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雷的《名利场》与木偶戏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英国文学作品赏析——萨克雷《名利场》的叙述策略
“萨克雷《名利场》的叙述策略”是英国文学作品赏析中一个重要内容。
该作品由英国作家卡尔·萨克雷于1924年出版,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名利场》以讽刺的手法,勾勒出英国的上流社会,以及上流社会中的那些追求名利的人物形象。
故事以富有的家庭——查理夫妇(Charlie and Sybil Gresham)和他们的朋友组成的小圈子为背景,通过一系列角色的互动,揭示出这些人物追求名利的虚伪和贪婪。
《名利场》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叙述策略来表现作品的主题:
首先,作者使用了第三人称叙述,也就是第三人称视角来表现故事情节。
这种叙述策略使得作者能够对故事中的人物和社会状态进行客观、冷静地描述,让读者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故事。
其次,作者使用了自传体叙述方式,即通过那些追求名利的人物的脸谱来表现作品的主题。
通过这种叙述策略,作者可以从一个主观的角度,以自己的经历和心理状态来描绘追求名利的人物的虚伪和贪婪。
再次,萨克雷在《名利场》中还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也就是由主人公自己来讲述故事。
这种叙述策略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
《名利场》是一部宏大的小说,作者萨克雷采用了三种叙述策略——第三人称叙述,自传体叙述和第一人称叙述,用以表现作品的主题——追求名利的虚伪和贪婪。
这种叙述策略使这部作品变得特别有趣,令人耳目一新,既能让读者从客观的角度理解故事,又能从主观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和思考。
萨克雷小说《名利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内容摘要】《名利场》是萨克雷的代表作,萨克雷在这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名利场中的种种丑恶,表明追求名利未必得逞,到头来还是落空。
即使如愿以偿,也未必真正幸福快乐。
从生态女性主义最核心的观点来看,小说主要把男权社会对自然的压迫和对女性的歧视联系起来,在反对男权压迫与支配的斗争中寻求解放女性的出路。
这部小说不仅女性主义色彩愈加明显,同时萨克雷也越来越关注社会与人的关系,萨克雷的社会生态意识亦是循序渐进的。
在这部小说中,他把女性命运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从而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萨克雷《名利场》生态女性主义一、引言萨克雷是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于1848年写成的长篇小说《名利场》是一部成名作,甚至可以说是代表作。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主要写了两个女孩利蓓加和爱米丽亚动人的故事。
利蓓加本是一个机灵乖巧的漂亮姑娘,她父母早逝,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
她不屈从命运的安排,决心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困境。
为此,她在英国19世纪现实的名利场中善于抓住每个机会,她不择手段,凭借谄媚奉承,钻营,攀附权贵,最终过上了奢侈的生活,成功进入上流社会。
艾米丽亚是一个富商的女儿。
她善良懦弱,遵从命运的安排,对丈夫乔治愚忠,而忽视对她一贯倾心的都宾上尉。
后来在了解事实真相后,与都宾结婚,也由于继承丈夫的遗产而变得富有。
萨克雷在这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名利场中的种种丑恶,表明追求名利未必得逞,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
即使如愿以偿,也未必真正幸福快乐。
这部小说颠覆了强势的男权话语和男女二元对立的传统叙事模式,使女性由被征服者成为征服者,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进取,通过不择手段获得财富,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唯利是图的本质。
传统女性主义批评多从社会角度解读文学作品,主要分析作品中主要的人物性格,主要人物与社会的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关系,来展现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的际遇与生存状态。
