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

功、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

授课班级k一5 授课老师杨再英

★学情分析

随着对物理学习的深入,学生刚入学时对物理的新鲜感正被逐渐繁难的物理知识带来的压力所取代,许多学生学习劲头有所下降,出现了一个低谷。他们对于物理学的基本轮廓及研究过程和方法可以说是空的,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停留在以记忆为主的模式上,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入门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习方法论引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老师更加应该注重方法加以引导理解。另外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作业及解题格式的规范,还应该在教学中漫漫渗透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

★复习要求

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分析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通过新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也知道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关系这

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问题。

(二)进行复习课

教师活动: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还知道动能表达式吗?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22

1mv E k = 教师活动: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 ,运动速度为7200m/s ,它的动能是多大?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点评:通过计算卫星的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动能这个概念在生活、科研中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2、动能定理

教师活动: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21222

121mv mv W -=,就可以写成 12k k E E W -=

其中2k E 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2221mv ,1k E 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212

1mv 。 上式表明,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

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提出问题:(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 表示什么意义?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2)动能定理,我们实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

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

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

教师活动:投影例题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学生活动:学生讲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讨论;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

点、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

定律方便.

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总功.

3、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

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点评: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进行情景分析,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能力,加强物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

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

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课后反思

功、动能和动能定理学案

一、动能

1.定义式:

2.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种形式的能,它是标量.

二、动能定理

1.表达式:

2.意义:表示合力功与动能改变的对应关系.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单体也可以是一个系统.

(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否是求解“力、位移与速率关系”问题.

(3)若是,根据W合=E k2-E k1列式求解.

与牛顿定律观点比较,动能定理只需考查一个物体运动过程的始末两个状态有关物理量的关系,对过程的细节不予细究,这正是它的方便之处;动能定理还可求解变力做功的问题.

习题1 、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运动速度为7200m/s,它的动能是多大?

习题2、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1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 =5.3×102m时,达到起飞的速度v =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k=0.02),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习题3、将质量m=2kg的一块石头从离地面H=2m高处由静止开始释放,落入泥潭并陷入泥中h=5cm深处,不计空气阻力,求泥对石头的平均阻力。(g取10m/s2)

习题4、 在h 高处,以初速度v 0向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

力,求小球着地时速度大小。

习题5、如图4所示,AB 为1/4圆弧轨道,半径为R=0.8m ,BC 是水平轨道,长S=3m ,BC 处的摩擦系数为μ=1/15,今有质量m=1kg 的物体,自A 点从静止起下滑到C 点刚好停止。求物体在轨道AB 段所受的阻力对物体做的功。

2-7-2

最新高考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高考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 1.如图所示,半径为R =1 m ,内径很小的粗糙半圆管竖直放置,一直径略小于半圆管内径、质量为m =1 kg 的小球,在水平恒力F =250 17 N 的作用下由静止沿光滑水平面从A 点运动到B 点,A 、B 间的距离x = 17 5 m ,当小球运动到B 点时撤去外力F ,小球经半圆管道运动到最高点C ,此时球对外轨的压力F N =2.6mg ,然后垂直打在倾角为θ=45°的斜面上(g =10 m/s 2).求: (1)小球在B 点时的速度的大小; (2)小球在C 点时的速度的大小; (3)小球由B 到C 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4)D 点距地面的高度. 【答案】(1)10 m/s (2)6 m/s (3)12 J (4)0.2 m 【解析】 【分析】 对AB 段,运用动能定理求小球在B 点的速度的大小;小球在C 点时,由重力和轨道对球的压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小球在C 点的速度的大小;小球由B 到C 的过程,运用动能定理求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小球离开C 点后做平抛运动,由平抛运动的规律和几何知识结合求D 点距地面的高度. 【详解】 (1)小球从A 到B 过程,由动能定理得:212 B Fx mv = 解得:v B =10 m/s (2)在C 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F N =2 c v m R 又据题有:F N =2.6mg 解得:v C =6 m/s. (3)由B 到C 的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 ·2R -W f =22 1122 c B mv mv - 解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 f =12 J (4)设小球从C 点到打在斜面上经历的时间为t ,D 点距地面的高度为h , 则在竖直方向上有:2R -h = 12 gt 2

