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网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12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统计指标研究摘要:对城市道路网的评价需要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道路评价体系。
现有的路网技术指标体系从道路网规划的结构与功能角度分析,目的在于揭示道路网的使用质量,为道路网的规划、方案的优化与验证提供依据。
本文在对现有指标进行分析的同时,引入新的技术指标力求更客观理公正的反应道路网规划的特点。
Abstract: The urban road network needs to develop a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evaluation system. Existing road network technical indicators aims to reveal the quality of planning,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planning to be optimization and verific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existing indicators, and introduce the new technical indicators to seek more objective grounds and fair respons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ad network planning.关键字:道路网规划、常规指标、新指标Keywords: Road Network、Conventional indicators、New indicators中图分类号:U412.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迫使我们必须正视道路规划中的不足。
而如何评判一个路网规划的优劣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国常用的路网技术指标包括道路密度、道路面积率、道路等级等,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道路网规划的问题,但还存在某些不足。
衢州路网专项规划方案摘要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城市道路规划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介绍了衢州市城市路网的设计和规划,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旨在提供一个有效的城市路网规划基础。
介绍衢州是浙江省的重要城市之一,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均较为丰富。
近年来,城市发展迅速,人口增多,交通问题成为城市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针对这一状况,衢州市制定了路网专项规划方案,主要旨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交通安全等问题,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道路状况分析根据对衢州市现有的路网进行了调查,发现以下各种问题:道路容量不足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道路容量不足问题逐渐突显。
现有道路容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车辆量和客流量,尤其是在高峰时段。
城市公共交通不完善目前衢州市的公共交通网络尚未形成,市内公交和地铁线路有限,与城市规模不够匹配,行业覆盖率较低,对交通压力形成了威胁。
交通拥堵现象频发目前,衢州市区的交通拥堵问题不断加剧,尤其是在高峰时段,拥堵现象日益严重。
公交车在拥堵的道路上无法按时到达站点,给市民日常出行带来不便。
道路安全隐患大在市区内,道路安全管理不够到位,道路安全隐患较大。
由于车辆数量过多,道路协调不足,经常出现交通事故,给市民人身和财产造成重大影响。
规划目标与策略为了解决这些状况,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规划的目标是通过道路扩容和公共交通拓展等手段,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同时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提高城市交通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方案如下:扩容道路扩容部分城市道路,通过合理设计和优化道路建设,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缓解道路拥堵状况。
此外,增加道路连接,改善交通瓶颈,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修建新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市内轨道交通系统和公交车道,设计高效的网络。
通过统一的交通运营调度系统,提高公共交通运营效率,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创造更适宜城市人口数量的交通环境。
实施交通技术管理开展交通管理技术和电子交通系统智能推广,将智慧交通系统应用于道路流量控制、车辆管理、交通预测等方面,确保交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发布,智能化管理城市交通。
