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
- 格式:ppt
- 大小:699.50 KB
- 文档页数:25
硬膜外血肿的名词解释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是一种严重的头部外伤并发症,指的是血液在颅骨内硬膜外腔内积聚形成的血肿。
它通常是由头部外伤中颅骨骨折引起的,常见于剧烈撞击头部、摔倒或运动伤害等情况下。
硬膜外血肿的形成机制是颅骨骨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进入硬膜外腔内。
由于硬膜外腔与脑组织之间存在自然间隙,当血液过多积聚时,会对颅内压力产生压迫。
血肿的扩大会对脑组织造成机械性挤压,导致局部脑缺血、水肿和脑组织损伤。
如果不及时干预,硬膜外血肿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硬膜外血肿的症状通常会在外伤后几个小时逐渐出现。
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特别是在外伤后几个小时内出现的剧烈头痛,通常伴随意识障碍。
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瞳孔异常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抽搐、昏迷和半身不遂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
诊断硬膜外血肿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外伤史,并进行体格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包括CT扫描和MRI。
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血肿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MRI则能提供更加详细的图像,可用于观察血肿的扩散程度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治疗硬膜外血肿的首要任务是迅速减轻颅内压力,以保护脑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可以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硬膜外血肿较小且无明显脑组织受压迫的患者,可以采取观察和药物治疗控制颅内压力。
但对于较大的血肿或出现明显脑组织受压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会通过颅骨开窗减轻压力、排除血肿,并修复骨折。
对于患者来说,硬膜外血肿是一种严重的病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外伤后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并告诉医生相关外伤史。
及时的CT扫描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硬膜外血肿是一种严重的头部外伤并发症,常见于头部外伤中颅骨骨折的情况下。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麻醉方式:1、全身麻醉2、患者病情危重时可选用局部浸润麻醉。
物品准备:1、手术器械开颅基础器械包1个、干持物钳1套。
2、敷料基础敷料包1个,大腹包1个、手术衣4~6件。
3、一次性物品骨蜡、切口、止血纱布、明胶海绵、面片、小纱布、缝针、丝线若干。
4、药品常用生理盐水、平衡液、双氧水、止血用生物胶。
5、仪器双极电凝器1套、开颅电钻1套、中心吸引1套。
手术体位:1、仰卧位使用于额顶部血肿2、侧卧位适用于顶颞及枕后部血肿。
手术步骤:1.皮肤消毒常规1%聚吡咯酮碘皮肤消毒,铺无菌巾,贴无菌切口膜2.头皮切口和止血2.1在切口两侧铺以干纱布块,沿切口线分段切开皮肤及帽状腱膜层,整个皮瓣可分为3~4段完成。
每切开一段,即用头皮夹夹住内、外缘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大的出血点可以电凝止血。
2.2钝性或锐性分离皮肤-腱膜瓣与其下的疏松组织层。
2.3止血满意后,将皮肤-腱膜瓣翻向颅底侧,并在其下垫以纱布团,使皮肤-腱膜内的血管不致因屈曲过度而闭塞,然后以盐水纱布覆盖其上。
用双2-0丝线或皮肤固定勾将皮瓣翻起固定,充分显露术野3.骨瓣成型3.1切开头皮和肌肉后,按骨瓣形状弧形切开骨膜,以骨膜剥离器分开骨膜及颞肌。
3.2设计骨孔,通常一个骨瓣共钻孔5~6个,空间距离6~7cm。
3.3将电钻与颅骨表面垂直钻透颅骨。
钻孔完成后,以小刮匙或脑膜剥离器刮尽孔内边缘残留的内板碎片,将线锯导板插入相邻的两个骨孔之间,用线锯将骨瓣各边一一锯开。
3.4若用气动或电动钻时,可换上铣刀进行切割。
3.5最后,沿颅骨锯开线插入骨膜剥离器至骨瓣下方,翻起骨瓣将骨窗下缘附着的肌肉稍向下推开以咬骨钳将骨折线两侧骨瓣修齐,并用骨蜡涂塞止血。
3.6取下的骨瓣可放入双氧水中浸泡4.清除血肿4.1用一窄脑压板或神经玻璃子由颅顶部向颅底侧逐渐清除血块,出血点电凝止血或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4.2将骨窗周围硬脑膜用6*17圆针3-0丝线悬吊于附近的骨膜或帽状腱膜上,放猴子硬脑膜剥离形成新的血肿。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分析
1.病因:
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出血在硬膜与骨质之间的腔隙,多数由
颅骨骨折引起,如颅底骨折、颅顶骨折等。
2.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常见症状有头痛、恶心和呕吐,在意识清醒时较轻,但
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意识水平下降,常有局部脑受压症状如偏瘫、失语、
瞳孔异常等。
3.影像学特点:
硬膜下血肿:CT扫描可见椭圆形或半圆形的高密度灶,位于颅骨外
侧和硬膜内侧,血肿范围相对模糊。
4.治疗方法:
硬膜下血肿:一般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颅骨开窗引流术,通过手术清除血肿减轻脑压力,恢复正常脑功能。
