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第三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90.50 KB
- 文档页数:17
《岳阳楼记》第三课时课型:讲读主备人:隋媛张晓华高奎审核人:日期:【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2、翻译背诵文章第五段【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二、三段的重点字词的翻译2、二、三段重点句子的翻译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注意语速。
(2)注意停顿。
(3)注意重音。
(4)注意节拍。
)2、提问学生读课文3、齐读课文三、翻译课文第五段1.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并画出疑难浯句2、小组交流讨论,感知文意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四、背诵文章五段【当堂检测】一、翻译下面的字词1、予()2、尝()3、古仁人()4、或()5、为()6、以()7、庙堂()8、则()9、然则()10、先()11、后()12微()13、归()14、求()15、何哉()二、翻译下面的句子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5、是进亦忧,退亦忧6、然则何时而乐耶?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微斯人,吾谁与归?三、一词多义1、极:南极潇湘此乐何极2、或: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然:然则何时而乐耶满目萧然5、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6、通:政通人和然则北通巫峡7、空:而或长烟一空浊浪排空四、指出通假字并翻译属予作文以记之【教学反思】。
课题岳阳楼记主备刘素云辅备高颖丽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
2、识记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正确翻译课文。
3、品味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人格美。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揣摩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背诵课文,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胸怀和抱负。
课时划分3课时教具准备PPT第一课时环节师生活动调整修改‘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分钟)一、名楼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
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板书课题)(放幻灯片4、5、6、7片)二、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完成下列学习目标.1、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岳阳楼及作者、作品2、能正确朗读课文。
3、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
(指名让一个学生大声读出学习目标,使其他同学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熟记于心。
)如何来完成这些目标呢?下面咱们开始第一次自学。
2、走近作者。
3、背景简介三:第一次先学后教(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指导朗读)(12分钟)1、出示自学要求。
自学指导: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同桌帮忙扫除字词障碍,5分钟后,请几位同学轮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节奏。
本文骈散结合。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
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岳阳楼记范仲淹2018年6月【题解】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城西,高三层,从楼上俯瞰碧波万顷的洞庭湖,景物十分壮观。
岳阳楼开始建于唐朝初年,北宋滕子京为巴陵郡守时,主持重修,并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表示纪念。
由于范仲淹的纪念文写的很好,成为千古名篇,因而岳阳楼也就闻名天下。
《岳阳楼记》作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当时正值“庆历新政”变法运动失败,作者被贬,谪居外地。
文章通过对历史上那些“迁客骚人”只局限于个人狭窄圈子里的思想感情的批评,表达了作者自己“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和抱负。
这种思想,不仅对当时因变法革新运动失败而被贬的作者和他的同事们,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就是对于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也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充分表达主题思想,作者采用写景和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语言简洁,形象生动;骈散结合,波澜起伏,富有节奏感。
本文在写景散文中别具一格。
【原文】庆历四年春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嘱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③,在洞庭一湖④。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⑥,南极潇、湘⑦,迁客骚人⑧,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⑨,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⑩,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11,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12,锦鳞游泳○13,岸芷汀兰○14,郁郁青青○15。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16,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17,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第三课时)知识目标: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能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情感目标: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型:新课教学过程:一、背诵抽查二、细品课文,疏通词义,体味内涵:(一)学习第四段1、指读第四段2、教师讲解:“至若”: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可译为“至于”,“又如”。
“和”:温和,和煦。
“景”:日光。
“惊”:震惊,这里指波浪翻腾。
“上下天光”:上面的天色,下面的湖光;“光”,景色。
“一”:全。
“锦鳞”:美丽的鱼儿;“鳞”,借代鱼。
“郁郁”:浓郁,形容芳香。
“青青”:形容茂盛。
“而”:连词,顺接。
“或”:有时。
“长烟”:指空中的云雾。
“一空”:完全消散。
“浮光”:浮动在水面的月光。
“跃金”:闪着金光。
“静影”:倒映在湖水中的静静的月影。
“沉璧”:形容水中的月影像沉在湖中的一块白玉;“璧”:平圆形的玉。
“何极”:哪有穷尽。
“心旷神怡”:心情畅快;“旷”,开朗,“怡”:和悦,愉快。
“偕”:一起。
“把”:持,端。
“临”;面对。
“洋洋”:得意喜乐的样子。
3、教师指导学生翻译第四段4、学生讨论交流难以理解的字、句,教师参与指导,疏通文意5、导读提问:第四段写什么?包含几层意思?本段的内容与前文有何联系?学生回答交流基础上教师归纳如下:第四段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以及“迁客骚人”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
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描写春光明媚,春风和煦,洞庭湖中一派明丽动人的景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株洲市外国语南校区王樱课题岳阳楼记计划课时3课时教材分析《岳阳楼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除最后一课是五首古诗外,其余四课均足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
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
在记山记水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痴情。
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把握作者独辟蹊径、精心设计的巧妙;正确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朗读、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通过师生交流、相互提高,达成审美意识的共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借鉴。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难点:领会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本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师生合作探究,辅之以创设情景法。
设计思路作为千古名篇,本文不论是思想内涵还是写作技巧,都有值得品读讲解的地方。
