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19 报任安书(节选)》黄瑞栋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 格式:docx
- 大小:12.64 KB
- 文档页数:5
语文必修Ⅴ粤教版第19课《报任安书(节选)》精品教案(第3课时)一、学习第三段1、学生齐读本段2、主要词句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3、思路分析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
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
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
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报任安书(节选)》优教导学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探究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学会赏析本文文气雄壮、情词优美的特色。
3.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人格。
【互动课堂】夯实基础(1)请写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2)请写出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3)请写出文中出现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情况(4)请写出文中出现的特殊的文言句式解读文本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全文共3段第1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思考: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第2段: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效仿古人发愤著书。
思考:从这些古人身上作者学到了些什么?你学到了些什么?第3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思考:为什么他能就极刑而无愠色?2.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3.文法览胜(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鉴赏)(1)全文情感真切。
(2)措辞婉转,柔中见刚。
(3)文辞流畅优美(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
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4.个性感悟:学完本文,你对生死有什么样的看法,说说你的生死观?课堂小结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19 报任安书(节选)本课话题——理想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受刑之后,司马迁曾因屈辱痛苦而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历时18年,终于完成《史记》,这全靠理想信念的支撑。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有这样一条规定:教授年满70岁便要被强迫退休。
理由是70高龄已没有精力和体力做研究或教学工作。
1943年,该校的植物学教授德格博士正好70岁,虽然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却不得不对他所留恋的一切说再见。
德格心中一直深藏着一个理想,那就是研制出一种特效药,拯救那些被病魔折磨的人,如今虽然退休了,他却不想让理想也退休。
不久后,德格受聘于雷德里化验所的制药厂,作为顾问并担任独立研究工作。
两年过去了,他一无所获。
可他仍然不放弃希望,因为心中的理想仍在向他召唤。
通过多次实验,他终于分离出一种抗生素,这种抗生素可以控制50余种严重病症,这就是著名的金霉素。
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1.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俄)列夫·托尔斯泰2.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像没有舵的船。
——英国谚语3.无论何等显赫的行为,若不是出于伟大的目标,便不能算是伟大。
——(法)拉罗什富科4.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
——鲁迅《译文序跋集》[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曩.者()恶.死()缧绁..()()..()() 倜傥愠.色() 剌.谬()【答案】nǎng wùléi xiètìtǎng yùn là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3.思垂空文以自见()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6.则仆偿前辱之责()【答案】 1.摩通“磨” 2.底通“抵” 3.见通“现” 4.失通“佚” 5.纪通“记”,历史记录 6.责通“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十九课《报任安书 (节选)》教案粤教版必修5【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以便比较准确地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注释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2.通过诵读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情感,并背诵文中的名句名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2.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及重要句式【教学难点】1.通过具体语段,揣摩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教学设想:《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
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
阅读此文,我们对司马迁择生践志,创作《史记》的心路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是“悲壮”的,他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为中华民族撰写了第一部大型的纪传体通史,实现了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
他的“择生”令人敬重。
他“择生”的思考令我们深思。
因此要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研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人生有时必须痛苦面对的生死选择。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报任安书(节选)篇名《史记》卷十五《孝景本纪》记载了《报任安书》,其原名为《陈情表》,为东汉时期名将诸葛亮致书荆州刺史刘表,请求刘表派兵救援受到攻击的益州。
然而,此书并非真实存在,而是元代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情节。
相对于《陈情表》而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真实存在而且较为明确。
这封书信是司马迁致五丈原郑谷之子报告其父亲报任安的事迹。
题诗《报任安书》自序:“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上谷郑君之谷季与右北平高士之士敬,先生也。
余为郑君子弟,承家学,闻《左传》《国语》,《诗》《书》尚浅,益州史屡错,不得其实,去参高君;高君已长逝,今南国有及其闻,可以未始有过,欲使求实得所闻。
臣子居卫,当时北阙,谷季得书,张括得咏,因寄咏谷季。
示使见颜侍郎,谷季大羞,以为人子不肖,有污先人之名;陈情不已,其叹如此。
适余为东武阳君谷越侄,与人议《左传》,越曰:“其叹亦未尝不善也。
彼叹且呼吾君之先人至来,盖且无愧焉。
是何人哉,唯有蔡邕可知也。
”吾尝求于邕,钦点殊忘之间,今得奏于外,满志所聚,此其外,又何足数?昔高士之批,余益委之矣。
夫以言语之鄙陋,曲获猜忌,则择可愿言,以实私志。
《报任安书》虽小人所犯颜色也,实大节所系详境,愿尽其志,以阙领袖之目,盖所同见也。
臣司马光上谷谨书内容司马迁在此书中,介绍了报任安的忠义事迹。
报任安是一位刚正不阿、重情重义的人。
他在任职官员期间,曾多次反驳上级官员的不当命令,不让百姓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甚至,在任期结束离开时,官吏为其上疏称颂,说他是“无欺于心,行义于事”。
而司马迁也对报任安之行佩服不已,著《报任安书》以励行人志。
书信内容因篇幅原因不便复述,整篇书信表达了司马迁对报任安的推崇,以及对忠诚和正义的高度赞扬,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选的学习,可以达到以下几个具体目标:•理解报任安的忠义事迹,并了解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报任安书》(节选)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报任安书》的背景及作者司马迁的经历。