总结来说,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在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
以及治疗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区别。
对于鉴别诊断,临床医生可以通过详细
询问病史、观察临床症状以及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来准确判断。
不论是硬
膜外血肿还是硬膜下血肿,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都非常关键,可避免严重
的脑功能损害和危及患者生命。
硬膜外血肿一、定义硬脑膜外血肿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外腔与颅骨之间。
二、诊断(一)临床表现1.头部外伤史由于硬脑膜外血肿出血来源的特点,一般病史在伤后数小时至1-2日内。
2.意识障碍意识改变受原发性脑损伤及其后的血肿形成的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常见有如下几种类型:(1)原发性脑损伤较轻,如脑震荡,有一过性意识障碍。
而血肿形成得不是很快,因此在脑疝形成前有一段数小时的中间清醒期,形成受伤后立即昏迷-清醒-再昏迷过程。
(2)原发性脑损伤较重,加之血肿形成较为迅速,此时无中间清醒期,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
(3)原发性脑损伤甚轻或原发性脑损伤很局限,不存在原发昏迷,只当血肿增大脑疝形成后出现昏迷。
3.头皮血肿或挫伤往往在血肿形成部位有受力点所造成的头皮损伤。
4.瞳孔变化在血肿形成后的早期,患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即之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同侧眼睑下垂。
晚期对侧瞳孔亦散大。
5.锥体束征早期血肿对侧肢体力弱,逐渐进行性加重。
晚期出现双侧肢体的去大脑强直。
6.生命体征表现为进行性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以及体温升高。
7.其他昏迷前有头痛、烦躁不安;呕吐、遗尿和癫痫等。
(二)辅助检查1.头颅X线平片约90%病例伴有颅骨骨折。
2.头颅CT扫描该项检查可明确是否有血肿形成,血肿定位,计算出血量,中线结构有无移位及有无脑挫伤等情况,骨窗像对骨折的认识更加明了。
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有一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影。
三、治疗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非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仅用于病情稳定的小血肿,适应证如下:1.病人意识无进行性恶化。
2.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或原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进行性加重。
3.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
4.除颞区外,大脑凸面血肿量<30ml,颅后窝血肿<10ml,无明显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5mm、环池和侧裂池>4mm。
可采取保守治疗,止血,降颅压,对症支持治疗。
硬膜外血肿名词解释
硬膜外血肿是指在颅内硬膜外间隙(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间隙)形成的血肿。
硬膜外血肿通常是由头部外伤或颅内手术等造成颅骨骨折、血管破裂等因素引起的。
硬膜外血肿的形成通常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外伤后出血,在头部外伤后,头部血管破裂导致出血,血液渗入颅内硬膜外间隙,形成初始的血肿。
第二阶段是积血,在初始的血肿形成后,血液逐渐积聚,血肿逐渐增大,由于硬膜外间隙有一定的弹性,其积血量的增加会导致颅内压力升高。
第三阶段是形成成熟的血肿,一旦血肿增大到一定程度,压迫周围脑组织,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通常依赖于血肿的大小和位置。
常见症状包括头痛、颅内压增高、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等。
在较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偏瘫、失语、失明等症状。
治疗硬膜外血肿通常需要立即行动以降低颅内压力,避免神经损伤。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
手术通常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通过开颅清除血肿,减轻颅内压力。
药物治疗包括应用利尿剂、抗惊厥药物等,以减轻颅内压力和控制相关症状。
总之,硬膜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内损伤后的病理过程,及早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
地降低颅内压力,减轻神经损伤,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硬膜外血肿一概述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20%~30%,以特急性或急性血肿多见。
一般为单发,以外伤着力点处硬膜外血肿合并对冲部位的硬膜下血肿较多见。
患者年龄以15~50岁的青壮年多见。
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的外伤多较轻,着力点的线性骨折导致局部小的渗血而逐渐形成血肿,也可因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或早期应用大剂量脱水剂而造成血肿逐渐增大。
出血部位以颞部(脑膜中动脉主干)、额顶部(脑膜中动脉前支)和颞顶部(脑膜中动脉后支)多见,上矢状窦出血者多在其一侧或两侧,横窦出血者多在枕部和/或后颅窝;血肿发生部位多在其着力点或邻近区域,发生率依次为颞顶、额顶、顶枕、中线矢状窦旁和颅后窝。
