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患者气管插管麻醉诱导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92.72 KB
- 文档页数:2
麻醉个案病例分析报告简介麻醉是外科手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使患者处于无痛、无意识的状态,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对一名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的麻醉个案进行详细分析,以探讨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患者信息•姓名:张某•性别:女•年龄:45岁•身高:168cm•体重:72kg•既往病史:无麻醉个案分析病情描述张某是一名45岁的女性,备受腹痛困扰,根据医生的建议,她决定进行腹腔镜手术以解决她的问题。
手术预计时间为1小时,采用全麻进行麻醉。
麻醉策略在麻醉个案中,我们采用了全麻,包括静脉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腰硬联合麻醉。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深度和血压稳定成为了我们关注的重点。
麻醉实施1.麻醉诱导:张某进入手术室后,我们监测了她的生命体征,并为她留置了静脉通道。
通过静脉通道,我们给予了诱导剂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
2.气管插管:诱导成功后,我们使用一根合适尺寸的气管插管,将其插入患者气管,确保气道通畅。
3.麻醉维持:手术进行中,我们维持麻醉状态的同时,通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心率等参数监测患者的生理状态。
根据需要,我们调整麻醉剂的给药量,以保持患者的麻醉深度在适当范围内。
4.血压监测与维持:手术中,我们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确保其在正常范围内。
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我们给予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血压稳定。
术中事件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术中事件,需要及时处理:1.容量输液:由于手术创伤,患者出现了大量出血的情况。
为了维持血容量,我们给予了适量的晶体液和胶体液输液,以保证血压和体循环的稳定。
2.肌松药的使用:腹腔镜手术中,需要患者肌肉松弛,以便医生更好地操作。
我们使用了肌松药进行肌肉松弛,并监测药物的效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3.出血控制:手术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出血情况,我们与外科医生密切合作,协助他们进行出血控制,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麻醉结束手术进行了一个小时后,我们停止了麻醉药物的给予,并逐渐减少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
快速诱导插管指南(Guidelines on Rapid Sequenee Intubation RSI)Dr C B LO, Dr T W WONG温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尤荣开(译)序言定义快速诱导插管(Rapid Sequenee Intubation ,RSI):快速诱导插管是在应用一种强诱导剂后,立即用速效神经肌肉阻滞剂使患者处于神志丧失和肌肉麻痹状态,以进行气管插管的方法。
预防和维持病人呼吸道的畅通,是危重病人的气道管理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
在急诊科,医生也经常需要通过带有套囊的气管内插管来控制病人的呼吸道。
适应症包括1. 气道梗阻2. 窒息3. 呼吸衰竭(如:重症哮喘,COPD急性加重期)4. 意识状态受损(保护呼吸道)(如:颅脑损伤,中风发作,药物过量)5. 失代偿性休克快速诱导插管禁忌症绝对禁忌证:Nil (Walls, 2000a:8)快速诱导插管的重点是判定病人是否可以成功插管,如果预计不能成功插管的话,那么一定要有备用的成功通气方法。
注意:1.预计出现的插管困难:运用LEMON原则(“柠檬”原则)1)L大致看2)E评估3-3-2定律•3指口径•3指颏-舌骨•2指口底-舌骨3)M Mallampati 评分4)O梗阻5)N颈部活动度2.面部解剖学异常(例:先天性的,外伤性的,陈旧损伤性的)3.上呼吸道解剖学异常(例:肿瘤,大块的瘢痕形成)4.未减轻的上呼吸道梗阻5.尚未治愈的上呼吸道梗阻(例:会厌炎,喘鸣,吸入性损伤)•潜在的呼吸道困难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快速诱导插管的禁忌症, 是这说明准备一旦插管失败后的替代方案是必须的。
6.病史AMPLEA Allergies变态反应M Medication药物治疗P Past Medical History 既往史L Last Meal 末餐E Eve nt大事件现有疾病会影响药理的代谢(例如:休克,颅内压升高,哮喘)•低血压的存在将会使药理学代谢减慢,所以降低一些药物的浓度是必须的。
成人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管理指南(2020完整版)前言未预料的困难气道管理指南的发布及2015年更新改变了麻醉科的困难气道管理。
但是,皇家麻醉医师学院和困难气道学会第四次全国审查项目组(NAP4)强调指出,ICU和急诊气道管理导致的不良后果和存在的重大缺陷高于麻醉科。
不同患者(成人、儿科、肥胖、急诊、院前及拔管)所面临的问题都已经有专门指南阐述。
