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沟龋、牙本质龋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48
龋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以下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相关的内容,供大家参考,详细内容如下:龋病的临床表现(一)浅龋浅龋位于牙冠部时,一般均为釉质龋,但若发生于牙颈部时,则是牙骨质龋。
位于牙冠部的浅龋又可分为窝沟龋和平滑面龋。
前者的早期表现为龋损部位透出墨浸状,用探针检查时有粗糙感或能卡住探针尖端,平滑面上的早期浅龋一般呈白垩色点或斑,随着时间延长和龋损继续发展,可变为黄褐色或褐色斑点。
邻匾的平滑面龋早期不易发现,用探针或牙线仔细检查,配合X线片可能作出早期诊断。
浅龋位于釉质内,患者一般无主观症状,遭受外界的物理化学刺激时也无明显反应。
(二)中龋当龋病进展到牙本质时,由于牙本质中所含无机物较釉质少,而有机物较多,在结构上又有很多小管,有利于细菌入侵,因此龋进展很快,容易形成龋洞。
中龋时,病变的前沿位于牙本质浅层。
牙本质因脱矿和有机质溶解而软化,随色素侵入而变色,同时出现主观症状。
中龋时患者对冷热酸甜食物敏感,冷刺激尤为明显,但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
龋洞中除有软化的牙本质外,还有食物残渣、细菌等。
颈部牙本质龋的症状较明显。
中龋时牙髓组织受到激惹,可发生保护性反应,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它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病变发展。
中龋有其典型的临床特征,因此诊断并不困难。
(三)深龋龋病进展到牙本质深层时为深龋,临床上可见很深的龋洞,易于探查到。
但位于邻面的深龋以及有些隐匿性龋洞,外观仅略有色泽改变,临床检查较难发现,应结合患者主观症状,仔细探查。
若深龋洞口开放,则常有食物嵌入洞时的短暂疼痛症状,但没有自发性疼痛。
遇冷热甜酸刺激时,产生的疼痛比中龋更剧烈。
龋洞探诊时敏感,常规温度测验反应正常。
深龋时一般均能引起牙髓组织的修复性反应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同时也可能引起轻度的慢性炎症反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深龋根据患者主观症状、体征,结合X线片易于确诊。
龋病的诊断方法1.问诊向患者本人或与其密切接触的并了解情况的家属,了解患牙遇冷、热、酸、甜刺激后有无不适感,或进食疼痛,是否经过牙科治疗及治疗后有何变化。
第九章龋病【龋病】(dental caries)是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最终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1.概述:常见多发,发病率为三大疾病首位,发生硬组织缺损必须修补;2.发展:病变可累及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并进一步发展为牙髓炎、牙周病、间隙感染、骨髓炎,发生在乳牙可影响幼儿牙颌系统生长发育;3.好发:老年人和女性易感,好发于食物滞留,菌斑堆积而不易清洁的部位(1)好发牙:恒牙为下颌第一、第二磨牙,乳牙为下颌第二乳磨牙和上颌第二乳磨牙;(2)好发部位:咬合面窝沟点隙、邻面接触点下方、唇颊面近龈缘牙颈部和磨牙颊侧点隙。
第一节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三联(四联)因素学说一、细菌和菌斑(一)特异性致龋菌: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产酸、耐酸、产多糖、黏附)(二)【菌斑】(bacteria plaque)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细菌、细菌的胞外多糖和唾液糖蛋白组成的菌斑基质构成,是细菌在空间上排列有序的复杂生物膜,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
1.菌斑的结构层次:(1)基底层:唾液糖蛋白构成的无细胞均质获得性薄膜;(2)中间层:紧靠基底层的致密微生物层(球菌)和其表面的菌斑体部(丝状菌垂直于牙面平行排列,球菌杆菌穿插其间形成栅栏状结构)构成;(3)表层:结构松散,由细菌(丝状菌形成谷穗样结构)、脱落细胞、细菌残渣构成。
2.菌斑的形成:(1)获得性薄膜形成: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于牙面形成生物膜;(2)细菌黏附聚集:主要微生物为链球菌;(3)菌斑成熟:主要微生物为厌氧丝状菌。
3.致龋因素:菌斑处于酸相的频率和时间。
二、食物1.影响方式:能量和营养素、底物(产酸);2.食物状态:含糖量高,粘稠(附着)的食物致龋能力高,粗糙的纤维对牙面有自洁作用;3.微量元素:硒致龋,氟钙磷抑龋。
三、宿主:易感性(唾液、牙形态)四、时间:低pH的维持时间(龋病病程1.5~2年)第二节龋病的病理变化一、龋病的分类(一)根据进展速度分类:【静止性龋】(arrested caries):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牙隐蔽区变为暴露区,细菌及食物残渣易于清洁,并与唾液接触发生再矿化,使病变速度变慢,最终呈静止状态。
