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18.48 KB
- 文档页数:4
硬膜外血肿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血肿围术期正确护理措施,为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配合;研究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率等,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结果两组硬膜外血肿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且经治疗后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59%,两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及时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正确围术期护理是保障硬膜外血肿患者预后及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有效降低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关键词】硬膜外血肿围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9-0334-02硬膜外血肿是临床常见的颅脑损伤疾病,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其致病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重物砸伤等高能量损伤[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交通等产业不断发展,硬膜外血肿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前来就诊的38例硬膜外血肿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硬膜外血肿围术期正确护理措施,为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时期我院住院治疗的38例硬膜外血肿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18至65岁,平均年龄(43.29±3.4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1例、高处坠落伤9例、重物砸伤6例、其他伤2例。
按照抽签方式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9例)与对照组(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两组硬膜外血肿患者根据其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外科手术治疗,即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慢性硬膜外血肿患者采用颅骨钻孔血肿抽吸术。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硬膜外血肿是一种颅内出血的情况,是指血液在硬膜外腔(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腔隙)内聚集形成的一种血肿。
它通常是由于头部外伤或者手术操作引起的,而且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因此,对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问题及措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讨论,让你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个主题。
首先,我们将从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和病因讲起。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因此患者应当接受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
而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头部创伤或者手术操作时出现脑膜损伤导致的。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问题及其处理措施。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要确保有足够的护理床位和专门的护理设备,这样可以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环境。
在监测方面,要做好入院时的基础生命体征监测、头颅CT等检查,以及随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另外,在饮食护理方面,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嘱进行合理的饮食安排,且要咨询营养师或专业医生的建议。
此外,患者的情绪护理也很重要,要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关怀,帮助患者减轻压力。
当然,在药物管理方面,要根据医嘱及时给予药物,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并向医生汇报。
此外,还要确保患者的血糖、电解质、凝血时间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对硬膜外血肿的观点和理解。
我认为,对于硬膜外血肿的护理不仅仅是在临床上提供基本的护理措施,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护理团队之间的协作与合作,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
同时,护士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心理护理技巧,以便更好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总结回顾起来,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问题及措施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主题。
通过深入评估和研究,我们了解到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和病因,以及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各个方面。