《青岛市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含专项规划和部分重要道路详细规划)》文本主要内容摘选第一章总则1、规划背景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优化、完善青岛市中心城区道路网系统,构建畅通高效的道路交通体系,进一步提升控规对道路交通设施控制用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指导道路设施建设,编制本规划。
2、规划范围和年限(1)规划范围: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一致。
中心城区道路网与即墨、胶州、临空经济区等外围组团的路网及干线公路紧密衔接,故研究范围扩大至这些区域。
(2)规划年限:至2020年,考虑远景需求。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策略1、规划目标结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强道路网络连通性,贯通骨干网络,加密次支路网,构建功能清晰、级配合理、布局均衡、内外衔接的一体化道路网络。
2、规划策略(1)落新政策、行新理念;(2)组团通连、新老融合;(3)结构完整、快慢有序;(4)功能协调、容量匹配;(5)尺度适宜、绿色优先;(6)规划统筹、管控高效。
第三章道路网络系统规划1、中心城区路网整体规划中心城区规划道路网总长度5716km,密度为7.69km/km2,道路面积率为19.39%。
其中规划高快速路总长423km,密度为0.57km/km2,规划形成“区域一体、高快衔接、六横九纵、环湾放射”的高快速路网络。
(1)六横轴:胶州湾西路—嘉陵江路—胶州湾隧道—胶宁高架—银川路;疏港高速—胶州湾第二条机动车隧道—杭鞍高架-辽阳路;青兰高速—胶州湾大桥—大桥接线;胶州湾高速(湾底段)—仙山路;扬州路—正阳路;中心城区北部快速路。
(2)九纵轴:滨海公路快速路;青银高速—青新高速;山东路—重庆路—龙青高速;环湾大道—双元路;胶州湾大桥红岛接线—华中路;青威快速路;机场高速;机场西快速路—胶州湾高速(西岸段)—江山路、昆仑山路;沈海高速。
东岸城区规划道路网总长度2237km,密度为8.84km/km2,道路面积率为19.27%。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方案第一,交通基本理论。
首先,要明确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和原则,包括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保障交通安全,促进交通便捷和提高交通效率。
同时,要了解不同类型城市道路的特点和规划需求,例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
此外,还需研究和应用交通流理论、道路设计理论等交通基本理论,为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交通需求调查与分析。
要通过对城市交通状况进行调查,包括交通流量、速度、交通事故等数据的收集。
同时,还需进行交通出行方式、出行量、交通流分布等的调查与分析,以了解城市交通需求和问题。
通过对交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可以为规划设计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依据。
第三,道路网规划。
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中,要依据城市交通需求,制定合理的道路网规划方案。
首先,应确定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道路的布局和数量。
其次,要合理分配交通流量,确保交通流的畅通。
同时,还要考虑道路与交通枢纽的连接,以及与其他交通工具(例如公交、轨道交通)的衔接。
第四,道路设计规范。
在道路设计方面,要考虑道路功能、不同类型车辆的通行需求、交通安全等因素。
例如,对于主干道和次干道,应采用分道机动车道制,保证车辆通行的流畅性和安全性。
另外,还要考虑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的需求,设置专门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第五,交通标志和信号灯设置。
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设置交通标志和信号灯,提高交通流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交通标志应按照规范设置,并与道路功能和交通流量相匹配。
信号灯设置应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交叉口的性质进行合理布置,以提高交通安全和流畅性。
第六,交通管理和维护。
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方案中,要考虑交通管理和维护的需求。
例如,对于交通拥堵的问题,应考虑交通管制、限行等措施。
同时,还应配备交通管理人员和设备,及时处理交通事故和交通违法行为,确保道路交通秩序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方案应综合考虑交通基本理论、交通需求调查与分析、道路网规划、道路设计规范、交通标志和信号灯设置,以及交通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道路网格化布局的交通规划方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道路网格化布局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交通规划方案。
本文将探讨道路网格化布局的优势、实施方法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道路网格化布局的优势1.1 提高交通效率道路网格化布局将城市道路划分为规则的网格,使得交通流动更加顺畅。
相比于传统的放射状道路布局,网格化布局能够缩短车辆行驶距离,减少拥堵情况的发生。
通过合理规划网格大小和道路宽度,可以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时间。