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并理解课文。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理解句子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会通过文言文的语序、词汇等特点,推测句子的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面对困境时,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报任安书》的背景及作者司马迁的经历。
课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
通过文言文的语序、词汇等特点,推测句子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报任安书》的背景及作者司马迁的经历。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结构。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强调文言文中的语序、词汇等特点,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点评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报任安书》(节选)。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查阅资料,了解司马迁的其他作品,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是否得到激发,是否需要在课后进行更多的引导和辅导。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报任安书》(节选)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报任安书》(节选)的内容;(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3)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用法;(4)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课外资料,对文本进行拓展学习;(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4)学会如何将文言文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于国家、民族的崇高品质;(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4)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报任安书》(节选)的内容;(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用法;(3)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4)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难点实词、虚词的解释与用法;(2)对文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主旨的归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2)介绍《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内容;(2)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外资料,对文本进行拓展学习;(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其用法。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探讨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和主旨;(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2)解析文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含义;(3)分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主旨的归纳;(4)结合现实生活,阐述文中道理的应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2)让学生举例说明文中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让学生谈谈对作者忠诚精神的感悟。
19报任安书(节选)学习目标1.理清本文写作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文言句式,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作家作品课文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回信。
后来,任安因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让自己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曩.者(nǎng)阙.然(quē)沉溺.(nì)缧绁..(léi xiè)臧.获婢妾(zāng)摩.灭(mó)倜傥..(tìtǎng)膑.脚(bìn)放失.旧闻(yì)轩.辕(xuān)愠.色(yùn)前辱之责.(zhài)戮.(lù)剌.谬(là)闺之臣(ɡé)★通假字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思垂空文以自见.(通“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佚”)稽其成败兴坏之纪.(通“记”,历史记录)则仆偿前辱之责.(通“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古义: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
今义:牛马走路。
意气..勤勤恳恳古义:情意。
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意气勤勤恳恳....古义:诚挚恳切。
今义:勤劳而踏实。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古义:人之本性。
今义:人的感情,人之常情;情面;恩惠,情谊;指礼节应酬等习俗;礼物。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教案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报任安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粤教版教材里面的一篇文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
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学生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照阅读,以领会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遇与作者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学生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安排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
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1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重点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诵读理解司马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结合人生的感悟导入,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文章——《报任安书》。
二、
解读体裁,了解写作背景。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2、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前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
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
听范读,正音:
曩者
阙然
贪生恶死
臧获婢妾厥有
缧绁
愠色
剌谬
2、
默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1)词性活用:
若望仆不相师.
衣.赭衣
曩者辱.赐书
请略陈固陋..
(2)古今异义:
(1)、念父母,顾妻子
(2)、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3)、且勇者不必死节
(4)、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
(3)文言句式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2)重为乡党所笑。
3、
品读文章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四、
合作探究
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忍辱苟活于世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五、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资料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