尽管医院各个病房(急诊、ICU、普通病房)都会有重症患者,挑战别具一格(表1),且并发症的风险最高,然而用于管理这类患者的专业指南只有印度发不过一个,其它就没了。
对于危重病,患者因素可能妨碍标准气道评估。
急迫性和生理储备降低导致围插管期明显缺氧、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跳骤停,以及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
气管插管过程中,延误和喉镜反复尝试会增加并发症,也包括心跳骤停和死亡。
ICU插管高达30%不能“一次成功”,明显高于手术室。
ICU插管过程中严重缺氧(SpO2<80%)的患者高达25%。
此外,大约4%的ICU患者入住是为了观察气道、气管插管、原本就有气道问题来拔管,并且总体上大约6%的ICU患者是预期困难气道。
危重病本身和其治疗能使得解剖“正常”的气道成为“生理性困难气道”。
液体复苏,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俯卧位通气和长期气管插管都能够导致气道水肿和畸形。
常常不适宜清醒插管,而且气道管理失败后唤醒患者通常不切实际。
其他突出问题包括环境、操作者或参与者的经验,和其他人为因素(表1)。
ICU 发生严重气道事件时,死亡率和脑损伤的发生率比手术麻醉高约60倍。
尽管ICU气管插管本身风险就高,但大多数气道事故发生在安全建立人工气道之后,原因是气道脱管或堵管;在一组患者中,82%的事故发生在插管后,有25%患者死亡。
病情3级入ICU的患者有10-19%行气管切开,气道事故的风险特别高。
在英国、困难气道学会(DAS),危重病医学会(ICS),危重病医学协会(FICM)和英国皇家麻醉学会(RCoA)意识到需要特定指南为成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提供结构化方法。
关于重症疾病的气管内插管的时间和并发症的多中心全球性的研究背景进行气管插管的重症患者发生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多达40%的可能。
因为在不同的ICUs及国家之间,紧急气道管理的实践是不同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是不同的。
我们做了项关于苏格兰监护室医生进行气管内插管的前瞻性观察研究,来区分实践/并发症/及培训搜集了4个月内全苏格兰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所进行的全部气管插管数据,不包括择期手术病人和入院前进行的。
我们使用了一个标准的数据表格,来搜集插管前生理状态/器官支持/进行气管插管的医生/使用的工具和药物,即记录的并发症等信息。
结果分析了749组气管插管的数据,70%发生在ICU及18%发生在急诊科。
第一次插管成功率91%,最多两次尝试,一个病人需要进行气管造口术。
严重低氧血症(SpO2 80%) 的发生率为22%,严重低血压(收缩压低于80)的发生率为20%,2%插入食管。
3/4的插管是由进行了24个月的正规麻醉培训的医生进行的,只有一个医生进行了六个月的训练获得高级监督。
总结苏格兰监护室医生进行气管内插管的一次成功率比之前报道的高,并且技术相关并发症低。
相比之前报道,进行气管插管的医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正规麻醉培训,并且低年资研修生常规在指导下进行。
尽管结果较好,但仍需要更多的工作来减少生理并发症和患者患病率。
重症病人气管插管可能是困难的。
病人可能低氧血症,低血压,以及很难处理气管插管及神经肌肉组织剂。
重症病人致命性的并发症发生率多达40%。
低氧血症发生率25%,严重低血压10-25%,心脏骤停1.5%,机械性并发症如食管内插管及返流误吸的发生率比择期手术病人的发生率高。
最新发表的NAP4皇家学院fourth National Audit Project (NAP4) from the Royal College of Anaesthetists 发现至少四分之一的主要气道事件发生在ICU 或者ED,通常会伴有尤为严重的后果。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怎样的一个过程相关研究表明,在临床过程中,对于手术患者而言,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作为重要的治疗内容之一,麻醉干预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往往有利于帮助其有效实现对于手术期间痛感的充分消除,对于患者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往往具有重要的推动价值。
在这一问题上,研究人员指出,作为常用的麻醉形式之一,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于手术治疗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然而,多数人往往对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存在诸多疑问。
在本文中,研究人员针对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过程进行了介绍,旨在进一步实现对于麻醉知识的有效科普。
一、什么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作为临床过程中常用的麻醉方式之一,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治疗主要在临床手术中应用。
总的来看,在这一麻醉方式中,通过特制导管的应用,麻醉医师可以经患者鼻腔或口腔将其置入到患者气管或支气管内,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连接麻醉机,从而达到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的目的。
