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新课】人类探月之旅—交流篇材料一:观点 1 :月亮是相当久远以前的史前人类造出来的观点 2 :月球是地球的伴星和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观点 3 :月球是一颗寂静荒凉的星球,没有空气、昼夜温差极大、辐射强烈、月表凹凸不平且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观点 4 :月球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由于地球运动和受外星体撞击,地球飞出去一大块物质,形成现在的月球……【讲授新课】人类探月之旅—懵懂篇材料三:月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而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中世纪欧洲神学思想处于统治地位,探究一:你认为哪些认识是正确的?为什么?探究二: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为什么早期统治阶级推崇神学,认为上帝创造了地球、人类对月球的正确认识月亮等万事万物,“君权神授”中国古代老百姓每逢月食非常害怕,“天狗食月”一说盛行……从客观来说,生产力水平低下决定的,这也是根本原因。
主观方面,人的认识能力也受时代的局限,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水平也决定了人们认识的局限。
主体(人类)、客体(客观事物)、基础(实践)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主体来看,人们宇宙的认识会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
从客体来看,宇宙这一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人类探月之旅—实践篇如此匮乏?材料四:“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步!”——1969 年 7 月20日,人类登月第一人、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时如是说。
“如果我们死了,请大家不必大惊小怪,就把它当成一件普通事。
因为我们从事的是一种冒险事业,我们希望不要影响整个计划和进程,探索太空是值得冒生命危险的”。
1967 年1 月,“阿波罗1号”飞船在发射前的模拟演习中突遭火灾,美国宇航员宇航员维尔基尔·格里森等3人不幸遇难,但他们的这句“遗言”一直激励着无数后人继续他未竟的事业。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浏阳一中杨桢[考纲要求]1、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方法论要求:2、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方法论要求:[课前调查]2014年被称为高考改革元年,高考留给各界更多思考,也引发了更多有争议性的话题——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是否该继续,又该如何进行?你赞同还是反对自主招生政策?[自主学习]1、什么是真理?2、真理作为一种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但为什么说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3、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真理性认识有多个吗?4、为什么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5、专家代表了某方面的权威,所以专家的观点就是真理?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权威?6、除了客观性,真理还有什么属性?7、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一定等于180度吗?说明了什么?8、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在后期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这反映了什么道理?9、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怎么做?10、真理与谬误是什么关系?[疑点分析]1、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2、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所认可的[核心探究]——认识的过程2、13年的高考改革会是最后一次政策调整吗?3、为什么说改革在争议中前行?高考改革的政策是推倒重来吗?[真题演练] 2013课标全国I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浏阳一中杨桢
[考纲要求]
1、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含义: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方法论要求:
2、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的上升性:
方法论要求:
[课前调查]
2014年被称为高考改革元年,高考留给各界更多思考,也引发了更多有争议性的话题——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是否该继续,又该如何进行?
你赞同还是反对自主招生政策?
[自主学习]
1、什么是真理?
2、真理作为一种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但为什么说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3、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真理性认识有多个吗?
4、为什么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5、专家代表了某方面的权威,所以专家的观点就是真理?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权威?
6、除了客观性,真理还有什么属性?
7、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一定等于180度吗?说明了什么?
8、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在后期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这反映了什么道理?
9、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怎么做?
10、真理与谬误是什么关系?
[疑点分析]
1、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
2、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所认可的
[核心探究]——认识的过程
中国高考改革之分分合合的文理科
1977 开始文理分科
1978 文科6门,理科6门
1988 上海3+1,政史地生化物择一
1993 3+2
1999 3+x
2003 海南3+3+基础会考
山东3+x+1
广东3+文理基础+x
淡化科目界限,引导教育走向综合化
2013 减少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
1、为什么不能制定一步到位的高考改革的政策吗?
2、13年的高考改革会是最后一次政策调整吗?
3、为什么说改革在争议中前行?高考改革的政策是推倒重来吗?
[真题演练] 2013课标全国I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1)《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
(12分)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么样坚持这一原则?(4分)
请你打分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
——12分
参考答案
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
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
A同学
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通过争论等实践性活动,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不同观点的争论有助于提高认识的科学性,发现真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完成,争论有助于追求真理
B同学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具有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真理只有一个,争论有利于人们发展认识,靠近真理。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争论有利于排除谬误,发现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