在护理中,要注意监测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药物管理、饮食护理和情绪护理等方面,并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和交流。
硬膜外血肿病人的护理硬膜外血肿:是出血积聚于硬膜外腔内,此类血肿以急性者最多,约占85%,亚急性血肿约占12%,慢性血肿约占3%。
急性患者意识多发生障碍,甚至昏迷,如血肿量大,可发生脑疝。
1 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由于伴发的脑损伤较轻,伤后原发性昏迷时间较短,出现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较多,伤后持续昏迷者少。
(2)颅内压增高症状:在继发性昏迷前常有躁动不安,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病人的眼底检查为视乳头水肿。
(3)局灶症状:血肿位于运动区和其邻近部位较多,故中枢性面瘫、轻偏瘫、运动性失语等常见,位于矢状窦旁血肿可出现下肢单瘫,颅后窝硬膜外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2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评估(1)评估病人的意识状态:有无意识障碍由浅变深。
硬膜外血肿具有典型的昏迷—清醒—昏迷的过程(中间清醒期)。
(2)评估有无瞳孔的改变:当血肿不断增大引起小脑幕切迹受压及大脑后动脉及脑组织压迫动眼神经,将出现患侧瞳孔散大。
(3)评估病人有无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是否出现剧烈头痛、反复呕吐、烦躁不安,有无血压升高、脉压增大、脉搏及呼吸缓慢等血肿形成占位效应时导致的颅内压增高。
(4)评估病人有无脑疝的诱发因素存在;如呼吸迟梗阻、尿潴留、便秘、剧烈咳嗽、癫痫发作等可诱发脑疝形成。
3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问题(1)意识障碍:与脑损伤,颅内压增高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呕吐,长期不能进食有关。
(4)焦虑/恐惧:与脑损伤的诊断和担心治疗效果有关。
(5)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
脑疝,癫痫,感染,压疮,废用综合症。
护理目标:(1)病人意识逐渐恢复。
能够进行语言沟通。
(2)呼吸道保持通畅无缺氧症状。
(3)营养状态能够维持,达到体液平衡。
(4)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5)并发症及时发现和处理。
4 硬膜外血肿护理措施4.1术前准备(1)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20度。
(2)严密观察意识、瞳孔、体温、血压、心率、呼吸、肢体活动情况。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硬膜外血肿症状说到硬膜外血肿的症状,相信知道的人很少。
不过没关系,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解答的介绍一下。
(1)意识障碍由于伴发的原发某脑损伤多较轻,伤后原发某昏迷的时间较短,硬膜外血肿的表现为出现中间清醒或中间好转期较多。
如直径较大的脑膜中动脉主干或前支出血,中间清醒期较短,而脑膜前动脉、脑膜中静脉、板障静脉和静脉窦损伤时,出血较缓慢.故中间清醒期较长,继发某昏迷出现较晚。
老年病人因为脑萎缩,对颅内高压的耐受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可有明显的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
(2)颅内压增高症状患者硬膜外血肿的患者,免责在续发某昏迷之前会出现躁动不安以及头痛和呕吐等症状。
(3)局灶症状当血肿位于功能区时,会出现相应硬膜外血肿的症状和体征,如面瘫、肢瘫、运动某失语等。
后颅窝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4)临床有亚急某或慢某硬膜外血肿受伤后3天或3周后出现症状,病人回忆受伤当时某作用较轻。
可能因老年人颅骨易骨折,而硬脑膜和颅骨粘连紧密,损伤后板障静脉或小的脑膜血管出血,逐渐剥离硬脑膜和颅骨的粘连,缓慢积聚而形成血肿。
硬膜外血肿治疗手术治疗急某硬膜外血肿,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包括⑴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
⑵颅内压的监测压力在2.7kpa以上,并呈进行某升高表现。
⑶有局灶某脑损害体征。
⑷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者。
⑸儿童硬膜外血肿幕上>20ml,幕下>10ml可考虑手术。
⑹尚无明显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但CT检查血肿较大(幕上>30ml,幕下>10ml,颞部>20ml,或血肿虽不大但中线移位>1cm),脑室或脑池受压明显者。
⑺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如出现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进行某颅内压增高征象,应积极手术。
非手术治疗急某硬膜外血肿,无论施行手术与否,均须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伴有严重脑原发某损伤和(或)继发某脑损害的病人,决不能掉以轻心。
硬膜外血肿护理措施什么是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血肿是指在硬膜外腔内形成的血液积聚,造成颅内压增高以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一种疾病。
硬膜外血肿的常见原因包括头部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血液凝固功能障碍等。
硬膜外血肿护理的基本原则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监测病情: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等神经系统的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控制颅内压:通过给予镇痛药物、呼吸道管理、降温等措施来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组织免受损伤。
3.血管舒缓:保持合适的体位,避免颈部和颅内压的剧烈变化,减少血管的扩张和破裂的风险。