读书笔记·英国萨克雷《名利场》第一篇:读书笔记·英国萨克雷《名利场》浮华新世界——关于《名利场》的几点感悟一、作品及作者简介《名利场》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幽默大师萨克雷的代表作。
作者以讽刺的手法和辛辣的口吻,创作了该部副题为《一部没有主角的小说》,即现代所说的“非英雄”题材的典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该作品主要叙述了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两个出身、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子跌宕浮沉的人生历程:一个是穷苦画家和法国舞女的女儿蓓基·夏泼,她出身卑微,聪明精干,但虚荣心重,为跻身上流社会而不择手段,利用人的心理和自身才貌的双重魅力逢场作戏,混迹于一个个社交圈,甚少关心自己的家人朋友,最终她拥有了相当可观的财产和一定的社会地位,却失去了其它所有的一切,爱情、友情、亲情全都离她远去;另一个则是出身于富裕的实业家家庭的爱米莉亚·塞特利,她生性善良而单纯,但生活空虚,对爱情充满幻想,后来家境在互相倾轧中衰落,虽然如愿嫁给了青梅竹马的乔治·奥斯本,但却未得到一直期待的纯真的爱情,甚至差点遭到丈夫的背叛,在不幸成为寡妇后,更是艰辛地独自抚养小乔治,所幸在故事的最后,她幡然醒悟,接受了爱慕她十几年的多宾中校,算是收获了幸福的结局。
本书作者萨克雷生活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一个英国驻印收税官家庭,年幼丧父,受过高等教育,但由于理财能力低下、早期婚姻的不快,使他的生活一度很艰难,使他不得不与上流社会家庭保持着较稳定的关系。
他本身就出身于资产者中间,对上层资产阶级和贵族的生活很熟悉,因而在该部作品中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将人们过分追求名利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人物形象分析《名利场》中,作者大量运用语言和心理描写,塑造了蓓基、爱米莉亚、乔治、多宾等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经典人物形象。
蓓基·夏泼是社交界的“乱世魔女”,是精明能干的女冒险家。
出身低贱,父母双亡,使她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生活贫苦,人情冷漠,使她对名利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追求;她的姿色和聪明才智,更使得她自觉不输于甚至高于很多富家小姐,虚荣心急剧膨胀,加深她对命运不公的不甘之情和反抗之意;极强的目标性,使她为了跻身上流社会不择手段,自私自利,虚伪做作。
·文学艺术·木偶戏与《名利场》之浅析■李娜河北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2摘 要:《名利场》是萨克雷的杰作,小说以受人操控的木偶戏开场,以戏终关箱结尾。
作者将小说的场景、人物与木偶戏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在小说中穿插木偶操控者的观点,让读者深深地沉迷戏中,又十分清楚与现实相区分的虚构,这是萨克雷的独特写作风格。
本文将进一步对小说中木偶戏进行多方面分析,以期更好理解《名利场》以及作者的写作特点。
关键词:英国文学;名利场;木偶戏;萨克雷引言作为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萨克雷一生发表了众多作品,如今影响力最大的是其分期发表于1847-1848年间的长篇小说《名利场》,小说女主角利蓓出身于贫穷家庭,父亲是一名画家,母亲是一位歌女,父母相继过世后,利蓓被送往女子学校,离校后利蓓希望跻身上流社会,不想再忍受贫困,于是她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投机冒险活动,谄媚奉承,不择手段,即使她再努力,仍然失败了。
小说还塑造了爱米丽亚、乔治、罗登、乔瑟夫、克劳莱小姐等角色,在一个戏台上、名利场中接连上演人心百态、追逐功利的戏码,可以说这部作品是19世纪英国社会的缩影,作者着重凸显了对当时资产阶级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虚伪面目,无情地揭露了封建贵族荒淫无耻、腐朽堕落的本质。
作者以独特的思维将《名利场》与木偶戏联系紧密起来,成为这部小说最具有特色的亮点。
其中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又称傀儡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作者为何钟情于木偶戏,理解《名利场》里的木偶戏。
1.指明虚构,还原真实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直接影响了作者将木偶戏元素加入小说之中。
作者把自己当成了木偶戏的操控者,把角色当成了手中提线木偶,并直接告诉读者,小说是一场戏,“他的傀儡戏被英国最高尚的人士所赏识,使他觉得面上很有光彩。
那个叫蓓基的木偶人儿非常有名,大家一致称赞她的骨节特别的灵活,线一牵就活泼泼的手舞足蹈。
” “领班的说到这儿,向各位主顾深深的打了一躬退到后台,接下去就开幕了。