二项式定理教学反思_心得体会

二项式定理教学反思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二项式定理教学反思,感谢您的阅读! 二项式定理教学反思(一) 下午在安庆一中高二(6)班上了一节数学展示课,课堂学生的反应和专家的点评,都让我受益匪浅,主要体会如下: 1、学生能机积极配合,情绪高涨。据了解,高二(6)班学生基础较好,整体素质较高。由于是新老师,学生不了解我的教学风格,开头几分钟,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课堂氛围不断进入高潮。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只要我稍加点拨,都能立即化解。特别是最后一道天津高考题,具有挑战性,需要较高的逆向思维水平,但一名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看出了它的结构特点,作出了完整的回答,使学生和听课老师眼睛一亮。加上我及时总结的“数感、式感和图感”又让学生耳目一新,增添了课堂色彩。 2、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孙主任点评中的“课堂教学要有高贵和丰满的学科气质”,我认为对数学课堂来说,就是要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文化,让数学课堂有“数学味”。课堂中,提到的数学的两重性“直觉与逻辑”,牛顿的“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二项式系数的对称美,“特殊出发、发现规律、猜想结论、逻辑证明”的科学方法,二项式指数推广到负整数指数,有没有三项式定理,反例C62就不是偶数等等,都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无尽的思考。“真诚、深刻、丰富”是课堂永恒的追求。 3、基本技巧和基本方法可能没有很好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项式定理的探求过程,而简单的应用则次之。基于这种想法,我在引导发现定理上花的时间较多,证明过程多媒体详细展示,但最后没有点到“还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是一个疏忽。同时对将(p-q)7展开这种问题没有书写示范,以致不少学生书写不规范或弄错,板演的学生就有好几处错误,我也没有详细板书订正。我想,好在还有第二节课的加强,先让学生对此内容有点兴趣,再去强化运算的正确性也不迟。 4、课堂上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多位专家评课中提到数学课堂上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也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我认为,像这样面对新学生的展示课,难以操作。因为让学生自主学习,必须课前作充分的准备,学生带着问题到

勾股定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许镇中心初中电子备课教学设计

解析:同例题1一样,先将实物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 ∠ACD=90°,在Rt△ACD中,只知道CD=1.5,这是典型的利用勾股定理“知二求一”的 a,BF=a,那么在Rt

详细解题步骤如下: 解: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a,则BE=CE=2a,AF=3a,BF=a 在Rt△CDE中,DE2=CD2+CE2=(4a)2+(2a)2=20 a2 同理EF2=5a2, DF2=25a2 在△DEF中,EF2+ DE2=5a2+ 20a2=25a2=DF2 ∴△DEF是直角三角形,且∠DEF=90°. 注:本题利用了四次勾股定理,是掌握勾股定理的必练习题。 题型四:利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度—— 例题4 如图4,已知长方形ABCD中AB=8cm,BC=10cm,在边CD上取一点E,将△ADE折叠使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F,求CE的长. 解析:解题之前先弄清楚折叠中的不变量。合理设元是关键。 详细解题过程如下: 解:根据题意得Rt△ADE≌Rt△AEF ∴∠AFE=90°, AF=10cm, EF=DE 设CE=x cm, 则DE=EF=CD-CE=8-x 在Rt△ABF中由勾股定理得: AB2+BF2=AF2,即82+BF2=102, ∴BF=6cm ∴CF=BC-BF=10-6=4(cm) 在Rt△ECF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EF2=CE2+CF2,即(8-x) 2=x2+42 ∴64-16x+x2=2+16 ∴x=3(cm),即CE=3 cm 注:本题接下来还可以折痕的长度和求重叠部分的面积。 题型五: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判断垂直—— 例题5 如图5,王师傅想要检测桌子的表面AD边是否垂直与AB边和CD边,他测得AD= 80cm,AB=60cm,BD=100cm,AD边与AB边垂直吗?怎样去验证AD边与CD边是否垂直? 解析:由于实物一般比较大,长度不容易用直尺来方便测量。我 们通常截取部分长度来验证。如图4,矩形ABCD表示桌面形状,在A B上截取AM=12cm,在AD上截取AN=9cm(想想为什么要设为这两个长

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定理》教案 刘天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动能。 (2)、由做功与能量关系得出动能公式:21 2k E mv ,知道在国际单位制 中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动能是标量,是状态量。 (3)、正确理解和运用动能公式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2、掌握动能定理: (1)、掌握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的计算,理解“代数和”的含义。 (2)、理解和运用动能定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推力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养成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习惯。 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通过对导出式进行分析,利用功能关系进行引导来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

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动力学问题。 教学设计及学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对动能定理进行推导,得到定理的表达形式;启发学生思维;组织学生辨析,提高认识。 教学工具: 投影仪与幻灯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初中我们曾对动能这一概念有简单、定性的了解,在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功和能的关系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对动能进行研究,定量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及其与功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导入: 简要回顾动能的有关知识: 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的质量与它的速度平方乘积的一半定义为物体的 动能,用E k 表示,即:定义式:2 1 2 k E mv 新课教学: 一、探究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 质量为m的物体,在恒力F的作用下经位移s,速度由原来v1的变为v2,则力F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有怎样的关系?