1.2 优化城市空间利用道路网格化布局能够更好地利用城市空间资源。
传统的放射状道路布局往往造成了大量空地浪费,而网格化布局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外,网格化布局还能够促进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使得不同功能区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1.3 便于交通管理和规划道路网格化布局为交通管理和规划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网格化布局使得道路规划更加简单明了,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交通流量监测和调控。
此外,网格化布局还能够便于交通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道路规划,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益。
二、道路网格化布局的实施方法2.1 网格划分道路网格化布局的第一步是进行网格划分。
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大小的网格,每个网格内包含一定数量的道路和交叉口。
网格的大小可以根据交通需求和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合理确定。
2.2 道路设计在网格划分完成后,需要进行道路设计。
道路设计应考虑车辆流量、速度和道路宽度等因素,以保证交通的顺畅和安全。
此外,还需要合理设置交叉口和人行横道,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2.3 交通流调控道路网格化布局需要进行交通流调控,以保证交通的顺畅。
交通流调控可以通过信号灯、交通标志和交通警察等手段进行。
在网格化布局中,交通流调控的重点是合理设置信号灯和交叉口,使得交通流动更加高效。
三、道路网格化布局可能面临的挑战3.1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调整道路网格化布局需要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进行调整,这可能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道路专项规划引言概述:道路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交通效率和保障交通安全,道路专项规划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道路专项规划的意义、规划内容、规划原则、规划实施和规划效果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道路专项规划的意义1.1 提升交通效率道路专项规划通过合理规划道路网布局,优化道路交通组织,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从而提高交通效率。
1.2 保障交通安全道路专项规划考虑道路交通流量、道路设计标准等因素,规划合理的交通组织方式,减少事故发生概率,保障交通安全。
1.3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专项规划将交通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合理规划道路布局,减少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道路专项规划的内容2.1 道路网规划道路专项规划首先需要规划道路网的布局,包括主干道、支路、环路等,确保道路网络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2.2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道路专项规划要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组织方式,包括交叉口设置、道路标线、交通信号灯等,提高交通流畅度和安全性。
2.3 道路设计标准规划道路专项规划需要根据城市的交通需求和发展规模,规划道路的设计标准,包括道路宽度、车道数、人行道设置等,确保道路设计符合交通规范。
三、道路专项规划的原则3.1 综合性原则道路专项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交通需求、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因素,确保规划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
3.2 公平性原则道路专项规划要公平合理地分配交通资源,确保各区域、各交通方式的公平发展。
3.3 灵活性原则道路专项规划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城市交通需求的变化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四、道路专项规划的实施4.1 规划编制道路专项规划的实施首先需要进行规划编制,明确规划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案。
4.2 规划审批道路专项规划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确保规划符合交通规范和城市发展要求。
4.3 规划落地道路专项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规划的落地,包括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等,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什么叫规划路网工程施工一、什么是规划路网工程施工?规划路网工程施工是指在城市道路和街道的建设和改善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规划路网工程施工包括道路设计、道路施工、交通管理等各个环节,通过优化设计和施工工艺,实现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
