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 格式:ppt
- 大小:718.00 KB
- 文档页数:4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作用和用途
林新中
【期刊名称】《海峡药学》
【年(卷),期】2001(13)3
【摘要】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激素,对血压和肾功
能等都有作用.其通过与各种组织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AT1受体 )结合而发挥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现在已有6种沙坦类药物上市.本文综述它们的药动学、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安全性与耐受性.总之,它们作用确切,副作用少,是一类很有发展前途的抗高血压药物,还可治疗心力衰竭等疾病.
【总页数】4页(P6-9)
【作者】林新中
【作者单位】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2
【相关文献】
1.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拮抗剂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逆转高血压伴左室扩大患者心肌重塑的作用 [J], 赵林双;丁东平;向光大;戚本玲;柯琴梅;乐岭;侯洁;曹红艳
2.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肾保护作用及其对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 [J], 周安宇;余凌;李惊子;张峻;王海燕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促增殖在急性肾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J], 谷松磊;白海涛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J], 李锦忠;谌宁;王丹;龚晓兵
5.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逆转高血压大鼠心肌重塑的作用 [J], 彭永平;江时森;陈锐华;李俭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抗高血压作用作者:陈玲来源:《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8年第24期摘要: 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主要活性肽,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受体为AT1和AT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后又一类抗高血压药物,主要通过阻断AT1受体起作用,其不但具有强大而持久的降压效果,还具有靶器官保护作用。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抗高血压药物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主要活性肽,已发现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可分为AT1、AT2、AT4,其中AT1和AT2受体介导了血管紧张素Ⅱ在心血管及其他方面的作用。
AT2受体在胚胎组织的主动脉和小阻力动脉中高水平表达;对于健康的成年人,AT2受体在特定组织上低密度表达,如脑、肾、肾上腺髓质以及生殖组织中;而在心衰、心肌损伤、心血管损伤和脑损伤等病理条件下,AT2受体表达水平则明显增高[1]。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后又一类抗高血压药物,主要通过阻断AT1受体起作用,其不但具有强大而持久的降压效果,还具有靶器官保护作用。
自1994年第一个沙坦类药物氯沙坦在瑞典上市以为,国际上已先后上市了此类药物的8个单方和5个复方产品,是目前最具市场潜力的抗高血压。
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被肾脏释放的肾素激活。
肾素能够分解来源于肝脏的一种叫做血管紧张素原的蛋白,分解后的产物就是血管紧张素I。
虽然血管紧张素I本身没有什么生物活性,但它却是血管紧张素Ⅱ的前体,而血管紧张素Ⅱ对于血管、心脏和体内其他组织具有一系列生物活性。
AⅡA类药物如科素亚能够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AT1),避免血管紧张素Ⅱ结合到受体上,最终达到防止血管收缩的目的。
氯沙坦(科素亚)每天1次,通常剂量为50mg。
类似产品海捷亚是科素亚与小剂量利尿剂(氢氯噻嗪)的组合,也可用来治疗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临床与研究热点吕卓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血管生物学和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调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AngⅡ水平的异常持续增高与高血压、心脏肥厚、心力衰竭等的发生发展直接有关,因此,阻断AngⅡ与其特异性的受体结合,能起到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和病残率的效益已经在诸多随机临床试验中得到了证实。
自1994年第一个ARB氯沙坦进入临床以来仅12个年头,尤其近年来一系列临床随机试验(RCT)的结果不断使我们对ARB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效果的认识不断更新,也促进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ARB成为心血管药物临床和科研中最活跃的一支新军。
1ARB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否同一类药物以往一般认为ARB与ACEI均作用于RAAS,拮抗过度激活的RAAS,可归为一类药物。
ARB主要用于因咳嗽而不能耐受ACEI者。
这一观点已受到挑战。
1.1ARB与ACEI作用机制认识的深化:ACEI通过阻断ACE的作用,显著减少了Ang Ⅱ的生成。
近年来对RAAS的进一步研究发现AngⅠ不仅可以在ACE的作用下生成AngⅡ,还可以在特异性肽链内切酶的作用下生成Ang-(1~7)片断。
Ang-(1~7)作用于特异性的Ang-(1~7)受体,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抗增殖,起到拮抗AngⅡ的不良作用。
ACEI 可使Ang-(1~7)增加。
此外,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KS)的新认识揭示了KKS中的激肽原,在激肽释放酶的作用下生成缓激肽(BK),而BK具有升高NO、前列环素、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EDHF)和组织纤溶酶原激动剂(t-PA),引起血管扩张、抗增殖、抗氧化应激等有利作用。
ACE可促进BK降解为无活性片断,因此ACEI可使BK增加。
