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七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57
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试题选一、填空题1、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
2、一条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为500-1000 辆/小时,宽度为1 _。
3、《周礼》中把城市道路网分为经涂、纬涂、环涂和野涂四个部分。
4、城市道路衔接的原则是: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和适当分离。
5、平面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较低,一般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的交叉口。
当进入交叉口的混行交通量超过27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或环形交叉口任何一个交织路段通过的交通量超过14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时,不宜采用平面环形交叉。
6、平面弯道设计时在限界内必须清除高于1.2 米的障碍物,包括灌木和乔木。
7、各类机动车分到行驶时,小客车每条车到宽度3.5 米;其他车型当设计车速小于40km/h时每条车到宽度3.5 米,当设计车速大于40km/h时每条车道宽度3.75 米。
8、机动车道的车道条数常采用偶数,路段上机动车道的车道数不宜过多,单向车道一般不超过 4 条。
9、一般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类型有:棋盘型、中心放射型、环线型、混合型和主辅线型五种。
10、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
11、城市交通的四个基本因素:用地、人、车和路。
其中,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12、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和_ 分隔带_ 四部分。
13、临近建筑交通组织和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把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与外部城市道路的交通流线合理地组织成为有机整体。
14、横断面设计就是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性质、功能要求和规划交通量,合理确定道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宽度和高差。
15、按修筑路面的材料,路面可分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和砂石路面。
16、《马丘比丘宪章》强调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
17、城市道路景观要素可分为主景要素和配景要素两类。
二、单项选择题18、在以放射式道路交通为主的城市中心外围建环行道路在于( A D )A缓解过境交通对市中心的压力B扩大市中心的交通容量C缩短对角交通的直线距离D方便各个方向之间的横向联系19、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的办法是( D )A城市工业尽量减少“三废“的排放量B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C就近布局工业区和生活区,减轻道路负担D建造高架道路,立交桥和地铁20、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 )A交通线路拥堵B交通工具发展滞后C交通设施比较陈旧D城市交通空间不够21、解决城市交通线路拥堵的根本措施是( A )A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B 限制人行道发展C建设高架道路D让主干道通过市区22、城市道路网的布局原则有(BD )A增加市中心区的路网密度B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C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一应俱全D节约用地,保护环境23、从( D )上,将城市综合交通分为地上交通、地下交通、路面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
第一部分 一 道路与交通1、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考虑城市外部交通联系和自然地理条件);城市用地布局结构与形态(城市骨架关系);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市内交通联系)。
2、城市道路的规划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满足组织城市用地的骨架要求(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3)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电缆、照明电缆通讯电缆、供热管道、煤气管道及地上架空线杆;应与城市人防工程规划结合(4)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城市的通风道 ;减少车辆噪声影响;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与名胜古迹要加以保护3、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1)城市干路网类型从形式上,常见的城市道路网可归纳为四种类型:方格网式、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1)道路的功能必须同毗邻道路的用地的性质相协调。
2)城市道路系统完整、交通均衡分布。
3)要有适当的道路网密度和道路用地面积率。
4)城市道路系统要有利于实现交通分流。
5)城市道路系统要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6)城市道路系统应与城市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联系。
4、城市道路系统的技术空间布置(1)交叉口距离道路类型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支路 设计车速(km/h)80 40-60 40 30 交叉口间距(m) 1500-2500 700-1200 350-500 150-250(2)道路网密度城市干路网密度 =城市干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km/k ㎡)建议大城市选用4--6 km/k ㎡,中小城市选用5-6 km/k ㎡。
城市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km/k ㎡)城市道路总长度包括所有城市道路的总长度。
建议选用7--8 km/k ㎡左右。
(3) 道路红线宽度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设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道路红线宽度又成为路幅宽度.一般情况下,道路红线就是建筑红线,即为建筑不可逾越线,.但许多城市在道路红线外侧另行划定建筑红线,增加绿化用地,并为将来道路红线向外扩展留有发展余地.项目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红线宽度(米)60-100 40-70 30-50 20-30 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等四部分,车行道又可以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停车道、避车道等;步行道又 称为人行道;分割带又有中央分隔带、车道隔离带、绿化分隔带之分。
城市规划原理-7(总分:13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40,分数:80.00)1.下列关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表述,错误的是______。
