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乐音教案1(新版)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教案北师大版教学课题:第四章声现象§4-1 声音的产生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体与不发声体的差异,能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对比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能概括出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二产生的。
3、.通过实验渗透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化细微为显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本节知识易学易会,又多了听觉感知,给学生美的感受,初步领略声现象,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研究方法的渗透。
教具:鼓、音叉、铁架台、橡皮筋、锯条、烧杯等。
教学过程:第四章声现象§4-1 声音的产生一、引入新课播放视频:古代编钟在教室内放悠扬的音乐,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在生活中,我们被各式各样的声音包围着,谁能说说你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列举实例,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提出一系列有关声现象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课学习(一)声音的产生播放视频:发声体振动1.同时播放视频,了解发声体都在振动。
2.归纳共同点引出探究内容:——培养归纳、概括能力3.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能归纳表达。
③观察思考、讨论作答、举手发言。
4.引导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探究实验→归纳结论三、小结: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2.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布置作业:P49 1~2练习册本节练习板书设计:第四章声现象§4-1 声音的产生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乐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2)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会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重点:乐音的三个特征难点:音色的认识教学过程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节“乐音的三个特征”,先请大家来欣赏一段音乐(播放),大家觉得这段音乐好听吗?学生:好听老师:我们把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相反,杂乱的声音就是噪声1、音调老师:这儿有八个烧杯,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老师用小棒敲击这八个杯子,请大家观察声音有何不同?学生:调子变了。
老师:这八个装水的杯子就是老师自制的水琴。
请大家再听一下这两个音又什么不同学生:第一个更低,第二个更高。
老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乐音三特征中的第一个特征,音调。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们准备的刻度尺、橡皮筋或梳子,看看能否改变音调。
(学生纷纷动手,试着改变音调,教师巡回指导)老师:请大家都来交流一下,看如何改变音调?学生1:(利用展台展示并介绍)我是利用长刻度尺,改变尺面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发现现音调变了,且尺面伸出越短,音调越高。
学生2:(利用展台展示并介绍)我利用套在盒子上的橡皮筋,用笔将橡皮筋垫高,弹拨橡皮筋。
两次实验改变笔所垫位置,保证用力的大小。
我们发现,被弹拨的橡皮筋越短,音调越高。
老师:同学们的方案设计真不错。
大家再按刚才交流的方案进行实验,请注意观察,我们到底是改变了声源的什么来改变音调的?(学生再次动手实验,并仔细观察)学生:我发现尺面露出得越短,振动越快,我想是振动的快慢影响了音调。
(其它组受到启发,也都得出类似结论)老师:所以说音调的决定因素就是声源振动的频率。
《乐音》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将乐音的三要素按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讲授,生活经验当中,我们常常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淆起来,在讲授这两个内容时要特别注意区分不同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区分开。
《乐音》是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因此这是学习声音的特性基础,本节课通过了解乐音的三个要素及其影响这些特性的因素,加深对声音的了解,也为后面《噪声和环保》的《声现象在科技中的利用》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3.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2.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教学重点】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多媒体课件、钢尺、示波器、碎纸屑、鼓面等。
一、新课导入:悠扬的琴声令人陶醉,美妙的歌声使人愉悦。
我们把听起来优美动人的声音称为乐音。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二、新课教学:(一)音调1.研究:声音的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将一根较窄的、长度约为30cm的钢尺紧压在桌面的边沿,使钢尺的绝大部分都伸出桌面。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钢尺的端部,可以看出它在振动。
观察钢尺振动频率随其伸出桌面长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听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高低有什么不同。
2016年第46期(总第310期)N【教材分析】《乐音》是学生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一节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乐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知道决定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声学研究对下基础。
教材安排本节课内容时,基本上分为音调、响度、音色三块分别研究与学习,但也颇具特色。
(1)重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教材在探究“什么因素决定音调高低?”时,实验器材使用学生身边的钢尺,使学生真切地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又如利用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来解释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及地震、火山喷发等产生次声波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与我们息息相关。
(2)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材安排了“什么因素决定音调高低?”“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探究实验,相应提出了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的要素,让学生逐步熟悉探究过程。
教材还提出了改变自变量多次实验的思想,有利于今后更好地进行实验探究,明确探究方法。
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教师引导学生设计相应的表格,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知现代技术手段对分析物理问题的作用。
教材对不同音叉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以及不同乐器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采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认识,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型】探究型课【教学目标】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2)知道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什么因素决定音调高低?”、“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实验,进一步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信息处理方法;(3)学习从探究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的规律,并能尝试用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八年级物理《乐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乐音并弄清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相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相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通过观察响度与振幅相关的实验”和做“音调与频率相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声音的美妙,养成用响度、音调和音色概念描述声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乐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二)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乐音的响度与振幅相关;音调与频率相关;音色与发声体本身相关。
