感右髋部剧痛,不能活动。
遂来院诊治。
患者身体素健。
无特殊疾病,无特殊嗜好。
检查:全身情况良好,心肺腹未见异常。
骨科情况:仰卧位,右下肢短缩,右髋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
各项活动均受限。
右大粗隆上移。
右膝踝及足部关节主动被动活动均可,右下肢感觉正常。
[分析]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一)诊断右髋关节后脱位(二)诊断依据1.典型的受伤机制2.大粗隆上移3.典型的右下肢畸形表现4.右下肢其它关节功能正常,感觉正常,说明未合并坐骨神经损伤二、鉴别诊断(5分)1.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骨折机制走路滑倒时,身体扭转倒地所致患肢短缩,患髋呈屈曲内收外旋畸形)三、进一步检查(4分)右髋正侧位X线片可证实脱位,并了解脱位情况及有无合并骨折四、治疗原则(3分)1.无骨折或只有小片骨折的单纯性后脱位,应手法复位,皮索引固定2.如髋臼后缘有大块骨折或粉碎骨折或股骨头骨折,属复杂性后脱位,目前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切开腹位与内固定3右肱骨髁上骨折[病例摘要]女性,6岁。
急性巨大硬膜外血肿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塞[摘要]目的:减少急性巨大硬膜外血肿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生。
方法:1994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急性硬膜外血肿,血肿量在50~120ml的病例,进行了分析、探讨。
结果:预后良好6例,中残2例,重残2例,死亡8例。
结论:各种类型的脑外伤,均可引起脑血管微循环障碍,脑血管痉挛,受压闭塞,直至脑梗塞的发生。
而大量硬膜外血肿在脑疝前手术,可减少脑梗塞的发生。
一旦发生,则其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
[关键词]巨大硬膜外血肿;脑梗塞急性硬膜外血肿术后继发大面积脑梗塞少见。
我院自1999年4月至2010年4月共收治18例,占我院同期手术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的4.9%。
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5例,年龄3~8岁11例,18~40岁7例。
受伤至入院时间2h~10h,入院时均行ct检查。
18例均发生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5例合并有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有局灶性脑挫裂伤。
血肿量50ml~120ml,平均80ml。
血肿位于额部3例,额颞顶部8例,颞部3例,颞顶枕部4例。
术前gcs评分均为4分~8分,一侧瞳孔散大者15例,两侧瞳孔散大者3例。
入院后1h内全部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术后散大瞳孔全部回缩,14例意识转清醒,另4例意识明显好转。
1.2继发脑梗塞情况本组均在术后4h~8h突然或较迅速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回缩瞳孔再放大及手术对侧肢体偏瘫等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立即复查头颅ct,无一例继发颅内出血,原受压脑已复原,5例见有不规则稍低密度水肿区,其余无异常,考虑脑梗塞。
经6h~12h后再作ct,18例均于血肿侧脑叶内见大片三角形或楔形低密度区域。
符合早期脑梗塞表现,结合临床症状,确定脑梗塞均发生在手术之后。
在ct断面上,梗塞灶直径都在4cm以上。
并有11例伴有1侧或两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1.3血肿与脑梗塞部位关系额部血肿3例,继发额叶梗塞2例,1例鞍上池出血者继发额顶两叶脑梗塞及两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急性硬膜外血肿18例临床分析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急性硬膜外血肿通常是严重的颅脑损伤,伤势重,应手术快速减压,清除血肿,术后及时康复训练。
自2013年04月至2015年8月在我科开颅清除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18例,结果8例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其中轻残2 例,重残1 例,死亡1 例。
术后未发生再出血患者。
结论急性硬膜外血肿早期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同时注意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及时处理也是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的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l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8~59岁,平均32岁。
损伤原因车祸伤16例,坠落伤1例,意外伤l例。
开放性损伤2例,合并脑挫伤6例。
伤后至手术间隔时间20 min~1 h临床表现:呕吐12 例,躁动8 例,偏瘫6 例。
GCS 评分:10 例8-10 分,6 例6-7 分,2 例3-5 分。
影像学检查:全部患者经头颅CT 检查证实为急性硬膜外血肿,6例存在脑挫裂伤,血肿量55~165 mL,平均(85.5612.36)mL。