∙ A.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可以脱离土地使用规划单独进行编制∙ B.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 C.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需要处理好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关系∙ D.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需要协调城市中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分数:2.00)A. √B.C.D.解析:2.下列关于城市综合交通调查的表述,错误的是______。
∙ A.交通出行OD调查可以得到现状城市交通的流动特性∙ B.居民出行调查可以得到居民出行生成与土地使用特征之间的关系∙ C.城市道路交通调查包括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流向、流量的调查∙ D.查核线的选取应避开对交通起障碍作用的天然地形或人工障碍(分数:2.00)A.B.C.D. √解析:3.下列不属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内容的是______。
∙ A.提出城市交通总体发展方向和目标∙ B.提出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和措施∙ C.提出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功能组织及布局原则∙ D.提出城市交通资源分配利用原则和策略(分数:2.00)A.B.C. √D.解析:4.下列关于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表述,错误的是______。
∙ A.在城市铁路布局中,线路走向起主导作用∙ B.铁路客运站是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点之一∙ C.大城市、特大城市通常设置多个公路长途客运站∙ D.大城市、特大城市公路长途客运站通常设在城市中心区边缘(分数:2.00)A. √B.C.D.解析:5.下列不属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主要内容的是______。
∙ A.提出城市各级道路红线宽度和标准横断面形式∙ B.确定主要交叉口、广场的用地控制要求∙ C.确定城市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大型装备运输的道路网络方案∙ D.提出交通需求管理的对策(分数:2.00)A.B.C.D. √解析:6.下列哪个宪章明确提出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的内容?______∙ A.《威尼斯宪章》∙ B.《华盛顿宪章》∙ C.《马丘比丘宪章》∙ D.《北京宪章》(分数:2.00)A.B. √C.D.解析:7.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近期规划措施不包括______。
道路与交通系统规划试题选一、填空题1、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
2、一条自行车道的通行能力为 500-1000 辆/小时,宽度为 1 _。
3、《周礼》中把城市道路网分为经涂、纬涂、环涂和野涂四个部分。
4、城市道路衔接的原则是: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性让交通性和适当分离。
5、平面环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较低,一般不适用于快速路和主干路的交叉口。
当进入交叉口的混行交通量超过27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或环形交叉口任何一个交织路段通过的交通量超过1400 辆当量小汽车/小时时,不宜采用平面环形交叉。
6、平面弯道设计时在限界内必须清除高于 1.2 米的障碍物,包括灌木和乔木。
7、各类机动车分到行驶时,小客车每条车到宽度 3.5 米;其他车型当设计车速小于40km/h时每条车到宽度3.5 米,当设计车速大于40km/h时每条车道宽度 3.75 米。
8、机动车道的车道条数常采用偶数,路段上机动车道的车道数不宜过多,单向车道一般不超过 4 条。
9、一般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类型有:棋盘型、中心放射型、环线型、混合型和主辅线型五种。
10、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
11、城市交通的四个基本因素:用地、人、车和路。
其中,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12、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和_ 分隔带_ 四部分。
13、临近建筑交通组织和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把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与外部城市道路的交通流线合理地组织成为有机整体。
14、横断面设计就是根据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性质、功能要求和规划交通量,合理确定道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宽度和高差。
15、按修筑路面的材料,路面可分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和砂石路面。
16、《马丘比丘宪章》强调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
17、城市道路景观要素可分为主景要素和配景要素两类。
3.2.2城市干路网类型城市道路系统是为适应城市发展,满足城市用地和城市交通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城市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下,不同城市的道路系统有不同的发展形态。
从形式上,常见的城市道路网可归纳为四种类型,其中前三类为基本型。
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方格网式又称棋盘式,是最常见的一种道路网类型,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
用方格网道路划分的街坊形状整齐,有利于建筑的布置;由于平行方向有多条道路,交通分散,灵活性大,但对角线方向的交通联系不便。
有的城市在方格网的基础上增加若干条放射干线,以利于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但因此又将形成三角形街坊和复杂的多路交叉口,既不利于建筑布置,又不利于交叉口的交通组织。
完全方格网的大城市,如果不配合交通管制,容易形成不必要的穿越中心区的交通。
一些大城市的旧城区历史形成的路幅狭窄,间隔均匀,密度较大的方格网,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交通的要求,可以采用组织单向交通的方法解决交通拥挤问题。
方格网式的道路也可以顺依地形条件弯曲变化,不一定死板地一律采用直线直角。
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起源于欧洲以广场组织城市的规划手法,最初是几何构日产物,有的是由港口城市或中心城市的对外交通特性所自然形成的,多用于大城市。
这种道系统的放射形主干道有利于市中心同外围市区和郊区的联系,环形道路又有利于中心城区外的市区及郊区的相互联系,在功能上有一定的优点。
但是放射形干路又容易把外围的交通引入市中心地区,引起交通在市中心地区过分的集中,同时会出现许多不规则的街坊,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道路系统。
环形干路也容易引起城市沿环路的发展,促使城市呈同心圆式不断向外扩张。
为了充分利用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的优点,避免缺点,国外一些大城市在原有的环形放射路网基础上部分调整改建形成快速路系统,对缓解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促使城市转向沿放射形交通干线向外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自由式道路系统自由式道路常是由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道路结合自然地形呈不规则状布置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