龋齿相关知识全面总结解析龋齿是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如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脱矿和有机质分解,随病程发展而从色泽改变到形成实质性病损的演变过程。
龋齿是细菌性疾病,因此它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
龋齿的继发感染可以形成病灶,致成或加得关节炎、心骨膜炎、慢性肾为和多种眼病等全身其他疾病。
龋齿应以保健预防为主。
龋齿- 出处龋齿1、蛀齿。
牙齿发生腐蚀性病变。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中大夫病龋齿。
”张守节正义:“《释名》云:龋,朽也。
虫啮之缺朽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蜀羊泉》:“疗龋齿,女子阴中内伤,皮间实积。
”2、牙齿外露。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元膺为人猳喙龋齿龋齿,多材艺。
”借指石榴裂露其子。
清吴伟业《石榴》诗:“江南逢巧笑,龋齿向人开。
”自注:“江南石榴多裂。
”龋齿- 简介龋齿是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疾病。
发病开始在牙冠,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
未经治疗的龋洞是不会自行愈合的,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
龋齿是细菌性疾病,因此它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
龋齿的继发感染可以形成病灶,致成或加得关节炎、心骨膜炎、慢性肾为和多种眼病等全身其他疾病。
“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是人类发病率极高的疾病。
我国2005年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调显示:每一百个5岁儿童中就有超过66人嘴里有龋齿,35~44岁中年人群中,这一比例上升到88.1%,而65~74岁老年人的患龋率则高达98.4%。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龋齿与肿瘤、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和后两种疾病一样,龋齿也具有预防效果好、早期治疗痛苦小、损伤小、花钱少的特点。
龋齿- 症状龋齿1、牙齿对冷、热食或甜食有过敏现象。
2、在蛀蚀非常严重的情况下,牙齿可能会变成棕色,珐琅质表面可能会出现清晰的孔洞,而且可能出现严重的疼痛。
第八单元龋病龋是一种牙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是由于细菌作用,牙硬组织脱矿、有机物分解,从而造成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一种疾病。
一、釉质龋釉质是高度矿化的组织,对于其龋病的研究多利用釉质磨片。
涉及龋病病变的研究方法有普通光镜、偏光显微镜、显微放射摄影、扫描电镜、氩离子减薄技术和高分辨电镜、生化分析等。
釉质龋的病理变化1.平滑面龋多见于牙邻接面接触点下方、颊舌面近龈缘牙颈部。
早期表现为牙表面白垩色不透明区,与周围正常的透明釉质不同,这种不透光是由于釉质的脱钙使其光折射率改变。
此时,釉质表面的连续性未丧失,探针探诊时釉质仍质硬、光滑,常规X线摄影也不能检测到病变。
以后,由于色素沉着,白色斑块状病变有黄色或棕色色素沉着,并向周围组织扩展,病变区逐渐变得粗糙,最终病变进展,组织崩溃,龋洞形成。
结合透射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显微放射摄影观察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纵断磨片,由深层至表层病变可分为四层,即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
(1)透明层:位于病损的最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是龋损最早发生的组织学改变。
此层釉质晶体开始出现脱矿,晶体间孔隙较正常釉质增大,孔隙容积约为1%,较正常釉质(0.1%)增多。
当用加拿大树胶(折光率1.52)或喹啉(折光率1.62)作为介质封片时,这些大分子物质可进入到孔隙中,由于这些介质的折光率与正常釉质(折光率1.62)相似,故在光镜下观察,釉质的结构消失而呈透明状,与深层的正常釉质及透明层表层的暗层分界清楚。
(2)暗层:紧接于透明层表面,当磨片浸渍于树胶或喹啉时,此层表现为暗黑色。
暗层较透明层孔隙增加,孔隙容积约为2%~4%。
孔隙大小不一,部分孔隙较大,部分孔隙较透明层中的小。
由于树胶和喹啉分子较大,不能进入这些较小的孔隙中,小孔隙由空气占据,空气的折射率为1.0,与正常釉质羟基磷灰石的折光率相差较大,当偏光透过此层时,产生了较大的散射,故呈现为色暗。
(3)病损体部:是釉质龋病变的主要部分,从表层下一直延伸到近暗层。