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 格式:pptx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37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无障碍设计首先,居住区道路可以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主干道主要连接居住区和城市主干道,是居住区的交通枢纽。
主干道应该宽敞、直线、通畅,以便车辆和行人通过。
次干道连接主干道和支路,是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要道。
次干道的宽度较主干道略小,但仍应保证车辆和行人的顺畅通行。
支路连接居住区内部的各个单元,宽度较小,主要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
无障碍设计是为了确保道路的使用不会对行动不便的人造成障碍。
无障碍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行道的设计:人行道应该宽敞,保证行人的顺畅通行。
同时,人行道应该铺设防滑、无障碍斜坡,以方便行动不便的人上下人行道。
人行道上的路面不应有突起物,减少行人绊倒的风险。
2.交通设施的设计:交通设施包括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斑马线等。
这些设施应该直观明确,易于行动不便的人辨认和使用。
交通信号灯应设置声音或振动提示装置,让视障人士也能了解红绿灯的状态。
3.停车位的设计:停车位应该设置专门的无障碍停车位,为行动不便的人提供方便。
无障碍停车位应该宽敞舒适,方便行动不便的人上下车。
同时,停车位周围应设立无障碍斜坡,方便车辆和行人的无障碍通行。
4.绿化带和景观设计:绿化带和景观设计应以保证无障碍通行为前提。
绿化带和景观装置应不影响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并且要避免尖锐或有刺的植物,以免伤害行动不便的人。
5.公共设施的设计:公共设施如公园、广场、健身器材等,应该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行动不便的人进入使用。
公共设施的座椅、洗手间等也要考虑行动不便人士的需求,设置无障碍设施。
总之,居住区道路的分级和无障碍设计对于提高社区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至关重要。
分级设计可以合理分配交通流量,让车辆和行人能够顺畅通行。
无障碍设计可以让行动不便的人士感受到社区的友好和关怀,提高社区的包容性。
在未来的居住区规划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道路的分级和无障碍设计,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便利、舒适的居住环境。
居住区道路的组织形式
居住区道路的组织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规划和设计理念来进行布局和设置。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组织形式:
1. 网格状布局:这是一种常见的道路组织形式,其中道路以水平和垂直方向形成网格状交叉口。
这种布局能够提供简单明确的导航和便利的交通流动,适用于中小型居住区。
2. 环形布局:环形布局是指道路呈环形或半环形的组织形式,通常围绕一个中心点或公共空间设置。
这种布局可以提供相对封闭的内部交通系统,减少交通流量,使居住区更安静和舒适。
3. 树状布局:树状布局是指从一个主干道分支出多个辅助道路的组织形式。
主干道连接各个重要设施和服务点,而辅助道路则连接到居民住宅区域。
这种布局可以提供便捷的交通接驳和良好的交通流动。
4. 高密度布局:高密度布局通常用于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居住区,特点是道路相对狭窄,沿街建筑密集。
这种布局可以节约用地,提供丰富的交通选择和便利的步行环境。
在实际设计中,还需要考虑道路的宽度、交通设施的设置、停车场规划、人行道和绿化带的设计等因素,以提供安全、舒适和便利的居住区交通环境。
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分析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分析摘要:基于住宅小区道路交通系统在小区综合防灾中的重要地位,在居住小区的道路交通规划中,不仅要考虑满足人们日常的交通需求,同时还要从综合防灾的角度出发,结合小区的交通安全、安全防卫以及其作为救援疏散通道的功能进行综合考虑,在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活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防灾功能,以便能较好的预防灾害的发生,本文将对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系统在安全防灾中的需求进行研究,以便在常规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安全防灾的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对策。
关键词:小区道路;规划;安全防灾中图分类号:TU985.18文献标识码: A住宅小区内逐年增长的汽车数量给小区安全埋下了重要隐患。
分析看来,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有着较强的联系,通过道路交通系统的合理规划和设计,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
下文做进一步分析。
一、我国居住小区道路交通系统安全问题分析1、建设现状问题分析(l)小区的紧急通道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小区内停车位不足,占用通道。
虽然从表面上看来,这些事故的发生主要源于小区的管理失责,导致规划中按要求设置的消防通道在紧急时刻派不上用场。
但从规划的角度分析,小区内停车设施的不足是由于在规划中对小汽车发展的趋势预计不足,道路设施的规划建设无法满足小汽车日益增长的需求。
此外,规划中对停车设施的设置方式也缺乏从防灾方面的考虑。
应分析不同停车设置方式对小区居民的各种安全影响,确定合理的规划方式。