该麻醉方式在大型手术治疗过程中往往较为常用,而对于小型手术而言,往往并不需要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主要过程总的来看,根据患者麻醉的不断阶段,可以将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分为麻醉诱导期、麻醉维持期以及患者苏醒期等三个阶段。
(一)麻醉诱导期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医护人员应积极做好患者静脉通道的建立并合理做好患者临床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测。
随后其应引导患者使用面罩进行吸氧,在确保其生命体征处于正常值后,麻醉医师应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对相关药物进行注射,以便实现诱导麻醉的目的。
与此同时,其还可以引导患者经由面罩进行麻醉气体的吸入。
在持续用药5分钟左右,患者意识可逐渐消失,基于此,其全身肌肉往往处于松弛状态。
此时,麻醉医师可以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处理。
在此过程中,通过喉镜的辅助,其可以将气管导管经由患者鼻腔或口腔插入气管中,随后将气管导管另一端连接麻醉设备,从而确保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呼吸的通畅性。
(二)麻醉维持期在手术期间,麻醉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麻醉药物的持续给药,从而实现麻醉效果的合理维持。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全身麻醉是目前临床常用的麻醉方法,气管内插管的全麻称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但是大家都知道什么是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吗?具体操作过程有哪些?气管插管的全身麻醉安全吗?可能会产生哪些不良反应?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广大手术病人最迫切想要了解的知识,下面将详细向大家介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麻醉过程。
在重大手术治疗中最常用到的是全身麻醉,此麻醉方法的可控性强,手术操作安全,术中配合好,能使患者舒适、可靠的完成手术,但是气管插管麻醉对插管操作的要求高,而且此操作流程需要提供有效的护理配合才能确保插管顺利实施。
一、如何顺利的完成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是指先使用全身麻醉药让患者达到麻醉状态,然后通过声门插气管导管来辅助呼吸,是一种气管内麻醉和抢救病人的技术,也是保持上呼吸道通畅的最可靠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全身麻醉都需要气管插管,如果手术时间较短,一般不建议选择气管插管。
插管前操作:检查病人的口腔、鼻腔、牙齿、颈部活动度、咽喉状况,帮助病人清理口、鼻、咽喉的的分泌物,连接心电图、血压计等密切监测病人的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帮助病人建立静脉通路,检查准备相关供氧设备、麻醉机,吸引器以及相关插管工具,抽吸好全麻药物和抢救药品,麻醉诱导药物有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咪达唑仑、丙泊酚等;肌肉松弛剂有去极化肌松剂或非去极化肌松剂,吸入性麻醉药物包括七氟醚、安氟醚和异氟醚等。
遵照医嘱经静脉缓慢推注全身麻醉诱导药物,待麻醉药起效后实施气管插管。
插管操作:要求病人保持仰卧位,将头部后仰,脱去上衣充分暴露颈部,让口、咽、喉处于同一直线,麻醉医师位于病人头顶位,用左手小指推下颌,促使口腔打开,用左手紧握喉镜柄,经口腔右侧置入,将舌头推向左侧,继续伸入,看到会厌后将镜片置入会厌谷并上提暴露声门,右手经口腔插入气管导管,将导管前端对准声门并插入气管内,拔出管芯,导管推至声门下3cm位置,插管深度可依据其门齿至耳垂位置向下2cm为准。
麻 醉 重症监护患者气管插管麻醉诱导分析邹捍东,姚 兰,夏文芳,朱睿瑶,周青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武汉430060)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时麻醉诱导的经验。
方法 回顾分析48例使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气管插管诱导麻醉药的种类、剂量以及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本组患者麻醉诱导方法选用了单用丙泊酚、单用咪达唑仑、单用芬太尼、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插管均为间接喉镜经口插管。
其中丙泊酚诱导18例,用量(25±4.5)mg,6例(33%)出现发生低血压;咪达唑仑诱导8例,用量(2±0.5)mg,2例(25%)出现低血压;单纯芬太尼诱导12例,用量(0.15±0.04)mg,无明显低血压发生;另6例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发生低血压1例(17%),4例为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发生低血压1例(25%)。
结论 重症监护患者病情危重,气管插管时麻醉诱导剂的需要量小,且容易发生低血压。