二、规划路网工程施工的重要性1. 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规划路网工程施工可以优化道路布局,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流畅度,减少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2.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规划路网工程施工可以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和品质,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3.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规划路网工程施工可以改善居民出行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 保障城市安全。
规划路网工程施工可以提高城市道路和交通设施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城市居民和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三、规划路网工程施工的实施步骤1. 规划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对城市道路和街道的交通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制定城市交通规划和道路网络规划,确定道路建设的需求和目标。
2. 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道路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制定,确定道路的路线、宽度、桥梁、隧道等建筑技术要求,并进行施工图纸的编制。
3. 施工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址、采购材料、招聘施工队伍等。
4. 施工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包括开挖、铺设、砌筑、铺装等各个施工环节。
5. 完工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对已建成的道路和街道进行验收,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性,同时进行设施的调试和维护。
四、规划路网工程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 合理规划和设计。
在规划路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和设计道路网络,以实现最佳的交通效果。
2. 施工质量和安全。
在规划路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施工质量和安全,做好施工监督和管理工作,保证道路建设的质量和安全性。
组团式城市道路网规划分析摘要:结合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布局以及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给出了组团式城市的定义,探讨了组团式城市的布局模式及各自的特点,给出了组团式城市道路网的规划的原则以及规划方法。
关键词:组团式城市道路网规划区位分析0 引言我国目前城市的主要布局主要为单中心集中式,这种布局的典型特点是以城市中心为放射点,向外围衍射,类似于“摊大饼”。
单中心集中式的城市布局有着其局限性,如果城市规模过大,以城市中心为圆心的放射状道路网势必会造成城市中心的过渡拥挤,所以此类城市布局不适用于我国的特大城市。
目前国际大都市,诸如巴黎、东京、莫斯科等均采用组团式城市布局。
1 组团式城市的概念组团式城市的概念是指由主体城区团块及其他若干基本团块共同组成城市建成区,城市团块的分割或是河流,或是高山等自然环境条件,这些天然的外界因素将城市分割成若干块具有一定规模大小的区块,这些区块有着各自的道路系统和区块中心,不同的团块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和距离,由快速的通道将各区块联系起来,从而将城市形成一个整体,如此一来,就避免了单中心城市存在的产业的过分集中、人口的过分密级以及城市的交通拥挤,组团式城市的各个区块的发展均不受限制,同时新扩展的部分不会对城市整体带来负面影响。
2 组团式城市布局的模式根据我国大型城市组团布局的模式统计分析,无外乎以下三种类型:(1)边缘组团式布局所谓边缘组团布局指的是以主城区为中心,在其周边建设新区,主城区在整个城市中处于中心地位,对周边的新区团块进行辐射,主城区与新城区在功能上互补,同时根据新城区的规模大小及城区功能制定其与主城区的交通区位线与道路等级。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中城市的扩展模式便采取了边缘组团式布局。
一般来说主城区与较发达的新城区块拥有较高的交通区位线级别,对于偏弱或偏小些的新城区块则拥有级别偏低的交通区位线级别。
(2)多中心组团式布局所谓多中心组团式布局是指组成城市的各个区块之间内部经济发展,人口数量,社会成熟度处于相当的水平,没有明显的强弱之分。
2024年城市道路管线综合规划方案一、引言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道路管线的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的道路管线规划可以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城市居民出行条件,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交通需求分析、道路网络规划、道路交通管线设计等多个方面,制定2024年城市道路管线综合规划方案。