与ACEI不同,ARB 不增高BK水平,从而显著减少了咳嗽等副作用的发生率,但也无缓激肽血管扩张等心血管保护作用。
常见ARB类药物临床应用特点的比较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是一类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II与AT1受体结合,而松弛血管平滑肌、对抗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阻止生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内皮细胞凋亡从而达到平稳有效降血压、逆转心肌肥厚、改善心功能等药理作用的药物。
ARB除降压外,还具有心血管、肾脏保护及改善糖代谢的作用,优先选用的人群包括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心功能不全、房颤、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代谢综合征患者。
临床常用的ARB类药物主要有氯沙坦钾片(科素亚、普美沙),厄贝沙坦片(安博维、安来),缬沙坦胶囊(代文、缬克、穗悦),替米沙坦片(立文、舒尼亚),坎地沙坦酯片(迪之雅),坎地沙坦酯胶囊(伲利安)。
现将以上五种沙坦类药物作简单介绍以加强医师、药师及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对不同沙坦类药物的认识和合理应用。
1.氯沙坦:氯沙坦钾片是最先上市的沙坦类药物,原创厂家是默沙东,商品名科素亚。
该药临床使用时间最长,循证医学证据比较充分,安全性较高。
但氯沙坦降压幅度不高,生物利用度较低,约为33%,同时氯沙坦半衰期不够长,大约只有6-9个小时,因此不一定能保证24小时平稳降压。
值得注意的是,氯沙坦已被临床研究证实对于伴有高尿酸血症的高血压患者除降压作用外还可明显降低血尿酸,推荐用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的长期治疗。
2.厄贝沙坦:厄贝沙坦片,原创厂家是赛诺菲-安万特,商品名安博维。
与其他沙坦类药物相比,在单药控制血压的效果上,它的降压幅度要高些,更容易使血压达标。
厄贝沙坦吸收度高,约60-80%,半衰期也比氯沙坦要长,约11-15小时,这样药效持续时间长,基本可以达到24小时平稳降压。
另外,厄贝沙坦在逆转左室肥厚,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的研究循证医学比较充分。
因此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将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肾病作为厄贝沙坦的新适应证。
厄贝沙坦片(安博维)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唯一获得SFDA批准治疗合并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肾病的抗高血压药物。
选择抗高血压药物ARB还是钙通道阻滞剂抗高血压药物对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而在选择药物时,常见的两种选项是ARB(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本文将就这两类药物进行比较,以帮助读者在选择时做出明智的决策。
一、功效和作用机制1. ARB(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是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II受体的作用来降低血压。
血管紧张素II是一种导致血管收缩的物质,它的产生会引起血压升高。
ARB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从而抑制它的作用,降低血管收缩,放松血管,使血压下降。
2.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钙通道,减少钙离子进入细胞,从而使心肌细胞收缩力度降低,血管平滑肌松弛,血压下降。
二、药效比较1. 血压控制两种药物在降低血压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研究表明,在最佳剂量下,ARB和钙通道阻滞剂可以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
但需要注意的是,个体差异存在,某种药物对某个患者可能更加有效,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非常重要。
2. 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研究表明,ARB与钙通道阻滞剂在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效果相似,但各自有一些优势。
ARB有助于减少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降低血糖和改善肾功能,而钙通道阻滞剂则能减少短期冠心病发作的风险。
三、安全性和副作用1. ARBARB一般耐受性好,副作用较少。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痛、乏力、腹泻等,严重的副作用较少出现。
2.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在老年患者中常出现负性肌力作用、心动过缓等副作用。
此外,钙通道阻滞剂还可能引起头痛、水肿等不良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个体差异。
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应咨询医生并参考个人身体状况和其他合并症。
结论:针对高血压患者,选择ARB或钙通道阻滞剂作为治疗药物是有效的。
两者在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功效。
在选择时应考虑病人个体情况、合并症、耐受性以及临床表现等因素,与医生共同决策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高血压患者如何使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以下简称ARB)是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下简称ACEI)问世之后的又一代新型降压药,ARB类药物可通过选择性地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1(AT1),消除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升高血压的作用,从而能有效降低血压。
该类药物起效缓慢,但药效持久而平稳,而且不影响服药者血糖和血脂的代谢,所以服药者对其耐受性和依从性都较好。
该药如今已被作为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使用。
由于ARB类药物与ACEI类药物的药理学作用非常相似,因此该类药物特别适用于有使用ACEI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指征、但其身体无法耐受ACEI类药物的患者。
临床上常用的ARB类药物有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和奥美沙坦,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些药物的使用方法,供参考:1氯沙坦:该药每日服用1次,每次服用50毫克,服用3~6周可以达到其最大的降压效果。