动能定理典型例题附答案

1、如图所示,质量m=0.5kg的小球从距地面高H=5m处自由下落,到达地面恰能沿凹陷于地面的半圆形槽壁运动,半圆槽半径R=0.4m.小球到达槽最低点时的速率为10m/s,并继续滑槽壁运动直至槽左端边缘飞出,竖直上升,落下后恰好又沿槽壁运动直至从槽右端边缘飞出,竖直上升、落下,如此反复几次.设摩擦力大小恒定不变:(1)求小球第一次离槽上升的高度h.(2)小球最多能飞出槽外几次 (g取10m/s2) 2、如图所示,斜面倾角为θ,滑块质量为m,滑块与斜 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从距挡板为s0的位置以v0的速度 沿斜面向上滑行.设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大于滑动摩擦 力,且每次与P碰撞前后的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斜面足 够长.求滑块从开始运动到最后停止滑行的总路程s. 3、有一个竖直放置的圆形轨道,半径为R,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如图所示,右半部分AEB是光滑的,左半部分BFA 是粗糙的.现在最低点A给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一个水平向右的初速度,使小球沿轨道恰好运动到最高点B,小球在B 点又能沿BFA轨道回到点A,到达A点时对轨道的压力为4mg 1、求小球在A点的速度v0 2、求小球由BFA回到A点克服阻力做的功 * 4、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轻质细线悬于O点,与O 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P点处有一根光滑的细钉,已知OP = L/2,在A点给小球一个水平向左的初速度v ,发现小球恰能到达跟P点在同一竖直线上的最高点B.则:(1)小球到达B点时的速率(2)若不计空气阻力,则初速度v0为多少 (3)若初速度v0=3gL,则在小球从A到B的过程中克服空气阻力做了多少功v0 E F… R

5、如图所示,倾角θ=37°的斜面底端B 平滑连接着半径r =0.40m 的竖直光滑圆轨道。质量m =0.50kg 的小物块,从距地面h =2.7m 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下滑,小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求:(sin37°=,cos37°=,g =10m/s 2 ) (1)物块滑到斜面底端B 时的速度大小。 (2)物块运动到圆轨道的最高点A 时,对圆轨道的压力大小。 { 6、质量为m 的小球被系在轻绳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做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设某一时刻小球通过轨道的最低点,此时绳子的张力为7mg,此后小球继续做圆周运动,经过半个圆周恰能通过最高点,则在此过程中小球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为( ) , 7\如图所示,AB 与CD 为两个对称斜面,其上部都足够长,下部 分分别与一个光滑的圆弧面的两端相切,圆弧圆心角为1200 ,半径R=2.0m,一个物体在离弧底E 高度为h=3.0m 处,以初速度V 0=4m/s 沿斜面运动,若物体与两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则物体在两斜面上(不包括圆弧部分)一共能走多少路程 (g=10m/s 2 ). / 8、如图所示,在光滑四分之一圆弧轨道的顶端a 点,质量为m 的物块(可视为质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经圆弧最低点b 滑上粗糙水平面,圆弧轨道在b 点与水平轨道平滑相接,物块最终滑至c 点停止.若圆弧轨道半径为R ,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则:1、物块滑到b 点时的速度为 2、物块滑到b 点时对b 点的压力是 3、c 点与b 点的距离为 θ A B O h A B C D O > E h

最新勾股定理单元复习教案

年级数学科辅导讲义(第讲)学生姓名: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勾股定理 知识梳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a、b,斜边为c,则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下面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若a,b,c是一组勾股数,则ak,bk,ck(k为正整数)也必然是一组勾股数。常用的几组勾股数有3,4,5;5,12,13;6,8,10;7,24,25;8,15,17;9,40,41等。 4.勾股定理的应用: ①圆柱形物体表面上的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②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问题。 5.直角三角形的判别: ①定义,判断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 ②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方等于另外两边的平方和,则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拓展: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相关性质定理。 精讲点拨 考点1. 勾股定理 【例1】在Rt△ABC中,已知两边长为3、4,则第三边的长为 变式1 在Rt△ABC中,已知两边长为5、12,则第三边的长为 变式2 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6,则它的高是________ 变式3 在Rt△ABC中,∠C=90°,a,b,c分别为∠A,∠B,∠C所对的边, (1)已知c=4,b=3,求a;(2)若a:b=3:4,c=10cm,求a、b。