萨克雷《名利场》中语言特征研究作者:何国祥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11期摘要:萨克雷代表作《名利场》中的语言风格独特,本文将《名利场》小说中的语言特征进行归纳,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讽刺手法的灵活运用、幽默手法的穿插和全景化语言描述,这些共同构建了萨克雷小说的创作生涯,同时也是他的作品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名利场》语言风格引言19世纪英国文坛涌现出大量现实主义作家,有许多文人对一些虚伪或故作姿态的社会群体表达内心的不满,这些作家对社会中勤劳贫苦大众的被欺凌和压榨的现象作出了严厉批判。
萨克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作家,他在整个一生中写出了数不胜数的杰出作品,他的文风有趣而辛辣,尤为看重对讽刺语言的使用,他凭借深刻入骨的讽刺及充满趣味性的行文而被广大读者青睐,在英国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笔者将列举其流传于世的作品中最杰出的典范,同时把在世界文学历史上也声名显著的《名利场》作为分析文本,对其作品的语言风格予以评析。
一、萨克雷和《名利场》概述萨克雷一生创作了诸多优秀作品,深受我们喜爱。
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环境中,其父在他6岁时去世,给他遗留下巨额财富。
母亲把他带大以后,他凭借优渥的家境开始四处游学增长视野,这段经历扩大了他以后的写作视野,给他带来了丰富的阅历和经验。
但是他由于对钱的敏感度不足,经常投资失利,在他成年后家庭逐步走向败落,再加上妻子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因此他只有通过到处讲课以及不停地写作来赚钱养家。
在这个人生阶段,他看到了社会中唯利是图的一面,也领教了上层社会虚伪狡诈的一面,这些都对他的写作基调造成了很大影响。
由于妻子患病而不能沟通,挚友布鲁克菲尔德成了他仅有的沟通对象,他喜好交际,和社会上层的许多人维系着紧密联系,这个期间他在美国经历了此生最自由的生活。
然而伴随时光流逝,他慢慢爱上挚友之妻,挚友在得知这件事情后和他绝交不再来往,他因此失去了支撑自己的精神支柱,在那之后的十几年时光中尽管他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小说,可他却怏怏不快,过着离群索居的日子。
2020-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萨克雷《名利场》中的语言表达艺术赵继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100048)摘要:萨克雷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小说家,其成名作《名利场》更是以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性的虚伪、贪婪和无情,批判了当时社会唯金钱至上的观念,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小说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和讽刺手法,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展现地淋漓尽致。
基于此,本文对《名利场》的语言表达艺术进行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名利场》;萨克雷;语言表达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0-0042-01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27一、引言《名利场》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其时代背景发生于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中上层社会。
当时,英国正处于维多利亚时期,工商业的发达给其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而英法两国之间关于政权的争夺之战也在此时打响。
中上层社会的人物都在忙着争权夺位,积累财富,这种风潮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每个人都希望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对名利的追求。
《名利场》原作的副标题是《没有英雄的小说》,故事主要围绕在从平克顿女校毕业的两个女学生身上:一个是攻于心计出身低微的丽贝卡,一个是温柔善良出身富贵的艾米利亚。
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不同,两个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人生发展轨迹也都截然不同。
