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388.50 KB
- 文档页数:29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认识论部分)第6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纲再现]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课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考点突破]考点一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提醒]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二、实践的特点及其关系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客观物质性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的区别所在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联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之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023届高考政治单元复习: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精选2篇)2023届高考政治单元复习:其次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篇1 其次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老师版】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预习导学一、学习目标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展的产物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打算意识★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敬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留意理论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二、重点难点(加★)三、自主学习四、学问体系建构探究质疑1.意识的产生是主观的。
2.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3.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4.意识源于人们的主观想象。
5.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制造性,是人能够熟悉世界的重要条件。
6.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是停留在事物表面。
7.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8.人定胜天。
练习反馈一、单项选择题1.“自然是一本不隐蔽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以熟悉它。
”费尔巴哈的话说明白( c )a.人的熟悉力量是无限的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不能脱离客观事物而存在2.北京同仁堂药店内有一副对联:“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正是靠着这份承诺,同仁堂从一家一般的家庭药铺进展成为国药第一品牌这表明( d )a.物质对意识具有打算作用b.精神不是万能的c.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做工作取得胜利的打算因素d.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3.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总理多次强调:“在困难面前,信念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这启示我们( b )a.精神力气比物质力气更重要b.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c.获得胜利取决于士气与信念d.要重视客观规律4.人们对将来的猜测,应当这样熟悉( b )①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②它是根源于现阶段的客观事物。
必修四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课前预习案--基础知识】一、【单元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呈现主干知识二、知识点回顾:-----夯实基础,背多分1、8个概念:物质、意识、运动、静止、规律、实践、认识、真理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5、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实践的特点9、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0、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方法论11、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方法论【课堂探究案----能力提升】三、解题技巧指导-----明确知识范围1、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类:(1)2016课标3卷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2)2015课标1卷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3)2013课标1卷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4)2016年天津文综,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吉利集团案例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
2、单元标题类(1)2015山东文综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3、知识点类:(1)2015课标2卷: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2)2014课标1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3)2014·课标Ⅱ卷: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4)2013课标1卷: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5)2014山东文综卷: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课堂探究案】1、2016年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G20)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这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认识世界的本质3.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4.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5. 求真理的过程及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对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点。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 课堂讲解:结合案例和讨论,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知识点。
4. 互动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回顾上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科学探究方法、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等。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课堂讲解:针对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知识点。
5. 互动提问: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考点考向】【复习策略】1.本单元的复习一定要切实区分唯物论与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主要立足世界的物质性,整合了物质的存在方式以及意识的能动性。
认识论主要立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凸显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
本单元的复习要学会采用原理罗列法和观点辨析法。
所谓罗列就是将基本原理罗列梳理,通过教辅中的具体试题,进行针对性训练,在训练中在整合,纠错。
辨析法主要针对选择题,针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罗列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课堂进行辨析。
2.从整个教材看,本单元是学习哲学的起点,是建立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础,所以几乎一切哲学试题的考查都会立足此单元,放眼全书,特别是辩证法。
所以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处理好唯物论、辩证法与唯物历史观的区别,特别不能在基本原理上发生混淆。
3.掌握了世界的本原,了解了世界的客观性,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所以此单元应该立足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整合相应的时事材料。
①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具体的经济政策的调整,认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②利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分析我国节能减排的必要性。
③总结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具体经验,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④结合“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的指导思想,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⑤结合科学发展观以及包容性发展理念,认识意识的作用。
⑥结合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我国区域发展措施以及太空探索的实施,分析认识的形成过程。
【考点解读】注:1、本单元三课共12个考点;2、请同学们结合考点认真阅读、思考、批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哲学上的物质概念1、物质的概念。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注意:①把握物质概念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
复习教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核心概念和知识点。
1.1.2 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1.1.3 引导学生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2.1.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2.1.2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1.3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
2.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2.2.1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2.2 规律具有普遍性,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
2.2.3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3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2.3.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3.2 认识的过程包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
2.3.3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三、教学内容3.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3.1.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1.2 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3.1.3 实例分析:物质与意识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3.2.1 规律的定义及其特点。
3.2.2 规律普遍性的具体表现。
3.2.3 实例分析:规律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具体应用。
3.3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3.3.1 认识的定义及其特点。
3.3.2 认识过程的四个阶段。
3.3.3 实例分析:认识过程在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掌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4.1.2 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1.3 理解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4.2 能力目标4.2.1 能够运用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4.2.2 能够运用规律的普遍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2.3 能够运用认识过程的原理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