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后勤,途径]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的数字化途径
- 格式:docx
- 大小:20.75 KB
- 文档页数:5
总结大学后勤:开启数字化管理新篇章。
一、数字化管理的优势数字化管理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效率数字化管理可以将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系统化管理,提高后勤管理的效率。
数字化管理可以实现后勤管理信息化,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利用管理信息、运动轨迹等数据。
这样,大学后勤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处理大量的管理信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提升安全数字化管理在安全管理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进行视频监控,对重点区域进行识别和检测。
同时,也可以对设备进行实时检测,可以预防设备损坏,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数字化管理还可以对大学环境进行监控,对人员安全进行保障。
(三)提高服务水平数字化管理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形式,将大学后勤管理信息公开给师生。
这种做法可以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师生的各种需求。
同时,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可以方便地进行线上预定和支付。
也能够提供便利和优质的服务。
二、数字化管理的应用数字化管理可以应用于大学后勤的各个方面,实现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和优质化的服务。
(一)环境检测大学环境监测是后勤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传统的环境检测需要人力进行采样、样品照片分析等,非常费时费力。
数字化管理可以帮助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更快地发现环境问题,及时解决。
(二)食品管理食品安全一直是大学后勤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之一。
传统的食品管理方式通常通过人工、手写的形式进行,很容易出现漏洞。
数字化管理可以实现食品源头管理、原料检测、生产过程管理、食品配送等全过程监控,从而提高食品安全性。
(三)设备管理数字化管理可以对设备进行实时信息跟踪和管理,从而更好地维护设备。
例如,通过设备状态监测、设备维修记录等信息,可以更好地管理设备,并及时进行维护和维修。
(四)场馆租赁预定数字化管理可以实现场馆租赁预定。
通过大学后勤管理信息公开平台形式,用户可以自由选择需要的场馆、时间和服务,并实现线上支付。
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的数字化途径摘要高校后勤建设是与节约型、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适应现代技术革新,把握社会数字化整合的历史机遇,厘清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与数字化的关系,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化道路,从而在建构节约型社会过程中承担起重要的引领与模范作用。
关键词节约型高校后勤管理数字化Digital Way of Saving University Logistics ManagementHE Yu(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1130)Abstract Logistics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with saving and sustainable social development goals to adapt, you ne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o adapt to moder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grasp the social digital integrated historical opportunity to clarify the conserv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logistics building and digitization relationship explore a suitable way for China's digital,resul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 conservation-oriented society to assume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ding and exemplary.Key words saving college; logistics management; digital1 节约型高校后勤与数字化的关系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发展的模式依旧是偏于传统的方式,也即资源的高消耗伴随着粗放型的经济走势与基本规划方案,如此,则带来了大量自然资源无谓的耗损,不仅如此,它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对空气、水资源的破坏,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严重侵扰。
显然,这条道路只能越走越窄,因为它本身的行为成为了发展的桎梏。
也就是说,它的发展路径,它对于资源的依赖方式与处理方式,成为它自身发展的一种制约力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者们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以及发展本身所蕴含的必然性。
①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校数量和规模成倍增长,同时也成倍地扩大了它的资源占有与能源消耗。
因此,我国高校也逐渐承担起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也即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利用其技术与信息优势,以及社会引领作用,探索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与运作模式。
这其中,除了高校本身应该承担的对社会应付的责任之外,它也应包含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之中,包含在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后勤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高校后勤是直接与节约相联系的职能部门。
然而,高校的后勤管理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会自然地因为其所处的高校环境而必然地走在节约理念与技术的前沿,它甚至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相对落后的。
这个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高校的基础设施通常比较老旧,而高校决策层面对于后勤的重视以及相应的投入又通常不足,这导致了后勤管理改革的滞后。
另一方面,后勤本身的制度问题也是阻碍其节约模式得以实施的关键之一,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在于管理上对于信息新技术的接纳不够。
这两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可以发现,其实质还是在于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如何科学配置,从而实现生态友好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即资源管理的问题。
②目前,一个颇受关注的方案是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针对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个服务系统,包括高校后勤系统,它实际上已成为信息社会对服务系统的必然的功能化要求。