其中部分患者如果每日服用一次,每次服用100毫克,可产生进一步的降压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氯沙坦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因此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可将起始的服药量调整为每次25毫克。
而且氯沙坦在其起效和代谢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保护服药者的肾脏,所以特别适用于高血压伴有II型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使用。
2缬沙坦:该药每日服用1次,每次服用80毫克,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服用,在饱腹或空腹状态下均可服用。
服用该药2周后患者的血压会明显降低,服药4周左右可达到其最大的降压效果。
高血压患者如果按照正常用量服用该药仍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将每次服药的剂量增至160毫克。
缬沙坦的主要代谢途径是经肝脏解毒后进入胆囊,而后随着胆汁分泌到消化道内,进而排出体外,所以患有胆道梗阻等胆汁排泄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服用该药时应有医生的指导。
服用该药后患者偶尔会出现头晕、头痛、腹泻、疲劳、皮疹等轻度的不良反应。
3厄贝沙坦:该药每日服用1次。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特征及应用进展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现在已受到临床医师的普遍关注。
本文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特征做了简要阐述,并分析了其在治疗高血压、改善逆传左心室肥厚、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抗动脉硬化、治疗慢性乙肝和肝硬化、调节自主神经活性方面的作用。
标签: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ARBS;应用进展目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成为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之后新一类临床医师关注的药物。
它在治疗高血压、改善逆传左心室肥厚、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抗动脉硬化、治疗慢性乙肝和肝硬化、调节自主神经活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特征研究表明:ATⅡ受体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血管、心脏、肾脏、脑、肺及上腺皮质的一种膜受体,目前认识的亚型有AT1、AT2、AT3、AT4 四种。
其中AT1 亚型广泛分布于心脏、肾等血管系统。
ATⅡ的主要生理及药理作用主要通过AT1亚型起作用。
ARBS与AT1受体跨膜区内的氨基酸相互作用,并占据其螺旋状空间而阻滞血管紧张素Ⅱ与AT1受体结合,从而在受体水平上阻断其效应,竞争抑制AT1介导的升压效应、促平滑肌细胞收缩效应、抑制醛固酮释放、体液调节及左心室和动脉壁细胞的生长与繁殖,恢复肌浆网功能,并能改善肝肾微循环,逆转肝纤维化及保护肾功能等。
因此说ARBS即为AT1受体拮抗剂,其共分三类:①二苯四咪唑类如氯沙坦;②非二苯四咪唑类,如eprsartan;③非杂环类,如缬沙坦。
它们均属高效能AT1受体拮抗剂,可口服、半衰期长、对AngⅡ无部分激动作用,不出现代偿性高肾素血症,不抑制缓激肽的降解,避免了ACEI 的干咳及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应用进展2.1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ARBS已广泛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美国已批准其作为第五种一线降压药。
多项试验已验证其降压作用,并与多种标准降压药物比较。
如V ALUE试验将缬沙坦与氨氯地平比较,正常剂量均能达到相同的降压效果,而由于缬沙坦通过选择性阻滞AT1受体,对抗了血管紧张素Ⅱ的心血管损害作用,因不阻断AT2受体而保留其增加冠脉流量,增加心肌保护和增加抗增生作用,即在降压的同时,降低了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1-2]。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厄贝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能够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II受体而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后负荷,从而降低心脏的负荷和氧耗,改善心脏的功能。
而胺碘酮则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调整心脏节律、延缓传导、减缓心率的作用。
将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够同时改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对于合并这两种疾病的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厄贝沙坦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厄贝沙坦能够显著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II受体,降低心脏的前负荷和后负荷,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脏功能。
厄贝沙坦还能够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释放,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脏的充盈和排血功能。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厄贝沙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治疗药物,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将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使用,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来说,具有显著的优势。
厄贝沙坦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脏的工作压力。
而胺碘酮则能够调整心脏的节律,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和加重。
