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本质龋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龋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以下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相关的内容,供大家参考,详细内容如下:龋病的临床表现(一)浅龋浅龋位于牙冠部时,一般均为釉质龋,但若发生于牙颈部时,则是牙骨质龋。
位于牙冠部的浅龋又可分为窝沟龋和平滑面龋。
前者的早期表现为龋损部位透出墨浸状,用探针检查时有粗糙感或能卡住探针尖端,平滑面上的早期浅龋一般呈白垩色点或斑,随着时间延长和龋损继续发展,可变为黄褐色或褐色斑点。
邻匾的平滑面龋早期不易发现,用探针或牙线仔细检查,配合X线片可能作出早期诊断。
浅龋位于釉质内,患者一般无主观症状,遭受外界的物理化学刺激时也无明显反应。
(二)中龋当龋病进展到牙本质时,由于牙本质中所含无机物较釉质少,而有机物较多,在结构上又有很多小管,有利于细菌入侵,因此龋进展很快,容易形成龋洞。
中龋时,病变的前沿位于牙本质浅层。
牙本质因脱矿和有机质溶解而软化,随色素侵入而变色,同时出现主观症状。
中龋时患者对冷热酸甜食物敏感,冷刺激尤为明显,但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
龋洞中除有软化的牙本质外,还有食物残渣、细菌等。
颈部牙本质龋的症状较明显。
中龋时牙髓组织受到激惹,可发生保护性反应,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它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病变发展。
中龋有其典型的临床特征,因此诊断并不困难。
(三)深龋龋病进展到牙本质深层时为深龋,临床上可见很深的龋洞,易于探查到。
但位于邻面的深龋以及有些隐匿性龋洞,外观仅略有色泽改变,临床检查较难发现,应结合患者主观症状,仔细探查。
若深龋洞口开放,则常有食物嵌入洞时的短暂疼痛症状,但没有自发性疼痛。
遇冷热甜酸刺激时,产生的疼痛比中龋更剧烈。
龋洞探诊时敏感,常规温度测验反应正常。
深龋时一般均能引起牙髓组织的修复性反应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同时也可能引起轻度的慢性炎症反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深龋根据患者主观症状、体征,结合X线片易于确诊。
龋病的诊断方法1.问诊向患者本人或与其密切接触的并了解情况的家属,了解患牙遇冷、热、酸、甜刺激后有无不适感,或进食疼痛,是否经过牙科治疗及治疗后有何变化。
龋齿的症状1. 简介龋齿是牙齿表面受到酸性环境侵蚀而导致的疾病,是口腔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龋齿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口腔中的细菌与食物残渣结合形成的牙菌斑,在牙齿表面产生酸性代谢物,进而腐蚀牙齿的硬组织而导致的。
龋齿的症状主要包括牙齿疼痛、牙齿敏感、发炎、溃烂等,严重的龋齿可能导致牙齿脱落或者需要进行根管治疗。
2. 症状龋齿的症状可以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分为不同的表现。
2.1 初期龋齿初期龋齿是龋坏刚开始发生时的表现,症状一般较轻,并且通常不引起不适感。
初期龋齿的特点包括:•白色斑块:在牙齿表面出现白色的斑块,代表牙釉质受到酸性环境侵蚀。
2.2 表浅龋齿当龋齿继续发展并进一步侵蚀牙釉质时,症状会逐渐加重。
表浅龋齿的特点包括:•牙齿敏感:由于牙釉质被侵蚀,牙齿表面变得不光滑,牙本质暴露,导致牙齿敏感,进食冷热食物时可能引起疼痛或不适感。
•食物残渣聚集:龋齿表面不光滑,容易使食物残渣聚集在牙齿缝隙中,堆积细菌并促进进一步龋齿的发展。