但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实际,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课堂设计上面面俱到。
因此,怎样对教学内容进行斟酌取舍,做到“长文短教”,这是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
本例教案以理解感悟课文的立意美为中心,理清课文“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显志”的写作思路,设计了学生数遍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深意,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联系实际生活,通过想、辩、写的过程重点体会古代政治家范仲淹的思想境界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时初步感知,自读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岳阳楼记》第3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2.品味文章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4.正确理解和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设意的独特,领会文章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法。
2.学习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的内涵及其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2.理解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新课导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是千百年来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的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它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对我们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
二、细读,感悟艺术美1.本文构思精巧作者不写岳阳楼历史和重修经过,也不泛泛铺陈周围湖光山色,而是抓住不同的人对景物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引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选五位同学发言:要求学生复述各段大意并作简要概括。
(1)第一段说明作记的缘由。
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说他被贬官到岳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在楼上刻了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并嘱托作者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2)第二段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
作者认为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先从空间上写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然后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晨昏之间的万千气象,然后用“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一句小结。
接下来,作者转写登楼览物之情,设想迁客骚人观洞庭时的主观感受。
(3)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
岳阳楼记(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总结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学习重点】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
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二、课堂探究(一)复习导入课文朗读或背诵(二)合作探究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 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
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这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6段):写作这篇记的时间。
2、文中围绕“记”来写的是哪一节?这个节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文中写景的句子有哪些,思考其作用。
第1节围绕“记”来写的。
第2节描写洞庭湖的美景;第3、4节通过景物的变化表现了“迁客骚人”的因景物而异的心情:物暗己悲、景明心喜叙事、写景都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蓄势张本、铺垫。
3、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色?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
景中有情,情中潜理,理中蕴情。
文章先简略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之事,然后由事入景,写在岳阳楼上所见自然形胜,触景而生情,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接着写“迁客骚人”所触之景不同情亦不同,一悲一喜。
这里的景写得很出色,但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了写“迁客骚人”的“情”,“情”“景”交融。
最后由情化理,进入议论,否定“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响彻云霄的口号。
4、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某某楼记》
教学内容:《某某楼记》(第三课时)课型:新授课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教材分析
本文大量用赋体,骈散结合,层层深入地抒情说理,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表达了对老友的慰勉之意。
分析本文写作特点,把握文章主旨是本节课训练重点。
2010年某某中招《某某楼记》考查的点出了实词的理解和句子翻译外,还有文意理解和迁移运用。
题量为两个小题,总分值为5分。
八年级的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朗读领会文章写作特色和作者情感能力还要加强训练。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课文,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
2、朗读课文,通过思考问题,能说出本文精邃的思想感情。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朗读课文,通过思考问题,能说出本文精邃的思想感情。
当堂检测
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
. Arrayword版. Arrayword版教学反思:word版过渡语:本文题为?XX楼记?,自然要写XX楼的风光,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XX楼的背景,说到XX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比照,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
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织,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
下面咱们就进展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这种写作手法。
出示幻灯片。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word版第3、4自然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一样点外,两段在构造上也是完全一样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一样。
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开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
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
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文章的内在联系也被破坏。
五、课堂小结?XX楼记?是一篇立意高、构思巧的美文,文因搂写,言从楼起,意在楼外,说明胸襟和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文章诗情、画意、理趣溶为一体,是千古绝唱的名篇,是写景抒情的不朽佳作。
六.课堂检测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那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滕子京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总写XX楼大观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迁客骚人〞登XX楼的“览物之情〞是悲和喜,悲那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那么:心旷神怡,宠辱偕忘〞3.延伸阅读X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