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血肿成分与出血速度和血肿形成时间的长短有关。
早期急性硬膜外血肿早期为粉红色血液混杂黑色血凝块,中后期为全部为固态的黑色血凝块,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的包膜可发生机化而形成肉芽组织,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可在包膜和血肿腔内出现钙化或骨化。
二病因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颅骨骨折,导致脑膜动脉或静脉窦损伤出血,或由于板障血管出血的积聚,均可形成硬膜外血肿。
出血来源以颞部骨折导致脑膜中动脉出血最多见。
骨折线损伤上矢状窦时,可形成矢状窦旁血肿或横跨矢状窦的骑跨型血肿;枕部着力引起的线性骨折可产生跨横窦的骑跨型血肿;前额部骨折可损伤脑膜前动脉产生额部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一般多位于着力点和邻近部位,表面有头皮挫伤或裂伤可循。
幕上硬膜外血肿以颞部多见,额顶和额部次之,矢状窦旁少见,额极或枕极更少见。
三血肿特点1.脑膜中动、静脉翼点骨折易损伤主干或分支,蝶骨嵴处骨折可损伤前支并形成颞部硬膜外血肿,前支较后支更易损伤且较快地形成颞部或颞顶部硬膜外血肿,损伤主干者常形成特急性硬膜外血肿,损伤与脑膜中动脉伴行的静脉多为亚急性或慢性型血肿。
2.静脉窦常见损伤上矢状窦或横窦而形成窦旁血肿或骑跨性血肿。
3.板障静脉或导血管形成的血肿相对缓慢。
硬脑膜外血肿一.概述是指颅脑损伤后血液积聚在颅骨内板与分离的硬脑膜之间,好发于幕上大脑半球凸面,出血多来源于骨折损伤的硬脑膜动脉、静脉、静脉窦或颅骨板障,以脑膜中动脉损伤最常见。
硬膜外血肿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40%左右。
二.病因急性硬膜外血肿常见于青壮年颅骨线性骨折患者,慢性硬膜外血肿致伤因素与急性者相同,不同者在于患者伤后能够长时间耐受血肿,并且临床症状表现十分缓慢。
三.病理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
血液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在硬脑膜与颅骨分离过程中,可又撕破一些小血管,使血肿更加增大。
由于颅盖部的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松,易于分离,颅底部硬脑膜与颅骨附着较紧,所以硬膜外血肿一般多见于颅盖部。
引起颅内压增高与脑疝所需出血量,可因出血速度、代偿机制、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等而异,一般成人幕上达20ml 以上,幕下达10ml时,即可能引起,绝大多数属急性型。
出血来源于脑膜中动脉最常见,其主干或前支的出血速度快,可在6-12小时或更短时间内出现症状;少数由静脉窦或板障出血形成的血肿出现症状可较迟,可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型。
四.临床表现1.急性硬膜外血肿1)头皮直接暴力伤,可发现局部有头皮伤痕或头皮血肿2)不同受伤机制患者,患者可无意识障碍、短暂昏迷或长时间意识不清。
约20-50%出现典型的“昏迷-清醒-再昏迷”,即中间清醒期。
3)大多数患者伤后即有头痛和呕吐,随着血量增加,颅内压进行性增高,头痛呕吐加重,烦躁不安或淡漠,定向力障碍,出现两慢一高。
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和呼吸抑制。
4)少量血肿可无神经系统体征,血肿量增大出现小脑膜切迹疝,患侧瞳孔先缩小,光反应迟钝,即之瞳孔进行性扩大,光反应消失,如病情进行性加重对侧瞳孔也扩大,发生枕骨大孔疝。
血肿压迫运动区可出现一侧肢体肌力减退,脑疝晚期出现去大脑强直。
2.慢性硬膜外血肿由于发展慢、颅腔容积代偿等原因,临床表现发展缓慢。
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硬膜外血肿是一种常见的颅外血肿,其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的影像学表现,包括不同影像学方法的特征和分析。
1.CT扫描表现硬膜外血肿在CT扫描中可呈现为一片均匀高密度的区域,与周围脑组织的密度差异明显。
在早期血肿形成时,硬膜外血肿呈现为一个局限性的高密度区域,边缘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肿渐渐扩大,形成一个半月形或分层状的高密度区域。
同时,硬膜外血肿的边缘会出现浮肿和模糊,这是由于血肿周围的组织受到了炎性反应的影响。
2.MRI表现MRI对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在T1加权像上,硬膜外血肿呈现为一个低信号区,与周围脑组织的信号强度相比较低。
而在T2加权像上,血肿区域呈现为一个高信号区,与周围脑组织的信号强度相比较高。
此外,T2加权像还可以显示硬膜外血肿的大小、形态和分层情况。
增强扫描可以更好地显示硬膜外血肿的边缘和周围的炎症反应。
3.血管造影表现血管造影可以帮助确定硬膜外血肿的血供动脉和引流静脉。
造影检查通常会显示一条或多条输注血管,并且在填充引流静脉的同时可以观察到血肿的形状、范围和分层情况。
此外,如果怀疑硬膜外血肿是由动脉瘤或其他血管异常引起的,血管造影还可以提供这些异常的详细信息。
4.其他影像学方法除了CT、MRI和血管造影外,还可以使用其他影像学方法来辅助诊断硬膜外血肿。
例如,超声检查对于评估硬膜外血肿的大小和形态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核磁共振梯度回声(GRE)序列在检测小血肿和血肿周围的炎症反应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附件:________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血肿CT扫描图像、MRI图像、血管造影图像以及其他相关影像学资料。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________指血液在硬膜与颅骨之间聚集形成的血肿。
2.CT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________是一种利用X射线扫描头对身体内部进行断层成像的医学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