•牙菌斑: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表现为黄色或黏腻的物质。
•牙面色泽改变:龋齿表面可能出现斑点、黄褐色、黑色等异常颜色,牙面看起来不健康。
2.3 深层龋齿当龋齿继续发展并侵蚀牙本质时,症状会进一步加重。
深层龋齿的特点包括:•牙痛:龋齿进一步侵蚀牙本质,刺激牙髓,引起剧烈的牙痛,尤其在进食冷热食物或刺激牙齿时更加明显。
•发炎:由于细菌感染,牙龈可能发炎,出现红肿疼痛的症状。
•龋洞:龋齿进一步侵蚀,牙釉质和牙本质受到破坏,形成龋洞,龋洞越大越深,症状也越明显。
2.4 龋齿并发症如果龋齿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以下并发症:•根尖周炎:龋齿导致细菌感染蔓延至牙根附近组织,引起根尖周炎,症状包括牙痛、颌面部肿胀等。
•根管感染:龋齿导致细菌感染蔓延至牙髓,引发根管感染,症状包括牙痛、牙冠色泽改变等。
•牙齿脱落:龋齿严重侵蚀牙本质,导致牙齿失去支持力,可能最终导致牙齿脱落。
•颌面部感染:龋齿感染严重时,细菌可能进一步扩散至颌面部软组织,引发颌面部感染,症状包括面部肿胀、疼痛、发热等。
龋病名词解释龋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也叫做蛀牙或龋齿,指的是牙齿表面被酸蚀和细菌侵蚀所形成的病变。
龋病主要通过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细菌相互作用产生,其中包括多种细菌、某些特定的细菌群落以及牙齿表面各种生物膜的形成。
龋病的形成通常经历以下过程:1. 龋病斑:牙齿表面大多残留食物残渣和细菌,细菌以碳水化合物为食物,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开始腐蚀牙釉质。
2. 龋病发展:酸蚀进一步破坏牙釉质,形成小洞口(龋蚀),腐蚀进一步深入牙本质层。
3. 龋病扩大:口腔中的细菌群聚于龋洞内,进一步侵蚀牙本质,形成更大的龋洞,并逐渐扩大,从而形成明显的蛀牙。
4. 龋病感染:细菌群体进一步侵入牙髓,引起牙齿神经供血组织的感染,引起牙痛、牙髓炎、牙根尖周炎等炎症症状。
龋病可以影响牙齿的外观和功能,并且在进展的过程中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感染、疼痛、牙齿脱落、咀嚼困难等。
预防龋病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 均衡饮食:减少高糖及粘附性食物的摄入,增加蛋白质、蔬菜、水果、纤维等有益于牙齿健康的食物的摄入。
2. 注重口腔卫生:正确刷牙,每天至少刷牙两次,使用含氟牙膏,定期使用牙线和漱口水,保持口腔清洁。
3. 定期检查:定期到口腔医生处进行牙齿检查和清洁。
4. 使用含氟产品:使用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和含氟咀嚼片等产品可以有效补充牙齿所需的氟化物,增加牙釉质的抗酸性。
5. 牙齿密封剂:对于容易龋齿的儿童和青少年,可以使用牙齿密封剂保护牙齿表面,减少细菌和酸蚀的侵蚀。
6. 正确使用含糖食品:限制含糖食品的摄入量和频率,尽量减少长时间食用含糖食品的习惯。
龋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但只要我们正确地预防和治疗,可以很好地保护我们的牙齿健康。
龋的名词解释龋,也被称为牙齿蛀牙,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
它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在难以清洁的口腔环境中,细菌会分解食物残渣产生酸性代谢物,这些酸性物质会腐蚀牙齿的结构,导致龋洞的形成。
龋洞通常是牙齿表面的小孔,如果不及时治疗,龋洞会逐渐扩大,蔓延至牙内部,最终导致牙齿的感染和损坏。
龋病并非只是单纯的疼痛和牙齿损坏,它还可能对个人的整体健康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牙齿龋坏严重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等慢性疾病。