考点2. 勾股定理的证明 【例2】如图:由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拼成如下大的正方形,求证:2 2 2 a b c += 变式 如图:由四个全等直角三角形拼成如下大的正方形,求证:2 2 2 a b c += 考点3 勾股定理的应用 【例3】 如图,A 市气象站测得台风中心在A 市正东方向300千米的B 处,以107千米/时的速度向北偏西60°的BF 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200?千米范围内是受台风影响的区域. (1)A 市是否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写出你的结论并给予说明; (2)如果A 市受这次台风影响,那么受台风影响的时间有多长? 变式1 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子头顶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子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 2.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 3.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演绎推理,使学生从中领略到物理等自然学科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实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利用大屏幕投影展示风力发电与龙卷风的视频片断,让学生观察、自主提问、分组探讨 教师引导参考问题:1.风力发电是一种重要的节能方法,风力发电的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2.龙卷风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龙卷风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能量呢?

故事导入传说早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200多年)阿基米德曾经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投石机,它能将石块不断抛向空中,利用石块坠落时的动能,打得敌军头破血流. 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了提高这种装置的杀伤力,应该从哪方面考虑来进一步改进?学习了本节动能和动能定理,就能够理解这种装置的应用原理. 推进新课 一、动能的表达式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每一种力做功对应一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前几节我们学习了重力势能的基本内容.“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举例说明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参案:奔驰的汽车、滚动的足球、摆动的树枝、投出的篮球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有物体的质量和高度,今天我们学习的动能影响因素有哪些?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 学生思考后总结:汽车运动得越快,具有的能量越多,应该与物体的速度有关;相同的速度,载重货车具有的能量要比小汽车具有的能量多,应该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即动能的影响因素应该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问题:如何验证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演示实验: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1.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2.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师生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即质量、速度是动能的两个影响因素. 问题:动能到底跟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动能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情景设置一:大屏幕投影问题 一架飞机在牵引力的作用下(不计阻力),在起飞跑道上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问: 1.飞机的动能如何变化?为什么? 2.飞机的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牵引力对飞机所做的功与飞机动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动能定理典型基础例题

动能定理典型基础例题 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①确定研究对象及要研究的过程 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明确各个力是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进而明确合外力的功 ③明确物体在始末状态的动能 ④根据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 例1.质量M=×103 kg 的客机,从静止开始沿平直的跑道滑行,当滑行距离S=×lO 2 m 时,达到起飞速度ν=60m/s 。求: (1)起飞时飞机的动能多大 (2)若不计滑行过程中所受的阻力,则飞机受到的牵引力为多大 (3)若滑行过程中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为F=×103 N ,牵引力与第(2)问中求得的值相等,则要达到上述起飞速度,飞机的滑行距离应多大 ~ 例2.一人坐在雪橇上,从静止开始沿着高度为 15m 的斜坡滑下,到达底部时速度为10m/s 。人和雪橇的总质量为60kg ,下滑过程中克服阻力做的功。 例3.在离地面高为h 处竖直上抛一质量为m 的物块,抛出时的速度为v 0,当它落到地面时速度为v ,用g 表示重力加速度,则在此过程中物块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等于:( ) 例4.质量为m 的小球被系在轻绳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做半径为R 的圆周运动,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设某一时刻小球通过轨道的最低点,此时绳子的张力为7mg ,此后小球继续做圆周运动,经过半个圆周恰能通过最高点,则在此过程中小球克服空气阻力所做的功为:( ) A . 4mgR B .3mgR C .2 mgR D .mgR 例5.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块从高为h 、倾角为α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到达斜面底端时与固定不动的、与斜面垂直的挡板相撞,撞后木块以与撞前相同大小的速度反向弹回,木块运动到 高 2 h 处速度变为零。求: (1)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木块第二次与挡板相撞时的速度 (3)木块从开始运动到最后静止,在斜面上运动的总路程 , 例6.质量m=的物块(可视为质点)在水平恒力F 作用下,从水平面上A 点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一段距离撤去该力,物块继续滑行t=停在B 点,已知A 、B 两点间的距离s=,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求恒力F 多大。(g=10m/s 2 ) 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20kg 的小车处于静止状态。用30牛水平方向的力推小车,经过多大距离小车才能达到3m/s 的速度。 2、汽车以15m/s 的速度在水平公路上行驶,刹车后经过20m 速度减小到5m/s ,已知汽车质量是,求刹车动力。(设汽车受到的其他阻力不计) 3、一个质量是的小球在离地5m 高处从静止开始下落,如果小球下落过程中所受的空气阻力是,求它落地时的速度。 4、一辆汽车沿着平直的道路行驶,遇有紧急情况而刹车,刹车后轮子只滑动不滚动,从刹车开始 到汽车停下来,汽车前进12m 。已知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求刹车前汽车的行驶速度。 5、一辆5吨的载重汽车开上一段坡路,坡路上S=100m ,坡顶和坡底的高度差h=10m ,汽车山坡前的速度是10m/s ,上到坡顶时速度减为s 。汽车受到的摩擦阻力时车重的倍。求汽车的牵引力。 6、质量为2kg 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30o 的斜面的底端,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系数为,斜面长1m ,用30N 平行于斜面的力把物体推上斜面的顶端,求物体到达斜面顶端时的动能。 7、质量为的铅球从离沙坑面高处自由落下,落入沙坑后在沙中运动了后停止,求沙坑对铅球的平均阻力。 ^ h m