二、城市交通需求分析根据城市的人口增长、居民出行方式变化以及经济发展,我们可以预计2024年城市的交通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为满足这一需求,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增加道路容量、改善交通运行效率以及提升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三、道路网络规划1. 道路网密度提升根据城市规模和交通需求,我们将制定道路网密度提升规划。
重点是在市中心和交通繁忙区域增加道路,以提高交通容量和流动性。
同时,应合理考虑环境、历史遗产和居民需求等因素,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 多层次道路网络规划针对不同层次的交通需求,我们将建立多层次的道路网络规划。
一级道路主要用于城市快速通行,连接城市的主要交通枢纽和重要区域。
二级道路则负责连接居民区和商业区,以满足居民日常出行需求。
此外,我们还将建设高架道路、地下道路等,提高交通效率和空间利用率。
四、道路交通管线设计1. 道路交通信号控制合理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城市交通管线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通过科学规划信号灯的时序和配时,可以优化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
同时,我们将引入智能交通信号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和路况来调整信号灯的配时,提高交通的智能性和效率。
2. 公交车道和自行车道规划城市道路上的公交车道和自行车道是提高交通效率和鼓励环保出行的重要措施。
我们将规划公交车道和自行车道的位置和宽度,确保公交车和自行车的通行畅顺,并提供安全、便利的出行条件。
3. 道路绿化和景观设计在道路交通管线设计中,我们还将注重道路绿化和景观设计。
通过种植树木、花草等植被,可以改善路面环境,减少尾气污染。
同时,合理设计道路景观,可以提高城市形象和品质,增加行人的出行满意度。
第四章城市道路网规划本章提示:本章介绍了城市道路的功能和特点、城市道路网的分类和分级,以及城市道路网的几种类型。
结合目前城市道路网的常见问题,提出了城市道路网的规划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本章还介绍了在高机动化条件下,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在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特点、发展策略、设计要求和组织方式等。
4.1 城市道路的功能和特点4.1.1城市道路的功能城市道路系统既是城市用地布局中的“骨架”,又是城市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动脉”,还是城市日常经济、生活运作所赖以维系的重要基础。
城市道路网由城市道路和交叉口等组成,在城市系统中承载着多种功能。
城市道路的功能基本可划分为交通运输功能、公共空间功能、防灾救灾功能和引导城市布局功能四类。
1.交通运输功能交通运输功能是城市道路网的基本功能。
道路网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物质载体,容纳了城市中各类交通主体的活动。
而各种交通主体、交通方式、交通行为也给城市道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2.公共空间功能首先,城市道路是城市中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界面。
因此道路设计应考虑美学要求,道路网的布局也要协调与城市景观节点的关系。
其次,城市道路需要为各类地上、地下管线的敷设提供空间,以满足城市对给水、排水、供电、通讯、暖气、燃气等各种公共服务的要求。
因此道路的断面布置必须符合各类管线的敷设要求,如满足线路间最小净距的要求等。
再次,城市道路可以作为空气流通的通道,起到促进城市通风的作用,南方城市的道路和夏季主导风向平行可以有效导风,而北方城市道路和冬季主导风向成一定角度也可以有效抵御寒风的侵入。
城市道路还能为其两侧建筑的日照提供充裕的间距。
另外,城市道路还经常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空间,如有轨电车和沿道路布置的轻轨线路等。
3.防灾救灾功能城市中可能发生的灾害很多,如地震、洪水、火灾、风灾、瓦斯泄露及其它突发事故等。
城市道路是防灾与救援的重要通道,也可以作为避难场所。
城市道路网规划第1节引论城市道路网是所有城市道路组成的统称。
城市道路网一旦形成,就大体上确定了城市的发展轮廓,并且其影响会一直延续下去。
因此,城市道路网规划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从交通工程的观点来看,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交通规划的继续,只有在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提出功能良好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一、影响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因素(一)用地分区形成的交通运输对道路网规划的影响城市中的各种用地,如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城市行政中心、公园绿地、码头仓库区及铁路场站等都是交通的策源地。
交通策源地每日都发生和吸引着大量的人流和货流,构成不同目的和形式的城市客、货流交通。
若要使路网规划得较为合理,就必须通过交通调查取得必需的交通资料,只有在充分占有交通资料的条件下,才可能使得城市分区布局有利于交通便捷、均匀、分散,减少不必要的往返运输、长距离运输、迂回运输,减少交通事故。
其原则是分区内部的近距离交通多,超越分区的远距离交通少。
在分区内布置无害工业、手工业及各种机构,供居民就近工作;要修建与分区内就业居民人数相适应的住宅,区内应具有完善的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日常生活公共设施,使得居民上班及日常生活活动的出行距离较近,这就形成了分区内部交通小系统,其主要的交通形式是步行和自行车。