1.2 手术方法
本组18例硬膜外血肿患者均采用骨瓣成形开颅。
单侧血肿者行按血肿部位大小做马蹄形切口1:1开颅,若骨折线横越脑膜中动脉主干,颞部切口下端宜达颧弓上方0.5—
1.0cm处便于术中处理破损的脑膜中动脉,对于脑疝患者根据术中脑压情况决定是否保留
骨瓣,如果单纯血肿单侧瞳孔散大清除血肿后脑压不高的骨瓣恢复,术中颅内压高,剪开硬脑膜,并扩大骨窗,行去骨瓣减压术。
术前双侧瞳孔散大或合并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病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切口。
开颅血肿清除病例术中硬膜外腔均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24-48小时拔除。
本组病例开骨瓣血肿清除18例,其中马蹄形切口开颅12例,标准大骨瓣减压切口开颅6例。
保留骨瓣10例,去掉骨瓣8例。
存活17例,死亡1例。
死亡原因:术前双瞳孔散大,同时合并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术后死于脑干功能衰竭。
2 结果
全部患者行急诊开颅清除血肿术,其中8例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其中轻残2 例,重残1 例,死亡1 例。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
按照康复评定标准。
21评定:14例完全康复,无任何后遗症;2例认知功能障碍Ⅵ级;1例情绪障碍即HDS>17分
(抑郁),言语功能障碍,偏瘫Brunnstrom 2级;死亡1例。
8例在行开颅去骨瓣清除血肿的患者术后半年有6例回医院行颅骨修补术。
3讨论
硬膜外血肿是头部外伤致硬脑膜与颅骨内板剥离,硬脑膜血管破裂或板障出血,血液存积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形成的血肿。
这些血管主要有脑膜中动脉、上矢状窦或横窦、脑膜中静脉、板障静脉或导血管、脑膜前动脉、筛前动脉或筛后动脉,其破裂后出血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血肿,形成脑疝,引起继发性脑干损伤而危及生命。
其中86.2%为急性硬膜外血肿,常见于青壮年男性颅骨线形骨折的患者,以额颞部和颞顶部最多。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出血机制是外伤后暴力作用于血管引起血管壁的坏死、破裂,以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
目前公认的手术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的适应证:①有明确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的颅内血肿;②CT扫描提示有明显脑受压的血肿;③伤后有明显的中间清醒期,有骨折线经过血管沟和(或)有明显脑部受压症状或出现脑疝综合征;④幕上血肿量>30 ml,幕下血肿量>10 ml;⑤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
也有人认为硬膜外血肿量>30 ml者,不管GCS评分如何都应手术。
常见的手术方式为单纯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血肿清除术+ 去骨
瓣减压术,是否采用去骨瓣减压术主要取决于患者是否存在脑疝等情况,本组患者8 例行去骨瓣减压术,主要是因为患者合并脑挫裂伤。
去骨瓣减压术可以减少甘露醇的用量,减少对患者肾功能的损伤。
对于病情十分紧急的患者,可行头皮部分切开,立即钻孔,从孔道清除部分血肿,快速降低颅内压。
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非常重要,特别是患者意识的变化。
对于术后24 h 未能清醒的患者要及时复查头颅CT 检查,了解颅内是否有再出血和脑水肿等。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患者同时要注意到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术前脱水严重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72 h 后仍未清醒的患者要注意误吸造成的肺部感染,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行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常。
总之急性硬膜外血肿在脑外伤患者中常见,早期治疗对于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同时注意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及时处理也是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l]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36—437.
[2]刘伟国,赵倩,杨云娜,等.中颅窝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CT特点及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6,5(5):455.
[3]江基尧.颅脑损伤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继续教育视听杂志,2004,6.008,18(13):1891-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