数学高考复习名师精品教案:第85课时:第十章 排列、组合和概率——二项式定理(2)

第85课时:第十章 排列、组合和概率——二项式定理(2) 课题:二项式定理(2) 一.复习目标: 1.能利用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求多项式系数的和与求一些组合数的和. 2.能熟练地逆向运用二项式定理求和. 3.能利用二项式定理求近似值,证明整除问题,证明不等式. 二.课前预习: 1.1003 )32(+的展开式中无理项的个数是 ( A ) ()A 84 ()B 85 ()C 86 ()D 87 2.设1510105)(2345++-+-=x x x x x x f ,则)(1 x f -等于 ( C ) ()A 51x + ()B 521--x ()C 521-+x ()D 51x - 3.如果21872221221=++++n n n n n C C C ,则=++++n n n n n C C C C 210128. 4.n n n n n C n C C 11)1(3121121+-+-+- =1 1+n . 5.9)23(z y x +-展开式中含432z y x 的项为43290720z y x -. 6.若1001002210100)1()1()1()21(-++-+-+=+x a x a x a a x , 则=++++99531a a a a 2 1 5100-. 四.例题分析: 例1.已知}{n a 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 ,设n n n n n n C a C a C a a S 123121+++++= (其 中+∈>N n n ,2),且n n n n n n C C C C S ++++= 2101,如果1 lim n n n S S ∞→存在,求公比q 的取值范围. 解:由题意11-?=n n q a a ,n n S 21 =,) 0()1()1(122 1 11221111≠+=++++=++++=q q a C q C q qC a C q a C q a qC a a S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完整版)勾股定理专题复习(经典一对一教案哟)

卓越教育教案专用 学生姓名授课时间:授课科目:数学 教学课题勾股定理知识点解析(二) 重点、难点能准确证明勾股定理,并能将以灵活运用。 教师姓名年级:初二课型:复习课 一、作业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 二、课前回顾 对上次家庭作业进行检查并评讲 三、知识整理 知识点1.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即:a2+b2=c2) 注意:○1勾股定理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2应用勾股定理时,要注意确定那条边是直角三角形的最长边,也就是斜边,在Rt△ABC中,斜边未必一定是c,当∠A=90时,a2=b2 +c2 ;当∠B=90时,b2=a2 +c2 例1.(1)如图1所示,在Rt△ABC中,∠C=90,AC=5,BC=12,求AB的长; (2)如图2所示,在Rt△ABC中,∠C=90,AB=25,AC=20,求BC的长 (3)在Rt△ABC中,AC=3,BC=4,求AB2的值 A C B 图1 C B A 图2

知识点2.勾股定理的证明 (1)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可以用测量计算,可以用代数式的变形,可以用几何证明,也可以用面积(拼图)证明,其中拼图证明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思路: 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方法一: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 ,221 4()2 ab b a c ?+-=,化简可 证. 方法二: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21 422 S ab c ab c =?+=+ 大正方形面积为222()2S a b a ab b =+=++ 所以222a b c += 知识点3.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 (1)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啊a ,b ,c ,满足a 2+b 2=c 2足,那么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此判别条件也称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注意:○1在判别一个三角式是不是直角三角形时,a 2+b 2是否等于c2时需通过计算说明,不能直接写成a 2+b 2=c 2。○2验证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是:(较小边长)+(较长边长)=(最大边长)时,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否则,此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 例1. 五根小木棒,其长度分别为7,15,20,24,25,现将他们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是( ) c b a H G F E D C B A b a c b a c c a b c a b