4.功能维护:保持患者的基础生理功能,包括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等,及时处理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5.饮食调理: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饮食,避免进食过多或过少,符合病人的能量需求。
6.营养支持:如果病人无法正常进食,需要通过胃肠外营养或静脉营养来满足病人的营养需求。
7.情绪护理:与病人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减轻病人的不良情绪。
硬膜外血肿护理的具体措施1.定期检查病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活动等。
2.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及时发现异常变化。
3.坚持按时给予镇痛药物,保持病人的舒适感。
4.管理病人的呼吸道,保持通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等。
5.维持病人的体温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的体温引起的不良后果。
6.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避免发生剥脱和感染。
7.遵守医嘱,正确给予药物,如抗凝血药、降压药等。
8.饮食要求:根据病人的需要,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
9.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关心和关爱,帮助他们理解疾病的过程,缓解焦虑和恐惧。
硬膜外血肿护理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硬膜外血肿的并发症包括颅内感染、脑积水、脑梗死等。
处理方法如下:1.颅内感染的处理方法包括给予抗生素治疗,保持伤口干燥和清洁,及时处理感染。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麻醉方式:1、全身麻醉2、患者病情危重时可选用局部浸润麻醉。
物品准备:1、手术器械开颅基础器械包1个、干持物钳1套。
2、敷料基础敷料包1个,大腹包1个、手术衣4~6件。
3、一次性物品骨蜡、切口、止血纱布、明胶海绵、面片、小纱布、缝针、丝线若干。
4、药品常用生理盐水、平衡液、双氧水、止血用生物胶。
5、仪器双极电凝器1套、开颅电钻1套、中心吸引1套。
手术体位:1、仰卧位使用于额顶部血肿2、侧卧位适用于顶颞及枕后部血肿。
手术步骤:1.皮肤消毒常规1%聚吡咯酮碘皮肤消毒,铺无菌巾,贴无菌切口膜2.头皮切口和止血2.1在切口两侧铺以干纱布块,沿切口线分段切开皮肤及帽状腱膜层,整个皮瓣可分为3~4段完成。
每切开一段,即用头皮夹夹住内、外缘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大的出血点可以电凝止血。
2.2钝性或锐性分离皮肤-腱膜瓣与其下的疏松组织层。
2.3止血满意后,将皮肤-腱膜瓣翻向颅底侧,并在其下垫以纱布团,使皮肤-腱膜内的血管不致因屈曲过度而闭塞,然后以盐水纱布覆盖其上。
用双2-0丝线或皮肤固定勾将皮瓣翻起固定,充分显露术野3.骨瓣成型3.1切开头皮和肌肉后,按骨瓣形状弧形切开骨膜,以骨膜剥离器分开骨膜及颞肌。
3.2设计骨孔,通常一个骨瓣共钻孔5~6个,空间距离6~7cm。
3.3将电钻与颅骨表面垂直钻透颅骨。
钻孔完成后,以小刮匙或脑膜剥离器刮尽孔内边缘残留的内板碎片,将线锯导板插入相邻的两个骨孔之间,用线锯将骨瓣各边一一锯开。
3.4若用气动或电动钻时,可换上铣刀进行切割。
3.5最后,沿颅骨锯开线插入骨膜剥离器至骨瓣下方,翻起骨瓣将骨窗下缘附着的肌肉稍向下推开以咬骨钳将骨折线两侧骨瓣修齐,并用骨蜡涂塞止血。
3.6取下的骨瓣可放入双氧水中浸泡4.清除血肿4.1用一窄脑压板或神经玻璃子由颅顶部向颅底侧逐渐清除血块,出血点电凝止血或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4.2将骨窗周围硬脑膜用6*17圆针3-0丝线悬吊于附近的骨膜或帽状腱膜上,放猴子硬脑膜剥离形成新的血肿。
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护理常规完整前言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档介绍了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的护理常规,以确保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和照护。
护理常规1. 临床评估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意识状态、血压、心率、呼吸情况等。
这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护理需求。
2. 低头位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患者常需要采取低头位,以减少颅内压力。
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保持正确的低头位,避免过度低头导致褥疮等并发症。
3. 引流管理脑外血肿患者需要进行引流处理,以减少颅内血肿的增加。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引流管的通畅情况,及时清除引流管及其周围的积液,确保引流畅通。
4. 头部抬高除了低头位外,患者的头部应保持抬高,以促进脑外血肿的吸收。
护理人员应在床头垫高一定高度的枕头,使患者头部保持适当抬高的角度。
5. 体位转换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患者需定时进行体位转换,以避免长时间处于固定的体位造成肌肉萎缩、压疮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定期进行体位转换。
6. 监测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变化,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告知医生。
7. 康复护理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患者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积极参与康复护理工作,包括进行功能锻炼、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等,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结束语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的护理工作需要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本文档介绍了脑内硬膜外脑外血肿的护理常规,供护理人员参考和借鉴。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嘱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服务。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与软脑膜之间积聚形成的一种颅内疾病,常见于头部创伤或手术后。