三、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与实验认知法相结合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音叉、小锤、钢直尺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设置一个学生乐意进入的情境:“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个小小的‘音乐PARTY’,OK?”给大家播放两段优美的音乐,让大家感受到音乐的每秒和谐。
自然的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听起来优美动人的乐音。
听起来优美动人的声音有一定的特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乐音有哪些特征呢?(二)提出问题、实行探究:乐音的特性环节一:响度演示实验:分别用较小和较大的力敲音叉,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师: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那么响度和什么因素相关呢?演示实验:轻敲鼓和重敲鼓时听声音的响度,观察鼓面振动的幅度。
总结:物体振动的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的大小、强弱也不同。
我们把振动的幅度简称为幅度,所以能够得出:声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相关,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师:那么我说同一句话,第一排的学生和最后一排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相同吗?学生回答。
总结:声音的响度除了与振幅相关,还与到发声体的距离相关。
环节二:音调师:我们班有很多同学喜欢音乐吧,那我们再来听两段音乐,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的高低。
师:我们发现后一段音乐的音比前一段音乐的音?(学生回答)师:这说明声音有高低。
《二、乐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音色是本节的难点。
乐音三特征中,音色对于学生难于从形成机理上做具体分析,只能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到乐音除音调和响度外还有音色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开个小型音乐会,在活跃的气氛中,对乐音下定义。
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的问题。
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
然后总结出乐音的三特征。
再提出这些特征与声源振动情况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二)过程展开1、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
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声的频率表”,重温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及其对超声、次声的定义。
2、设计响度的演示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再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可以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
启发学生自己得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另外,轻轻摇动响铃,使前排学生可听到铃声。
后排学生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二、乐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乐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2、常识性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声波的图形,初步学习利用仪器进行探究,观察图形进行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波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科学探究不能光凭人的感观,还要借助于仪器,初步建立利用仪器进行测量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音色是本节的难点。
乐音三特征中,音色对于学生难于从形成机理上做具体分析,只能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到乐音除音调和响度外还有音色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开个小型音乐会,在活跃的气氛中,对乐音下定义。
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的问题。
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
然后总结出乐音的三特征。
再提出这些特征与声源振动情况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二)过程展开
1、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
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
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
强调一下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
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声的频率表”,重温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及其对超声、次声的定义。
2、设计响度的演示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再由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可以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
启发学生自己得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另外,轻轻摇动响铃,使前排学生可听到铃声。
后排学生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3、音色
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调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呢?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
4、观察声波的图形
观察声波的图形的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同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话筒把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入示波器后可在荧光屏上显示出相应的图象。
通过演示,只要让学生知道看不见的声波可通过仪器显示,借助仪器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的波形,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知道不同频率的声音在波形上有什么区别。
然后可让不同的学生在话筒前发声,观察其波形。
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观察波形,使学生知道不同响度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区别。
指导学生观察不同乐器产生的声波波形的区别。
波形图包含了乐音的三特征。
(二)材料准备与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准备
音叉、示波器、话筒、刻度尺等。
2、观察声波的图形:
器材:示波器(示波器的面板布置如图2-1所示),音叉(256Hz.440Hz.512Hz,频率低的效果较好),话筒(卡拉OK用,600n),导线等。
操作: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的导线跟示波器的“Y输入”“地”相连(拨在AC挡),接通电源,将“同步”开关拨在“十”挡,调节示波器辉度,Y轴衰减旋到1,Y轴增量旋到最大,直到屏上出现亮横线为止。
对着话筒敲击音叉,或者讲话,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声波波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