动能和动能定理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⑴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⑵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⑶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2.过程和方法: ⑴体验实验与理论探索相结合的探究过程。 ⑵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⑵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题。 二、设计思路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一条重要规律,它反映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跟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贯穿在本章以后的内容中,是

本章的教学重点。学习掌握它,对解决力学问题,尤其是变力做功,时间未知情况下的问题有很大的方便。 本课--的过程为: 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的内容和实验引起思考 学生讨论,设计情景,进行理论探讨和论证,找出动能的表达式。 通过对前面探讨过程的深入思考,得出动能定理 通过具体实例,深化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突出动能定理的优越性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又很重要,建议安排一节习题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⑴动能概念的理解;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斜面、质量不同的滑块、木块等 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一、引入新课【板书】一、动能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动能的初步知识,那么什么是物体的动能?【板书】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提问:物体的动能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引导学生重复初中所做得滑块撞击木块的实验。归纳:物体能够对外做功的本领越大,物体的能量就越大,实验中滑块的质量和速度越大,对外做功的本领越大,说明动能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提问:那么,到底如何定量的来表示动能呢?过渡: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提问:那么比例系数为多少呢?如何去确定呢?设计情景:如图所示,某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求做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选择学生的答案,投影学生的解答过程,归纳,总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①根据运动学公式:…②外力f做功:…………

动能定理典型例题

动能定理典型例题

————————————————————————————————作者: ————————————————————————————————日期: ?

动能定理典型例题 【例题】 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0×1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5.3×102m,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k=0.02)。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2、在动摩擦因数为μ的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V1,在与 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如图所示,试求物体的末速度V2。 拓展:若施加的力F变成斜向右下方且与水平方向成θ角,求物体的末速度V2 V滑上动摩擦因数为μ的粗糙水平面上,最后3、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以初速度 静止在水平面上,求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的位移。

4、一质量为m的物体从距地面高h的光滑斜面上滑下,试求物体滑到斜面底端 的速度。 拓展1:若斜面变为光滑曲面,其它条件不变,则物体滑到斜面底端的速度是多少? 拓展2:若曲面是粗糙的,物体到达底端时的速度恰好为零,求这一过程中摩擦力做的功。 类型题 题型一:应用动能定理求解变力做功 1、一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轻绳悬挂于O点,小球在水平力F作用下,从平衡位置缓慢地移Q点如图所示,则此过程中力F所做的功为() A.mgLcos0 B.FLsinθ C.FLθ?D.(1cos). - mgLθ

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放在光滑的平台上,系在物体上的绳子跨过光 V向右匀速运动的人拉着,设人从地面上由平台的滑的定滑轮由地面上以速度 边缘向右行至绳与水平方向成30角处,在此过程中人所做的功为多少? 3、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拴在钢绳的一端,另一端用大小为F1的拉力作用,在水平面上做半径为R1的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今将力的大小改为F2,使小球仍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但半径变为R2,小球运动的半径由R1变为R2过程中拉力对小球做的功多大? 4、如图所示,AB为1/4圆弧轨道,半径为R=0.8m,BC是水平轨道,长S =3m,BC处的摩擦系数为μ=1/15,今有质量m=1kg的物体,自A点从静止起下滑到C点刚好停止。求物体在轨道AB段所受的阻力对物体做的功。

二项式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二项式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广西北海市第五中学蒙旭芬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二项式定理”是全日制普通高,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制订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二项式定理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二项式定理,会利用二项式定理求二项展开式。并理解和掌握二项展开式的规律,利用它能对二项式展开,进行相应的计算。还会区别“系数”、“二项式系数”等概念,灵活正用和逆用展开式。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下A)》的第十章第四节,它既是安排在排列组合内容后的自成体系的知识块,也是初中学习的多项式乘法。它所研究的是一种特殊的多项式——二项式幂的展开式。它与后面学习的概率的二项分布有着内在的联系,利用二项式定理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组合数的认识。因此,二项式定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本小节约需3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学生情况分析】授课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中等程度班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学生思维也较活跃,但创新思维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重视定理、公式的结论,而不重视其形成过程,因而对定理、公式不能做到灵活运用,更做不到牢牢记住。(根据以上分析 2、能力目标:在学 3、情感目标:通过“二项式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感受数学内在的和谐,对称美及数学符号应用的简洁美,进一步结合“杨辉三角”,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富民强而勤奋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 (1)使学生参与并深刻体会二项式定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二项展开式的规律。 (2)利用二项展开式的规律对二项式展开,进行相应的计算。 (3)区别“系数”、“二项式系数”等概念,灵活正用和逆用展开式。 难点:

《勾股定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复习课教学设计 南湖中学孙沛磊

【点拨】:题干没图,应根据题意画图,注意不要遗漏可能的情况。 ^ 思考:通过这些题,你认为在运用勾股定理时有哪些注意点 2.探究二: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问题1:判断以线段a 、b 、c 为边的△ABC 是不是直角三角形若是,并说明哪条边为斜边 (1)a=7 b=3 c=2 (2)a=3 b=4 c=5 (3)a=3 b=4 c=5 【点拨】: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时主要准确判断斜边 ,注意区别 (2)、(3)。 问题2:三角形三边长为a ,b ,c ,且满足等式ab c b a 22 2=-+)(, 则此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点拨】:注意等式变形,找出三边数量关系。 问题3:一个三角形三边长比为1:3:2,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 【点拨】:对于比例问题,可以通过设未知数方式来解决。 探究小结:通过这些题,你有哪些体会 3.探究三: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综合应用 题型一:折叠问题 问题1:如图,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纸片,两直角边AC=6㎝,BC=8㎝。现将直角边AC 沿直线AD 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 上,且与 AE 重合,求CD 的长. 变式1:在矩形纸片ABCD 中,AD=4cm ,AB=10cm ,按图所示方式折叠,使点B 与点D 重合,折痕为EF ,求DE 的长。 , 探究一、 二: 独立思考 并回答问 题,最后学 生通过练习总结知识应用过程的方法、 思想。 - 探究三: 独立思考 观察、计 算、探讨、 归纳出在解决折叠问题、展开问题时的方法和数学思想。 、 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探究一、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归纳进一步理解和总结知识应用所蕴含的方法和数学思想. 】 探究三意在巩固提升学生综合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类能力和数学思想。 [

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

功、动能和动能定理复习课教案 授课班级k一5 授课老师杨再英 ★学情分析 随着对物理学习的深入,学生刚入学时对物理的新鲜感正被逐渐繁难的物理知识带来的压力所取代,许多学生学习劲头有所下降,出现了一个低谷。他们对于物理学的基本轮廓及研究过程和方法可以说是空的,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停留在以记忆为主的模式上,想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入门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习方法论引导,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老师更加应该注重方法加以引导理解。另外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应加强作业及解题格式的规范,还应该在教学中漫漫渗透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 ★复习要求 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分析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通过新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也知道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关系这 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问题。 (二)进行复习课 教师活动: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还知道动能表达式吗?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22 1mv E k = 教师活动: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kg ,运动速度为7200m/s ,它的动能是多大?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 点评:通过计算卫星的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动能这个概念在生活、科研中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 2、动能定理 教师活动: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21222 121mv mv W -=,就可以写成 12k k E E W -= 其中2k E 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2221mv ,1k E 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212 1mv 。 上式表明,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 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 提出问题:(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W 表示什么意义?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2)动能定理,我们实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 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或物体作曲线运 动的情况,该怎样理解? 教师活动:投影例题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 学生活动:学生讲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讨论;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用动能定理解题的要 点、步骤,体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1、动能定理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 定律方便. 2、用动能定理解题,必须明确初末动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总功. 3、要注意: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 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小。 点评: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进行情景分析,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能力,加强物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 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 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物理】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题20套(带答案)

【物理】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题20套(带答案)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 1.北京老山自行车赛场采用的是250m 椭圆赛道,赛道宽度为7.6m 。赛道形如马鞍形,由直线段、过渡曲线段以及圆弧段组成,圆弧段倾角为45°(可以认为赛道直线段是水平的,圆弧段中线与直线段处于同一高度)。比赛用车采用最新材料制成,质量为9kg 。已知直线段赛道每条长80m ,圆弧段内侧半径为14.4m ,运动员质量为61kg 。求: (1)运动员在圆弧段内侧以12m/s 的速度骑行时,运动员和自行车整体的向心力为多大; (2)运动员在圆弧段内侧骑行时,若自行车所受的侧向摩擦力恰为零,则自行车对赛道的压力多大; (3)若运动员从直线段的中点出发,以恒定的动力92N 向前骑行,并恰好以12m/s 的速度进入圆弧段内侧赛道,求此过程中运动员和自行车克服阻力做的功。(只在赛道直线段给自行车施加动力)。 【答案】(1)700N;(2)2;(3)521J 【解析】 【分析】 【详解】 (1)运动员和自行车整体的向心力 F n =2(m)M v R + 解得 F n =700N (2)自行车所受支持力为 ()cos45N M m g F += ? 解得 F N 2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 F 压=F N 2N (3)从出发点到进入内侧赛道运用动能定理可得