聪明漂亮的丽贝卡出身于贫穷的画师家庭,从小父母就去世了,在社会上受尽了歧视。
为了摆脱困境,她利用种种计谋,甚至不惜以色相引诱,成功跻身于上流社会,但最终却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相较于丽贝卡,艾米利亚出身优渥,但安于现状且性格懦弱,屡次被命运所捉弄。
在这部小说中,萨克雷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大篇幅地运用了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继承了英国文学一贯的幽默讽刺,小人物的命运被无情地投入到这个残酷现实的名利场中,生动地描绘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丑恶,为读者展现了一幅19世纪英国中上层社会的全景图。
萨克雷《名利场》的意象与意境作者:陈桂枝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陈桂枝(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本文透过萨克雷《名利场》中人物角色的定位,探讨其中意象形成与意境拓展的辩证关系,进而揭示小说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角色;意象;意境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93-03小说《名利场》发表于1848年,作者萨克雷是一位很有文学素养的英国绅士。
他幽默而机智,巧妙地将历史沧桑与阶级兴亡的真谛寓于闹剧笑谈中,因而使这部小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历史影响。
为此,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赞誉他与狄更斯等是英国“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作者以英国摄政王时期(1810~1820)的历史为背景,以夏泼小姐的沉浮遭遇为主线,漫画式地描绘了社会中上层各色人物。
他无情地揭露大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虚伪奸诈;辛辣地讽刺新兴资产阶级的贪婪自私、为富不仁;诙谐地劝诫小资产阶级要多行善事,自尊自爱,做人高尚。
小说的人物众多,篇幅宏大,情节多变,场面壮观。
不过,这只是人们的感性认识。
如果我们从小说人物角色的定位来看,可谓意象丰富,亦真亦幻;意境广阔,无边无际;主题深远,贯通古今。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部小说进行理性的探讨。
一、《名利场》里意象丰富“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萨克雷将人世纷纭、热闹非凡、现实存在的名利场演绎成木偶戏,把现实中的人物物化为木偶,就是“意”有所托:戏非人生,人生如戏;木偶非人,人似木偶。
萨克雷创作的意象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妙似禅意。
《名利场》中的人物形象寄托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和思想,都被作者定位在人生大戏的某种角色上,因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意象。
作者有着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又是如何寄托在人物形象身上的?萨克雷曰:“是了,这就是我们的名利场。
(单选题)1: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是一个()。
A: 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B: 个人奋斗者形象
C: 女冒险家
D: 追求个性解放的妇女形象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2: 萨特成名作《恶心》采用的是___。
A: 日记体、自叙体
B: 自传体
C: 日记体
D: 自由体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3: ()奠定了马尔克斯在拉美文学界的重要地位。
A: 《百年孤独》
B: 《家长的没落》
C: 《周末后的一天》
D: 《枯枝败叶》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4: 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的人”典型是()。
A: 毕巧林
B: 罗亭
C: 奥涅金
D: 奥勃洛摩夫
正确答案: C
(单选题)5: 萨克雷在《名利场》中塑造了一个女冒险家的形象,她是___。
A: 蓓基.夏泼
B: 玛丽.巴顿
C: 简.爱
D: 凯瑟琳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6: 萨克雷作品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