[关键词] 重症监护;气管插管;麻醉诱导[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13)02-0188-02 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或多个器官功能障碍,在出现呼吸衰竭时需要实施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而重症患者气管插管时是否需要麻醉诱导、麻醉诱导药物的选择和麻醉药的用量都和普通患者有所区别,因此,必须采用最优化的麻醉插管诊疗计划,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1]。
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7—11月在我院ICU病房48例使用麻醉诱导插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气管插管诱导药的种类、剂量以及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血压下降30%以上判定为发生低血压。
麻醉诱导插管前收缩压低于90mmHg(1 mmHg=0.133kPa)者不纳入本研究。
本组患者麻醉诱导方法选用了单用丙泊酚、单用咪达唑仑、单用芬太尼、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插管均为间接喉镜经口插管。
其中丙泊酚诱导18例,用量为(25±4.5)mg,6例(33%)出现发生低血压;咪达唑仑诱导8例,用量为(2±0.5)mg,2例(25%)出现低血压;单纯芬太尼诱导12例,用量为(0.15±0.04)mg,无明显低血压发生;另6例为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发生低血压1例(17%),4例为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发生低血压1例(25%)。
结果提示单纯丙泊酚诱导,虽然剂量很小,还是有33%的低血压发生率。
2 讨 论ICU重症监护患者多病情危重,如多发伤、脓毒症、心肌梗死等,常合并内环境紊乱、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脏器功能不全。
黄文祥等[2]研究发现:ICU病房MODS年发病率为10.1%,总住院病死率为47%。
各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肺占87.3%、循环占60%、凝血占57.4%、肾占50.9%、脑占24.7%、肝占23.56%、胃肠占9.12%。
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对麻醉药物的代谢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减慢,对药物的耐受性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重症患者常因感染、失血等因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一些患者还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维持血压。
重症感染导致心肌受损,或者心脏的原发疾病,都可以使患者心肌收缩力下降。
严重感染患者的血管收缩力也会下降,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下降。
总之,ICU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心脏前后负荷、外周血管收缩力都可能异常,麻醉药对此类患者的循环抑制作用则会成倍增加。
因此,ICU患者实施气管插管麻醉时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麻醉诱导剂的应用要个体化。
①气管插管前准备:对于有呼吸衰竭倾向,有气管插管可能的患者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脉搏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床边备齐气管插管相关器械和药品,以备急用;另外,对入住无陪护ICU病房的重症患者,在告病危的同时就应该签署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知情同意书,以防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延误抢救时间。
②对于神志清楚的患者,适当使用镇静剂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有效抑制应激反应;对于喉镜暴露困难的患者,适度镇静有助于顺利显露声门;适度镇静还可以抑制咽喉部的迷走神经反射,一定程度上防止插管时严重的心动过缓。
然而,对于神志已不清且容易暴露的患者,可不用麻醉剂直接插管。
③重症患者常用的麻醉诱导药有丙泊酚、咪唑达仑、芬太尼等。
丙泊酚又名2,6-二异丙基苯酚,起效快,苏醒快。
一般患者2mg/kg静脉注射后,起效时间为10~30s,5min左右苏醒[3]。
咪达唑仑是一种短效苯二氮卓类镇静剂,有镇静、肌松、抗惊厥、抗焦虑作用,一般全麻诱导用量为静脉注射0.2~0.4mg/kg,其个体差异较大,不良反应主要是呼吸循环抑制。
芬太尼是合成的强效纯阿片受体激动药,起效迅速,作用持续时间短,一般患者麻醉诱导剂量为1~3μg/kg,亦有呼吸循环抑制作用,注射速度过快偶见胸壁强直[4]。
重症患者一般不建议使用肌肉松弛剂。
丙泊酚对血压影响较大,不适用于明显低血容量和低血压的患者,咪唑达仑起效比丙泊酚万方数据稍慢,但对血压的影响也比丙泊酚稍小一些,芬太尼对循环的影响比前两者都小,且对咽喉部的迷走反射有抑制作用,适用于极度衰竭的患者。
也可采用丙泊酚或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的方案。
④重症ICU患者插管麻醉诱导时,麻醉药的用量要慎之又慎,坚持小剂量使用的原则[5]。
本组48例患者使用麻醉诱导插管,尽管单用丙泊酚剂量仅为(25±4.5)mg,还是有超过1/3的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单用咪达唑仑剂量仅(2±0.5)mg,也有1/4患者血压下降;而芬太尼对血压的影响很小。