这是因为牙齿龋坏过程中,细菌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进而影响其他器官和系统的功能。
龋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影响着人们的口腔健康。
对于普通人来说,预防龋病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些预防龋病的方法。
定期刷牙:每天至少两次,每次2分钟,使用柔软的牙刷和牙膏,确保彻底清洁牙齿表面和牙缝。
使用牙线:牙线可以去除刷牙无法达到的牙间残渣,防止细菌滋生、龋洞形成。
控制饮食:减少高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避免长时间饮用碳酸饮料和果汁。
定期检查:每年至少去一次牙科诊所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早期发现龋病和其他口腔问题,及时治疗。
儿童龋病预防: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带孩子去看牙医。
此外,儿童的牙釉质较薄,容易受到侵蚀,所以尽量减少孩子摄入高糖食物和饮品。
除了预防,治疗龋病同样重要。
龋病的治疗方式包括修复龋洞和进行根管治疗。
修复龋洞通常使用牙齿填充物,可以是树脂、陶瓷或者金属。
而根管治疗主要针对牙髓感染和炎症的情况,通过清理和填充牙根管,保留牙齿的功能并消除疼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龋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例如,有研究正在尝试利用仿生的方法修复受损牙齿,以提高修复的效果和耐久性。
同时,还有研究表明口腔内的微生物组与龋病的发生有关,未来可能会采用调整微生物组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龋病。
在龋病的治疗和预防中,个人的积极性和持续性是关键。
口腔浅中深龋的诊断标准口腔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由于齿面的酸性环境导致牙釉质和牙本质溶解,最终形成龋洞。
根据龋病的程度和范围,可将龋洞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三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口腔浅中深龋的诊断标准。
一、浅龋的诊断标准:1.龋洞仅限于牙釉质:浅龋主要发生在齿面上方的牙釉质层,当牙釉质溶解形成龋洞后,可以看到明显的棕褐色或黑色龋斑,但齿本质尚未受到破坏。
2.牙釉质表面不平整:浅龋会导致牙釉质表面出现溶解、凹陷或齿面起伏不平的现象。
3.反光性降低:受到龋病的影响,牙釉质变得疏松、颜色改变,使其反光性降低。
二、中龋的诊断标准:1.涉及牙本质:中龋是指龋洞已经扩展至牙釉质和牙本质交界处,病灶已经进入了牙本质层。
2.牙髓刺激症状:由于中龋已经侵蚀到牙髓区域,牙髓受到刺激,患者可能会出现牙痛、牙冷热敏感或牙髓炎等症状。
3.可见龋洞的解剖形态:通过口腔检查或X光摄影,可以清晰地看到龋洞的解剖形态,包括龋坑、龋洞和牙本质被龋病侵蚀的范围。
三、深龋的诊断标准:1.牙本质受到广泛破坏:深龋是指龋洞已经穿透牙本质层,病变范围较广泛,可能涉及到牙釉质、牙本质乃至牙髓。
2.牙髓病变:由于深龋已经侵蚀到牙髓层,可导致牙髓炎、牙齿发炎、脓肿形成等牙髓病变。
3.可见龋洞的解剖形态:类似于中龋的诊断标准,通过口腔检查或X光摄影,可以清晰地看到龋洞的解剖形态。
除了以上的诊断标准外,还需要通过X光摄影来确定龋洞的深度和范围。
诊断龋病时,牙医通常会使用X光片来观察牙齿的解剖结构,包括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髓。