该疾病严重危害患者健康,需要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一、护理前准备1.了解患者情况:在治疗前,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病史、过敏史等信息。
2.评估患者状态:对于患者的神经系统状态进行评估,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反应等。
3.制定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护理等方面。
二、药物治疗1.降低颅内压力:对于硬膜外血肿患者,颅内压力往往会升高,需要应用降低颅内压力的药物,如甘露醇等。
2.止痛镇静:硬膜外血肿患者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应用止痛镇静药物,如阿托品、吗啡等。
3.抗生素治疗:对于感染性硬膜外血肿患者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
三、手术治疗1.开颅手术:对于硬膜外血肿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清除积聚在硬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血液。
2.穿刺抽液:对于轻度硬膜外血肿患者可以采用穿刺抽液的方式排除积聚在硬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血液。
四、康复护理1.监测患者状态:对于硬膜外血肿患者,在治疗后需要不断监测其神经系统状态和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营养支持:硬膜外血肿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需要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如静脉营养等。
3.预防并发症:硬膜外血肿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肺栓塞等。
4.康复训练:对于硬膜外血肿患者在治疗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语言康复、运动康复等方面。
五、护理注意事项1.保持通畅呼吸道:硬膜外血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发生。
2.定期更换体位:硬膜外血肿患者需要定期更换体位,避免长时间压迫某一部位导致压疮的发生。
3.避免剧烈运动:硬膜外血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提取等活动,以免加重病情。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一、定义硬膜外血肿(extradural heatmas,s EDH)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
二、症状、体征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与血肿的部位、增长速度和并发的硬膜下损伤有关。
(一)意识障碍:病人意识状态的改变取决于原发脑损伤的程度、血肿形成速度和颅内其他损伤的存在。
典型性表现是伤后昏迷,有一“中间清醒期”,随即又昏迷。
(二)神经系统症状:早期较少出现神经系统体征,仅在血肿压迫脑功能区时,才表现出相应症状。
如血肿持续增大,引起脑疝时,则可表现出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等典型征象。
(三)颅内压增高及脑疝表现:随着血肿的体积增大,病人常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出现库欣反应。
如颅内压持续增高,则引起脑疝,造成严重后果。
三、护理问题(一)颅内调适能力降低与颅内血肿有关。
(二)急性疼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三)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四)皮肤切口与手术创伤有关。
(五)自理缺陷与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及长期卧床有关。
(六)焦虑、恐惧与担心手术效果和预后有关。
(七)有误吸的危险与意识障碍有关。
(八)有出血的危险与手术创伤有关。
(九)有跌倒的危险与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有关。
(十)有受伤的危险(管路滑脱) 与留置引流管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休息/体位1、保持病房安静,减少人员探视,病房通风良好。
2、手术后取平卧位或头高足低卧位(一般抬高15-30°)。
3、有意识不清、走路不稳、视物不清、失明、定向障碍,精神症状、幻觉、复视及癫痫病史者,应用床挡、约束带固定,防止坠床。
(二)饮食1、术后暂禁饮食。
2、可进食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纤维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三)病情观察颅内血肿病人多数可因血肿逐渐形成、增大而导致颅内压进行性增高,在护理中,应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一且发现颅内压增高迹象,立即采取降颅内压等措施,同时做好术前准备。
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
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
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
(2
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温异常(超过37.50)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
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
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
4、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
3~6个月来。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硬膜外血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出血疾病,常见于颅脑外伤或手术后。
