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讲义年代戏剧
- 格式:ppt
- 大小:725.50 KB
- 文档页数:3
当代戏剧50-70年代的戏剧(一)歌剧。
《小小画家》(1927年)是中国歌剧的启蒙形式,而《白毛女》(1954年)是中国歌剧从萌芽到形成时期的里程碑。
1957年--1966年,歌剧高潮。
《洪湖赤卫队》成为当代歌剧民族化的典范。
是继《白毛女》之后流传最广,最富有生命力,最具有群众性的歌剧。
《江姐》是1960年代最优秀的歌剧。
(文学成就最高)(二)话剧1、50年代前期,(1952年---1957年)(1)从题材上看,一是写现实政治运动,工农兵的斗争和生活场景。
歌颂生活的话剧:孙芋《妇女代表》:张桂蓉,农村新女性。
崔德志《刘莲英》:新式女青年工人;一是写“革命历史”。
《战斗里成长》(胡可)《万水千山》(陈其通)从剧体上看,独幕剧空前繁荣。
(2)1956-1957年,“第四种剧本”出现。
黎弘:工人剧本,总是写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总是写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士兵剧本,总是写。
因此,他呼唤“第四种剧本”。
相关讨论,涉及到如何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如何表现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话剧的讽刺性和喜剧性的价值,创作题材的扩大等等。
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从生活的底蕴中发掘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主题。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海默《洞箫横吹》。
(干预生活的话剧:矛头直至那些自私狭隘、主观武断、投机钻营、道德沦丧的市侩和官僚。
《新局长到来之前》(何求)、《归来》(鲁彦周)、《葡萄烂了》)老舍《茶馆》1、其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
新旧社会对比,是他的历史观,也是他的结构方式。
主题:“旧时代的挽歌”,通过老裕泰茶馆五十年间的兴衰变迁,展示黑暗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必然灭亡。
2、结构上,“图卷式的结构”。
多人多事的戏剧结构和渐变式的戏剧情节。
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
以三幕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的戏,分别写三个时代。
50年代、60年代戏剧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一、当代戏曲的改革戏曲改革贯穿整个当代戏曲史。
(一)1949—1957,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二)1958—1976,京剧现代戏的革命。
(三)1978年后,戏曲的“戏曲化”和“现代化”。
二、当代话剧的新变(一)1949—1957年1.多幕剧:老舍《龙须沟》、胡可《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夏衍《考验》。
2.独幕剧:崔德志《刘莲英》、鲁彦周《归来》。
3.第四种剧本:剧作家刘川在1956年提出。
指我国50年代中期(主要是1956、1957年)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中,除去概念地表现工农兵生活的“三种剧本”(“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与敌人的军事斗争”)之外,涌现出来的“不属于上面三个框子的”另一种剧本。
主要特征:一是在题材上的拓展,除表现工农兵的斗争生活之外,还描写工农于部、知识分子等的家庭生活、个人生活、感情生活等等;二是突破当时话剧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的套子,代之以对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三是主题大多表现人民内部矛盾。
“第四种剧本”是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剧作家勇闯禁区,大胆干预生活,真实描写现实生活的成果。
它们与同一时期出现的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等深入触及社会生活矛盾的报告文学和小说一样,都是突破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较为成功的作品。
主要作品: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
(二)1958—1965年1.历史剧: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田汉《关汉卿》等。
(P48)2.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
三、歌剧的发展(一)主要作品:《红霞》、《洪湖赤卫队》、《刘三姐》、《江姐》等。
(二)两种艺术倾向:1.《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等作曲)式在戏剧上倾向于话剧,歌唱、说白交替出现,音乐结构则采用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的结合。
五六十年代的话剧五十年代有老舍的创作,50年代末60年代初有历史剧的创作,然后是63年到文革之前,有革命题材的热潮。
|话剧的概况50你打你以后,重视话剧和电影的传统得到继续,戏剧和政治和社会生活直接关联的观念也得到强调,不过这段时间内创作的戏剧,除了老舍的《茶馆》以外,很少能有剧作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
总体而言,表现现实生活的成功之作几乎没有,反倒是取材于历史的作品,能够保持不错的水准(这令我想起当下网文中被上级反复宣传的所谓“现实主义”……然而为网文代表的当代通俗创作,其重心仍然在幻想上面,唯有同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有传奇诞生的空间)。
55年之前,戏剧表现工厂农村斗争和革命历史的作品获得强调,56年到57年题材所有扩展,也开始讨论讽刺和喜剧等问题,57年有《茶馆》。
58年以后,紧密配合政治运动是对话剧等文艺的强大要求,但这些现实题材的作品由于距离政治的现实过近,所以有着很强的图解政策的特点,而历史题材和现实政治稍具间接性,保留了一定的创作空间,因而成就不低。
63年后开始准备文化革命,戏剧成为与政治运动直接关联的文艺样式,成为这一时期文艺样式的中心。
|老舍的剧作老舍在现代文学时期成就集中在小说上,新中国建立以后,他回到北京,潜心于戏剧创作,因为“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看,阅读小说也许多少有点困难,而看戏就不那么麻烦”(所以说铺开的义务教育也是零几年网文等通俗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认字真的成了一件普遍的事情)。
从50年的《方珍珠》开始,老舍创作了二十多部剧作,其中尤其以《龙须沟》和《茶馆》为最优,正是因为前者,老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60年代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由于政治形势剧变,并没有写完。
老舍在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有良莠不齐的状况,劣作多半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表达。
而《龙须沟》则是他找回水平的一部作品,其写旧社会政府和新社会政府对于天桥下污水沟的不同态度,写天桥下贫民市民的生活,其将老舍熟悉的市民生活重新纳入写作之中,同时也不失政治热情的表达,因此使他获得了在当代的最初声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