借助X光片,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龋病的发展情况,并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口腔浅中深龋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龋洞的范围、牙本质是否受到侵蚀、牙齿是否出现刺激症状以及X射线检查结果等。
及早诊断和治疗可以帮助预防龋病的进一步发展,保持口腔健康。
因此,个人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接受专业的牙医治疗。
预防胜于治疗,定期刷牙、使用牙线、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也是预防龋病的重要手段。
第八单元龋病龋是一种牙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是由于细菌作用,牙硬组织脱矿、有机物分解,从而造成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一种疾病。
一、釉质龋釉质是高度矿化的组织,对于其龋病的研究多利用釉质磨片。
涉及龋病病变的研究方法有普通光镜、偏光显微镜、显微放射摄影、扫描电镜、氩离子减薄技术和高分辨电镜、生化分析等。
釉质龋的病理变化1.平滑面龋多见于牙邻接面接触点下方、颊舌面近龈缘牙颈部。
早期表现为牙表面白垩色不透明区,与周围正常的透明釉质不同,这种不透光是由于釉质的脱钙使其光折射率改变。
此时,釉质表面的连续性未丧失,探针探诊时釉质仍质硬、光滑,常规X线摄影也不能检测到病变。
以后,由于色素沉着,白色斑块状病变有黄色或棕色色素沉着,并向周围组织扩展,病变区逐渐变得粗糙,最终病变进展,组织崩溃,龋洞形成。
结合透射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显微放射摄影观察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纵断磨片,由深层至表层病变可分为四层,即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
(1)透明层:位于病损的最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是龋损最早发生的组织学改变。
此层釉质晶体开始出现脱矿,晶体间孔隙较正常釉质增大,孔隙容积约为1%,较正常釉质(0.1%)增多。
当用加拿大树胶(折光率1.52)或喹啉(折光率1.62)作为介质封片时,这些大分子物质可进入到孔隙中,由于这些介质的折光率与正常釉质(折光率1.62)相似,故在光镜下观察,釉质的结构消失而呈透明状,与深层的正常釉质及透明层表层的暗层分界清楚。
(2)暗层:紧接于透明层表面,当磨片浸渍于树胶或喹啉时,此层表现为暗黑色。
暗层较透明层孔隙增加,孔隙容积约为2%~4%。
孔隙大小不一,部分孔隙较大,部分孔隙较透明层中的小。
由于树胶和喹啉分子较大,不能进入这些较小的孔隙中,小孔隙由空气占据,空气的折射率为1.0,与正常釉质羟基磷灰石的折光率相差较大,当偏光透过此层时,产生了较大的散射,故呈现为色暗。
(3)病损体部:是釉质龋病变的主要部分,从表层下一直延伸到近暗层。
⼀、概述 1.定义:龋是⼀种由细菌引起的⽛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
最后导致有机物分解,⽆机晶体破坏,⽛硬组织缺失。
2.发病情况:龋是⼀种古⽼的疾病。
在原始洞⼈的头颅中就已经发现了龋。
在铜器时代,龋的发病率为21.87%,⽽现代⼈的发病率为40~80%。
龋的发病因种族和地区不同⽽不同。
3.好发部位:磨⽛窝沟,⽛邻接⾯,⽛颈部。
4.特点:龋的发⽣是不对称的;龋的发病是从外向内;龋的发⽣⼀定要有细菌的参与;⼀旦腐质去除后,龋也就停⽌了。
⼆、临床分型: 1.急性龋:⼜称猖獗龋。
短期内全⼝或多数⽛发⽣龋。
2.慢性龋:进展缓慢,通常成⼈龋属此类。
3.静⽌龋:见于乳磨⽛或第⼀、⼆恒磨⽛,外观呈浅碟状。
第⼀节 ⼀、⾁眼观察: ⽩垩⾊或墨浸⾊、棕黄⾊。
早期粗糙,后期形成龋洞。
⼆、光镜观察: 横纹明显、混浊、⾊素沉着、透明、崩解 (⼀)平滑⾯龋: 病损呈三⾓形,其顶部朝向釉⽛本质界。