A: 犀利无情的讽刺
B: 出色的心理描写
C: 细节描写
D: 对照的手法
正确答案: A
(单选题)7: 贺拉斯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是____。
A: 《诗学》。
萨克雷的《名利场》与木偶戏
作者:何玉蔚
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9期
内容摘要:萨克雷把《名利场》当作木偶戏来写,同样他也引导读者把《名利场》当作木偶戏来看,他自称是幕后的牵线者,他不但操纵人物的命运,而且还经常对他们的行径发表议论。
萨克雷的这一叙述策略体现了他对小说虚构本质的认识,萨克雷也追求真实,但是他追求的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而是一种艺术的“真实感”,通过把小说写成幻象,萨克雷大大革新了小说叙事模式,具有无可否认的现代意识。
关键词:萨克雷《名利场》木偶戏幻象虚构
分期发表于1847-1848年间的长篇小说《名利场》是萨克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也是他生平著作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确立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部小说的标题出自英国17世纪作家班扬的宗教寓言小说《天路历程》,读者即使不熟悉《天路历程》中的“名利场”,也能从这个标题中猜出《名利场》的主题思想来。
萨克雷自己说过,他在《名利场》里要写一群极端愚蠢自私的人,不顾一切地为非作歹而又热烈追求浮名浮利,同时,他又说,书中所描写的全是死亡、争吵、金钱和病痛。
实际上《名利场》并没有严密的故事结构,小说的故事情节由两个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串联而成,一个是出身贫寒的蓓基,另一个是富商的女儿爱米丽亚。
为了能跻身上流社会,善于见风使舵的蓓基利用自己的姿色,先后与多个男子有染,最终获得一笔保险金安享晚年。
爱米丽亚在父亲破产、丈夫阵亡后,因她儿子继承祖父的遗产,生活才得以安定下来。
通过两个女主人公的命运,萨克雷描绘出英国当时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众生相。
值得一提的是,萨克雷把《名利场》比作一场木偶戏,他自称是幕后的牵线者,他不但操纵人物的命运,而且还经常对他们的行径发表议论,萨克雷的这一叙述策略意味深长,耐人回味。
我们知道在19世纪之前,小说家们大都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读者相信他们所读到的是一些真实的事件,而不是作者本人的虚构。
为了这个目的,他们有的谎称小说文本是得自某人的遗稿,有的假装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假托“羊皮书”(像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而萨克雷的非凡之处就在于,他不仅不希望人们相信自己所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都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而且他还特意在小说开始之初就写了一段“开幕之前的几句话”。
在这里,他告诉我们,这个“名利场”里发生的一切都是小说家写出来的,而故事的叙述人就是那个有一点忧郁的木偶戏班子的领班。
萨克雷甚至完全不掩饰小说作者对他笔下人物的控制力,他明确地把小说中的最主要的女性角色爱米丽亚和蓓基称为木偶人和洋娃娃,借领班之口,他还直言不讳地宣布下面将要发生的一切其实只是“一场表演”。
萨克雷在小说中是这样写的:“领班的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带着戏班子在英国各大城市上演,多承各界惠顾,各报的编辑先生们也都有好评,又蒙各位大人先生提拔,真是不胜感激。
他的傀儡戏被英国最高尚的人士所赏识,使他觉得面上很有光彩。
那个叫蓓基的木偶人儿非常有名,大家一致称赞她的骨节特别地灵活,线一牵就活泼泼地手舞足蹈。
那个叫爱米丽亚的洋娃娃虽然没有这么叫座,卖艺的倒也费了好些心血刻画
她的面貌,设计她的服装。
还有一个叫都宾的傀儡,看着笨手笨脚的,跳起舞来却很有趣,很自然。
也有人爱看男孩子们跳的一场舞……领班的说到这儿,向各位主顾深深的打了一躬退到后台,接下去就开幕了。
”[1]最后,叙述者在小说结尾慨叹道:“唉,浮名浮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面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意,过后还不是照样不满意?来吧,孩子们,收拾起戏台,藏起木偶人,咱们的戏已经演完了。
”[2]
“木偶戏是由人们操纵扮演人或动物的无生命玩偶,使它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一种表演形式。
”[3]木偶戏是一个涉及很广、十分有趣的话题,其历史或许与其他戏剧形式一样古老。