(2)小区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主要是车辆行驶速度过快。
小区道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不同于城市道路,其行车速度应有所限制。
规划应针对这一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小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采取措施,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小区内车流对居住空间的分割和破坏,车流过多造成的交通环境混杂,是造成居住小区环境质量下降,小区安全感丧失的主要因素。
最新居住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范道路6.0.1 居住区内道路的规划设计应遵循安全便捷、标准适宜、公交优先、步行友好的基本原则,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 的有关规定。
6.0.2 居住区的路网系统应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有机衔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居住区应采取小街区、密路网的交通组织方式,路网密度不应小于8km/km ;城市道路间距不应超过300m,宜为150m~250m,并应与居住街坊的布局相结合。
2 居住区内的步行系统应连续、安全、符合无障碍要求,并应便捷连接公共交通站点;3 在适宜自行车骑行的地区,应构建连续的非机动车道;4 旧区改建,应保存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延续原有的城市肌理。
6.0.3 居住区内各级城市道路应突出居住使用功能特征与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两侧集中布局了配套设施的道路,应形成标准宜人的生活性街道;道路两侧建筑退线间隔,应与街道标准相协调;2 支路的红线宽度,宜为14m~20m;3 道路断面形式应满足适宜步行及自行车骑行的要求,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2.5m;4 支路应采取交通稳静化措施,适当控制机动车行驶速度。
6.0.4 居住街坊内附属道路的规划设计应满足消防、救护、搬家等车辆的通达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主要附属道路至少应有两个车行出进口连接城市道路,其路面宽度不应小于4.0m;其他附属道路的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2 人行出进口间距不宜超过200m;3 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3%,最大纵坡应符合表 6.0.4 的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照或分段按照非机动车道要求进行设计。
表6.0.4 附属道路最大纵坡控制指标(%)6.0.5 居住区道路边沿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间隔,应符合表6.0.5 的规定。
表6.0.5 居住区道路边沿至建筑物、构筑物最小间隔(m)注:道路边沿对于城市道路是指道路红线;附属道路分两种情况:道路断面设有人行道时,指人行道的外边线;道路断面未设人行道时,指路面边线。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1.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周围往往是城市级的生活性和交通性主干道或次干道,这些道路起着联系城市各主要功能区与居住区的作用。
居住区与外围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以保证有良好的内外联系。
当居住区级或居住小区级道路在城市交通性干道开口时,其出口间距应在150米以上。
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应尽可能采用正交,以简化路口的交通组织。
当居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交角超出规定时,可在居住区道路的出口路段增设平曲线变道来满足要求。
在山区或用地有限制地区,才允许出现交角小于75°的交叉口,但必须对路口作必要的处理。
此外,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以及利于治安保卫。
4.为了体现居住区规划设计对残疾人士的关怀及考虑当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居住区公共活动中心,包括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老年人活动站及老年公寓等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通行设施,以满足轮椅车和盲人的出行需要。
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尽端应设回车场地,用地有条件时最好按不同的回车方式安排相应规模的回车场,如图3-43所示。
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自行车推行车道。
7.在多雪地区,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面积,区内道路可酌情放宽;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以道路本身技术设计要求而言,抗震设计设防基本烈度起点为八度;对于地基为软性土层、可液化土层或易发生滑坡的地区,道路抗震设计起点烈度为七度。
8.居住区内宜考虑居民小汽车及单位通勤车的停放问题,以适应城市居住区内机动车辆日益增多的情况。
9.居住区内道路的纵坡应符合居住区(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见表3-14。
居住区道路规划的个基本要求
1.基本道路网络规划:将道路网络规划为易于连通的网状结构,保证
方便的交通连接,并提供多样化的道路选择。
2.道路宽度规划:根据居住区的交通量和车辆类型确定合适的道路宽度,以保证交通的顺畅和出行的安全。