ICU重症患者气管插管麻醉诱导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压,除了小剂量使用麻醉药以外,可以根据中心静脉压水平和血管张力的状态,采取补液和/或使用血管活性药提升血压。
而对由于心动过缓导致的低血压可以静脉注射阿托品。
另外,在没有完成气管插管之前,气道的控制和防止误吸尤为重要,这需要有丰富急救经验的ICU医生控制现场,指挥抢救。
总之,ICU患者病情复杂,常合并多个脏器功能不全,在气管插管麻醉诱导时,对麻醉药的耐受性较差;丙泊酚、咪达唑仑、芬太尼是重症患者常用的麻醉诱导剂,但使用剂量比一般患者要小;重症患者气管插管麻醉诱导时,需防止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1] 钟南山.重视临床决策,提高临床医学水平[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5,26(10):7-8[2] 黄文祥,康少岩.内科ICU病房42例多脏器功能障碍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131-134[3] 吴灵潝,邹捍东,夏中元,等.健康人群丙泊酚行纤维胃肠镜检查后的情绪变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9):3772-3773[4] 盛卓人.实用临床麻醉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6-129[5] 刘虹.论个体差异与诊疗决策[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30(1):1-3[收稿日期] 2012-02-01小儿全身麻醉术后催醒的临床观察蒋 军(广西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广西柳州545007) [摘要] 目的 比较氟马西尼和纳洛酮用于小儿全麻后催醒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 将60例全麻术后的小儿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
A组用氟马西尼催醒,用量为10μg/kg;B组用纳洛酮催醒,用量为8μg/kg;C组注射0.9%氯化钠2mL。
观察术后患儿清醒的时间、用药后5min是否清醒及烦躁、谵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术后患儿清醒时间,C组长于A组、B组(P均<0.05),B组长于A组(P<0.05);用药后5min内患儿清醒例数,C组低于A组、B组(P均<0.05),B组低于A组(P<0.05);B组烦躁、谵妄发生率均高于A组、C组(P均<0.05)。
结论氟马西尼用于小儿全麻后催醒效果优于纳洛酮,并且烦躁、谵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 小儿;全身麻醉;催醒[中图分类号] R61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13)02-0189-02 氟马西尼作为苯二氮!类药物拮抗剂,已广泛应用于成人全麻患者术后逆转苯二氮!类药物的中枢镇静作用。
本研究观察对比了氟马西尼、纳洛酮用于小儿全麻术后催醒的临床效果,探讨氟马西尼用于小儿全麻术后催醒的可行性。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12月静脉全麻下行外科手术的患儿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3~11岁;ASAⅠ~Ⅱ级,体质量12.8~33kg,手术时间(50±20)min。
手术种类包括腹股沟斜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睾丸鞘膜积液。
患儿各主要脏器功能及术前检查正常。
所有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
A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6±5.8)岁;体质量(21.5±9.6)kg。
B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5.4±6.2)岁;体质量(24.8±8.7)kg。
C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5.9±6.1)岁;体质量(23.4±10.0)kg。
1.2 方法 所有患儿麻醉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1mg/kg。
患儿入室后监测BP、HR、S p(O2)和ECG,开放静脉后,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1~0.15mg/kg,氯胺酮1.5~2.0mg/kg;术中维持:丙泊酚5~8mg/(kg·h)微泵静注,视麻醉深度可追加氯胺酮0.5~1.0mg/kg。
术中不再追加咪唑安定,术毕前10 min不再追加氯胺酮并停用丙泊酚。
所有患儿采用面罩吸氧,保持自主呼吸,必要时手控辅助呼吸,保持血氧饱和度在97%以上。
A组手术结束后静脉注射氟马西尼,用量为10μg/kg[1]。
B组手术结束后静脉注射纳洛酮,用量为8μg/ kg[2];C组手术结束后静脉注射0.9%氯化钠2mL。
1.3 监测指标 观察并记录术后患儿清醒的时间、用药后5 min是否清醒及烦躁、谵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清醒指征以患儿自主睁眼且能服从指令为清醒。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3组患儿手术时间、氯胺酮用量比较 3组患儿手术时间、氯胺酮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