这种发端于亚洲的演艺形式遍布世界各地,木偶戏表演的形式也数不胜数,大致可分为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和提线木偶等。
根据萨克雷在《名利场》的叙述,我们认为他所写的是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是由数根细线从上面控制着,关节接合较少的简易提线木偶只用三根分别与头、臂相连的细线就可以控制,不过一般的木偶多由九根线操控。
更复杂的木偶则需由数十根线操控。
这些线集中固定在一个木框或木柄上,操控者一手拿着木框,同时另一只手控制着应该拽动的一根或几根线。
专业的木偶演员都能展现出异常精湛娴熟的操控技巧。
不管是木偶戏还是其它剧院舞台上的表演,“相对而言,是人为设计出来的幻象,而且是被认可的幻象;与日常生活不同,剧院演出的角色中可以没有任何真实的或实际的事件发生。
”[4]这样,萨克雷把小说与幻象等同起来,另外,萨克雷还喜欢夹叙夹议,像希腊悲剧里的合唱队,常常现身说法对人物和故事作一番批评,与读者交流,从而干预叙事,影响着叙事进程。
比如萨克雷的这样一段插话:“世人难逃一死,死后的情况虽然难以捉摸,一死是免不了的。
咱们迟早会想到这一层,迟早要推测一下死后的境界。
一个人的心思一转到这上面,过去的成功和快乐便不算什么了。
同行的小丑们啊!你们嬉皮扯脸,满身垂着铃铛,翻呀滚呀,不也觉得厌倦吗?亲爱的朋友们,我存心是忠厚的,我的目的,就是陪着你们走遍这个市场,什么铺子、赛会、戏文,都进去看个仔细,等到咱们体味过其中的欢乐、热闹、铺张,再各自回家去烦恼吧!”[5]又比如萨克雷还现身说道:“在名利场上,再没有比旧信更深刻的讽刺了。
把你好朋友十年前写的一包信拿出来看看,——从前是好朋友,现在却成了仇人。
或是读读你妹子给你的信,你们两人为那二十镑钱的遗产拌嘴以前多么亲密!或是把你儿子小时满纸涂鸦,小孩儿笔记的家信拿下来翻翻,后来他的自私忤逆,不是差点儿刺破了你的心吗?……在名利场上最合适的墨水,过了两天颜色褪掉了;于是纸上一干二净,你又可以用来写信给别人。
”[6]口气亲切随和内容却睿智深刻,诸如此类的议论几乎贯穿着整部作品,也成了作品最大的叙述特色。
萨克雷本人还在“开幕以前的几句话”里点明:“这场表演每一幕都有相称的布景,四面点着作者自己的蜡烛,满台照得雪亮。
”[7]很显然,萨克雷把小说当作木偶戏来写,同样他也引导读者把小说当作木偶戏来看。
萨克雷的这种叙述策略体现了他对小说虚构本质的认识。
萨克雷也追求真实,但是,他追求的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而是一种艺术的“真实感”,这在很大的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当今某些仍然不能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区别开来的人。
《名利场》之所以能产生长久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虽然它反映的社会状况已成为历史的过去,这首先应当归功于它向读者叙述故事的方式和手段。
《名利场》以其讽刺幽默的语言特色折射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能够使《名利场》著称于世流传至今的恰恰还在于小说在叙述上具有无可否认的现代意识。
可以说萨克雷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他同时代的其他小说家,这主要是因为他对小说艺术的虚构性质具有特别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与萨克雷同时代,并且同为英国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的查尔斯·狄更斯,他的讽刺幽默的语言并不逊色于萨克雷,但他们的写作手法相去甚远。
在狄更斯的作品里,经常使用的手段是遵照传统小说的原则,把读者完全吸引到小说所描绘的事件中,与故事中的人物发生感情共鸣,使读者相信书中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与现实生活没有区别。
萨克雷则完全不同,他有意不让读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过于密切,不断地加入叙述者的议论,使读者与作品人物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
萨克雷同时代的许多评论家误认为萨克雷不懂得小说艺术的规矩,不知道应该从小说中隐身,不应该在小说情节中乱发议论,不应该把小说写成一出木偶戏,殊不知,正是萨克雷大大地革新了小说叙事模式,洞见了小说艺术的虚构性本质。
注释:
[1][2][5][6][7]萨克雷:《名利场》,杨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2页、第702页、第187-188页、第189页、第2页。
[3]尼尔·格兰特:《演艺的历史》,黄跃华、朱小华等译,希望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4]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冯钢译,北京大学出版2012年,第216页。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