因此,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后勤或服务的管理数字化可以保证其必然且必要的价值体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价值判断:其一,从其社会责任的角度看,高校后勤管理的改进必然也必须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步伐,适应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其二,从其经济利益的角度看,后勤管理应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现代高校办学效益、办学质量及综合实力,从而为建设节约型高校提供重要支持;其三,从其教育理想的角度看,后勤管理应该与提高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文化品质、现代科学素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相适应,而更宏观地说,则是要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相适应。
③2 节约型高校后勤的数字化背景在高校节约型后勤数字化建设的切实行动之前,对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数字化背景的了解是一个必要且必须先完成的功课。
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及其庞杂,简单地说,它至少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协调各方资源配置、建立资源节约监督管理制度以及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等等。
虽然如此,由于高校是各方人才汇聚的地方,所以技术上应该并不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高校应该在这一基础之上,充分体现其现代技术的信息优势与人力优势。
当然,也应该看到国内与国际之间的差异。
一方面,国内高校环境有其特殊性,另一方面,也必然存在于国际接轨的问题。
因此,如果要真正建立起一个长效机制,国内与国际的兼顾是必要的。
从信息技术的层面看,现代节约型服务系统依托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经济效益问题,一个是资源的配置问题。
高校本身的运作还存在与一般商业运作的不同之处,因此,它本身还不能只从商业或企业的角度来考虑。
它还必须从人文的角度、从社会榜样的角度、从国家高层整体规划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如此,则可以真正实现最佳的后勤数字化方案。
从历史传承来讲,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的资源利用模式,也即农业、工业及数字化三种模式。
这三个模式的存在都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技术条件的限制。
农业模式所经历的时间最长,技术也相对落后,然而它极其稳定地存在了数千年。
其次是工业模式,它所经历的时间不过数百年而已。
数字化模式主要是现代的产物,是二十世纪后期的产物。
目前,数字化模式所带来的改变是惊人的,也非常不稳定,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综合考量。
但不管怎样,它的确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也不可回避的全球趋势。
二十一世纪刚过去十多年,人们已经感受到了极大的改变,包括生活中的一切数字化技术体现,从购物、存取款、信息传递工具、交通管制、医疗服务系统、学籍系统等等,无不体现了数字化的强大力量。
传统的工业模式虽然还不能说是被时代所抛弃了,但在这样一个多种模式并存的时代,能够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数字化革命理应受到高校管理及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承担起自己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④联系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讲,高校所在的环境,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生活及教师生活等,都是后勤数字化需要考虑的范围。
因此,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复杂的。
水电、环卫、维修建设、各个教师的配置、办公室的配置、实验室的配置等等,无不属于后勤服务的范围。
从服务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服务形式都是可以由社会整体来承担的,也就是说,它可以从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
但它有一个前提,即社会化的程度如何。
另一方面来看,也存在历史沿革的问题。
从我国高校发展的历史传承来看,往往将后勤保障系统分割到每一个具体的事业单位,有单位内部进行配置和管理。
当然这样做是有它自身的优势的,通常它比较稳定,容易控制,但它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包括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从而也就对社会整合资源产生了副作用。
曾经有一个阶段,也就是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我国高校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后勤的社会化,试图将后勤保障托付给社会力量或机构,然而这个尝试并没有最终获得成效,这是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到如今,高校的后勤保证依旧被划归高校内部系统管理,并成为高校运作中的重要支撑体系。
然而,后勤保障体系又常常成为高校教师及学生诟病的对象,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质是后勤系统未能将先进的服务理念切实落实,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未能充分吸纳现代技术的优势和便利。
从仪器设备的购置上看,传统的采购系统已经明显落伍,不能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提供的方便快捷,从而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再者,信息服务也是后勤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将采购、添置、用户使用反馈、维修等信息及时传达到位,更必须借助于现代数字化技术的使用。
如果依旧停留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之上,很难想象后勤服务能够跟得上现代人对于及时而准确的信息资源享用的需要。
这是因为,在社会性服务的质量在数字化推动下,其资源整合的程度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⑤从以上数字化背景的分析来看,我国高校的节约型运作模式的实现必然地要依靠现代的数字化技术,而其中的后勤保障系统的数字化实现将成为重中之重,因为它意味着对能量、资源的整体调整和改造,使用真正能够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手段与服务技术,从而实现电子化、信息化重组与资源共享。
3 节约型后勤的数字化功能整合途径要实现节约型后勤的数字化整合,有必要对社会整合的大致历程有所了解,有必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数字化的推动是在工业化的社会分工基础上得到实现的。
目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未能纳入社会服务范畴,从而使得社会整合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困难,关键是转变观念,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思维模式转变成社会资源与信息共享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转变将有力地推动对于后勤改革的反思,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高校后勤的相对独立性与社会整合的矛盾可以在资源与信息共享的平台上得到解决。
也就是说,首先需要建立的是一个高校内部支撑的资源与信息平台,这是数字化改革的前提,也是基础。
如此,则高校后勤的数字化便可以得到与整个社会服务体系通融的机会与条件。
事实上,整个社会服务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因为大部分的传统作业已经为数字化技术所取代,最为突出的当然是规划设计方面的数字化体现,但也包括一些自动化的、或者说是通过软件控制的信息发布与反馈系统,数字化的门禁系统、监视系统等等。
当然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将这些数字化技术整合起来,成为后勤节约型模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彼此分割的、无序地使用它们。
但无论怎样,在数字化浪潮下的所有这些改变,都显示了高校后勤服务与社会数字化革命同步发展的趋势。
⑥如此,则对于高校后勤服务人员特别是管理决策人员提出了数字化的要求,甚至于对于个别单位来讲,需要一个数字化扫盲的过程,从而使得后勤人员的思想理念与技术思维能够切合数字化的需要,能够完成信息技术中的关键运作,比如获取信息的截获渠道、完成信息的检索与校验、对信息的流动进行监控和合理分配、对信息共享与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与维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