3.步行和自行车道规划:提供充足的步行和自行车道,方便居民出行,鼓励环保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使用和交通拥堵。
4.道路绿化规划:在道路两侧设置适当的绿化带和景观区域,增加道
路的美观性和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5.快速通道规划:设置快速通道,提供便捷的进出居住区的通道,减
少居住区内部的交通流量,保持居住区的宁静和安全。
6.道路交叉口规划:合理规划和布置交叉口,确保交通流畅,减少交
叉口事故的发生。
7.交通标志和标线规划:合理设置交通标志和标线,提供准确的交通
指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8.公交站点规划:合理布置公交站点,方便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鼓励公共交通使用,减少私人汽车使用。
9.停车设施规划:充分考虑停车需求,规划合理的停车位和停车设施,解决停车难题,减少道路上的乱停乱放现象。
10.道路安全设施规划: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行人过街设施、车辆
减速带等安全设施,保障居民的交通安全。
11.道路维护规划:制定合理的道路维护计划,定期检查和维护道路设施,保证道路的良好状态,提高交通效率和出行的便利性。
这些基本要求是为了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环境,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和交通拥堵,同时提升居住区的生活质量。
通过合理的道路规划,可以促进居民选择更可持续的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由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相关秩序的活动。
居住物业是指具备居住功能、供人们生活居住的建筑,包括住宅小区、单体住宅楼、公寓、别墅、度假村等;当然也包括与之相配套的共用设施、设备和公共场地。
物权法规定,业主可以自行管理物业,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它管理者进行管理。
下面一起看下为大家整理的物业管理制度文章。
居住区道路绿地规划设计1.道路绿化的工程要求。
在道路两旁进行绿化设计时,要充分了解街道的人、车流量、道路的宽度和结构、道旁的地质和土壤情况、电杆灯柱、架空线路、地下管道及电缆埋设物等情况,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选择绿化树种、配置方式和株行距,树干高度,绿带宽度及苗木大小等。
应避免行道树和杆线在横断面上处于同一位置,要设法选择合适的树种,以减小树枝与电线相互干扰的矛盾,种在电线下的树应是耐修剪、容易整形的树种。
绿带宽度视路幅的宽度而定,一般每侧1.5~4.5米,绿带长度以50~100米为宜,过短时易引起行人及非机动车穿越道路。
2.树木株行距的确定。
株行距要根据树冠及苗木树龄的大小来确定。
要考虑树木生长的速度,一般在道路上种植的树木30~50年后就需要更新,壮龄期只有10一20年。
要考虑市容、市貌等因素,在一些重要建筑前不宜遮挡过多,株距应加大,或不种行道树,以显示出建筑的全貌。
此外,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初始期以较小的株距种植,几年后间移,作为培养大规格苗木的措施,以节约用地。
3.人行道绿化带种植形式。
(1)落叶乔木与常绿绿篱结合。
用侧柏绿篱将车行道及人行道隔离开,以减少灰尘及汽车尾气对行人的侵害,又防止行人随意横穿街道。
(2)以常绿树为主,种植常绿乔木及常绿绿篱,并点缀各种开花灌木,艺术效果较好,由于常绿树生长缓慢,初期遮荫效果差,故可在常绿树之间种植窄树冠的落叶乔木。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引言居住区道路规划是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合理的道路规划不仅关乎居民的出行便利和交通安全,还关系到整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原则,旨在为规划者提供参考,以创建一个功能齐全且安全的居住区。
1. 人性化设计原则居住区道路的设计应以人为本,追求人性化的考虑,使居民的生活更加方便和舒适。
1.1 步行者优先在设计居住区道路时,应以步行者为主要考虑对象。
鼓励步行,提供便利的行人通道和人行道,缩短步行距离,减少人与车辆的冲突。
合理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确保行人过马路的安全。
1.2 人车分流尽量减少机动车与行人的交叉,通过人车分流的设计,提高交通安全。
例如,设置封闭小区,仅允许居民车辆进入,限制外部车辆流量。
同时,合理设置车辆通行道路,减少车辆拥堵,并提供配套的停车位,方便居民停放私家车辆。
1.3 设计人性化交通设施在居住区道路设计中,应考虑到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需求。
增设无障碍设施,如坡道、无障碍电梯,为残障人士提供便利。
设置儿童安全通道,保障儿童的出行安全。
此外,还可以设置休息区、公共广场等,为居民提供休憩和社交的空间。
2. 环保可持续设计原则居住区道路的设计应符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1 绿色规划在道路规划中,应保留现有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绿地和树木,提高居住区环境的质量。
合理规划绿色带和景观区,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2 节能减排通过设计合理的道路布局和交通组织,减少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量。
同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使用,并加强自行车道和公交车道的建设。
2.3 水资源管理在道路规划设计中应注重水资源的管理。
合理规划雨水收集设施和景观水系,以减少城市排水压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还应考虑水资源的再利用,如设置生态湿地用于水的净化和再生。
3. 安全优先设计原则居住区道路的设计应以保障居民的安全为首要目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