它的出现可能会导致颅内压增高,进而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甚至致命。
因此,在提供相应的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我们来了解硬膜外血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积聚在硬膜与颅骨之间的一种病理情况。
这种血肿的主要原因是头部受到外伤打击造成颅内血管破裂,如颅骨骨折时或手术过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积聚的血液会逐渐膨胀,增加硬膜外的压力,从而压迫脑组织造成损伤。
对于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问题,我们首先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
包括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是否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例如头痛、恶心呕吐、瞳孔异常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同时,在硬膜外血肿的护理中,重要的一环是保持患者头部的稳定和保护。
我们需要确保患者头部不受进一步的外力冲击,避免增加血肿扩大的风险。
在患者床头加装软垫,使用颈椎固定架等装置来固定头部,以减少头部运动。
除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保护头部,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硬膜外血肿手术后的护理。
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术后感染、脑脊液漏以及其他并发症。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监测患者术后切口的情况,观察是否有渗液、红肿发热等症状。
同时,还应注意患者排尿、排便情况是否正常,及时处理并发症。
总结起来,在硬膜外血肿的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同时保护患者的头部,避免进一步外力冲击。
手术后要注意术后切口的护理和处理并发症。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作为我的文章写手,你对硬膜外血肿的护理问题有哪些个人观点和理解呢?请分享给我。
我个人认为,在硬膜外血肿的护理过程中,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硬膜外血肿压迫脑组织,可能会导致神经功能损伤,包括运动和感觉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措施硬膜外血肿简介硬膜外血肿是指血液在硬膜外腔中积聚所形成的一种病变,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它通常是由于头部外伤或颅内手术等原因引起的,其临床表现可以是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改变等。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探讨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硬膜外血肿护理问题问题一:颅内压增高颅内血肿的形成会导致颅内压增高,给患者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值,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同时,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大脑缺氧:颅内压增高会阻断脑血液供应,导致大脑缺氧。
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内。
2. 感染风险:患者长时间处于卧床状态,容易引发尿液滞留、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定期翻身,保持皮肤和呼吸道的清洁卫生。
3. 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可刺激呕吐中枢,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止吐药物,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液平衡情况。
问题二:神经功能障碍硬膜外血肿对神经系统的损伤较大,常导致一些神经功能障碍。
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神经症状,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好性格变化:患者常出现情绪不稳、易激动等症状。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安全感,提供舒适的环境,避免过度刺激。
2. 肌力减退:患者可能出现肢体乏力、活动能力下降等情况。
护理人员应进行被动运动、按摩或物理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肌力。
3. 难言、吞咽困难:部分患者会出现语言不清、吞咽困难等问题。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口腔护理,并提供易于咀嚼和吞咽的食物。
硬膜外血肿护理措施控制颅内压针对颅内压增高这一问题,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头低体平位:可通过调整患者的体位,将头部略低于体位。
这有助于促进颅静脉回流,减轻颅内压。
2. 头皮降温: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患者额头上,有助于降低颅内压。
但需注意避免过度降温。
3. 使用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机: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的患者。
硬膜外血肿手术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评估和观察要点(1)病情评估:了解病人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是否有头部外伤史如高空坠下、失足跌倒、交通事故。
了解疾病的性质、发展程度,患者意识、瞳孔、体温、血压、心率、呼吸、肢体活动情况,患者自理能力及配合程度,全身营养状况、饮食、睡眠及二便情况,为手术前后护理提供依据。
观察患者头疼的的程度,是否呕吐及呕吐的颜色、性质、量。