各分区之间的交通是较远或远距离交通,形成全市交通系统。
分区之间的交通应该达到通畅快速,车辆的流动与分布、交通种类与速度都直接影响道路系统的布局与形成。
(二)地形条件的影响城市的地形条件对城市用地分区、道路线型有很大影响。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应该认真地分析城市地形特点和变化,做到用地划分自然,道路平、纵、横面线型配合地形变化,既满足技术标准,又能结合环境和景观。
(三)城市进出口公路系统的影响城市对外交通有铁路、水运、航空和公路。
公路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关系极为密切。
公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的部分一般称为城市的进出口。
城市道路的横断面与公路的横断面有很大不同,技术标准也不同,因此,城市进出口既有横断面改建,又有横断面的衔接过渡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城市进出口发生严重的交通阻塞,甚至造成交通事故。
(四)铁路线的影响铁路运输的发展会促进城市的发展,但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铁路线用地往往成为城市发展用地的障碍,城市道路与铁路线的交叉,不仅增加了城市的交通设施和基建费用,而且也影响了城市的环境、景观等。
因此,一般应使城市道路路线与铁路线平行,但不宜靠得太近,否则在分支道路跨越铁路需修建立体交叉时,会造成工程技术上的困难和不经济。
铁路客、货运站场与城市道路关系密切,应使城市干道系统与铁路场站有直接联系。
(五)城市原有路网的影响除新建城市外,城市原有道路网对新路网有很大影响。
原有路网是基础,是不可忽略的。
要根据出行调查资料绘制出OD表及流量流向图,并通过其分布来调整原有路网,发展新的路网系统。
要防止简单化地将旧城道路向外延伸,漫无止境地成片建设,这样会导致城市用地无限扩大,人口分布不均匀,给城市交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
二城市干道网类型城市道路系统是为适应城市发展,满足城市用地和城市交通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城市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下,不同城市的道路系统有不同的发展形态.从形式上,常见的城市道路网可归纳为四种类型: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图3a)方格网式又称棋盘式,是最常见的一种道路网类型,它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
用方格网道路划分的街坊形状整齐,有利于建筑的布置,由于平行方向有多条道路,交通分散、灵活性大,但对角线方向的交通联系不便。
有的城市在方格网的基础上增加若干条放射千线,以利于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但因此又将形成三角形街坊和复杂的多路交又日,既不利于建筑布置,又不利于交叉口的交通组织。
完全方格网的大城市,如果不配合交通管制,容易形成不必要的穿越中心区的交通。
一些大城市的旧城区历史形成的路幅狭窄、间隔均匀、密度较大的方格网,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交通的要求,可以组织单向交通以解决交通拥挤问题。
方格网式的道路一也可以顺依地形条件弯曲变化,不一定死板地一律采用直线直角。
图3干道网类型2.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图3b)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起源于欧洲以广场组织城市的规划手法,最初是几何构图的产物,多用于大城市。
这种道路系统的放射形干道有利于市中心同外围市区和郊区的联系,环形干道又有利于中心城区外的市区及郊区的相互联系,在功能上有一定的优点。
但是,放射形干道容易把外围的交通迅速引入市中心地区,引起交通在市中心地区过分的集中,同时会出现许多不规则的街坊,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道路系统。
环形干道又容易引起城市沿环道发展,促使城市呈同心圆式不断向外扩张。
为了充分利用环形放射式道路系统的优点,避免其缺点,国外一些大城市已将原有的环形放射路网调整改建为快速干道系统,对缓解城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促使城市转向沿交通干线向外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
自由式道路系统国外很多新城的规划采用自由式道路系统。
4.混合式道路系统三、城市道路网规划技术指标(一)非直线系数分区之间的交通干道应短捷(接近于直线),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做到。
衡量道路便捷程度的指标称为非直线系数(或称曲度系数、路线增长系数),是道路起、终点问的实际长度与其空间直线距离之比值。
交通干道的非直线系数应尽量控制在1.4之内,最好在1.1~1.2之间。
应该指出,用非直线系数指标衡量城市交通便捷与否,并不是对所有城市均适用,特别是对山城或丘陵地区的城市,可不必强求。
(二)道路网密度为使城市各分区用地之间交通方便,应有足够的道路数量。
作为城市总平面骨架的道路数量及其分布,既要满足交通发展的要求,也应该结合城市的现状、规模、自然地形条件,尽可能有利于建筑布置、环境保护等规划要求。
城市道路的数量、长度、间距等能否与城市交通相适应,可用城市道路网密度来衡量。
道路网密度是城市各类道路总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值。
从理论上讲,扩大道路网密度,有利于城市交通。
但实际上若密度过大,则造成城市用地不经济,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并且会导致交叉口过多而影响车辆行驶速度和道路通行能力。
因此,道路网密度必须与城市客、货运输交通量的大小、工业和居住生活用地划分的经济合理性等因素综合考虑。
