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理的历程.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39
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复习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的学习已经结束,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点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①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②特点: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④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高中政治必修4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解析: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备人:王华堂高考考点实践的概念和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真理和谬误;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考查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
关注热点:1.结合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以及实践的特征。
2.结合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的新思想、新观点,说明认识发展的过程。
课前复习案【考点梳理】依据下列问题,整理教材相关内容。
一、实践含义及其特点1.实践基本含义2、理解实践的特点注意: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注意: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认识是直接经验,另外,通过读书等渠道学习他人实践的经验即间接经验,也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凡事都亲自获得认识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实践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区分开来。
三、真理含义及其特点1.含义:2.特点:(1)客观的(2)具体的(3)有条件的重要提示:注意区别认识、真理、理论和科学理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理论则是概念、原理、观点的系统化,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的思维成果。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辖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认识、真理与理论、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系统化、体系化认识、理论与真理、科学理论的划分在于是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的,前者概念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后者比前者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长沙县第二中学政治组全体教师教学内容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1)真理含义、谬误的含义、真理最基本的属性(2)对同一事物有不同认识的原因。
◇理解(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2)认识具有反复性(3)认识具有无限性(4)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分析(1)分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和“有用就是真理”(2)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真理是反复性和无限性能力目标(1)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2)在讲述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及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3)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过程与方法“感知——求是——回归”教学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一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3)通过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观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教材分析重点真理的客观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难点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学情分析通过学习,学生能把实践和物质、意识概念结合到一起来理解学习用具ppt 导学大课堂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思考:材料包含有哪些认识论的道理?《学习讲义》P117【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理解在实践在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文导语】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有没有客观真理?人应该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领会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学案
班级:姓名:
一、围绕“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梳理第六课的知识思维导图。
(答在学案背面)
二、阅读“两山理论”材料,思考相关问题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对“两山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开始是片面追求发展,“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 。
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人们意识到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
但随之而来的“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等现象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思考这一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最终形成“两山理论”。
1、上述材料中哪些活动属于实践,有何特点?请一例说明。
2、结合材料,说明实践在“两山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起了怎样
的作用?(6分)
3、上述材料中认识有哪些?对于同一确定对象,为什么会有多个认识?也会有多个真理吗?
4、【课后完成】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设计一个问题、并组织答案,分值5—6分。
三、对于第六课的内容,你在自主复习中有什么疑问?。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曾把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心理上感觉不足,遂有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就是这样从承认“技不如人”到喊出“打倒孔家店”一步步深入的。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败在了英国的手下,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朝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进一步加深;在此期间,沙皇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从此,洋人的教堂建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的军舰开进中国的江海,洋人的士兵在中国领土上执法,原来好似枫叶一片的万里国疆变成了一只背上长瘤的肥鸡。
在中国有的人依然麻木,但有的人却惊醒了。
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