(2)安全评估:评估患者有无头痛、头晕、视力下降等症状,评估患者年龄、精神状况及自理能力。
(3)疾病认知: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程度,评估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
(4)心理状况:了解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治疗及预后有无信心。
是否有不良情绪反应。
家庭经济承受能力2.护理要点(1)术前检查:1)常规检查:血、尿常规,生化全项,APTT+PT,HBsAg,HIV,HCV,梅毒抗体,心电图,胸部X光片。
2)专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MR1神经外科专科检查:包括瞳孔对光反射,GCS评分、神经反射等3)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前检查的目的、方法,积极协助其完成各项检查;告知患者静脉抽血前需要禁食水6小时以上;留取尿标本时,应取晨起、空腹、首次、中段尿液。
(2)术前准备:1)呼吸道:保暖,预防感冒,避免因受凉引起咳嗽、打喷嚏,导致颅内压升高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胃肠道:清醒病人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鸡蛋、蔬菜、水果等)为宜。
三天未排便者,给予缓泻剂,不可用大量液体灌肠。
全麻手术需禁食、水6-8小时,防止全身麻醉所导致的吸入性肺炎、窒息等。
3)过敏试验:询问患者过敏史,遵医嘱做抗生素皮肤过敏试验,记录结果。
皮敏试验阳性者,应在病历、床头卡和患者一览表名牌上注明,并及时通知医生。
4)皮肤准备:术前一日由责任护士根据医嘱为患者剃头,范围为全颅毛发,为手术做准备。
5)个人卫生:术前一日给予刷牙漱口、沐浴、剪指(趾)甲,保持全身清洁,男性患者剃净胡须。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措施简介硬膜外血肿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护理措施的正确实施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康复护理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内容。
病情观察在硬膜外血肿的护理过程中,病情观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等效性、肢体活动度等指标,以及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等不良症状。
并及时记录和汇报患者病情变化,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硬膜外血肿的护理中,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常,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抗凝、降颅压、解痉等措施。
抗凝治疗可以预防或减少血栓形成,降低发生血管栓塞的风险。
降颅压药物如脱水剂、呋塞米等,能够降低颅内压力并缓解脑组织水肿。
解痉药物则主要用于控制痉挛和抽搐等症状。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硬膜外血肿患者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需要特别注意饮食,以防止加重脑组织内压力。
通常,护士会按照医嘱执行液体饮食,以减轻胃肠负担。
同时,还需要注意控制钠盐的摄入,避免水肿加重。
具体的饮食方案应由专业营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
康复护理硬膜外血肿的康复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语言康复、认知训练等。
此外,合理的康复护理还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训练、心理支持等。
护士需要积极与康复团队合作,制定并执行个性化的康复护理计划,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并发症护理中,护士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首先,护士需要定期翻身患者,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同时,还需要留意静脉应用药物的静脉炎、血栓的发生等并发症。
护士还应当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定期进行康复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结语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措施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护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护理技能来有效照顾患者。
通过合理的病情观察、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康复护理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康复质量,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
其实硬膜外血肿就是指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
那当患上硬膜外血肿的时候应该如何治疗呢?硬膜外血肿又应该如何护理呢?今天店铺就来为大家一一解答一下。
感兴趣的朋友就来看一下吧。
硬膜外血肿症状
说到硬膜外血肿的症状,相信知道的人很少。
不过没关系,下面店铺就来为大家解答的介绍一下。
(1)意识障碍
由于伴发的原发性脑损伤多较轻,伤后原发性昏迷的时间较短,硬膜外血肿的表现为出现中间清醒或中间好转期较多。
如直径较大的脑膜中动脉主干或前支出血,中间清醒期较短,而脑膜前动脉、脑膜中静脉、板障静脉和静脉窦损伤时,出血较缓慢.故中间清醒期较长,继发性昏迷出现较晚。
老年病人因为脑萎缩,对颅内高压的耐受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可有明显的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
(2)颅内压增高症状
患者硬膜外血肿的患者,免责在续发性昏迷之前会出现躁动不安以及头痛和呕吐等症状。
(3)局灶症状
当血肿位于功能区时,会出现相应硬膜外血肿的症状和体征,如面瘫、肢瘫、运动性失语等。
后颅窝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4)临床有亚急性或慢性硬膜外血肿
受伤后3天或3周后出现症状,病人回忆受伤当时暴力作用较轻。