常发⽣在⽛邻接⾯或接触点下⽅。
早期平滑⾯龋分四层: 1.透明层: 是釉质龋最早的病理改变。
由于晶体脱矿,间隙增⼤,树胶进⼊孔隙后透明所致。
该层孔隙容积约为1%,⽽正常釉质孔隙容积仅为0.1%. 2.暗层: 此层混浊,模糊不清。
由于脱矿产⽣⼀些新的⼩孔,或透明层中较⼤的孔隙经再矿化后形成的⼀些微孔,使得空⽓能够进⼊⽽形成暗层。
此层有脱矿和再矿化,其孔隙容积占2~4%. 3.病损体部: 此层范围最⼴,脱矿最严重。
此层孔隙较⼤,树胶能够进⼊⽽透明,在透明的背景上,⽣长线和釉柱横纹明显。
此层孔隙容积占5~25%. 4.表层: 龋表⾯有⼀层相对完好的表层,厚约20~100mm.表层矿化度较⾼的原因可能是:表层含氟量⾼,镁的含量较低;来⾃唾液和病损体部的矿物离⼦可以使表层再矿化。
此层孔隙容积为5%. (⼆)窝沟龋: 病损常从窝沟的侧壁开始,沿釉柱长轴向深部扩展,形成三⾓形的龋损区,其基底朝向釉⽛本质界。
(三)潜⾏性龋: 窝沟底部的釉质较薄,龋损可很快发展到⽛本质,并沿釉质⽛本质界向两侧扩展,结果形成⼝⼩底⼤的潜⾏性龋。
牙本质龋的发展过程及病理变化
牙本质龋多由釉质龋发展而来。
牙本质内含有机物较多,约占重量的2%,主要为胶原。
在牙本质小管内有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牙本质龋是沿着牙本质小管进展的,故发展较快,同时伴有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防御性反应。
随着釉质龋向深层发展,到达釉牙本质界时,则沿此界向两侧扩展,并由此沿牙本质小管深入,早期使紧接釉质病损前沿的牙本质发生脱矿,形成底向外,顶向内并稍圆突的三角形病损区,呈淡黄色。
在脱矿区深部受累的牙本质细胞突起受到刺激后发生脂肪变性,在脂肪性变的基础上,有矿物盐沉积,使小管发生矿化而闭塞。
矿化后的牙本质小管与牙本质基质的折光指数一样,因此,磨片在显微镜下用透射光观察时呈透明状,故称透明牙本质。
当釉质龋发展至釉质崩解而形成龋洞时,洞内充满细菌,这些细菌很快侵入邻近已脱矿的牙本质小管内,每一小管内常为一种细菌。
细菌侵入进一步使牙本质脱矿,同时细菌产生的蛋白溶解酶使基质中的有机物溶解,相连的扩张小管破坏、融合成坏死灶和裂隙。
由于坏死灶继续扩大,以致最后组织崩解,使龋洞在牙本质内扩大。
牙本质龋损时,成牙本质细胞受到刺激后,除形成硬化牙本质外,并在相应的牙髓端沉积一层钙化物,封闭牙本质小管,以防御有害物侵入牙髓,以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修复牙本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形成龋洞后的牙本质龋自病损深部向表面可分为四层:
1.透明层(硬化层)本层在病损深部脂肪变性层的表面,由于变性的牙本质小管内有矿物盐沉着,管腔被封闭,其中折光率与周围基质相似,故在透射光显微镜下观察呈透明状。
有时,在细菌侵入之前,部分区域牙本质小管内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在细菌酶的作用下,细胞膜等有机成分发生脂肪变性,光镜下呈云雾状,曾称此区域为脂肪变性层。
在脂肪变性的基础上,也可发生矿物盐晶体的沉着,形成透明层。
2.脱矿层位于透明层的表面,是在细菌进入前,酸已扩散至该区引起脱矿,故其中并无细菌。
由于脱矿,有色素沉着而呈淡黄色。
3.细菌侵入层该层在脱矿层表面,细菌侵入小管并繁殖,有的小管被细菌所充满,小管扩张呈串珠状。
最先侵入的可能是产酸细菌,随后进入的可能是产酸和蛋白溶解的混合菌。
小管壁脱矿后,有机物基质被蛋白溶解酶分解,小管相互融合形成大小不等的坏死灶。
有的坏死灶呈卵圆形与牙本质小管平行,坏死灶内充满坏死的基质残屑和细菌。
此外,细菌并可沿牙本质小管侧支扩张,因而形成的坏死灶与牙本质小管呈垂直,也可由于脱矿后基质内的纤维收缩而成为与小管垂直的裂隙。
4.坏死崩解层这是牙本质龋损的最表层,也是龋洞底部的表层,此层内牙本质完全破坏崩解,只是一些坏死崩解的残留组织和细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