W F -W f 克+mgh = 212 mv W F =2 FL h = 1 cos 452 d o =1.9m W f 克=521J 2.在某电视台举办的冲关游戏中,AB 是处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弧轨道,半径 R=1.6m ,BC 是长度为L 1=3m 的水平传送带,CD 是长度为L 2=3.6m 水平粗糙轨道,AB 、CD 轨道与传送带平滑连接,参赛者抱紧滑板从A 处由静止下滑,参赛者和滑板可视为质点,参赛者质量m=60kg ,滑板质量可忽略.已知滑板与传送带、水平轨道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0.4、μ2=0.5,g 取10m/s 2.求: (1)参赛者运动到圆弧轨道B 处对轨道的压力; (2)若参赛者恰好能运动至D 点,求传送带运转速率及方向; (3)在第(2)问中,传送带由于传送参赛者多消耗的电能. 【答案】(1)1200N ,方向竖直向下(2)顺时针运转,v=6m/s (3)720J 【解析】 (1) 对参赛者:A 到B 过程,由动能定理 mgR(1-cos 60°)=12 m 2B v 解得v B =4m /s 在B 处,由牛顿第二定律 N B -mg =m 2B v R 解得N B =2mg =1 200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参赛者对轨道的压力 N′B =N B =1 200N ,方向竖直向下. (2) C 到D 过程,由动能定理 -μ2mgL 2=0- 12 m 2C v 解得v C =6m /s B 到 C 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μ1mg =ma

二项式定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二项式定理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高中数学理科选修2-3:《二项式定理复习课》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高二学习了《二项式定理》的全部内容,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遗忘率比较大,对二项式定理的题型已经生疏,因此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二项式定理》进行复习应用,巩固和加深。在复习的过程中,渗透了《排列组合》等其它的内容,加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1)二项式展开式的特点。 (2)二项式展开式项的系数和二项式式系数。 (3)二项式定理的四个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二项式定理,正确理解和区分二项式系数、通项、二项式项的系数等概念,会利用通项公式及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解决有关计算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掌握二项式定理习题的一般解题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营造一种愉悦的情境,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考的氛围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对自己的数学学习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 二项式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 : 二项式定理及二项式系数性质的灵活应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 (1)二项式定理: =+n b a )( (*N n ∈). 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为=+1r T . (2)二项式系数: ①n b a )(+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之和为 ,即 =++++++n n k n n n n C C C C ......C 210 ②奇数项的系数之和等于 的系数之和,即=++...C 20 n n C = 2、热身练习:

勾股定理习题课教学设计

勾股定理复习教案 课题:勾股定理习题课 授课类型:复习课 日期:3月17日 一、教学目标: 1.会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难点:利用方程解决翻折问题 四、教学方法:例题讲解法 五、典型例题 (一)勾股定理及逆定理的综合应用 1.(1)如图,分别以Rt △ABC 三边为直径向外作三个半圆,其面积分别用S 1,S 2,S 3表示,则S 1,S 2,S 3之间的关系为 。 . (2)以△ABC 三边为直径向外作三个半圆,其面积分别用S 1,S 2,S 3表示,如果S 1 +S 3=S 2 则此三角形是 三角形。 2.教材29页13题 (二)利用方程解决翻折问题 3.如图,Rt ⊿ABC 中,∠C=90°,AC=6,AB=10,D 为BC 上一点, 将AC 沿AD 折叠,使点C 落在AB 上,求CD 的长。 (三)勾股定理的应用 4.一根70cm 的木棒,要放在长、宽、高分别是50cm 、40cm 、30cm 的长方体木箱中,能放进去吗?(长方体的高垂直于底面的任何一条直线) S S S 3 A C B D C ′

5.教材29页14题 (四)最短路程-展开图 六、家庭作业 1.教材39页9题 2.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及斜边上的高分别为a,b 及h.求证:2 22111h b a =+ 3.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为20dm 、 3dm 、2dm ,A 和B 是这个台阶两个相对的端点,A 点有一只蚂蚁,想到B 点去吃可口的食物,则蚂蚁沿着台阶面爬到B 点最短路程是_____________。 七、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