可能因老年人颅骨易骨折,而硬脑膜和颅骨粘连紧密,损伤后板障静脉或小的脑膜血管出血,逐渐剥离硬脑膜和颅骨的粘连,缓慢积聚而形成血肿。
硬膜外血肿治疗
手术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包括
⑴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
⑵颅内压的监测压力在2.7kpa以上,并呈进行性升高表现。
⑶有局灶性脑损害体征。
⑷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者。
⑸儿童硬膜外血肿幕上>20ml,幕下>10ml可考虑手术。
⑹尚无明显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但CT检查血肿较大(幕上>30ml,幕下>10ml,颞部>20ml,或血肿虽不大但中线移位>1cm),脑室或脑池受压明显者。
⑺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如出现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征象,应积极手术。
非手术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无论施行手术与否,均须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伴有严重脑原发性损伤和(或)继发性脑损害的病人,决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神志清楚、病情平稳、血肿量<15ml的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可表现头痛、头晕、恶心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但一般无神经系统体征,没有CT扫描时难以确定血肿的存在,经CT扫描确诊后,应用脱水、激素、止血、活血化瘀等治疗,血肿可于15~45天左右吸收。
保守治疗期间动态CT监护,血肿量超过30ml可行穿刺治疗,在亚急性及慢性期内穿刺治疗,血肿多已部分或完全液化,抽出大部分血肿,应用液化剂液化1~2次即可完全清除血肿。
但必须动态观察病人神志、临床症状和动态CT扫描。
一旦发现血肿增大,立即改为手术治疗。
硬膜外血肿护理
患上硬膜外血肿的患者,除了及时进行质量治疗,还需要在治疗之后做一些护理,这样才能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那硬膜外血肿如何护理呢?
⑴卧位
患者回病房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6h后抬高床头15°~30°,头颈部枕冰枕或戴冰帽,以减轻脑水肿,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减少头部伤口渗血。
要保持头部敷料干燥,防止伤口感染。
⑵病情观察
定时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心率等体征及呕吐情况并记录,全麻未清醒者应每15~30min观察1次。
清醒后按医嘱每1~2h观察1次,神志、瞳孔、BP、P、R、定位体征及呕吐情况可反映颅内情况的变化,患者神志清醒后又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并进行性加重,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偏瘫,血压代偿性升高,脉搏、呼吸变慢,呕吐逐渐加重,说明有继发性颅内出血或脑水肿的危险,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
⑶呼吸道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给氧气吸入,流量2L/min。
手术均在全麻插管下进行,清醒前患者易发生舌后坠、喉痉挛、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嗽、吞咽反射减弱,呕吐物易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因此,术后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
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常发生通气不足而致低氧和高碳酸血症,动脉血PaCO2增高,缺氧致低谢性酸中毒,使脑脊液pH值下降,可使脑血管扩张,缺氧使脑细胞肿胀,从而使颅内压增高,使病情加重,必要时需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术后应每日清洁、煮沸消毒内套管3~4次,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可用糜蛋白酶做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3次,保持气管切口处敷料的.清洁干燥,严格无菌操作。
⑷引流管护理
经常保持头部引流管的通畅,发现不畅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引流袋与头颅平齐,每日更换1次,认真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色及量,保持头部引流管的固定,防止脱落及扭曲。
⑸营养
给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清醒患者术后1~2天给流
质,无呕吐等情况后逐渐改半流食、普食。
昏迷、吞咽困难者术后3~5天给鼻饲,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腹泻,禁食及鼻饲者每日口腔护理2~3次。
⑹皮肤护理
昏迷、卧床患者不能自动翻身,皮肤抵抗力差,皮肤易受潮湿、渣硬膜外血肿屑的刺激而引起压疮的发生,因此要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睡气垫床,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干燥,每1~2h翻身1次,翻身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拖、拉、推,并用50%的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压疮的发生。
⑺功能锻炼
术后有肢体偏瘫或活动障碍者,要保持肢体于功能位置,急性期过后要尽早给患者按摩、推拿,帮助患者活动肢体,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足下垂、肢体僵硬及失用性萎缩。
结语:以上就是店铺为大家介绍的有关于硬膜外血肿的一些治疗方法以及硬膜外血肿的一些护理方法。
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此也是有所了解了。
因此,当患上硬膜外血肿的时候,除了及时治疗之外,一定要注意护理哦,这样才能让患者更快的恢复,不是吗?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