一般说来,道路网密度与城市的规模是密切相关的,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对各类不同规模的城市确定了应满足的道路网密度要求,见下表。
山区城市道路网密度宜大于平原城市,应采用上两表中给出的上限值。
(三)道路面积密度道路网密度未考虑各类道路不同宽度对交通的影响,也未考虑其它道路交通设施如广场、停车场对交通的影响,所以它还不足以衡量城市道路系统是否适应交通需要。
道路面积密度又称道路面积率或道路用地率。
道路面积密度是各类道路总用地面积与城市用地总面积(平方公里)的商。
城市道路用地包括广场、停车场及其它交通设施,所以由道路面积密度可以看出一个城市对道路交通的重视程度及该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情况。
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道路面积率一般多在20%以上,而我国主要大城市道路面积率多在lO%以下。
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对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
(四)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又称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率,它是反映每个城市居民拥有道路面积的技术指标。
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等于道路服务地区的城市人口(人) 各类道路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对于此项指标,我国城市与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m。
,其中: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13.5m2/人,广场面积宜为0.2~0.5m2/人,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0.8~1.0m2/人。
四、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方法道路系统是城市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项单独的工程技术设计,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进行的。
道路网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用地布局中各有关交通吸引点相互联系线的布置分析;城市客、货交通量现状和将来的估计以及在于线上的流量分布;干道性质、选线、走向与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的确定;交叉口位置和形式;停车场布置;路网图的绘制及规划说明书的编制等。
在规划中应考虑道路网结构形式并注意满足路网规划技术指标。
一般道路网规划设计步骤如下:(一)资料准备1.城市地形图:地形图范围包括城市市界以内地区,地形图比例尺1:20000~1:5000。
2.城市区域地形图:地形图范围包括与本城相邻的其它城镇,能看出区域范围内城市之间的关系,河湖水系,公路、铁路与城市的联系等。
地形图比例尺1:50000~1:10000。
3.城市发展经济资料:内容包括城市性质,发展期限,工业及其它生产发展规模,对外交通,人口规模,用地指标等。
4.城市交通调查资料:包括城市客流、货流OD调查资料;城市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历年统计车辆数;道路交通量增长情况及存在问题;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流量分布图等。
5.城市道路现状资料:1:500~1:1000的城市地形图,能准确地反映道路平面线型、交叉口形状;道路横断面图以及有关道路现状的其它资料如路面结构型式,桥涵的结构型式和设计荷载等。
(二)道路系统规划在交通规划的基础上,可进行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系统规划分为三个阶段:1.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2.根据交通规划修改初步方案;3.绘制道路系统图。
1.城市分区交通吸引点分布及其联系线路的确定城市中的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大型影剧院及体育场馆、对外交通车站和码头等都是人流、货流的出发点和吸引点,彼此之间应该有便捷、合理的道路联系。
这些用地之间,远景交通量大的主要连接道路,则形成城市的干道网;远景交通量低的且大部分不贯通全市的则为次干道;若以客运为主,为生活服务的,则为生活服务性道路。
因此,了解各主要交通吸引点的交通性质、流量流向,是拟定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前提,同时要密切结合自然地形和城市现状,按道路设计标准来确定各几何要素,进行总体路网规划。
2.根据交通规划对初步确定的道路系统进行修改根据本章前面所述远景交通量预估和分配的结果及交通规划的有关内容,对干道系统进行检验修正,确定干道性质、走向布局、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交叉口和立交桥的形式、位置等。
道路系统是否经济合理也要考虑其它因素,如是否有利于城市发展,道路系统与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对外交通的联系,道路建设投资与建成后的经济效益等,这些方面都要作经济分析比较。
3.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包括道路系统平面图及道路横断面图。
平面图要绘出于道中心线和控制线,一般应标明平面线型和竖向线形的主要控制点位置和高程,绘出交通节点及交叉口平面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