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能够同时改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从而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厄贝沙坦与胺碘酮联合使用,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不仅能够显著改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而且在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也表现良好,不良反应较少,且大多为轻度不良反应,能够被患者所接受。
此种联合治疗方案适用于广泛的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显著,具有卓越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是一种理想的联合治疗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每位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都有所不同,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制定治疗方案。
新型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奥美沙坦酯olmesartan medoxomil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亦称“沙坦类”,依其全新的降压机制、平稳持久的降压作用以及无干咳等不良反应的优点,在抗高血压药市场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奥美沙坦酯(Olmesartan medoxomil)是2002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沙坦类新化合物实体。
它的商品名Benicar(美国上市),Olmetec(德国上市);化学名2,3-二羟-2-丁烯基4-(1-羟-1甲乙基)-2-丙基-1-[对位-(邻位-1H四唑-5-基苯基)苯甲基]咪唑-5-羧酸酯,环2,3碳酸酯。
结构如图1。
奥美沙坦酯是由日本三共公司(Sankyo pharma INC.)开发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代号CS-866。
2002年4月25日,该药以商品名Benicar在美国上市,10月初以商品名Olmetec在德国获批上市。
可单独或与其它抗高血压药合用治疗各种高血压。
该药为包衣片,有5mg,20mg,40mg三个规格。
1 药理作用奥美沙坦酯是一个前药,在胃肠道吸收过程中水解为活性成分———奥美沙坦。
奥美沙坦能够选择性阻断AT1亚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从而阻断AgⅡ的缩血管作用,使血管舒张,从而发挥强大的降压作用。
其作用不依赖于AgⅡ合成通路,因而对缓激肽没有影响。
奥美沙坦酯口服给药后,迅速转化为奥美沙坦,1~2h达到血峰浓度。
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26%,食物对其无影响。
该药蛋白结合率高为99%,动物试验表明,奥美沙坦难以通过血脑屏障,但可透过胎盘屏障,少量也可从乳汁排泄。
该药通过肝脏和肾脏双通道消除,消除半衰期约为13h。
奥美沙坦单剂量320mg和多剂量80mg口服均显示线性动力学代谢。
3~5天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多次给药后血药浓度无积蓄现象。
2 临床评价Benicar已做过7次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剂量2.5~80mg,疗程6~12周。
每次试验结果都显示,该药对谷峰血压均有显著降低作用。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简介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简称ARBs)也称为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是一类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衰的药物。
ARBs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一样,能够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的作用。
RAAS是维持血浆钠浓度和血容量稳定的主要机制,对血压和水盐代谢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但在某些情况下,RAAS的过度激活会导致高血压等病症的发生。
ARBs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II(AT2)受体,降低血压和减少水盐的滞留,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和心衰的效果。
作用机制RAAS调节血压和水盐代谢主要依靠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II通过与AT1受体结合,引起血管肌收缩,导致血管阻力升高,进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ARBs通过竞争性与AT1受体结合,从而避免血管紧张素II对AT1受体的刺激作用,阻断紧张素II的生理效应,减少血管阻力,达到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适应症ARBs适用于以下情况:1.轻度至中度高血压的治疗。
2.对ACEI有禁忌症或无反应的高血压患者。
3.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治疗。
4.心衰的治疗。
5.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6.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治疗。
7.晚期肾脏病的治疗。
如何使用ARBs常规剂量一般为每天口服一次,用于降低血压的常见剂量为40-80mg。
具体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法应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和指导。
ARBs的使用一般需要长期维持,以达到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脏功能的效果。
常见不良反应ARBs通常不良反应较小,常见副作用包括:1.头痛。
2.头晕和乏力。
3.消化系统不适,如腹泻、恶心和呕吐。
4.低血压和肾功能不全。
5.过敏反应。
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注意事项1.ARBs是一种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ARBs存在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应特别注意如ACEI、骨钙素拮抗剂、钾保留利尿药等的合并应用和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